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在临死前为何将儿子交给已经与自己断绝关系的山涛?

听故人吟



一篇《与山巨源绝交书》,让我们对山涛产生兴趣,也产生了怀疑,嵇康与山涛的关系如此脆弱吗?山涛真的是一个为了仕途不顾朋友的人吗?嵇康误会了山涛吗?


事实上,稽康与山涛是真正的朋友,他们从来没有真正的绝交!这也是稽康临终前将儿子托付给山涛的原因。


一、嵇康与山涛确实在志趣上有不同选择


魏末政治斗争日趋尖锐, 这时候的稽康和山涛确实有不同的人生追求。


嵇康作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曾经官至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但这只是他早年的生活,后来他厌倦了官场生涯,辞官归隐,而且屡次拒绝为官。从那时开始,他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追求自由随心的山野生活。


山涛则抓住时机,利用自己和司马氏之间的一点姻亲关系,投靠了司马集团,一步踏上了仕途。两个好朋友从此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景元二年(261年),山涛任吏部选曹郎,这是主管官吏选拔任用的官,打算举荐稽康任他原来的职务。按理,山涛与稽康互为知己,他应当知道稽康志向不是当官,但他可能也想以积极入世的态度来要求稽康,又或者还有别的原因,可以肯定的是,他对好朋友没有恶意。


总之,可以肯定的是,这一对好朋友在人生选择上截然不同,但不能以此认定,他们的心也形同陌路了。


二、稽康为什么要写下《与山巨源绝交书》


稽康知道山涛举荐自己当官的事,立马写下了赫赫有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他在文中历数了自己的种种缺点,痛骂山涛不顾朋友之谊,不顾自己的志向所在,做了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情。


网络图片


表面上看来,稽康对山涛失望已及,认为他强制直木为轮,扭曲天性,他对他是恨意深重,发誓非要绝交不可,但事实真是这样吗?


文史专家罗宗强认为:“中散绝交巨源,非恶山公,于当世人事诚不耐也。”也就是说,稽康写下这封信,其实并不是真的恨山涛,反而是为了保护山涛。以稽康后来遭遇来看,稽康不愿意出仕,虽是出于个人的意愿,实际上早已得罪了当朝权贵,而山涛恰恰身处其中,与他绝交,其实是稽康对他的一份真情。


三、同是绝交书,为什么一长一短


稽康还写过另一封绝交书,对象是吕巽。吕巽与吕安两兄弟都是稽康的朋友,吕巽看上了弟弟吕安的妻子,就施毒计,给吕安安了个“不孝”的罪名告上了朝廷。稽康得知后非常生气,宣布与吕巽绝交,并写了一封绝交信。


这封绝交信写得很短,除了痛斥吕巽以外,再无话可说,这人一个侧面证明了,这样一场毫无挽回余地的决裂。


相反,读过《与山巨源绝交书》的人都知道,这封信很长,既然绝交,为什么还要说那么多话,为什么不冷冰冰地三言两语,或直接不发一言,了断一切呢?也许,愤怒的表象之下,藏着的是字字深情的诉说,听得懂的人当然知道,那明着是骂,暗地,是一片赤诚。


四、山涛了解朋友的心意吗


答案是肯定的。


第一,在绝交书后,山涛没有作任何回应,正是因为理解了朋友的苦心,他才不发一言。


第二,山涛在稽康故后,曾推荐他的儿子稽绍为秘书丞,稽绍因为父亲的关系,有些犹豫,山涛劝他:“为君思之久矣,天地四时,犹有消息而况人乎?”可见,他没有辜负稽康的托付,确实在为稽绍谋划。


其实,稽康将儿子托付给山涛,从反面也证明了,他们的情谊从未真正断绝,而事实也证明了,他托付的决定是正确的。


沂溪风


嵇康何许人也?竹林七贤之首,字叔夜。论学问,论德行,给多大的官也不为过。

山涛何许人也?嵇康的亲密挚友,字巨源,也算饱学之士,在司马昭手下任职。


山涛升迁,留一空缺,推荐隐居山林的嵇康出山,司马昭求之若渴。

尴尬的是嵇康的身份,嵇康乃是曹操曾孙女女婿,曾在曹魏时任中散大夫,后来隐居。

山涛的推荐无疑将嵇康陷于两难,嵇康乃曹魏旧人,不愿也不屑效力司马氏,他是有着正统思想的文人,而且有碍身份。如果不答应,无疑给司马氏落下口实。

嵇康必须向天下人表明态度,一纸《与山巨源绝交书》出炉,旗帜鲜明的,态度决绝的同山涛绝交,同时也断绝了司马昭的幻想。

尽管山涛承受了巨大压力和打击,面对挚友的谩骂,面对天下读书人的责难,他也豪无怨言,表现出惊人的大度。

人各有志,嵇康和山涛两个挚友虽然绝交,两个心灵却是隔空交流着。犹如黑夜里的两颗星星,彼此照亮着对方,却各在各的轨迹运行。

司马昭得不到嵇康的名望和支持,就必须亲手毁了他。

临刑前,嵇康把十岁的儿子嵇绍交给了山涛,一个他曾经绝交的人。山涛没有拒绝,他相信只有他才能抚养这个孩子长大成人。



山涛没有辜负嵇康,嵇绍终于长大成人,在晋朝长大的他终究不会背负旧朝的恩怨,他在司马炎的朝中当官了,他要去做他自己该做的事情。

嵇康应该含笑九泉了。

本人头条号《走着聊着》,历史领域创作者,欢迎点击加关注!


走着聊着


嵇康跟山涛绝交属于不得已。

山涛在司马昭的逼迫下没办法劝嵇康出山,嵇康处于两难境地。因为他有个原罪,就是曹操的孙女婿。司马懿父子对曹操的子孙可谓严防死守,基本上该杀的都杀了,苟延残喘的也在危险边缘,头上悬着一把达摩克里斯之剑。



嵇康知道自己的处境,所以选择了归隐山林,其实就是避祸,但是麋鹿奔于山林,性命却操在厨房的厨师的屠刀手里。嵇康跟山涛绝交时说道,我性情闲散,不适合出山,因为处理不了日常工作,会被官法惩罚。山涛你这是强人所难。

名义上是写给山涛,其实是写给司马昭的,向司马昭效忠,希望司马昭给一条活路。但是司马昭最终没有放过他。



嵇康和山涛的绝交书,其实就是托孤书。这封信一写,司马昭就把嵇康杀了,山涛就把嵇康的儿子嵇绍收留了,精心培养,嵇绍最后给司马衷挡了刀,死掉了。

嵇康其实并不反对司马昭,他只是想苟活而已,但是他想尽一切办法,也没有保住自己一条命。


唐风宋月


我是五色土聊历史,我来回答:



嵇康这么做,是因为嵇康和山涛虽然志向不同,但是却兴趣相同。

首先,嵇康了解山涛的人品,而且认可山涛的人品。另外,吉康认为,山涛是可信的,是可以依靠和托付的人。

嵇康是外方内方,山涛是外圆内方;这是天性使然。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竹林七贤的人品和胸襟的广阔,这是古代贤者和君子风度。

王安石和苏东坡也是这样的一对,兴趣相同,但志向不同的朋友。一个是改革派,一个是保守派。当王安石下野归家的时候,苏东坡还去看望老去的王安石。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君子合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



我是五色土聊历史,欢迎大家关注!!!


五色土聊历史


嵇康和山涛,一个隐居,一个求仕,这只是事业选择上的不同。嵇康提出的绝交,更多的是向为官之路的否认,表示自己不想做官,甚至不想跟做官的人做朋友,很有魏晋风度,狂放不羁,意气用事。嵇康执意绝交,也是为了跟山涛划清界限,保证山涛的安全,毕竟自己屡屡犯上,司马炎必不容他,而自己又是山涛最好的朋友,不能因为自己的原因牵连山涛。

两个人在文学交流,精神沟通,人生态度上也是很合拍的。山涛哪怕从政,也是严于律己,选贤任能,恪尽职守,最后家无余财而死。两个人都是那个时代的清流,前者不愿汇入污浊的大江,后者则愿意尽自己的一份力去涤荡这个混浊之世。

这可能就是情深义重的最好的注脚吧。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你。





历史隆中对


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嵇康与山涛绝交,主要是政治上的见的不一,因为山涛举荐他出任为官,但他根本不屑与司马氏为伍,正因为视其为知己,却没想到山涛如此不懂他,所以气愤之余写了绝交书。

但从根本上来讲,两人的关系还是十分亲厚的,更何况山涛为人可靠,出官入仕也正直有为,所以无论从情感还是以后的为子筹谋,都是最好的选择。


市井里的小确幸


古人之交就是如此,观念、立场不伤友情,无关道德人品。实际上嵇康写给山涛的那封信,并不是绝交信,他是在借此表明自己的立场、心志。山涛是可信之人,可托付之人,他与嵇康的区别只在比较圆融。山涛的确也没有辜负嵇康,这种相知非常难得。

柳宗元与韩愈也是这种关系:政治上是敌人,文学、生活上是朋友。


九鸦人物


ez //~4444:;:~:44444444::~~~~,>


江湖174639116


嵇康是竹林七贤精神领袖,崇尚黄老哲学,其人颜值俊美,词书曲均佳。山涛入仕,荐其为官,他拒之並写《与山巨源绝交书》。后在其40岁时被宰首时作《广陵散》千古绝唱。同时把儿女交付山涛伏养,其子嵇绍成东晋栋梁之臣,在八王之乱遇难。纵观历史,嵇康知人。他与山涛观点不同,一信道,一信儒,但二人私交情深,真乃莫逆之交,堪称友谊之典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