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宝宝的睡眠“达标”吗?

为了方便家长们查阅自家宝宝睡眠时长是否“达标”,我硬着头皮为大家总结了一份婴幼儿睡眠时长、小睡次数、清醒间隔的表格。之所以我自称“硬着头皮”,是因为当我翻看各个数据来源的时候,发现各个专家他们对月龄的区分、时长都都些许的差别(有的差别还不小)!大家随意感受一下:


你宝宝的睡眠“达标”吗?

看晕了是不是?不用担心,我综合了以上数据做了一个表格,看这个就够了:

你宝宝的睡眠“达标”吗?


你宝宝的睡眠“达标”吗?

各月龄清醒间隔

你宝宝的睡眠“达标”吗?


数据中隐藏的睡眠奥秘

虽然各组数据有些许的差别,但我们能发现一些共同点:

  • 对于月龄的划分大致以新生儿、3月龄、6月龄、9月龄、12月龄、18月龄、24月龄来区分开。

这说明,短短的两年,宝宝的睡眠模式从日夜不分毫无规律的新生儿阶段,到接近成人的规律作息和睡眠时长之间,经历了若干个里程碑式的发展。

在这几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注意事项和应对方式,今后我会陆续写各月龄的睡眠特点和护理方法。

  • 宝宝的晚间睡眠时长越来越长,白天时长越来越短。

有的家长认为宝宝睡得越多越好,容易导致白天睡眠时长过长。但是宝宝的睡眠像积木一样,积木的总量不变,白天睡得多,就等于将晚上的睡眠积木挪到白天,于是影响晚上的睡眠。体现在晚上入睡时间过长、半夜醒来不容易重新入睡等问题。所以合理安排一天的作息是非常重要的。

  • 小睡次数逐渐减少

我们常说的E.A.S.Y模式,就是由于宝宝几个月并觉一次,如果按时间点制定作息,灵活性会很差,好不容易作息规律遇到并觉又乱套了。而且孩子是不会跟着时钟走的,只会跟着体内常常升级的生物钟走。E.A.S.Y模式会让你和宝宝都更快适应睡眠模式的变化。

如何用这些数据来帮助我们

这个数据对我们有什么帮助呢?是用来时不时衡量自己的宝宝是否睡得“达标”吗?

<strong>不是!

在饮食方面,我们有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但我们会每天去盯着这份指南去点菜吗?除了极个别的运动员、模特、演员或有特殊疾病(如糖尿病)之外,一般健康的人是不会的。因为饮食是长期的积累,一天的饮食失衡并不能对身体有太大的伤害。

睡眠也一样,当一个孩子生长发育正常、精神良好,一天两天作息乱了或者睡得多睡得少,都不用过多的担心。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合理的睡眠总量,最大值和最小值差别可以很大。因为个体差异大,我们不必和别人比、和数据比。我们只要看宝宝的生长情况、精神状况就可以了。

什么时候要看这些数据?

1. 宝宝无缘无故地哭闹、难以安抚(尤其在黄昏),又没有发现身体不适;

2. 当你的宝宝到了4-6月龄,作息依然找不到规律;

3. 宝宝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发脾气;

4. 入睡困难、频繁夜醒、过早醒来;

如果出现以上问题,我们就要从整体的睡眠时长、小睡次数、清醒间隔角度去分析是不是有睡眠不足、睡眠过多、作息安排不合理的地方,然后逐一解决这些睡眠问题。

人类对于人的大脑有认知的渴望,可惜的是我们对于睡眠仍有太多的未知。睡眠不仅仅是大脑的事情,更受到家庭、营养、运动、情绪、文化、养育方式的影响。所以有时我们要适当佛系一点,不要只盯着数据,只求“达标”。我们要相信宝宝睡眠的本能,我们能知道宝宝什么时候要睡觉。只有你和你宝宝知道,什么样的睡眠时长才是适合你们的睡眠时长。

《法伯睡眠宝典》 【美】理查德•法伯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3

《宝宝不哭之夜间安睡秘诀》【美】伊丽莎白•潘特丽 幼教图书研发中心 2013

https://www.sleepfoundation.or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