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国缘何割据五州?从西夏部落的兵制探讨其雄踞一方的三点原因

作为古代游牧、半农半牧国家的主要社会姐织之一,部落既是各种畜牧产品的主要生产者,也是国家军队兵员的主要提供者。

西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半农半牧的封建割据政权,部落势力自始至终都对国家有着非常强大的影响,特别是在军事体系方面。西夏能够割据河西走廊雄踞一方,其军事实力自然不可小觑,回顾西夏的历史,可以说没有部落兵制就没有西夏军力的崛起,因此,西夏部落的<strong>兵制自然而然成为我们了解西夏军事实力和结构的主要方面,本文从三点原因论述西夏部落的兵制,来解答西夏雄踞一方并且能够割据五州的历史疑团。

西夏国缘何割据五州?从西夏部落的兵制探讨其雄踞一方的三点原因

西夏部队中的士兵

西夏兵制的雏形

一、 唐朝五代时期:西夏部落兵制初开始萌芽

据《旧唐书·党项传》记载,党项族是发源于古老羌族的少数民族,其最早居住在古析支之地,“东至松州,西接叶护,南杂春桑、迷桑等羌,北连吐谷浑,亘三千里”,从地图上看,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青海上游河曲一带。因为其长期生长在青藏高原,文明程度与生产条件较中原地区稍显落后,仅仅有“居有栋宇,其屋织巧牛尾及羊毛覆之,毎年一易”。

西夏国缘何割据五州?从西夏部落的兵制探讨其雄踞一方的三点原因

西夏国的势力范围

早期生长在青藏高原的党项族,社会组织也比较简单,按照种姓分为细封氏、费听氏、往利氏、颇超氏、野律巧、房当民、米擒氏、拓拔氏等八大部落,在各个部落中,又可分为若干个小的部落族群,那个年代,为了争夺生存资源,部落之间经常会发生战争,但是他们一直遵守一个契约:有战阵则相屯聚,各个部落"大者万余骑,小者数千骑",这是历史上关于党项族最早的记载。

西夏国缘何割据五州?从西夏部落的兵制探讨其雄踞一方的三点原因

西夏党项族

其实史书记载的时期(唐朝和五代时期),就是党项部落中“兵”的概念和实体出现的时期,这个时候,就有了西夏部落兵制的萌芽。

那么,唐代党项族的部落制度及其民族的生存状态是什么呢?

在唐朝建立以后,继续实行隋文帝的民族政策,对党项族实行诏谕,贞观三年,党项细封部首领细封步赖来朝,唐廷命其为刺史,以期居地为轨州,这是最早为內附的觉项部落设置羁縻府州的记录。

唐朝的诏谕也获得了其他党项部落的认同,而族长希望可以让党项族直接受中原王朝统治,成为中央王朝管理下的编户齐民,但唐太宗没有答应,只是后加抚慰。

西夏国缘何割据五州?从西夏部落的兵制探讨其雄踞一方的三点原因

西夏遗址遗迹

唐朝时期共经历了多次的迁徙,原因是吐蕃王国的兴起,让那些居住在唐蕃边境的党项人苦不堪言,第一次,党项族被迁到了庆州,而后,多次迁徙,“安史之乱”以后,唐朝最终将党项诸部从陳右地区逐步迁移到了夏、缓、延、灵等州,最终,党项族分成了两大势力,即平夏与东山两大部。

虽然经历多次迁徙,但是以马为生的党项人并没有脱离他们的部落制的社会结构,而他们的酋长,仍然是他们的最高领袖,既然部落组织的社会形态没有发生变化,那么在这种社会形态的基础上建立的党项部落兵制也就有了在唐代维持了下去的社会基础,从史料中看,无论他们与哪些势力作战,他们都以部落为单位组织军事力量。

西夏国缘何割据五州?从西夏部落的兵制探讨其雄踞一方的三点原因

党项士兵

“广德年中,其部落先党项与其类意气不等,因聚党为兵柏伐,强者有其马牛羊囊驼,其后支属更酬杀,转转六屯十年莫能禁,道路杀掠为常” ——《夏平》

<strong>从当时的史料记载中可以看到,内迁入唐的党项部落依然保持了各拥军队、战时相聚、平时劫杀的传统基因。这种军队的好处就是,可以充分发挥其灵活性,需要兵力集中时诸部落可以迅速聚拢,而一旦掳掠成功,就可以化整为零,然后有序撤退。

到了唐末宋初,拓跋思恭率部与黄巢作战,受封为定难军节度使,党项拓跋部正式成为了统辖银、夏、缓、肴四州之地的藩镇。从相关记载来讲,由唐到宋,党项族的这一兵制没有改变,一直被保留了下来。

西夏国缘何割据五州?从西夏部落的兵制探讨其雄踞一方的三点原因

拓跋思恭

二、 元昊时期:部落兵制逐步定型

李继迁和李德明在位时是西夏党项故权部落兵制的定型完善时期。这一时期,西夏党项族的兵制逐步开始定型。

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李继迁出奔地斤泽,党项政权正式自立,而这位党项族历史上的领袖深知一点,军事斗争十分重要,要与宋、金等国分庭抗礼,就必须增加自己的军事力量。

西夏国缘何割据五州?从西夏部落的兵制探讨其雄踞一方的三点原因

西夏王李元昊和他的士兵

而李继迁逃往地斤泽以后,开始拉拢当地分散的党项人,后来,获得支持的李继迁开始着手建立和巩固李氏家族与其他党项部落之间的军事同盟。

通过授予宫职、封地进行诏抚,李继迁和宋对抗的局面因其与部落首领的联合而更加有利,也为德明开拓河西之地提供了军力的保障。

而后,李继迁的儿子李德明继位以后,开始着手解决部族的叛逃问题,从而保证了自己政权部落兵制的优势。

  • 一是对统治秩序的维护,继续对包括蕃部首领在内的属下进行封赏;
  • 二是对附投北宋的部族进行追讨,通过“景德和约”阻止党项部落的叛逃。

经过李继迂和李德明的苦心经营,夏州政权最终具备了广泛的部落联盟基础,李氏家族作为党项部落联盟首领的身份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西夏国缘何割据五州?从西夏部落的兵制探讨其雄踞一方的三点原因

李德明

从元昊即位开始,就迅速对西夏的兵制进行改革。

  • 元吴仿效宋朝创建了官僚体系,形成完整的统治体系;
  • 设置监军司对部落兵力进行了分配,部落首领充当监军司监军,成为军事首领和行政首领;
  • 另外,元昊还设立了监军司。

元吴统治时期,部落军制虽然得到了稳固发展,但也在西夏统治者内部斗争引起了新的矛盾,由后族操纵的父子矛盾甚至导致了元吴的死亡。

西夏国缘何割据五州?从西夏部落的兵制探讨其雄踞一方的三点原因

李元昊和没藏太后

西夏中后期:部落兵制的发展与完善

自元昊以后,西夏政权历谅炸、秉常、乾顺、仁孝及末世

五帝,部族斗争的主要表现为后族专权和皇室夺权的斗争,一些大的部族首领參与其中,却均以失败而告终,其结果就是兵权的控制越来越集中到皇族韦名家族手中。而当皇族和后族展开斗争时,各地的监军司却没有发生重大的勤王行动或夺权行动。这一方面反映了部落军制的相对稳定,西夏政权通过法律对部落兵进行了严密的管控;另一面反映了大多数单独的部落军事实力上不足以和少数大的部族或割据势力抗衡。这里,我们对其发展不作赘述。

西夏部落兵制的结构与特点

一、 西夏部落兵制的组织结构

<strong>抄是西夏军事组织中最基层的单位,大致和我们汉族的“卒”“兵”一个概念,而每抄之中,有正军、辅主和负担。

正军的装备有"官马、甲、披、弓一张、箭三十支、枪一枝、剑一把、长矛杖一支、全套拨子手扣;正辅有:弓一张、箭二十枝,长矛杖一枝、拨子手扣全套。负担有:弓一张、箭二十枝、剑一把、长矛杖-枝等当发给,一样,若发弓箭,则拨于手扣亦当供给",可见正军是抄里的主要战斗员,辅主只是次要战斗人员,主要担当正军的副手,当正军战死需要替补时,辅主则升为正军。负担是随军杂役,为正军料理后勤和照料马匹。

西夏国缘何割据五州?从西夏部落的兵制探讨其雄踞一方的三点原因

西夏士兵

正所谓军师旅团,部队里当然是有层级的,而溜则是抄以上的军事组织,潘不仅有战斗任务,还从事生产。"州主、城守、通判、边检校、营垒主管、军溜,在上正、副溜等,当速告相邻城堡营垒军溜,及邻近家主、监军司等,当相聚",由此可见"溜"与上下级之间的命令传达过程。

  • 监军司和统军司

"监军司"驻防军,是西夏军队中人数最多的一种,也是西夏军队主力,是西夏的国防军,元昊在位时期,置“十二监军司,委豪右分统其众”,西夏国防军驻守的监军司,之后陆续增置,因此有的史书上记载西夏有十八监军司。而统军司是西夏后期同监军司并行的地方军事指挥机构。

西夏国缘何割据五州?从西夏部落的兵制探讨其雄踞一方的三点原因

西夏监军司遗址文物

  • 经略司和殿前司

西夏地方最高的军政机关为经略司,就和清朝的巡抚差不多,经略司比中书、枢密低一品,又大于诸司。经略司是在京师以外,主管若干州县军民事务的衙口。

而殿前司为次等司,不同于经略司、统军司、监军司,不属于军事指挥机构。

二、 西夏部落军队的特点

上文说到,从西夏的军制来看,组织机构都以军事为纽带,因此,西夏部落军队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三个。

首先是全民皆兵,对于游牧民族而言,服兵役,是非常具有普遍意义的,为了保证兵员,从10岁的男孩就要开始登记,如果瞒报,则会受到刑罚,因此,游牧民族善骑射是有道理的。

西夏国缘何割据五州?从西夏部落的兵制探讨其雄踞一方的三点原因

西夏军队

第二个就是点集制度,在《宋史·夏国传》中记载:每有事于西,则自东点集而西;于东,则自西点集而东;中路则东西皆集"。通俗来说,就是现在的团长和各营长的关系,只要司号员一吹号,各个部队就要聚拢,等待团战。

第三个是军政合一,它是西夏国兵制的重要特点,军队除了负责打仗以外,还要进行生产,这和很多游牧民族的习惯类似,军队的驻地也和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这样一来,西夏党项族部落就可以发展畜牧业来补充军队需要。

西夏国缘何割据五州?从西夏部落的兵制探讨其雄踞一方的三点原因

西夏骑兵

三、 西夏兵制与辽、金部落的比较

西夏国在历史上虽然神秘,但是归根到底还是一个半游牧民族,它和辽国、金国有很多地方都很相似,下面,就从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对比,来说明西夏兵制的严密性。

  • 征兵

西夏"其民一家号为一帐,男年登十五为丁,率二丁取正军一人。每负赡一人为一抄,负赡者,随军杂役也",这也说明了西夏全民皆兵的特点,征兵也不例外。

而辽国则是子民十五岁以上、五十岁以下可以征为士兵,而武器则需要自己从家里拿,军队不负责配发。

而金朝对征兵的要求更低,男子十七岁才可以当兵,装备也需要自己承担。

西夏国缘何割据五州?从西夏部落的兵制探讨其雄踞一方的三点原因

金国女真族

从自己国情出发征兵无可厚非,从这里可以看到,西夏全民皆兵的背后,是兵民融合的模式,因为西夏本来人口就少,士兵服役时间较长,但是保证了自己在游牧地区的军事力量。

  • 编制

西夏的军事编制数量相对较小,一抄最多8人,一溜最多480人,一头项最多3840人,元吴所领之军不足两万人,这与西夏初期兵员有限有直接关系。

但是辽朝部落兵的军事编制史料中鲜有记载,但是从各方力量也可以猜个八九不离十,他们都以十进制作为编制部队的组织形式。

金朝部落兵普遍采用极具特色的猛安谋克等六级编制,五、十、五十、百、千、万为单位,统兵官则分别为五夫长、十夫长、五十夫长、百夫长、千夫长、万夫长,其部队编制比前两个国家更加负责和系统。

西夏国缘何割据五州?从西夏部落的兵制探讨其雄踞一方的三点原因

影视剧中的辽国皇帝

从部落兵的编制看来,西夏兵制的规模较小,但伸缩性较强,针对具体情况有所变通。

结束语

西夏虽然在历史上存留时间短暂,且最后神秘消失,但是它却从一个半游牧民族的无政府状态发展到了一个全民皆兵、雄踞河西走廊的西夏王国,从古到今,军事实力是证明一个国家强盛与否的关键因素,在虎视眈眈的四夷窥视下,西夏能够逐渐从迁徙的游牧民族走到雄踞一方的王国,兵制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西夏国缘何割据五州?从西夏部落的兵制探讨其雄踞一方的三点原因

西夏国王

  • 全民皆兵的征兵和编制制度,为西夏后来军事实力的强盛奠定了雄厚基础;
  • 效仿宋朝的军区设置,成为西夏强大的军事屏障;
  • 军民一体的现代化军事思维,和半农半牧的生产关系直接挂钩,为西夏的军事后勤工作做了直接保障。

西夏国缘何割据五州?总结下来就是:全民皆兵的河西雄鹰、等级严密的军区配置、军民融合的融洽氛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