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南斯拉夫消失了?

輿地鏟史官




南斯拉夫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就像是一顆流星轉瞬而逝。它成立於1929年,消失於2003年,僅僅存在了74年。天之道,補不足而損有餘,這是《九陰真經》中的話,同樣適用於南斯拉夫。

之前的南斯拉夫地區歸屬於奧匈帝國,在一戰中奧匈帝國戰敗了,英法列強就主持了自己肢解奧匈帝國的重任。塞爾維亞、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就被拼湊成了一個國家,可以說是先天不足。


在二戰中,南斯拉夫地區被德國佔領,後來在鐵托的領導下戰勝了德國,成為了一個獨立的國家。但這個國家卻是有不同信仰的民族組成的,斯洛文尼亞和克羅地亞信仰天主教,波斯尼亞地區信仰伊斯蘭教、東正教、天主教,馬其頓和黑山共和國、塞爾維亞信仰東正教。就像《笑傲江湖》中,多股真氣在令狐沖身體內亂衝,很難形成合力。

鐵托曾經參加過10月革命,在二戰結束後成為南斯拉夫的聯邦總理,後來他還被選為終身大總統。他在世的時候,憑藉個人威信,南斯拉夫加盟各國還能維持相安無事,但依然是非常脆弱的關係。



南斯拉夫是社會主義國家,自然也選擇了一邊倒,希望能夠在蘇聯的支持下成為一個強國。但老謀深算的斯大林並不希望在蘇聯的隔壁再出現一個大國,不願意幫助南斯拉夫發展重工業。

鐵托經過深思熟慮後,就向美國申請了經濟援助。從這時起,鐵托就決定在美蘇爭霸中保持中立地位,並推動了不結盟運動,成為當時世界上舉足輕重的力量。

鐵托反對蘇聯的霸權,但他在國內也同樣推行自己的霸權。鐵托是克羅地亞人,和斯洛文尼亞一樣是信奉天主教的國家。塞爾維亞人是南斯拉夫的主體,就遭到了鐵托的野蠻鎮壓,4萬塞爾維亞幹部被清洗。

鐵托還在國內創造了一個新理論,成立了一個南斯拉夫族,號召各民族放棄本民族信仰,選擇歸屬南斯拉夫族。這在現實中是非常不可行的,他切斷了文化上的認同感,導致了各加盟共和國內部的凝聚力大大下降,為南斯拉夫的解體埋下了禍根。



1980年鐵托去世後,南斯拉夫的國內矛盾開始被放大。被壓制已久的塞爾維亞和克羅地亞之間的鬥爭迅速升級,許多受到壓制的小民族紛紛要求獨立。

早在1974年,鐵托為了打壓塞爾維亞,讓科索沃和伏伊伏丁這兩個自治省擁有了大量的自治權。這讓塞爾維亞人非常警惕,他們認為科索沃和耶路撒冷一樣,是他們國家的聖地,從情感上沒有辦法接受失去這一地區。

因為南斯拉夫各國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國家只能從那些比較富裕的國家進行轉移支付和許多補貼,這就讓比較富裕的斯洛文尼亞和克羅地亞非常不滿。

在鐵托去世後,南斯拉夫推行了集體領導制度,類似於華為的輪值委員會。問題在於華為有任正非坐鎮後臺,而南斯拉夫比較有權威的鐵托則去世了。南斯拉夫內部的政治鬥爭就日趨激烈,各加盟共和國要求獨立的呼聲越來越高。



南斯拉夫政府希望從聯合國拿到更多的發展基金,但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要求南斯拉夫必須為市場經濟國家,才會考慮給南斯拉夫更多的經濟資源,從外部環境上也推動了南斯拉夫的劇變。

1989年,塞爾維亞領導人米洛舍維奇認為聯邦政府需要進行大改組,建立一個強有力的集權政府。這遭到了斯洛文尼亞和克羅地亞的反對,隨後兩個國家宣佈獨立。


1992年,塞爾維亞和黑山共和國,組建了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同時波黑共和國宣佈獨立。在這次塞爾維亞和黑山共和國都有。2006年,黑山共和國通過公投宣佈獨立,2008年科索沃宣佈獨立。

就這樣,曾經在上世紀中後期在國際社會中起到非常重大作用的南斯拉夫徹底解體了。先天不足為他們解體提供了基因,後天政策過於粗暴,各加盟共和國之間難以建立互信機制,最終的解體已經無法避免。這個被強制拼湊起來的國家就像建立在沙灘上的房子一樣,最終的倒塌是不可避免的。


新知傳習閣


首先要說明的是:南斯拉夫從來就沒有“叱吒”過什麼“風雲”,只是在某個特定的時間段上能夠左右逢源而已。

南斯拉夫的滅亡是必然的。

南斯拉夫的歷史說明了“國家”不可以任意製造的道理,也證明了民族共存的困難性。

歷史上並不存在“南斯拉夫”這麼個國家,第一次大戰之後的1922年,歐洲列強們在處理大戰善後時拍腦袋弄出來了這麼一個國家。他們把奧匈帝國南部的塞爾維亞人、斯洛文尼亞人以及克羅地亞人居住的區域和當時已經存在了的塞爾維亞王國合併起來弄出來了一個“塞爾維亞人、克羅地亞人和斯洛文尼亞人王國(Kingdom of Serbs, Croats and Slovenes)”,以塞爾維亞王國的王室為國王,這個塞爾維亞王國原來是基督教敵人的奧斯曼帝國的屬國,在1867年得到了完全獨立。

大概是這個名稱太長了,1929年10月改名為“南斯拉夫王國(Kingdom of Yugoslavia)”,因為組成這個王國的民族主要是南部斯拉夫人。二次大戰中部被軸心國佔領,南共領導了抵抗運動,戰後王室被放逐,建立起了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1963年又更名為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

斯拉夫人在歐洲分佈相當廣,除了南斯拉夫人之外的斯拉夫人被稱為“北斯拉夫人”,北斯拉夫人還能進一步分為“西斯拉夫”和“東斯拉夫”的概念。西斯拉夫人是指捷克人、波蘭人、卡舒比人、斯洛伐克人和索布人,而東斯拉夫人是指白俄羅斯人、烏克蘭人和俄羅斯人。北斯拉夫基本都分為不同的國家,不同民族在冷戰之後也都分了開來,像捷克斯洛伐克就分成了捷克和斯洛伐克兩個國家,白俄羅斯和烏克蘭也和俄羅斯分開了。這是一個趨勢,只不過在南斯拉夫的分離過程中使用了武力,而且相當慘烈。

南斯拉夫位於巴爾幹半島上,這是基督徒對峙奧斯曼帝國的最前線,歷史上就戰亂不斷,被稱為“歐洲火藥桶”。上世紀初發生的兩次巴爾幹戰爭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這個“南斯拉夫”本身就是個餿主意。

南斯拉夫立國不到20年就趕上了二戰,被意大利和德國佔領。戰後因為其領導人鐵托的魅力和才能這個唯一的原因才維持了統一。鐵托雖然是共產黨人,但和蘇聯人刻意保持距離,因此在1948年就被開除出了蘇聯主導的共產黨情報局,被認為“已完全蛻化為法西斯主義並投入了世界帝國主義陣營”。中蘇交惡之後,中共“九評”的第三篇就是《南斯拉夫是社會主義國家嗎?》,表明了對南斯拉夫的態度。

斯大林去世之後,蘇南關係開始緩和,恢復了外交關係,但南斯拉夫堅決不結盟的外交政策,拒絕加入蘇聯的國際經濟組織經濟互助委員會和華沙條約軍事組織,和歐美的關係也不錯。這樣南斯拉夫成為了北大西洋條約組織和華沙條約組織之間的緩衝和平衡,為雙方所借重。

鐵托在1980年去世,鐵托是南斯拉夫能夠維持統一的唯一原因,但鐵托也無法改變各民族間不和的歷史原因、文化原因和宗教原因,沒有了鐵托,南斯拉夫的統一就沒有了維繫,再加上冷戰結束,原來被華沙條約和北大西洋條約雙方所藉助的南斯拉夫的平衡作用也消失了。各民族再也無法在一起混,就只能解散了。

(鐵托出生的庫姆洛維茨村的鐵托銅像,現在大約也就是家鄉人還在懷念他了)

不過南斯拉夫的足球不錯,貝爾格萊德紅星隊在1991年曾經拿過豐田杯冠軍,說南斯拉夫的足球“叱吒風雲”倒說得過去,而且解體之後除了繼承南斯拉夫的塞爾維亞之外,還增加了一個鬼見愁的克羅地亞,其實挺不錯。


冰冷雨天


在歐洲除東歐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外,還有一個就是南斯拉夫。但在這些社會主義裡最強大,最獨特例行的就是南斯拉夫了 。他完全是依靠自己的力量打下來的天下,所以才沒有聽蘇聯的指揮棒,好蘇聯徹底地分道揚鑣。走上了自己的獨特的社會主義道路。這是南斯拉夫的幸運,所以在冷戰期待南斯拉夫的無論在經濟上,政治上,社會穩定上都是 首屈一指的,而且高於土耳其希臘這些國家,比意大利也差不多,但他卻最終走向了分裂和解體,但素有巴爾幹之虎的南斯拉夫何以落到這步田地?在二戰後鐵托走上了歷史舞臺, 在他的領導下靠自己就解放了南斯拉夫。樹立了崇高的地位和威信,各民族也都心悅誠服的接受鐵托的領導。基於此這成立了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由六個聯邦主體組成(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波黑)、馬其頓、黑山6個共和國組成,面積合計25.58萬平方公里)。

南斯拉夫解體的主要原因就是中央聯邦政府權力鬆散和弱小,地方聯邦聯邦政府權力巨大。南斯拉夫的主體無疑是塞爾維亞,但由於鐵托是克羅地亞人,所以刻意打壓塞爾維亞。過於強調各個加盟共和國權力的平等。使得聯邦主體失去權力,鐵托在世的時候還好說,待1980年鐵托一死,沒有威望夠的領導鎮得住局面,局勢急劇惡化,聯邦政府失去權威和和威信。而塞爾維亞的大塞民族主義高漲。民族糾紛和獨立傾向高漲,內戰就此爆發。但也必須說明的是。歐美在背後起到了非常不好的推波助瀾的作用。甚至發展到種族仇殺地步,分裂就是一個時間問題。

南斯拉夫的聯邦制過於鬆散。除了國防,外交,關稅之外,地方完全可以作主,所以說南斯拉夫解體是必然的,只是一系列災難實在不應該發生。在1974聯邦政府年規定,各地方邊防軍不再聽命於中央,而是各自區域的各民族政府管轄,其地位和人民軍平級。一旦地方民族政府有了軍權後果就可想而知,只是當時鐵托在世而已。在國際方面,歐美國家需要這個南斯拉夫這個社會主義國家“異類”當樣板,和蘇聯反調,給予了南斯拉夫準歐盟的待遇,也是就是說可以不承擔歐盟的義務卻可以享受歐盟的待遇。在美蘇勢力的夾縫中生存,沒有偏向於任何一方。而當時南斯拉夫也很開放,美國電影可以第一時間在南斯拉夫上映。但隨著鐵托去世,南斯拉夫找不到這樣的戰略大師在冷戰期間左右逢源縱橫高手,再加上蘇聯解體,南斯拉夫的作用下降。也間接導致了南斯拉夫經濟的崩。

在就是在南斯拉夫這樣的沒有一個民族能佔絕對多數的多民族國家,如果沒一個有力的中央政府控制,解體是必然的、六國加盟共和國信仰不同,彼此對立。南斯拉夫解體完全取決於民族間矛盾,內部地緣結構分裂、人文結構撕裂。鐵托死後,國家最高權力由聯邦各共和國和自治省的領導組成的聯邦主席團,而聯邦主席團內部分裂嚴重,雖然是一黨執政,但民族卻已經分裂了。兩個最大的聯邦主體克羅地亞和塞爾維亞幾乎是為了反對而反對。都想擴大自己 權力,權力向誰要,只能向聯邦主席團要。而聯邦主席團沒有權力只能解體。在1992年克羅地亞(最富的聯邦主體,比意大利富裕)既拒絕向聯邦政府上稅,最有錢不繳稅,其他加盟共和國自然也不繳稅。在1993年初聯邦財政枯竭,也就無需存在了。

鐵國立國標準是“民族分封制”大家各分一塊地說的算,鐵托自己就是“周天子",過於平等,但南斯拉夫又沒有主體民族。刻意平等只能分裂。南斯拉夫的肢解和強人政治體制消失後。無法按照這樣一個模式走下去,但由又沒有一個好的體制而走進了“死衚衕”。要知道,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匈牙利、波蘭這些社會主義國家,在變天后至少維持了領土完整。而南斯拉夫無疑是最慘的一個,這就是民族政策的失敗。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1948年,鐵托領導下的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脫離了蘇聯,結束了不到3年的親密關係。

在政治上,南斯拉夫有獨立自主權力,可是,在國家組織架構設計上,依舊和蘇聯保持高度一致:都是聯邦制國家;實行以黨治國,南共一黨專政,同時,在權力金字塔頂端,鐵托掌握絕對權威,近似獨裁。

在民族政策上,南斯拉夫採用蘇式的民族共和國聯邦制度,以民族和聚居區域為標準,將全國劃分為塞爾維亞、斯諾文尼亞、黑山、波黑、克羅地亞、馬其頓等六個加盟共和國,還有科索沃、伏伊伏丁那兩個自治省。這些加盟國和自治省在自身區域範圍內,享有高度自主權。

雖然,在經濟、社會等領域,南斯拉夫與蘇聯模式漸行漸遠,唯獨在政治體制上,南共仍延續了對蘇式體制的傳承。

這又是為什麼?

首先,由南共的紅色出身決定。

南共不可避免的會受到紅色世界老大哥蘇聯的影響並繼承。而且,南斯拉夫依舊沿用蘇聯經典政治體制幾乎是其唯一出路。

這要從南斯拉夫所在的巴爾幹半島說起。巴爾幹半島全境多山,自身地緣實力有限,難以孕育強勢本土勢力,再加上支離破碎的地緣結構,缺乏強勢核心。在政治上,難以整合在一起;在人文結構上,因地處東歐(東正教)、西亞(伊斯蘭)、歐洲(中南歐天主教)三大地緣文明勢力的交匯,外來文明的影響非常大,導致了複雜的民族、文化構成。

而南斯拉夫作為巴爾幹半島的主體大國,很自然,其國家結構與巴爾幹半島的地緣人文環境高度吻合,體現在:

政治上,因國家內部地緣結構支離破碎,缺乏強勢核心勢力,導致了國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都不足。塞爾維亞、斯洛文尼亞等,不僅指一個政治上的國家,同時也是一個相對獨立的民族和地緣板塊。

人文上,受內部的地緣撕裂與外部各大文明勢力的影響,南斯拉夫在民族和宗教構成上非常複雜。境內有五大主體民族:塞爾維亞、黑山、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馬其頓;有塞爾維亞克羅地亞語、斯諾文尼亞語、黑山語;有天主教、東正教,伊斯蘭教。因民族、語言、宗教的差異,南斯拉夫人被分割成多個實力都差不多的不同族群。

支離破碎的地緣結構,複雜的人文結構,且領土有有限,長久積累的矛盾和利益衝突也十分尖銳。最終會導致十分艱難維持國家統一的局面。

那麼,怎樣才能維繫國家統一呢?

南斯拉夫各派利益衝突過大,分權民主並適合這裡。比如,克羅地亞共和國境內的克族人,認為塞爾維亞族搶了他們的地盤,要他們退出克羅地亞;相對富裕斯諾文尼亞,認為中央政府不應該用他們的錢,去補貼波黑的那幫窮鬼。波黑的穆族和塞族,圍繞著東正教和伊斯蘭教的信仰,更是有著千年的積怨。這些矛盾,用民主的方式顯得太無力。若強行搞民主,把權力下放到地方,最後各方都找不到一個平衡的方式,只能一鬨而散,最嚴重的結果便可能是爆發內戰。

既然,分權民主無效,那就只能搞中央集權了。

在中央集權上,南斯拉夫也必須高度借鑑蘇式模式。

二戰前,當時南斯拉夫王國便以宣揚泛斯拉夫主義來作為維持民族同一的紐帶,彌補族群的分歧,進而形成國家向心力。

於是,南斯拉夫只能以紅色意識形態和基於領袖“鐵托”的高度個人崇拜,來構建國民的共同情感紐帶和國家認同。

二戰後,紅色意識形態在全球範圍內影響力大漲。紅色意識形態突破了地緣、民族、語言等橫向結構限制。主張的無神論的紅色意識形態,去取代宗教體系的說服力也越來越強。

培養對紅色意識形態認同,可破解南斯拉夫地緣、人文困局。正因如此,在脫離蘇聯後,南斯拉夫依然堅定的尊奉紅色意識形態,以此來維繫南斯拉夫國家認同。

不過,紅色信仰的紐帶作用,僅僅只體現在精神領域,鑑於南斯拉夫國情的極端複雜性,在世俗層面上,還需要有實實在在的依託。

這就是鐵托的絕對獨裁與個人崇拜。作為中央集權的最高形式,獨裁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統治集團的分歧內耗。鑑於領袖作為國家的最高代表,通過塑造領袖的英雄形象,來吸引國民的崇拜和認同,再將這種對現實中客觀存在人物的認同,傳導到對虛擬的國家的認同上,進而達到增加國家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目的。

紅色意識形態的積極作用,與南共以及鐵托主觀利益考量相結合,共同決定了與蘇聯分道揚鑣後的南斯拉夫,依然整體上繼承蘇式政治模式。

通過一系列的政治手段,以及在經濟和外交領域的有力措施,使南斯拉夫在建國後頭三十年內,國家的完整和統一得到有力維護和保障。

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維繫南斯拉夫國家統一的兩條紐帶,都出現了鬆動,且愈演愈烈,最終徹底斷裂,不僅導致了南共政權的覆沒,甚至還引發了南斯拉夫的解體,與內戰的爆發。

這又是為什麼?

這得從國際形勢的變化,以及紐帶本身的結構性缺陷說起。

首先,來看看個人崇拜。

鐵托為何有如此高的個人威望?一是因鐵托在二戰中帶領南斯拉夫各族人民,驅逐了納粹德國;二是因他在南共體系內,獲得了絕對的權力。

不過,南斯拉夫不是君主世襲制國家。1980年,鐵托去世,其作為民族英雄所獲得的威望也隨之而去。加上鐵托並未指定接班人,更沒有給接班人培育個人勢力和威望,導致南共核心層一下出現了群雄並起的局面。在各派互相制衡之下,最後形成了一個主席團集體領導,各派輪番執政的局面。不僅大幅削弱了南共中樞的實力,也使領袖個人崇拜的紐帶不復存在。

其次,20世紀後期,國際共運陷入階段性低潮,蘇聯頹勢盡顯。紅色意識形態的影響力也在不斷萎縮,在民眾中的認同度也逐漸下降。在意識形態體系與蘇聯一脈相承的南斯拉夫也受到了波及。

東歐劇變後,在歐洲紅色意識形態的認可度也跌到谷底,嚴重衝擊了南共政權的合法性,維繫南斯拉夫國民共同認同的另一條精神紐帶也出現裂痕。

隨著個人崇拜與紅色意識形態,這維繫南斯拉夫國家統一的兩大支柱的崩塌後,南共政權土崩瓦解,原先被壓制的內部地緣、人文矛盾又重新爆發,到最後,南斯拉夫直接到分裂解體的地步。

之後,前南地區爆發了為期10年的大規模內戰(從1991年蘇聯解體到2000年南聯盟總統——米諾舍維奇下臺),這個曾經的巴爾幹之虎徹底沒落。

當然,美國在分裂南斯拉夫中也有重大戲份,特別是1999年科索沃戰爭(那次戰爭對於國人來說也是一個痛,因美國轟炸了中國大使館),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直接出兵,給南斯拉夫致命一擊。2006年6月塞爾維亞和黑山解體各自獨立,宣告南斯拉夫這個國家也徹底沒落,此後便從地圖上消失了。

在前文也提到過,在冷戰時,南斯拉夫一直是高度獨立,不要東方,也不要西方。甚至南斯拉夫也主動放棄紅色意識形態,積極向西式國家轉型,而美國還是沒有放過它,非要將其徹底擊得粉碎才作罷。這又是為什麼呢?

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

雲石君下一節繼續解讀。

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系列157章——南斯拉夫之第二節。解讀大國博弈內幕,剖析政治深度邏輯,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雲石,收看全部雲石君地緣政治系列文章


雲石君


南斯拉夫在冷戰期間,一直素有“巴爾幹之虎”的美譽,它處在美蘇爭霸的夾縫之中,不僅生存的不錯,也能保持自身的獨立性,這點就非常難得。而且作為不結盟運動的發起國之一,再加上中等強國的體量和社會主義大國的姿態,在冷戰的國際社會一直都擁有較大的話語權。

但這一切自1980年鐵托去世後就不復存在了,南斯拉夫的一切都急劇下滑,幾個加盟共和國不斷離心離德,而聯邦政府顯然無能為力,隨著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南斯拉夫也迅速解體,又經過多年的內戰後,南斯拉夫變得面目全非,風采已成昨日回憶。

南斯拉夫,一個被拼湊起來的地理新名詞。

在一戰結束之前,原南斯拉夫地區大致都在奧匈帝國的版圖或勢力範圍之內,但奧匈畢竟是一個虛弱的帝國,對帝國境內的諸多民族的控制力相當有限。

一戰之後,奧匈帝國迅速解體,分解成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以及南斯拉夫地區的諸國,部分戰勝國也瓜分了帝國的一些領土,南斯拉夫地區的各民族在之前漫長的歲月裡一直是奧斯曼或者奧匈等帝國下的地盤,也沒什麼建國經驗,他們在前途問題上展開磋商,最後在英法等國的支持下,建立了一個南斯拉夫王國,把一堆不同民族和不同信仰的人拼湊在了一起,大家一起搭夥過日子。下圖為南斯拉夫國王亞歷山大。

不過大家在一起的日子也就20來年,由於王國盛行大塞爾維亞主義,大夥兒覺得在一起搭夥也沒過上好日子,很快又離心離德,在這個時候,德國人來了。

南斯拉夫各民族與納粹進行了多年的頑強鬥爭,而這個期間,南斯拉夫出現了一個關鍵人物—鐵托。下圖左為鐵托。

二戰,德國入侵,南斯拉夫的關鍵人物—鐵托橫空出世

和中東歐其他被蘇聯解放的國家不同,南斯拉夫的解放是鐵托率領游擊隊在經過艱苦卓絕的鬥爭中實打實地打出來的。

鐵托的游擊隊,從區區千百人,最後一路發展到了40萬,消滅了數以萬計的德軍,4年多的軍事鬥爭,讓鐵托成為南斯拉夫各民族心目中至高無上的“領袖”,二戰後,各民族也都心悅誠服的接受了鐵托的領導。

隨後,南斯拉夫聯邦被建立了起來,其實這個國家能成立,說白了就是各民族對鐵托的信仰和依賴,而後來的幾十年,南斯拉夫也確實依靠鐵托的個人威望維持了國家的團結和統一。

不過,南斯拉夫實在沒有什麼主體民族,最大的塞族。人口占比也不過三成多,還長期因為“曾經的大塞爾維亞主義”而被追求民族平等和諧的鐵托所打壓,鐵托過分追求平等的民族政策最終反而造成了極大的不平等和嚴重的民族矛盾隱患,當然在鐵托活著的時候,這些矛盾都被對鐵托的崇拜所掩蓋了。

鐵托治下的南斯拉夫,左右逢源,政治獨立,經濟富足,一個曾經的準發達國家。

南斯拉夫雖然屬於社會主義國家,但卻不屬於蘇聯的東歐陣營,鐵托一直努力保持著國家的獨立自主,乃至成為不結盟運動的發起國,在第三世界國家中享有較高的威望。

鐵托的大國平衡做的也相當不錯,這使得它可以獲得美國和西方的經濟扶持,再加上自身的努力,南斯拉夫在1970年代就實現了較高的工業化,人均GDP接近發達國家,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堪比東德,超過蘇聯。

1970年代,南斯拉夫基本做到了家家都有車的水平,至於電視機更是幾乎家家都有,而南斯拉夫的社會文化和生活也相當活躍,西方的電影和書籍在南斯拉夫隨處可見,每年到南斯拉夫旅遊的西方遊客超達到了幾百萬,而南斯拉夫人也過著“說走就走”的生活,每年都有數百萬人出國旅遊。

鐵托統治下的隱憂:民族問題沒有解決好,對地方過度放權,直接埋下了分裂和解體和禍根。

民族問題上,二戰前南斯拉夫王國盛行大塞爾維亞主義思潮,二戰時期,塞族對打擊德國侵略者做出了最大的貢獻,理應在戰後得到相應的政治地位,但鐵托對大塞爾維亞主義思潮的抬頭十分警覺,他嚴厲打擊塞族勢力,把部分塞族人劃出了塞族的地盤,又從塞爾維他劃出了2個自治區,把塞族控制的人口從四成多劇減成了三成多。

同時為了保持民族平衡和團結,鐵托一直鼓吹“南斯拉夫民族”概念,把南斯拉夫民族概念上升為國家意志,宣稱不管什麼民族什麼信仰,都是南斯拉夫人。

其實,這點沒錯,出發點是好的,可隨著各地方之間的發展差距不斷變大,以及各共和國和自治省的權力不斷擴大,這種民族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大,說白了還是靠鐵托個人的威信和能力在努力維持聯邦的統一。

在經濟上,鐵托開放市場,並採用“工人管理工廠”的工會來管理企業,並允許地方政府自行搞金融機構,這使得企業有了極大的自主權,又獲得了經濟發展所必要的資金支持,再加上西方國家的技術和資金支持,南斯拉夫的經濟迅速發展,但這就造成了各共和國和自治省的經濟發展水平不盡相同,靠近西方的斯洛文尼亞和克羅地亞經濟發展較好,而偏東的波黑、黑山、塞爾維亞、馬其頓等地則相對落後,並且差距越來越大。

在政治軍事上,鐵托按民族區域建立了邊防軍,1974年之後,按照新憲法,鐵托給了各自治地區更大的自主權,同時在聯邦層面,建立了一個由各地方政府領導組成的聯邦主席團,聯邦事務主要由這個主席團商議,而各地的邊防軍也劃歸各地政府指揮,並在層級上與聯邦的南斯拉夫人民軍平級。

當然,此後的6年,鐵托還在,他作為凌駕於聯邦的超然力量,能鎮得住局面,大家表面上還相安無事。

等到1980年鐵托去世,聯邦主席團迅速變成了各共和國和自治省領導人彼此激烈爭吵的機構,中央的力量迅速衰弱,地方的權勢也不斷做大。

曾經的“巴爾幹之虎”一朝崩潰,血腥內戰讓各民族飽受創傷。

鐵托去世之後,中央的權威幾近喪失,各地方的經濟發展也陷入瓶頸,民族主義迅速抬頭,塞族要求更多聯邦層面的權力,克族要求更多地方權力。

隨後隨著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各地方政府動用自己掌控的邊防軍控制局面,波黑內戰等一系列血腥衝突隨之展開,巴爾幹之虎成了殘疾的瘸腿虎。

當然,南斯拉夫的解體自然也有西方一些國家的外力促進因素,比如煽動民族矛盾之類的,但都是次要的因素,這裡就不展開了。

總之,南斯拉夫的崩潰,即使如今看來,也是一件很讓人唏噓的事情。


雲中史記


前南斯拉夫是東南歐最強大的國家,面積大約26萬平方公里,人口2300萬左右。由六個自治共和國、兩個自治省組成。

南斯拉夫曾經持續了20年的經濟迅速增長,平均年增速超過6%,上個世紀70年代,南斯拉夫的識字率已經超過90%,施行免費的醫療與教育體系,預期壽命超過72歲,幾乎每家每戶都擁有電視機,36%以上的家庭都擁有私家車。經濟實力強大的南斯拉夫被稱作“巴爾幹之虎”。


另一方面,雖然是南斯拉夫是紅色國家,但是與蘇聯也好,美國也罷,都保持了一定距離。南斯拉夫拒絕與蘇聯結盟,也不願投向美國,成為當時華約與北約之間的一道緩衝地帶。
然而從建立之初開始,南斯拉夫就醞釀著巨大的危機——與當年強大的奧匈帝國一樣,南斯拉夫的民族構成非常複雜,佔據主體優勢的塞爾維亞族也只佔40%左右,與其他比較強大的克羅地亞人、阿爾巴尼亞人等矛盾重重。

曾經的克羅地亞等,就希望獲得平等地位建立聯邦制國家,卻被塞族拒絕,嚴重的衝突對立與西方勢力的滲透干涉,最終摧毀了這個強大的國家,南斯拉夫一分為六。



澹奕


興也鐵托,敗也鐵托,當年叱吒風雲,號稱“巴爾幹之虎”的南斯拉夫若是尚存至今,究竟有多強大。


雄厚的經濟基礎: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電視劇是名副其實的奢侈品,但早在60年代,南斯拉夫電視擁有率高達50%。

由此可見,南斯拉夫的人均收入有多高。南斯拉夫總統鐵托是一位目光長遠的人,對外經濟開放。

南斯拉夫位於巴爾幹半島西北部,西臨亞得里亞海,與意大利三面接壤,是多瑙河航運的核心位置,連接歐洲重要交通樞紐,地理戰略險要。

大部分屬於地中海氣候與溫帶海洋性氣候的南斯拉夫,在旅遊業方面具有明顯優勢,而統治者也實行了相應政策,使得南斯拉夫旅遊業蒸蒸日上。

70年代旅遊人數就高達800萬,給南斯拉夫帶來了巨大的收入。在那個人民收入水平普遍不怎麼高的時代,這樣的龐大旅遊人數是很難做到的。

我們中國的游擊戰不僅僅是我們在實行,南斯拉夫當時在二戰期間也靠著游擊戰與德國軍隊盤旋。


南斯拉夫依靠著自己國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靠自己的力量將德國軍隊打敗贏得民族獨立,可見南斯拉夫軍隊有多勇猛。

南斯拉夫為了鞏固國防,不再受他國侵略,建立起了百萬大軍;並且對軍事設備進行更新,給軍人配備了先進的武器,應戰時之需,被稱為“巴爾幹猛虎”,軍隊戰鬥力強盛,是當時軍事大國之一。

即使是在解體後的小南斯拉夫(主幹是現在的塞爾維亞)也不容覷視。

近幾年來,塞爾維亞經濟平穩發展,第二產業的汽車產業發展迅速,帶動了南斯拉夫的製造業鏈的整體發展,而服務業的產值佔國民經濟總值約50%,經濟發展穩中向好。

塞爾維亞繼承前南斯拉夫的旅遊開明政策,積極發展旅遊業,以獨特的自然資源與優惠政策吸引世界遊客。

塞爾維亞旅遊業收益一直都很高。2018年實現旅遊業淨外匯收入15億美元之多,而今年也希望旅遊業收入再創新高,預計達17億美元。

塞爾維亞政府高度重視國內經濟發展,依靠稅收、旅遊、出口貿易等使得國內經濟逐步上升,國民人均GDP也是日益增長。



而塞爾維亞又抓住了習主席提倡的一帶一路政策,進一步加強對外貿易,經濟發展前景是很不錯的。

解體後的南斯拉夫足球隊是非常厲害的。他們對足球的熱情非常高,曾是國際足球賽場上一道靚麗的風景。

但由於受到戰亂的干擾,這支隊伍只剩下了飄零的記憶碎片。國家的逐步解體,使他們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但如今的塞爾維亞籃球戰隊再顯當時南斯拉夫足球隊風采。2016年裡約奧運會上,這支籃球隊差點掀翻了美國夢之隊,僅以3分之差敗給美國。

2017年男籃歐洲盃中,塞爾維亞籃球隊榮獲亞軍。如此戰績,對於國土面積只有不到9萬平方千米的塞爾維亞來說,過程是非常艱難的。

強大的經濟基礎,開明的旅遊政策,國內經濟發展穩中向好,國家體育發展前景可佳,是對塞爾維亞的評價。若是南斯拉夫尚存,經濟實力可能名列前茅。

南斯拉夫解體後主幹國家塞爾維亞如今依舊發展得很不錯,那當年美蘇都不敢動的南斯拉夫到底有多厲害?


軍事力量:二戰時期,南斯拉夫是世界上唯一一個依靠自己國家力量獲得名族獨立的國家。戰後鐵托又建立起了百萬大軍,浩浩蕩蕩。

軍事設備更新,武器先進,擁有600多輛反坦克自行炮,以及各種火炮數以萬計,對當時世界非常有威懾力。

90年代被視為歐洲最強地面武裝力量之一。所以美蘇稱霸之時,敢操控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但就是不敢操控南斯拉夫。

敏感的地帶優勢:南斯拉夫雖屬於東歐板塊,但南斯拉夫由於地勢原因,與蘇聯的地界關係並不緊密,向干涉南斯拉夫比起控制其他東歐國家要費力得多。

而南斯拉夫又處於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之間,若是蘇美任意一方干涉都可能引起南斯拉夫倒戈另一個陣營,所以美蘇都不敢輕舉妄動。

戰鬥實力:南斯拉夫軍官善游擊戰,且十分勇猛,戰鬥力非常強。若是在南斯拉夫境內打仗,南斯拉夫能繞到背後給敵人來一槍。

在錯綜複雜的地形地勢之中,很難琢磨其軍事戰略,有可能陷入其戰略泥潭之中。



經濟實力:由於處於中間陣營,蘇美為了不使對手得逞,便讓南斯拉夫獨善其身。在鐵托的領導下,南斯拉夫實行開明政策,選擇了一條符合自己國情的發展道路。

在20世紀80年代,就已經達到了世界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均國民收入高達2300美元,經濟發展迅速,讓許多國家讚歎不已。

強大的軍事力量,雄厚的經濟基礎,讓南斯拉夫在世界上灼灼其華。但就是一手將南斯拉夫推向巔峰的鐵托,也讓南斯拉夫走向了低谷。

鐵托讓南斯拉夫曾輝煌但也讓它凋零,那麼當年叱吒風雲的南斯拉夫為何最終滅亡了?

其一,南斯拉夫是由眾多零散的國家組成,地勢複雜,區域分散。

南斯拉夫內部有不同的民族文化,不同的宗教信仰,文字還不統一,民族與宗教關係錯綜複雜。

而內部為了各自民族的利益,對其他民族進行打擊。內部始終發不出同一種聲音,所以即使鐵托有神一樣的力量也難以讓南斯拉夫內部不躁動。

其二,由於南斯拉夫處於美蘇稱霸兩大陣營之間,美蘇不對其加以控制,但並不代表不對其虎視眈眈。


處於中間位置就是一個火藥桶,隨時被炸掉。其他大國間接干涉的事件並不少,這就很不利於南斯拉夫國內發展。

其三:地理位置可以讓南斯拉夫獨善其身,也可以讓其四分五裂。

由於處於亞歐重要交通樞紐位置,誰都想摻一腳。而這些人則會利用南斯拉夫的民族矛盾與宗教矛盾引起南斯拉夫內部動盪,造成國內局勢不穩。

其四:由於鐵托實行不結盟運動,既不加入蘇聯陣營,也不加入美國陣營。美國實行馬歇爾計劃來拉攏南斯拉夫,使蘇聯非常不滿,便拉攏其他國家孤立南斯拉夫。

南斯拉夫雖有美國經濟支援,但美國畢竟離南斯拉夫非常遙遠。而周邊國家基本上是社會主義陣營,南斯拉夫受到了蘇聯嚴重地打壓與制裁。

其五:之後崛起的歐盟,想讓自己的盟國勢力更加強大,一方面是想拉攏南斯拉夫。

但南斯拉夫在當時非常強大,歐盟並不想將一個如此強大的國家拉進來滅自己的威風,所以歐盟也希望將南斯拉夫國力削弱。


面對內憂外患的情形,南斯拉夫國力嚴重透支。加上鐵托在20世紀80年代初就逝世,國內沒有一個比較強硬且有力的總統上臺,南斯拉夫便在鐵托死後十年徹底解體。

南斯拉夫這個國家曾若夏花般燦爛盛開,但也在死寂中凋零,在世界中閃耀也黯然退場,讓人噓嘆不已。


史之策


一戰以前,斯洛文尼亞和克羅地亞,波黑都是奧匈帝國的地盤。一戰期間,在俄羅斯帝國的支持下才推翻奧匈帝國統治建立了南聯盟國家。二戰期間,又被德國給滅國了。二戰後,在蘇聯的支持下又成立了南斯拉夫聯邦。冷戰結束後,蘇聯撤兵,在北約的資助下,又肢解了南斯拉夫。

巴爾幹半島處於奧斯曼帝國,俄羅斯帝國,西歐的交界處,是彼此攻防門戶,兵家必爭之地。塞克戰爭時期,克族屠殺克羅地亞領土塞族20多萬人,驅逐了60多萬塞族人。所以等到波黑內戰,塞族也如法炮製。其實南聯的悲劇只是周邊大國地緣鬥爭的結果,民族不合和宗教問題當然也是南斯拉夫難以保持穩定的原因。民族問題,宗教的分裂只是藉口而已。歷史並未終結,新時代的瓦爾特在未來某一天殺回薩拉熱窩,也並非無法解決。


貞觀防務


對於像我這把年紀的人來說,南斯拉夫這名字應該不會感到陌生。當年南斯拉夫的電影《橋》《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曾經風靡全國。南斯拉夫也曾經留下我們的痛。我們的大使館遭到轟炸,B2隱形戰略轟炸機的處女戰,F117A隱形戰鬥機的首次被擊落都發生在1999年的北約空襲南聯盟期間。

如今世界上早就沒有了南斯拉夫這個國家了。 南斯拉夫為什麼會解體消亡呢?想要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得先了解南斯拉夫是怎樣誕生的。

在我們的《世界歷史》課本上,南斯拉夫所在的歐洲巴爾幹半島的歷史並不是連貫的,其最早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城邦時代,跟著是輝煌的羅馬帝國。沒過多久,帝國分裂,巴爾幹劃入東羅馬帝國。隨著奧斯曼帝國的崛起,土耳其人裹挾著伊斯蘭文明橫掃巴爾幹半島。又過了六百年,強大的奧斯曼帝國在一戰中碎了一地,南斯拉夫人就像憑空出現一樣佔據了巴爾幹半島。

那他們來自哪裡呢?又為什麼會像憑空出現一樣的佔據著巴爾幹半島呢?

這還得從東羅馬帝國一千多年的遊牧民族遷徙史說起。 匈奴、突厥、蒙古、契丹……咱們中國人對於這些遊牧民族耳熟能詳。作為一種世界文明現象,歐洲人對遊牧民族並不陌生。在遙遠古代,東方爆發過漢匈戰爭,直到漢武帝時期經過衛青、霍去病等的打擊,匈奴人終於被趕走了。被漢軍打得一路潰逃的匈奴人逃到了歐洲。於是西羅馬帝國就倒黴了,被滅掉了。當然啦,現在也有史學家爭論,說滅亡西羅馬帝國的匈人和跟咱們打仗的匈奴人並不是一回事。是不是咱們就先別管了,留給歷史學家去討論吧!咱接著說匈人滅了西羅馬帝國後的事。

匈人滅了西羅馬帝國後,意外的在東羅馬帝國的北邊掃出了一片空地。而這塊空地很快就被一夥人看上了。誰呢?就是還處於部落時代的斯拉夫人。當時的斯拉夫人並不在意東歐和巴爾幹地區是否土地貧瘠,物產稀少,他們只想一味的往人煙稀少的地方遷徙,所以很快就從今天的俄羅斯擴散到了東歐和巴爾幹半島。如果歷史照此發展,斯拉夫人應該擰成一股繩,建立起一個從巴爾幹半島到莫斯科的統一大帝國才對。可在他們遷徙過程中卻突然橫遭突變:另外一個遊牧民族柔然人被另外一個的遊牧民族突厥人追著屁股打。這柔然人中的一支逃到了如今的匈牙利境內安頓下來,啪的一下截斷了斯拉夫人的遷徙之路,從此斯拉夫人就分為了東斯拉夫和南斯拉夫兩股,鮑里斯和瓦爾特從此就分開了。

留在巴爾幹半島的南斯拉夫人很快就適應了當地的環境,作為南斯拉夫民族主體的塞爾維亞、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等七個小部落就慢慢的形成了。當時這七個小部落倒也與世無爭,大家只想安安穩穩的過自己的小日子。然而,你自己閉關鎖國不要緊,總有外部的強權替你把門打開,這一點咱們中國人最有體會了。西歐的查理曼帝國從西邊來,將剛建國沒多久的斯洛文尼亞一口吞併了,於是斯洛文尼亞就皈依了西歐的天主教。南邊的塞爾維亞一看事情不妙,馬上就投靠了當時還很強大的東羅馬帝國,於是塞爾維亞就成了東正教的忠實信徒。從這一刻開始,南斯拉夫人就開始了名為同類,實為異族的尷尬。後來隨著奧斯曼帝國的崛起,土耳其人征服了巴爾幹半島,於是很多南斯拉夫人又改信了伊斯蘭教。隨著土耳其人和西歐人在巴爾幹半島的爭奪,倒黴的南斯拉夫人也被迫來來回回的折騰,慢慢的就形成了犬牙交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大體和現在差不多。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南斯拉夫人終於得到了建國的機會。此時他們尷尬的發現,雖然大家都頂著南斯拉夫的名號,卻信仰不同,語言不通,因為文字不一樣,他們連姓氏都沒有什麼聯繫了。而要命的是,南斯拉夫的七個民族主體居然也沒有一個民族佔絕對大多數,人數最多的塞爾維亞人也僅僅佔到了36.3%,其他的民族所佔比例從5%到16%不等,這也就註定了無論是誰都沒有能力主導南斯拉夫的進程,也不可能對南斯拉夫各族產生強大的影響力和向心力。後來,巴爾幹半島又經歷了風風雨雨,一戰、二戰、冷戰直至今天,無論是南斯拉夫王國還是南斯拉夫共和國或者是後來的南聯盟,他們誰都無法抑制愈演愈烈的分裂主義浪潮,所以南斯拉夫的解體和消亡也就不可避免了。


血染戰旗紅


南斯拉夫是一個相當複雜的民族,其複雜性可以用“1至8”來形容:1個政黨(南共聯盟);2種文字(拉丁字母和西裡爾字母);3種官方語言(塞爾維亞-克羅地亞語,斯洛文尼亞語,馬其頓語);4種宗教(東正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5個主體民族(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馬其頓、黑山);6個加盟共和國(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馬其頓、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納、黑山)7個鄰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希臘、意大利、阿爾巴尼亞、奧地利、匈牙利);8個聯邦單位(6個共和國加上塞爾維亞共和國境內的伏伊伏丁那和科索沃兩個自治省)。

6個加盟共和國,西部的斯洛文尼亞人和克羅地亞人受西方羅馬文化影響,信仰天主教;東部的塞爾維亞人、黑山人和馬其頓人受拜佔廷文化影響,信奉東正教。其中情況最複雜的是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納共和國(簡稱“波黑共和國”或“波黑”)。“波黑”有三大民族構成:塞爾維亞族、克羅地亞族和穆斯林族。在種族上,穆斯林族也是斯拉夫人。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侵入波黑地區後,很多斯拉夫人皈依伊斯蘭教,發展成獨特的穆斯林族。文化和宗教信仰差異,使穆斯林族和塞爾維亞族長期存在矛盾。

1980年鐵托逝世後,久已蟄伏的民族分裂主義迅速抬頭。1989年,由波蘭發端的東歐劇變後,對南斯拉夫構成了極大衝擊,各加盟共和國紛紛宣佈“獨立”。“波黑”共和國因主張獨立的穆族和反對獨立的塞爾維亞發生激烈衝突,引發內戰,最終使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柱折梁傾,使“南斯拉夫消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