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孩子真懂事”:太懂事的孩子,都在被迫長大

昨天,好朋友小敏和我說,她覺得自己對不起媽媽。

原因是她30歲了,還沒出嫁。

其實,結婚這件事,小敏自己並不急,是她媽媽著急,這讓小敏覺得自己對不起媽媽,認為自己不懂事。

我問她:“為什麼沒結婚,就是不懂事呢?”

她說:“因為沒結婚,讓媽媽沒面子,當然是不懂事。”

我理解她“恨嫁”的心情,也理解她媽媽的焦灼狀態,但並不認同“不結婚,就是不懂事”的邏輯。

我和小敏認識多年,知道她和媽媽的生活狀態。小敏在她媽媽眼裡是一個懂事、聽話的乖孩子。小敏7歲時,媽爸離婚,她跟媽媽一起生活,直到現在。小敏明白媽媽把她養大不容易,更懂得自己成家對媽媽意味著什麼,於是小敏經常自責,為什麼自己這麼大還不懂事,讓媽媽為自己操心。

在我看來,小敏的自責和內疚,是因為她不想打破自己“懂事”的形象,但這樣一心想讓媽媽開心的想法,與她自己的真實感受是背離的。

換句話說,太懂事的孩子,內心並不快樂。

“這孩子真懂事”:太懂事的孩子,都在被迫長大

“這孩子真懂事”:太懂事的孩子,都在被迫長大

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要懂事和聽話,但我們卻很少反思,“怎麼做才叫懂事”,或“什麼樣的孩子算懂事”:

是安靜、不惹事、好好學習,而且十分了解父母的預期,並主動實現這些預期;還是遇到不良情緒時,會自動安撫和壓抑自己,不給父母增添任何情感負擔;抑或是在生活和物質上沒有過分要求,並理解父母的不容易;又或是當父母爭吵時,主動迴避,或嘗試安撫取悅;再或是幫助父母承擔家務,以緩解父母的疾苦……等等,我們看到,這個“懂事”範圍很大,可以羅列很多。

說到底,這些“懂事”就是滿足父母的期待,而且這個期待是一個黑洞,無法被填滿。

就像小敏,她就是在主動滿足媽媽的期待。因為自己不結婚,媽媽會著急,所以自己就是不懂事;因為自己沒結婚,媽媽覺得丟人,所以自己就是不懂事。

而這裡的問題在於,小敏並沒有考慮到自己的真實感受。因為結婚這件事,小敏不著急,但媽媽著急,她就必須著急,否則就是不懂事。

這就是有些家長在用“懂事”的標準,來鼓勵孩子壓抑自己來換取他人的認同感,其實就是用“懂事”來強迫孩子順從。

“這孩子真懂事”:太懂事的孩子,都在被迫長大

“這孩子真懂事”:太懂事的孩子,都在被迫長大

有些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受到的影響是無意識的,因為他們會把父母的要求理解為客觀理性的評價,進而忽視自己的真實感受。

就像小敏,她覺得媽媽都是為她好,自己應該結婚,不應該不懂事,但是她忘記了”自己並不著急結婚”的真實感受。

換句話說,她一直沒找到合適的男朋友,很可能是她無意識地在抗拒。因為她從小目睹父母的不幸婚姻,在無意識中是懼怕婚姻的,進而在和陌生男生交往時,會出現“不想交往下去”的語言或行為的暗示。

當然,這種分析只是一種可能,未必準確,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小敏渴望得到媽媽的表揚和關注,於是才急著結婚。

記得以前和小敏聊過,她說她特別害怕媽媽不高興,因為小時候媽媽和爸爸吵架,媽媽經常離家出走,那時的她,特別害怕媽媽拋棄她,所以她從小就知道,只要媽媽高興,自己就不會沒有媽媽,於是她習慣順從媽媽,聽媽媽的話。

小時候的小敏,已經“被迫成長”為讓媽媽開心的大孩子,她聽話、懂事、滿足媽媽心願,為的就是得到媽媽的愛。

在我看來,有些孩子懂事早,那是缺愛導致的。

因為孩子在家庭中是弱勢的一方,他們渴望被父母“看見”,特別是在高衝突家庭裡,孩子要變得懂事、聽話,才能得到父母的稱讚,這時的孩子就是在被迫成長—不能哭泣、不敢說“不”、惟有忠誠。

“這孩子真懂事”:太懂事的孩子,都在被迫長大

“這孩子真懂事”:太懂事的孩子,都在被迫長大

在我們這個特定的文化環境中,做一個懂事的乖孩子,努力學習,為父母贏得他人的稱讚和認同,已經成為孩子們最常選擇的讓父母開心的策略,同時,很多孩子也在被迫長大,成為“小大人”。

就像小敏,她小時候懂事聽話,不僅滿足了媽媽的期待,還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父母的爭吵或衝突。因為只要她懂事,學習好,媽媽就開心,和爸爸的爭吵就少很多。

通過取悅媽媽來緩和家庭關係的方法看似管用,但卻讓小敏承受巨大代價,即她在逐漸喪失對自己喜好和感受的把控。

因為小敏順從媽媽的期待去做事,是被恐懼感和焦慮感驅使的,並非來自於她自己的興趣,換句話說,她好好學習,是為了媽媽開心,而不是為了自己。

當孩子做任何事的動機都來源於外界時,這個孩子就失去了真實的自己,而這就是讓孩子承擔不屬於自己責任的後果。

另外,我們要承認,有些父母是失責的,或者說是不合格的,他們只會用批評的方式來挑剔孩子,對孩子要求苛刻,無法對孩子做出客觀評價,這也導致很多孩子承擔額外責任。

就像有些離異家庭的孩子,他們之所以冷漠或抑鬱,主要原因在於他們覺得父母離婚,是自己不懂事,是自己的責任。

“這孩子真懂事”:太懂事的孩子,都在被迫長大

“這孩子真懂事”:太懂事的孩子,都在被迫長大

前面說了,很多孩子懂事並非自己的選擇,他們只是為了滿足父母的期待,渴望得到父母的愛,進而被迫成長,承擔著自己不該承擔的責任,而這些懂事的孩子,不僅是父母塑造出來的,也是自己創造出來的。

從這個角度來說,“這孩子真懂事”,這句話未必是在讚揚孩子,也未必在認同父母的教育方式。

這裡並不是要求孩子和父母對著幹,刻意“不懂事”,更不是要求父母不教育孩子,任其“得意忘形”,而是在“懂事”這件事上,父母和成人的孩子,要時常反思。

首先,父母要清楚,自己的問題不該讓孩子來解決。

對於高衝突家庭,父母不要把孩子作為工具或媒介,用孩子來要挾伴侶,或用孩子來控制或攻擊伴侶,這樣才會避免孩子過度承擔責任,被迫長大。

父母要告訴孩子,父母離婚也好,吵架也好,並不是你的錯,更不是你不夠好。只是能做到這些的父母不多。

長大後的孩子,也要明白自己不該為父母的婚姻不幸負責,那是他們自己的問題。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自己的人生自己負責,不該由他人來負責。

“這孩子真懂事”:太懂事的孩子,都在被迫長大

其次,父母要意識到,不能一味鼓勵孩子“懂事”。

很多父母一味要求孩子懂事,鼓勵孩子聽話,甚至用“懂事”來讚美和獎勵孩子,實質上就是鼓勵孩子不斷通過自我犧牲和自我壓抑來換取別人的肯定。

就像有些孩子長大後,做出不符合父母心意的事情時,很多父母就覺得孩子“不懂事”、“翅膀硬了”,進而抱怨或憤怒,而這就是鼓勵孩子“懂事”不起作用後,通過生氣來強迫孩子懂事的行為。其實,這就是父母通過憤怒讓孩子內疚,進而順從自己的情感綁架。

“這孩子真懂事”:太懂事的孩子,都在被迫長大

再次,成人的孩子要懂得,尊重自己的感受,做出自己的選擇。

小時候,很多孩子會把“懂事”作為好形象來維護,願意聽到父母的誇獎和他人的稱讚,但是長大後,“懂事”會時常成為違背心意的做法。因為成人肯定會有自己的選擇,且自己的選擇不可能都順從父母的意願,那麼,這時要做的就是多尊重自己的感受,多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然後做出自己的選擇。

成人的我們,應該把“這孩子真懂事”作為警醒自己的一句話。

回到前面說的小敏,她和媽媽都要反思,尤其是小敏,因為結婚與否是她自己的事情。

對於小敏來說,可能無法改變媽媽因為自己不結婚而不開心的事實,但她可以通過回顧和理解自己的成長經歷,明白事情的因果關係,從而清晰地意識到哪些想法和感受是自己的,哪些是在家庭關係的互動中被強加進去的,這樣就為自己獨立人格的發展創造了機會和空間。

“這孩子真懂事”:太懂事的孩子,都在被迫長大

總之,父母不能讓孩子太懂事,因為他們會失去自我,無法快樂生活;成人的孩子要明白,不該把“懂事”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因為這樣自己會成為取悅型的人,無法活出自己。

要知道,沒有自我的人和無法活出自己的人,都不是一個真正活著的“人”。

正如20世紀著名小說家、哲學家安•蘭德說的:“我以我的生命和對生命的愛發誓,我絕不為他人而活,也絕不要求他人為我而活。”

希望父母和孩子,都能活出自己!

本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