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鹹平:經濟蕭條下的希望


郎鹹平:經濟蕭條下的希望


中國自加入聯合國以來只行使了8次否決權,前蘇聯以及俄羅斯是127次,美國83次,英國32次,法國18次。美國通過《製造業促進法案》和旨在壓低利率的量化寬鬆貨幣政策,使得美國經濟從2012年開始領先全世界回暖。德國80%的高中畢業生都到技術學校學技術,而且德國330多萬家中小型製造業企業是全球無可替代的,這些都是德國作為製造業王國的基礎。面對金融海嘯,德國依然是繼續大力發展製造業,這和美國的《製造業促進法案》異曲同工。也就是說,德國政府希望這些製造業工廠不要裁員。美國當局最後決定放棄中東重返亞洲,實施所謂的針對中國的“亞洲再平衡”戰略。所以,無論是在美國還是在全世界,製造業都是最重要的,製造業不好的國家就根本談不上覆蘇。


郎鹹平:經濟蕭條下的希望


第一、亂、穩和變

1975年德國政府迅速承認職業學院是繼大學、高等應用技術學院之後的“第三種教育機構”,將職業教育納入政府認可的高等教育範疇。隨後德國政府又承認職業學院的學位和本科學位是一樣的。美國平均一年授予博士學位4萬個左右,博士淘汰率大約是30%,也就是說有30%的在讀博士是拿不到學位的。我們幾乎是零淘汰,而且從2009年開始我們授予的博士學位數量超過了美國成為世界第一,並一直保持至今。20世紀50年代,美國把鋼鐵、紡織這些沒有比較優勢的產業轉移到了德國和日本。第二次轉移是六七十年代,日本、德國把紡織、玩具、服裝等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亞洲國家。全球最大的空投基金公司尼克斯聯合基金總裁4月5日發出做空中國的信號。如果再把越來越貴的能源成本、運輸和供應鏈風險以及關稅成本等其他因素考慮在內,“中國製造”大概只能繼續維持5年的相對優勢。


郎鹹平:經濟蕭條下的希望


第二、 蕭條已是大勢所趨

以拉菲為例,一年的產量為20萬到30萬瓶,分到中國每年有5萬瓶。這是真拉菲的數量,可是我國每年“拉菲”的銷量能達到200萬瓶,市場上90%以上的拉菲都是假的,假酒充斥市場而且不愁銷量。停止進口法國葡萄酒損失最大的可能是我們的假酒生產商。一輛寶馬750在歐洲賣80萬人民幣,到了中國就賣200萬;奔馳ML350在美國賣30多萬人民幣,在中國要90萬。平均下來一輛德系高端汽車賣到中國最少能淨賺3萬歐元,是賣到歐洲本土利潤的10倍。


郎鹹平:經濟蕭條下的希望


第三、 走出蕭條的希望:砸碎束縛中國企業發展的十條枷鎖

農戶一般都處在農業的中間生產環節,生產既需要向市場採購種子、飼料、化肥、農藥乃至農用機械等必要的生產資料,也可能需要短期金融支持和及時的技術指導,而完成生產之後則需要面對銷售、加工等產業鏈下游的問題,因此作為個體直接面對波動的市場具有非常大的風險,並可能因為缺少議價能力而被上下游的大公司所盤剝。加入合作社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改變個體農戶的弱勢地位,讓他們團結起來對抗市場風險和壟斷性企業,並分享合作社提供的各種公共產品,如技術指導、信息共享、種植計劃等。員制訂來年的生產、種植計劃。此外,合作社還會對購買種子、播種、儲存、銷售等工作制訂計劃,以避免盲目性。因此,德國農業合作社有力地改變了農民的弱勢地位,使農民切切實實分享到農產品加工、倉儲、運輸和銷售等各環節的利潤,有效地提高了農民的收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