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擔心疫情影響經濟向好,妥善應對一季度帶來的局部問題才是大事

根據國家衛健委截至2月9日公佈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最新情況l來看,全國累計確診病例36853例,已連續3天新增確診病例穩定在3500人以下。根據數據發現疫情有下降趨勢這說明積極信號已顯現,但依然不能判斷拐點何時到來。雖然本可避免的黑天鵝仍在演變階段,但是從2003年非典疫情的經驗來看,產業受到極大衝擊是必然,但是改變不了經濟穩中向好,政策上政府往往會強化逆週期調節力度,來對沖此次疫情受到影響的企業和國內1季度經濟。

新型冠狀病毒和SARS的影響我認為不可同日而語。就SARS在疫情方面,新型冠狀病毒無論在傳染性,還是在潛伏期都遠甚於SARS。產業結構方面,2003年服務業發展的基礎薄弱,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較低,但是到了2018年統計顯示服務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已經為59.7%,成為新經濟增長的第一拉動力,就業的“蓄水池”,更成為了經濟的壓倉石。在債務方面,無論是政府、企業、居民負債率遠高於2003年。經濟環境方面,全球的經濟都處在一個上升期,而如今全球經濟還仍在恢復期。供需方面,2003年的供應缺口比較大,正是廉價產品需求旺盛時期,現在更多面臨的是產能過剩。實體經濟企業盈利能力下降、銀行不良貸款、信用違約風險等等方面不在列舉

如果說疫情能在2月20日左右得到有效控制,帶來的頂多就是零售、文化娛樂、酒店餐飲、旅遊等行業有大的衝擊,而相比投資、貿易、工業生產在疫情延遲復工階段年度產出的佔比相對小衝擊不是太大,客觀看1月PPI打斷2019年12月向上的延續應該是成了必然。從SARS疫情結束的情況來看,影響主要主要集中在是4-5月,也就是2003年2季度GDP增長受挫,但是反觀3季度增長明顯回升,除了消費端會停滯一段時間外,基礎建設、工業開工都有不錯的效果。而對於本輪衝擊式1季度,應對相對及時。但是不能太樂觀,SARS疫情爆發時我國經濟處於高速增長期;而目前我國經濟下行的壓力本來就比較大,突如其來的疫情將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圓滿收官帶來巨大挑戰。

此次疫情對國民經濟的影響在樂觀的狀態下2020年全年GDP增長也會有0.5%左右的損失,損失的崗位大致也會在500萬左右,而中小企業恰恰又解決了80%的就業問題,如果中小企業現金流枯竭,那帶來的問題將會是連鎖反應,這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問題。為了能戰勝這次疫情我們犧牲了太多,也付出了太多,所以只能勝。綜合建議一方面,期望政府制定政策向經營和融資兩方面傾斜,伸出援助之手,暫時緩解企業的經營壓力,建議重點扶持因債務人違約行為導致的可能承受風險的信貸餘額的相關行業以及對尚未顯露出來的損失適時的給予補貼。再融資渠道上下功夫,對財務困境的中小企業提供短期資金支持。如果因疫情到期依然還不上錢可以貸款到期歸還,批准辦理延長歸還時間的手續,甚至有的可以按呆壞帳進行處理。這將極大的重振了中小企業的信心。其次在減稅上下功夫展開稅收優惠,攜手渡難關。特別是受到疫情影響最嚴重的行業,餐飲、交通、旅遊、零售、製造等領域的中小企業我想現在他們的才是真正的雪上加霜,甚至一些大企業現在財務上都進入了困境。政府應該大規模的減稅降費,採取措施讓企業緩解困難。再次是增加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特別是醫院和科研教育方面。疫情的暴露了突出的很大的問題,人均醫療資源缺口大,科研和教育體系跟不上,特別是未來城市人口的大規模流入這是急需補的短板。最後是號召業主能集體減免租金,共度難關。而員工應該體恤公司主動停薪延長假期同舟共濟。

疫情擴散突如其來,政府、企業、個人,都應該有基本的共識,既要考慮企業個人受其衝擊,但是也要考慮到政府財政的壓力,對於短期出現的問題,不能僅僅把解決問題的擔子扔給政府,特別是我說的大規模減稅這塊,企業和個人也應該站出來主動分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