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中这座古镇,曾经历数次战火,也曾出过文武状元,至今保存完整

古镇青岩,不仅以其600多年前就成为军事要地而闻名,同时其地处“高原明珠'花溪腹地,又以其明·清古建筑保存完好形成独具特色的人文旅游景观而著称。

黔中这座古镇,曾经历数次战火,也曾出过文武状元,至今保存完整

青岩古镇明清步行街


青岩镇位于贵阳花溪以南,是通往惠水,罗甸,广顺等地的交通咽喉。镇容布局沿袭明清格局,四条主要街道呈十字纵横,大部分古建筑旧观犹存。青岩历史可上溯到600多年前的明朝洪武年间,公元1378年,贵州开设屯堡,留军屯田,贵州前卫在今青岩东北一公里处设青岩堡,民国3年设镇。

黔中这座古镇,曾经历数次战火,也曾出过文武状元,至今保存完整

青岩古镇背街


青岩在历史上曾设立府学,广顺州学,青岩书院以及众多的私塾。历史名人周渔璜,清末状元赵以炯,孙中山先生大元帅府秘书,老同盟会员平冈等均出自青岩。1935年4月,红军长征路过此地,再此建立指挥所,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石达开部也曾攻打过青岩城。

黔中这座古镇,曾经历数次战火,也曾出过文武状元,至今保存完整


在青岩,古迹交错,密布于城内,九寺·八庙·五阁·三洞·二祠,一院(溶洞如今已经随着镇容建设难觅其踪),城内今存两座石牌坊,与地方建筑特色的两重檐民居,石梯坎街道以及古建筑群排列的错落有致,交相辉映,成为到黔中旅游必游景点。

黔中这座古镇,曾经历数次战火,也曾出过文武状元,至今保存完整


关于青岩的一名的来历,据明《贵州图经新志》载:“青崖,在治城南五十里,贵州前卫屯田其下。”。其中,治城指今贵阳老城区一部分,青崖不是指今青岩古镇所在地地名,而是指山名。屯田其下里的“下”不仅指高低,也是方向的意思。古语,向南为南下,向北曰北上。因此,青岩堡得名是因为堡在青岩之下。而青崖这座山指的就是今青岩镇主峰狮子山,狮子山海拔约1300多米,其状峻峭挺拔,形如“双狮”而得名,据说登上狮子山峰,可以极目远眺数十里开外。民间也有流传,自青岩而至南明区南岳山为一条山脉相连,系贵阳的龙脉。

黔中这座古镇,曾经历数次战火,也曾出过文武状元,至今保存完整


青岩下的青岩堡,是明代屯田驻军的地方,洪武四年,置贵州卫于城西隅(大致今次南门妇幼保健院),将其千户所置于卫南。一方面防范土司干扰,同时确保川·滇·湘·桂驿道的畅通和安全,从而为进军云南做准备,平定云南元梁王后,出于巩固交通安全的需要,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添置贵州前卫(大致今望城坡),置千户所于东·西二境。明代卫所编制,卫辖左·右·中·前·后五个千户所,千户所下辖十个百户所,百户所下辖总旗,小旗。通常以百户所为单位建立屯堡,。贵州前卫在今青岩境内设立青岩堡,歪脚堡,余庆堡等。隶属贵州前卫左千户所管辖,平时耕田自给,战时听令作战。明天顺年间“东苗之乱”和天启奢安事件之前,青岩常驻人口在册人数达千余户,经过两次战火浩劫,人口锐减。

黔中这座古镇,曾经历数次战火,也曾出过文武状元,至今保存完整


关于青岩地区的行政建置,除去青岩堡,还先后在青岩设立青岩司,青岩外委土舍和青岩镇,青岩司设立时间为隆庆六年(1572年)即贵阳府设置后的第三年,青岩司隶属于贵阳府,成为其直辖司·里之一。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成为贵阳南郊的卫星和门户,也是贵阳府直辖领地的扩展。尽管如此,朝廷还是设立土官治理青岩,原因在于土官“世居西南”,深谙当地风土人情,如能“委心效顺”,远比派遣语言不通,风俗不熟的外地流官有效得多。同时,由于当时整个贵州是夷多汗少,如采取激进的改土归流,势必造成社会动荡不安。当时青岩司管辖大致范围是“东起高坡甲定,今黔陶乡大·小马场,孟关上·下板桥,以及今桐木岭。土司衙门设置在今青岩文化站。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青岩司降级为”外委土舍“,辖地并入贵筑县,似乎意味着青岩延续数百年的土司制度即将寿终正寝。土舍,土目已经不再担任地方行政或者军事的正职,只能作为外派流官的助手存在。民国三年(1914年),贵阳府直辖地改置为贵阳县,在青岩设立青岩镇,驻第六区;民国二十年改为第四区;民国三十年,设贵阳市,另置贵筑县于花溪,青岩隶属贵筑县燕楼区。原广顺州之青岩城西门及青岩场,龙井寨等村寨划入青岩镇,结束了青岩城内分而治之的历史并扩充了行政版图。

黔中这座古镇,曾经历数次战火,也曾出过文武状元,至今保存完整


明天启四年,班麟贵以土兵身份在协助朝廷平定奢安之乱中解贵阳之围有功,授指挥同知,第一次修建青岩城,控制八番十二司,即用为土守备,准世袭。班麟贵土司衙门位于今青岩文化站,建四门,奠定青岩城的雏形,亦称老城。班麟贵死后,其子班应寿袭职,以战功升为贵州前卫副总兵。于顺治十七年对青岩城进行扩建。班应寿不是对老城的修补,而是重建。在保留南城门的基础上,向东门扩展,增修一座城门,叫定广门,这座城门如今是青岩最气派的一座城门,城门外尚存一段古时的茶马古驿道。树立了整座城池的宏伟规模。清嘉庆三年,武举袁大鹏重修青岩城,为定广协青岩汛把总所驻,形成贵阳府与广顺州分治青岩的局面。清咸丰四年贵筑县团练赵国澎第二次修补城垣,均采集当地巨石加工为条形方石垒砌,城墙上方建约4米过道外侧建敌楼垛口,定广门上方还架设炮台,北城到东城墙外挖宽3米,深2米的护城壕。咸丰十一年,石达开部攻克定番(今惠水)后,一部迂回广顺,进攻青岩,终而不克,可见城墙的防御工事之坚固。

黔中这座古镇,曾经历数次战火,也曾出过文武状元,至今保存完整


据传青岩城是依据“..........因天时,就地理,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的古代建设城池的原则而建。狮子山屏障于北,青岩堡,余庆堡,歪脚堡鼎峙城东北,龙井河,板桥河,青岩河,新哨河环绕城北·东·西三面,亦为天然护城河,所谓三面环水,一面靠山,披山带河,形势险要,进攻退守,游刃有余,即体现军事防御的原则,亦具生产经营的布局和功效,是黔中地区保存较为完整的历史文化古镇。

黔中这座古镇,曾经历数次战火,也曾出过文武状元,至今保存完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