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告訴我:面對疫情,我們到底要相信什麼?

2020年我們度過了一個特殊的春節。

抗擊疫情的戰爭正在防疫前線打響,大多數身在家中防疫的我們,只能在網絡上不斷更新的文字和數據中獲取新消息。

相比2003年的“非典”,網絡如此暢通發達的如今,除了更快捷傳遞的消息,還有更快捷傳遞的焦慮。

這些天看到你們的朋友圈,微博,感受到了大家的情緒,我也和你們一樣,心中也有很多問題。

不出門的我,也為網上專家、醫務工作者的大愛而感動,為平凡人中勇敢英雄的逝去而慟心,而因哄抬物價、散佈謠言、瞞報謊報等消息而憤怒,這些起伏的情緒又很容易最後轉化成焦慮。心中無法平復時,只能通過書籍聊以安慰。

那些書告訴我的事,在這裡與你們分享。

前天,當我在網絡上獲悉一位勇敢醫生李文亮的逝去,同時又有許多相關的新聞夾雜著前線工作者過勞、某某地又謊報疫情等消息充斥網頁的時候,憤怒和悲傷的情緒佔據了腦海,這些情緒又驅使我不斷去搜索此類信息,越搜越多,越看越氣。然而我同時還在搜索中發現許多闢謠信息,發現自己之前看到的引起憤怒悲傷的言論,有些是假的,有些沒有依據,好像刻意為了讓人憤怒。

這讓我產生了第一個疑問:現在網上眾說紛紜,到底哪些是真的?

《烏合之眾》告訴我:警惕輿論盲從。


書籍告訴我:面對疫情,我們到底要相信什麼?

(法)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


《烏合之眾》是社會心理學的奠基之作,作者是法國的古斯塔夫·勒龐。它成書於1895年,勒龐原本是一名醫生,生活在法國革命不斷的年代,目睹了法國民眾在傳統的信仰與權威崩塌後,在激情的驅動下退化成一群野蠻、極端的人,在少數人的慫恿下會毫不猶豫地做出毫無理智的暴行,無論是否是合理和正義的理由,事後都歸結為所謂的“愛國”。於是,勒龐在《烏合之眾》中示警:警惕集體無意識,民眾缺乏理性,依賴於引導,用想象來判斷、模仿他人的行為。

群體對事情的論證,從邏輯上看十分拙劣。群體推理的特點,是把彼此不同,只在表面上相似的事物攪在一起,並且立刻把具體的事物普遍化。知道如何操縱群體的人,給他們提供的也正是這種論證。——《烏合之眾》


書籍告訴我:面對疫情,我們到底要相信什麼?

像不像這則謠言的思路?

在中國的歷史上,也曾有過群體瘋狂的年代,而如今我們也曾經見證非理智群體的破壞行為,無論是幾年前打著“愛國”“反日”旗號的砸車事件,還是就發生在去年香港暴行的切膚之痛,都提醒著我們集體無意識會導致的極端後果。

更有趣的是,《烏合之眾》本身的文字也是非常具有煽動性的,充滿了斷言和觀點加深的重複,有些論證在現在看來缺乏依據。然而這本書在百年以來一直受人狂熱追捧,在另一種形式上證明了書中的理論是對的。

因此,它提醒我們:在當下焦慮的時候,關注網上新聞的同時,要警惕帶節奏而缺乏依據的煽動性語言,警惕這些語言背後的別有用心,不要放棄獨立思考。

想到這裡,憤怒的情緒平復多了。

可是看到網絡上對英雄的歌頌和質疑,我又有了第二個疑問:

網上那些關於英雄的歌頌是否值得懷疑?他們真的那麼無私還是被媒體誇大?

《喪家狗》告訴我:“聖人”是平凡人,平凡人也可以成為“聖人”。


書籍告訴我:面對疫情,我們到底要相信什麼?

李零《喪家狗》

如果各個時代都有英雄被捧上神壇,那麼《喪家狗》的主人公,就是中國古代被捧上神壇時間最長的一個人——孔子。

這本書是北京大學教授李零用通俗的語言和詳實的資料與讀者聊《論語》的書。

《論語》只是當時孔子和學生們日常談話的記錄,在這些記錄中,孔子會發牢騷,會有過時言論,會後悔,會窘迫,並且在摔了跤以後爬起來分析一下剛才是怎麼摔的;他的學生們性格各異,有人魯莽,有人貪財,有人偷懶,還有人抖機靈,像生活在我們身邊的人,然而這些平凡人都在為了自己心中仁義的理想努力著。這樣的孔子和孔門中人,讓我讀來感到親切。

兩千多年以來,註解《論語》的典籍繁多,《喪家狗》並不是註解最準確的。李零的解讀,只是代表當代人一個重要的視角:孔子是至聖,他的弟子也是名人,但他們都是尋常人,只是一群堅守理想和初心的尋常人。

《論語》見證了孔子和儒家弟子們在平凡中總結中國人思想智慧的過程,《喪家狗》讓我們感受到,《論語》是不朽的,是接地氣的,這兩個特質是共存的。

“喪家狗”這個名字,不是對孔子的貶義,而是《史記·孔子世家》的典故:

孔子適鄭,與弟子相失,孔子獨立郭東門。鄭人或謂子貢曰:“東門有人,其顙(sǎng)似堯,其項類皋陶(gāo yáo),其肩類子產,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喪家之狗。”子貢以實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狀,末也。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

所以“喪家狗”是孔子自己說自己的。李零在解釋中說:“任何懷抱夢想,在現實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園的人,都是喪家狗。”

魯迅也曾如“喪家狗”吧?但他知道“無盡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與我有關。”因此會棄醫從文,會筆耕不輟,堅持發聲。

所以相比糾結懷疑所謂的“誇大”,我更願意被平凡人的正念所鼓舞。

也曾焦慮,也曾彷徨,但堅持原則,堅守理想,堅信“匹夫不可奪志”而越挫越勇的人們,都是平凡人裡的英雄。


數據在變化,我們每天都在期待事態向好的方向轉變,一顆心漂浮無定,迫切想抓住些什麼。

那麼當疫情來臨,我們到底該相信什麼?

《鼠疫》這個故事回答我:堅守良知,堅守崗位,堅定信仰。


書籍告訴我:面對疫情,我們到底要相信什麼?

(法)加繆《鼠疫》

《鼠疫》是法國作家阿爾貝·加繆的重要代表作之一,描寫一個叫奧蘭的城市在突發鼠疫後社會民眾的百態,以及以主人公里厄醫生為代表的一批人面對瘟疫奮力抗爭的故事。

身處疫情事件之中的我們,再讀這個故事,會發現很多與現實對照的情節:奧蘭城中鼠疫的發生和許多疫病的發生非常相似:最初是成批的老鼠死亡,然後發現了第一例人類病患,隨後陸續出現了十幾例病患不治身亡。發現情況的裡厄醫生認為這些病患極有可能死於鼠疫。

然而在裡厄醫生最初示警的時候,許多市民甚至奧蘭城的政府人員仍抱有一些幻想,認為這不是真的,疫情大概很快就可以結束,所以並未採取必要的措施。

鼠疫爆發以後,民眾們開始了彷徨的盲從,依賴各種各樣的辦法尋求拯救,一些人忽然靈魂受到感召而皈依宗教,醫院的薄荷糖被搶購一空,因為人們傳言說這樣可以預防傳染。

當疫情擴散以後,奧蘭城中的人們生活是封閉而痛苦的,有“流放之感”。就像如今我們在喊著“武漢加油”,但我們的確無法感同身受。


故事裡,裡厄醫生和塔魯讓我印象最為深刻。

朗貝爾記者是因鼠疫滯留奧蘭的外地人,正等著與愛人團聚時封城,為了逃離,他最初希望醫生給他開無依據的健康證,被裡厄醫生拒絕。

“他衷心希望朗貝爾同他的愛人重逢,希望一切相愛的人們再度相會,但是礙於法令,礙於鼠疫,他的任務是該怎麼做就怎麼做。”——《鼠疫》

朗貝爾發牢騷,不理解,就像現在隔離在家、消息不通的我們。

於是他開始指責裡厄醫生,說他個人英雄主義,醫生冷靜地回答:“這一切不是為了搞英雄主義,而是實事求是。這種想法可能令人發笑,但是同鼠疫作鬥爭的唯一辦法就是實事求是。”裡厄醫生也是這樣做的,記者後來在合作中被醫生的敬業所感染,與他一樣投入到抗擊疫情的工作中去。

塔魯是首先站出來與裡厄醫生組成防疫隊的人,他是一個生活在奧蘭的異鄉人,他經歷豐富,常有智慧之語,幫助著裡厄醫生,卻在工作中不幸感染了鼠疫。

最後,塔魯擺動著腿,用腳輕輕地敲著平臺。經過一陣沉默之後,裡厄挺了挺身子,問塔魯是否知道有一條通往安寧的道路。

“有的,那就是同情心。”——《鼠疫》


最後活下來的裡厄醫生,記述的那番話讓我記憶猶新:

“敘述當時人們曾不得不做了些什麼,而且在今後,當恐怖之神帶著它的無情的屠刀再度出現之時,那些既當不了聖人、又不甘心懾服於災難的淫威、把個人的痛苦置之度外、一心只想當醫生的人,又一定會做些什麼。”


所以面對疫情,我們該相信什麼?

彆著急在網上找。

想想你的房間裡為什麼有水電,有網絡?城市是誰在運行?

社區街道誰在值班?誰在巡邏督促出行人員戴口罩?誰給隔離人員量體溫?


有這樣一群人,從除夕開始進入一級備戰狀態,只等一聲令下,從全國各地奔赴最需要他們的疫情一線。

他們在全國人延長假期的時候提前返崗,在許多人抱怨天天面對父母嘮叨的時候,在日以繼夜的加班中想念著自己回不去的家。

他們之中,有人今年要結婚了,有人家中還有剛出生的孩子,有人還沒談過戀愛,有人錯過了媽媽的生日。

但因為他們牽掛著更多人的健康和平安,他們堅守崗位,做好自己的本職。因為“共產黨員先頂上”,他們離開了家,擋在群眾與疫病之間,盡全力成為一道堅固的屏障。

我也願意成為那一道屏障。

會有荒誕、混亂、背叛,但也有堅定、勇敢、忠誠。

這就是我選擇相信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