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官員各自為營,李鴻章一手建立的北洋水師結局早已註定?

李鴻章可謂中國近代最重要的外交家。外國媒體甚至評論:"只知李鴻章,而竟不知有清朝廷。"

然而,百年之前,有誰理解改革者李鴻章的情與難。改革正當時,又有誰理解改革的遠見和彷徨?今日,我們《重讀李鴻章》--終以改革為鑑,增添再出發的源動力。

清朝末年官員各自為營,李鴻章一手建立的北洋水師結局早已註定?

近代中國海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李鴻章協助曾國藩同太平軍作戰時期。那時他成為熟悉軍事的專家,並且認識到擁有一支海軍的重要性。及至1862年春,他奉命馳援江蘇,同太平軍作戰,才開始認識到歐洲海軍的挑戰。他率領淮軍及淮揚水師乘所僱英國輪船從安慶沿江抵達上海。接著同英國和法國在上海的軍隊協同作戰,並且得到常勝軍的幫助。他對於西方大炮的精純,子彈的細巧,兩式操練的雄整,印象非常深刻。他深感中國在軍事能力方面遠遠遜於西方大國。

清朝末年官員各自為營,李鴻章一手建立的北洋水師結局早已註定?

他決心向其他國家學習,他誡諭部屬"虛心忍辱,學得西人秘法。他曾勸曾國藩仿效日本和俄國,"卑禮下人,求得英法秘巧,中土若於此加意,百年之後,長可自立"。他清楚地認識到中國為兇惡的敵人環伺,國家處於危急之中。他深感中國正面臨"三千年一大變局"。發展海軍是李鴻章對外關係和自強政策最優先考慮的重點。

清朝末年官員各自為營,李鴻章一手建立的北洋水師結局早已註定?


鴉片戰爭後形勢突變,大海失去了以往寧靜和平的面貌,西方列強從東南沿海競相湧來。東南邊疆門戶洞開,海防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早在鴉片戰爭前,以"遇事敢言'"著稱於世的鴻臚寺卿黃爵滋向朝廷提出:清朝水師成員都為老弱病殘,兵器殘缺不全,甚至戰船都用舊釘子和薄模板釘成,這樣的水師怎能拱衛大清國門?

鴉片戰爭後,李鴻章為首的一些大臣更是呼籲大力加強海防建設。李鴻章在奏摺中言辭懇切地說:東南海疆長達萬里,現在外人通商傳教來往自如,甚至內地各省和京師都集中不少洋人,他們表面是友誼的和平使者,實則陽奉陰違、笑裡藏刀。且西洋輪船電報一瞬千里,軍火器械工力百倍,均為幾千年未有之變局。我們再拿傳統制夷謀略應付,顯然行不通。

清朝末年官員各自為營,李鴻章一手建立的北洋水師結局早已註定?


北洋水師,或稱作北洋艦隊、北洋海軍,是中國清朝後期建立的第一支近代化海軍艦隊。北洋水師1888年12月17日于山東威海衛的劉公島正式成立。

清朝末年,國家四分五裂,如同一盤散沙。最高統治集團內部明爭暗鬥不停。朝廷分成帝后兩黨,一班文臣擁戴光緒皇帝前臺執政,但並無實權。"陰主朝政"的慈禧太后外戰外行,內戰內行,在國難當頭的時候也不放鬆窩裡鬥。中央政府控制力減弱,地方和軍隊便自成體系,各行其是。加之列強進行滲透,在清廷培植代理人,派系更為複雜。平時爭權奪利,戰時互不配合。

清朝末年官員各自為營,李鴻章一手建立的北洋水師結局早已註定?


日軍在榮城登陸,李鴻章因為那是山東巡撫李秉衡的防地而置之度外。等到榮城失守,威海危在旦夕,李秉衡又因為那是李鴻章的領地而漠不關心。南方調來的援軍又不歸二李節制,於是出現了威海孤軍作戰,得不到增援的奇怪情況。中國軍隊因為門戶之見形成的互不統屬、各自為陣給日軍造成了極大便利,使其各個擊破的戰略每每奏效。在整個戰爭期間,北洋水師沒有明確和聯合艦隊以艦隊決戰奪取制海權的戰略,未制定出戰略計劃,日本海軍則制定了明確的作戰預案,是以奪取制海權為中心的海軍制勝的方案。導致聯合艦隊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導致北洋水師戰略上陷於被動。最終甲午戰爭一役,北洋水師全軍覆沒。

清朝末年官員各自為營,李鴻章一手建立的北洋水師結局早已註定?

李鴻章的命運似乎是註定的,戰敗講和簽訂喪權辱國條約,之後削去北洋大臣直隸總督職位,他一生致力於洋務但是也毀於洋務,失敗的原因我們現在分析就是洋務運動治標不治本,器物沒有配合制度,一個腐敗的清廷領著一支被洋槍洋炮包裹的軍隊和一個已經進入近現代的先進文明民族進行碰撞結局是可想而知的,今天的我們更要吸取經驗教訓,學習要學的徹底,學到精髓。今天的中國已今非昔比,不會再受任何國家欺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