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午門作為皇城正門,為什麼呈凹字形?為什麼有五座閣樓?

故宮午門作為皇城正門,為什麼呈凹字形?為什麼有五座閣樓?

北京 紫禁城 午門

它,是紫禁城裡最大的門。它,矗立在紫禁城中軸線的開端,開啟宮城的冷峻威嚴。它的佈局、結構和形制,表達著中國人對神聖的理解。它所處的方位和擁有的形態,昭示著一種古老的和諧。它的造型和鳳凰有關。它在曾經的國家儀式中,總是接受萬人的跪拜。

它,就是午門,紫禁城正式的大門。

正午的太陽,總是出現在正南方向,所以南門叫做“午門”。坐北朝南的是天子,所以正南方向的午門,就是紫禁城裡最尊貴的大門。

午門的形制,好像中國古代木建築中的一個關鍵的連接部件“榫卯”。

故宮午門作為皇城正門,為什麼呈凹字形?為什麼有五座閣樓?

北京 紫禁城 午門

方位上屬性至陽的午門,卻採取了帶著陰性意象的凹形形制,這其中充滿中國古代哲學意味,榫卯與它的外部空間,形成的凹凸結構,指向陰陽和諧,標明有界與無形其實相對存在,印證和象徵中國人,對天地人關係的理解。有容乃大,是它的氣魄。

古代典籍《周禮》中規定,皇宮的正門叫做“雉門”。雉,也叫朱雀,是傳說中一種火紅的神鳥。午門凹字臺墩上,五座屋脊微翹的樓閣,形似五隻舉翅的大鳥。朱雀到底是怎樣的,沒有人知道,倒是鳳凰好像近一些,所以民間往往稱這裡叫做“五鳳樓”。門雖設而常關,熟練掌握開合之道,才是真正的帝王。

故宮午門作為皇城正門,為什麼呈凹字形?為什麼有五座閣樓?

北京 紫禁城 午門

公元1760年,一場慘烈的戰爭後,戰敗者被千里迢迢押解到京師,當做戰俘獻給皇帝,這個儀式叫“獻俘禮”。明清兩代,都在午門上演,成千上萬的戰俘,顫抖著跪在廣場上,不敢抬頭。

午門城樓的最高處,皇帝端坐。在這個位置俯望,戰俘皆匍匐於視線下方的地平線上。威嚴的氣勢中,君王忽然粲然一笑,下令赦免。一切罪罰與恐懼,忠誠與背叛,都化作烏有。

這就是午門,開合之間,威嚴與寬厚瞬間轉換。

故宮午門作為皇城正門,為什麼呈凹字形?為什麼有五座閣樓?

清乾隆 平定受俘圖

“獻俘”始於清代。凱旋的軍隊將士為顯示戰果,要在午門前舉行“獻俘禮”。獻俘是把抓住的俘虜押解到北京,在午門前向皇帝報功,兵部再把俘虜交給刑部,判罪或處死。

儀式前一天,被俘的戰俘,頸系白帶,反剪雙手,由兵部官員牽引,自長安右門入內,押至太廟、社稷壇祭祀,表示是祖宗的護佑和國家的福分。此舉被稱為“獻俘”。

次日,皇帝登午門樓受俘。門樓正中設御座,簷下張黃蓋。各種儀仗、法駕、鹵簿陳設在闕門左右,輦輅、仗馬、護朝寶象、大樂排列停當。

當日清晨,眾王公大臣,身穿朝服雲集午門前,俘虜們此刻也被押至此地。身穿袞龍服的皇帝在鼓樂聲起、三呼“萬歲”聲中,至午門城樓御位上降旨,對俘虜進行發落,若恩赦不誅,則宣旨釋俘,眾戰俘叩頭謝恩。此景稱為“受俘”。乾隆皇帝曾御製《午門受俘》詩一首:

雷霆申宿令,閭闔受新俘。

詎乃恩全背,安能誅競捕?

白練陣班末,雙頑肆市衢。

快晴天意順,大禮眾情愉。

益切欽心鏡,永懷鞏帝國。

該詩十分形象地描述了當時受俘禮乾隆皇帝的愜意心情和期望皇朝永固的思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