白衣天使的红色担当: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抗“疫”一线见闻


白衣天使的红色担当: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抗“疫”一线见闻

这是2月3日拍摄的隔离观察病房交付现场。

2月6日投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阻击战以来,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院长谷野已经连续10多天,坚守在抗击疫情救治的第一线。

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时时都要迎接预想不到的挑战,各项工作一丝不能疏忽。超强度的负荷,日夜连轴转的紧张工作,使谷野身体出现问题。他一边挂点滴,一边坚守在工作岗位。

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是辽宁收治新型冠状病感染的肺炎患者定点医院,这里承担着全市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的救治和会诊任务,并成为辽宁首个区域集中收治中心,除了收治沈阳的患者,还要重点收治省内6个城市的确诊重症患者。

“非常时期、危急时刻,我身为院长,必须担起使命顶上去!”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对一系列挑战,谷野带领医院领导班子,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组织发动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全体党员干部职工、医护人员,义无反顾投身于疫情救治的第一线。

这不是一个人的战斗。危难之际,全院上下没有一人退缩,全部挺身而出,主动请缨,争相申请冲到急难险重岗位。

白衣天使的红色担当: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抗“疫”一线见闻

这是2月3日拍摄的临时性医护人员休养区。新华社记者 潘昱龙 摄

根据上级指示,1月21日晚23点,针对沈阳市首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医院紧急启动应急预案全力应对。

发热门诊实施封闭管理,工作人员实行24小时工作制,严格对发热疑似病例做好预检分诊,并按照要求及时上报。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做好发热患者登记记录,对可疑暴露者及密切接触者进行检测。周密的部署、过细的工作、严格的制度、严谨的作风确保救治工作安全有序。

在很多人眼中,这里是战斗最先打响、“炮火最密集、战情最激烈的地方”之一。在院领导和各级干部带头下,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的一位位勇士,在应对疫情战斗中践行着白衣天使的担当。

32岁的发热门诊室护士长雷云慧,让丈夫将不满4岁的孩子带回辽西老家,全身心投入一线救治。“接诊发热患者急剧增多,室里不少同事胳膊被防护服捂出了湿疹,面颊被口罩卡出了血印。但没一个人叫苦退缩。”雷云慧说。

刚刚处理完一件紧急任务,45岁的赵蕊声音略显沙哑,眼里布满血丝,但是这位22年党龄的女医务工作者,仍然保持着工作状态。连日来,她已经5天5夜没怎么合眼了。

赵蕊身兼医务科长和应急办主任,这些天来,腾空病房、医务培训、调配人力、接收病例、规范医护操作……她协调对接院内外各方面、各部门,忙上忙下,像一个旋转不已的陀螺。“要紧的活儿一件件压过来,都要处理好,真没时间睡。”赵蕊说。

“快回家休息,补觉休整一下!”作为院长,谷野同时也被医护人员的奋斗精神感动着。他牵挂患者,也时刻牵挂着职工的健康和安全。他给赵蕊下达了命令。

“我们要紧急轮换人手,让一线过于疲惫人员休整一下,立即补觉。不保护好自己,怎么去救护病人?”谷野说,“全力救治病患,是医生的天职,同时也必须防护好一线医护人员,加强业务培训,确保救治工作安全有序!”

白衣天使的红色担当: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抗“疫”一线见闻

2月3日,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暨辽宁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集中救治中心(沈阳)的医护人员在交付使用的临时性医护人员休养区进行整理工作。新华社记者潘昱龙摄

2月3日23时,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暨辽宁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集中救治中心(沈阳)新建观察隔离病房及临时性医护人员休养区两项工程交付使用。

“病房多了,救治的病人会增加,我们的责任更大了,更是一刻也不能懈怠。”谷野说。

此次新建观察隔离病房及临时性医护人员休养区两项工程历时8个昼夜建设完成,共交付48间观察隔离病房及70间医生临时休息室。两个项目的建成交付解决了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暨辽宁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集中救治中心(沈阳)疫情防控救治工作的燃眉之急,极大程度提升了医院接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能力。

钢铁不是一夜之间炼成的。2015年4月,谷野就任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院长职务。近2000个日夜,他率领全体六院职工承担了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救治任务:从2015年中东呼吸综合征、2016年人感染H7N9禽流及寨卡病毒、2017年人感染H7N9禽流感,到2018年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应急救治工作,均圆满完成,在他的带领下,医院针对新突发传染病综合救治能力得到检验,综合救治体系建设得到了完善,2016年被省卫计委批准挂牌“辽宁省传染病医院”。

2020年1月16日,春节前8天,人们都在准备迎接除夕的到来,谷野却以职业敏感提醒自己,疫情很可能会蔓延,防控必须加强。

战斗以迅雷之际打响。没有无畏的担当,顽强的作风,就不能更好履行使命职责。

谷野迅速召集医院主要部门负责人召开会议,细化特殊紧急医疗流程,确保充足的医疗物资储备。他带领班子挑灯夜战,组织做好联防联控应急预案,建立应急保障机制,组建应急专家组,对医疗物资储备、医护人员培训及应急人员调配和后勤保障等方面做出周密部署。

医者无惧,医者仁心,越是艰巨的任务,越有冲天的豪情;越是最危险的地方,越有最英勇的战斗。

“全院党员干部日夜冲锋在前,许多医护人员连续十多天没回家,吃住在医院,战斗在病房。”满眼血丝的副院长李鲁平说,等院内紧急新建的休息房启用后,医护人员就有了一个暂时休整的地方。

记者几次来采访都亲眼看到,作为副院长的李鲁平一直与同事们并肩战斗在第一线。“数不清克服了多少个困难,更数不清下一刻,还要面临多少新的挑战!但是身为医务工作者,我们责无旁贷,义无反顾!”李鲁平说。

“有国家强大的动员能力、雄厚的科技研发实力,有我们广大医护人员和人民群众众志成城,疫情终将会被战胜!”谷野的双眼布满血丝,语气却是那样坚定,“只要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坚决落实各项应对举措,就一定能打赢这场‘战疫’!”

“使命在肩,恳请党组织派我们到最一线去!”记者看到,医院会议室里一份《请战书》上,一串串党员医护人员名字、一个个鲜红的手印,仿佛跃动起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