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流感》,很多人只看到了恐慌、残忍和绝望,却忽视了这一点

今天是正月十五,先祝大家元宵节快乐。


新冠肺炎疫情仍在蔓延,估计我们还得继续宅,憋坏了吧?

除了在客厅、卧室和厨房之间漫游,看点好片也能缓解憋闷。

毫无疑问,此时此刻,疫情类的电影肯定是首选。

比如我,先后重温了两部韩国片,《釜山行》和《流感》。

成蹊个人首推《流感》,一部2013年的片子。

大部分灾难片里,都有些许科幻的元素,可看着眼前的疫情,你会感叹,《流感》太真实了,真实到触手可及。

电影《流感》,很多人只看到了恐慌、残忍和绝望,却忽视了这一点

我甚至觉得,这简直像是一部纪录片。

在豆瓣上,《釜山行》比《流感》的评分要高。

电影《流感》,很多人只看到了恐慌、残忍和绝望,却忽视了这一点

电影《流感》,很多人只看到了恐慌、残忍和绝望,却忽视了这一点

另外,我也看到了一些影评,说《流感》把心思都留给了故事,但在内核价值方面,有明显短板,对人性的恶突出过度,忽略了善良的建设和传递。相比之下,《釜山行》对人类良知的展现更到位。

对此,我有不同意见。

两部作品,都是佳片,这无甚争议。在我看来,两部影片的内核都是善良,只是表达手法不同。

《釜山行》里的善良,体验起来简单直接,镜头语言短平快,类似波涛澎湃的效果,有很多镜头,令人过目不忘,比如胖大叔一夫当关抵住丧尸,石宇感染后缓缓跳车的身影等等。

《流感》中的善良,没那么直接,更像是暗流涌动。你能直观感受到恐慌、残忍和绝望,想要摸到善良,则需要一点回味和思考。

纵观《流感》全片,至少隐藏着三条善良主线,为了支撑这三条主线,又至少匹配了三条辅线。这些线条,就隐藏在丰富的叙事之下。

这六条线,被分别画在六个人身上。他们是谁呢?

第一条善良主线,消防员姜智久

一只神秘的集装箱,不仅给韩国带来了一堆尸体,还带来了致命猪流感H5N1。仅一人侥幸生还,他成了移动的病毒扩散者。

疫情迅速爆发,盆塘市危机重重。

作为一名消防员,救援是智久的天职。

电影《流感》,很多人只看到了恐慌、残忍和绝望,却忽视了这一点

疫情发生前,在车祸救援中,智久救下了美女医生金仁海。

疫情铺开后,智久又多次搭救了金的小女儿美日。

在隔离大本营,为保美日,他挺身而出,代替孩子进了重病感染区。

当政府开始焚烧病人时,他冲进死人堆,翻找奄奄一息的美日。

没错,在等候焚烧的死人堆里,其实还有不少活人。

最初照顾美日,是为了追求金医生,可到了后来,他一次次拼命施救,完全是出自善良的本能。

“没有人知道你是救助队员。”

“可是我知道啊。”

在智久身上,勇敢和善良兼而有之,为了救人,坚持到底永不放弃。

疫情肆虐,大众百姓的反应如何呢?胆小恐慌,哄抢超市,隐藏病情,暴力相向,趁机作乱……

电影《流感》,很多人只看到了恐慌、残忍和绝望,却忽视了这一点

而智久很少表现出恐慌和绝望,更多的是焦急,为别人而急,尤其是为金医生母女。

第二条善良主线,医生金仁海

金仁海,一位单身妈妈。

这是本片最具争议的一个人物。

在她身上,没有伟光正的滤镜,只有极度真实。正是因为这份真实,才让人觉得复杂难言。

电影《流感》,很多人只看到了恐慌、残忍和绝望,却忽视了这一点

一开始,金医生就给人不知感恩的印象,被智久救了,连句谢谢都没有。

疫情爆发,作为医生,金仁海被紧急召到一线救治病患。

本想救别人,不成想,女儿美日却不幸被感染了。

按规定,应该交出美日,她没有交,而且刻意隐瞒了病情。

当智久站出来代替美日去重病区时,她明白智久很可能无法再回来,但为了保护女儿,在纠结的眼神中,她默许了。

电影《流感》,很多人只看到了恐慌、残忍和绝望,却忽视了这一点

金仁海目送智久去感染区


发现偷渡客生还者体内有抗体,她私自为女儿注射了抗体的血清。

无论是放弃智久,还是救治女儿,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金仁海是自私的。

可正是由于她的自私,美日最终成了挽救疫情的关键。

电影《流感》,很多人只看到了恐慌、残忍和绝望,却忽视了这一点

金医生身上的善良,主要来自人性深处最原始的母爱。她善良的方式,有争议,却无法质疑。

在她眼中,女儿美日即是一切。

第三条善良主线,美日

美日,人见人爱的小女孩。

电影《流感》,很多人只看到了恐慌、残忍和绝望,却忽视了这一点

她极少给妈妈添乱,不管是在家还是学校,都乖巧懂事。

她与智久相处很融洽,跟其他陌生人也能很快成为朋友。

她经常给流浪猫喂食,还把偷渡客当成流浪汉,给他吃的。

影片最后,大兵们向妈妈开枪,她伸出双臂,挡在妈妈前面。

电影《流感》,很多人只看到了恐慌、残忍和绝望,却忽视了这一点

孩子纤细的胳膊,拦住了子弹,也警醒了所有人


美日身上的纯净和善良,使得某些成年人相形见绌,更令那些施暴者无地自容。

孩子、抗体和希望三合一,不得不说,美日的角色设定十分巧妙,给观众带来颇多感动和震撼。

由于在《流感》中的表现太过精彩,小演员朴旻厦一举获得第50届韩国电影大钟奖最佳女配角提名。

好了,主线说完了,再来看看次要人物身上的善良辅线。

第一条善良辅线,智久的同事敬烨

表面上看,敬烨贫嘴鸡贼,是无比普通的小人物形象。

当盆塘市封城时,他搬来电锯,锯断超市的铁门,救出大量被困百姓。

隔离大本营里,他几次冒死搭救智久,以致最后遍体鳞伤。

电影《流感》,很多人只看到了恐慌、残忍和绝望,却忽视了这一点

不起眼的小人物身上,也有善良之光。

打伤他的,是原隔离大本营的指挥官,这位指挥官在感染后,一心煽动暴乱,想故意传染更多无辜的人。

第二条善良辅线,偷渡客孟瑟

全世界都在找孟瑟,蛇头找他是为了杀死他,医生找他是为了提取抗体。

作为集装箱里的唯一幸存者,身为病毒传染源,孟瑟本该是万恶加身的设定,可影片恰恰没有这样做。

知道自己有传染病,他主动与美日保持距离。

得知美日被感染,他愿意提供血清,他救了美日,也救了整个盆塘。

孟瑟最后还是被蛇头所杀,真正该死的恰是组织偷渡的蛇头。

电影《流感》,很多人只看到了恐慌、残忍和绝望,却忽视了这一点

临死前他说:妈妈对不起,我可能回不了家了


第三条善良辅线,大韩民国的总统

在高层决策圈里,总理、专家与美军代表穿一条裤子,主张强硬镇压和速战速决。

只有总统一人在为民请命。

说好的48小时无症状就解除隔离,可超时后依然不放人,总统执意要放。

军队和医生率先撤离,总统勃然大怒,却无能为力。

美军的战斗机打算轰炸盆塘市,总统以地对空导弹硬顶,这才避免了平民被批量屠戮的惨剧。

电影《流感》,很多人只看到了恐慌、残忍和绝望,却忽视了这一点

在自己的地盘上,总统好像傀儡一般,完全做不了主,凡事都要听命美方人员。

美韩作战协定?可悲,又可笑。

《流感》在描绘疫情灾难之余,还无情地鞭笞了韩国政治制度的积弊。

从隔离封锁,到残酷镇压,一切都靠拍脑袋做决定,而且是外人占据主导位置。

看似强大的官员、美方代表和专家团,实则低效低能,既不人性化,也不科学。

万幸,结局没有万劫不复。

抗体已经产生,特效药也不远了,盆塘最终一定会渡过难关。

疫情是结束了,可人们是不是该思考些什么呢?

大灾大难发生时,一定有恐慌,一定有残忍,一定有绝望,可同时,也一定有化解前三者的善良。

罪恶,无处不在。善良,星火燎原。两者,水火不容。

人类之所以没有垮掉,正是因为有善良这根巨柱在支撑。善良,是一切爱的源头。有爱,就有希望。

目光回到现实,回到中国正在发生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

如此规模的突发性疫情,又恰逢春节这一人员流动性最强的时间点,想尽善尽美几乎不可能,一定会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我们应该看到的是,国家已经尽可能做到了最好。

这个好,不是形容词,而是动词,在这个好字后面,是无数人的行动和付出。

各类重要资源紧急调配,确诊患者个人负担的费用由财政兜底。

钟南山80多岁临危受命,李兰娟年过七旬每天睡三小时,不断有医务人员因感染离世,各地医疗队仍火速赶往武汉……

以人为本,不是说说而已。

正像本文的标题一样,如果你只关注丑恶,那会得到一堆负能量。可假如你凝视善良,你就会获得无边的温暖。

黑暗肆虐时,我们必须意识到,这意味着有等量的光明在兴盛。

看完《流感》,你会庆幸,庆幸自己生在了一个伟大的国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