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一中學40年來堅持讓學生蒸飯,你怎麼看?支持嗎?

黑天鵝的舞蹈


支持,這是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主的能力,對於孩子的將來無疑是一件好事,現在的孩子大多數都被家裡溺愛,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以至於孩子沒有了獨立動手的能力,投身社會以後,吃了大虧。



現在很多學生都增加了勞動課和手工製作課程,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而不是讓孩子變成光學知識,而沒有動手能力,那樣其實對於孩子來說,將來的成長有可能影響一輩子,這是必然的,現實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這所傳承了四十年讓學生自己動手做飯的中學就是浙江浦江縣鄭宅鎮中學,重點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培養孩子勤儉節約,而像一所學校能堅持這種模式四十年的,全國都是唯一,相信沒有一所學校可以做到這一點,這一個教學方式那是非常獨特,應該支持。


筆者讀初中和高中的時候,那個時候縣中學高中都沒有提供住宿,而我們70%的學生來自於山裡,這六年都是自己租住房子,那個時候條件特別艱苦,每週末走幾十裡山路去家裡,背夠一週用的柴米油鹽,因為窮,記得特別清楚,每週父親給五塊錢的生活費,所以每頓飯都是自己做,不做飯就要捱餓。

那一代學生都是那麼艱苦,不過確實在這樣的艱苦條件下,多多少少都念了一些書,正因為這樣的環境,讓孩子從那幾年就養成了自己洗衣服,自己做飯,反正都是獨立性特別強,現在反過來想想,那未嘗不是一件好事,畢竟現在有益無害。

但是現在條件好了,孩子少了,都是溺愛,讓孩子逐漸沒有了動手能力,養成了懶惰的心理,尤其是將來投身社會,幹工作也是高不成低不就,反而害了這些孩子,所以說對於這個中學的這種做法應該大力支持,並希望都能有一個這方面的重視。


珞珈社


這所上熱搜的學校是浙江金華浦江縣堂頭中學,此前估計99%的人都不知道浙江省的經濟這麼發達,對教育如此重視,卻還有學生在食堂淘米,蒸飯,自己排隊分菜。

的確,這所浙江省獨有的一家不知名的學校,40年如一日,每一屆畢業生都是自己蒸了三年的飯。對於自己蒸飯的事情,我真的是深有感觸,在我的初中時代,由於地處農村學校只有教師食堂,沒法給學生提供伙食,但可以給學生煮飯,於是我們都從家裡帶米到學校交給食堂,比如我交了10斤米,食堂會給我們10斤飯票,然後自己憑飯票打飯,菜只能自己早上從家裡帶過來,也沒法加熱,吃飯的時候放在碗底下,然後蓋上飯就可以了。正是那段歲月,讓我感受到了生活的不易,讓我學會了如何勤儉節約。

我想堂頭中學讓學生自己蒸飯的目的無非也是出於讓學生感受生活,自己動手,懂得勤儉節約吧!另據瞭解,他們這個食堂裡沒有一個清潔工,甚至校園裡也沒有,都是由學生自己完成這些工作。

淘米,蒸飯,分菜,洗碗……孩子們都是自己完成的,這對於現代的家庭來說,是多麼難能可貴的經歷啊,可以說是很多城市孩子用金錢都買不來的機會。我們看到的情況基本上都是玩著手機,喊了半天吃飯了都不過來,甚至碗要遞到手上才行。

堂頭中學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樸素教育方式,沒有因為時代變遷而丟棄,反而上了熱搜,被全國的網友稱讚,可見傳統的教育方式並非一無是處,好的傳統必須要予以保留,孩子少一點錦衣玉食的生活有益無害,影響的或許就是孩子的一生。


美蛙英語


說到蒸飯,還真是20多年前我高中時候的事情了。

那時候,每個學生早上去教室上課之前,都在宿舍把從家裡帶來的米淘好,放入鋁製的飯盒裡,拿到食堂指定的地方。中午去食堂吃飯,會在原來的地方找到自己的飯盒,去食堂窗口稍微買點菜,一頓中飯就大功告成。

家庭條件好的學生,會在飯盒裡稍微放點肉菜,和飯一起蒸熟。打開飯盒,可香了!

那時候也沒人覺得麻煩,無論男生女生,都會自己淘米,加水。動手能力確實比現在的孩子要強多了!

浙江一中學,40年來堅持讓學生自己蒸飯,無疑是想鍛鍊學生的動手能力。

這對於在家裡十指不佔陽春水的學生們來說,確實是一次鍛鍊的機會。建議家長不要越俎代庖。家長只需要示範給孩子們看怎麼淘米、怎麼加水、加多少水。

其他的等孩子自己吃到蒸熟的飯之後,自己去體會。比如飯太硬了,要多加水,飯太爛了,要少加水。

這些都是在實踐中才能得到的寶貴經驗。如果孩子一直沒動過手,家長在旁邊說破嘴,孩子也沒啥感覺。

結束語:想想我們小時候,除了自己動手蒸飯之外,每年開學的時候,還會自帶鐮刀等工具,到學校參加大掃除,到操場上去割瘋長了兩個月的野草,大家一邊割草一邊說說笑笑,氣氛無比的融洽。

在農忙季節,老師們還會組織了大孩子去老師家收割莊稼。平時家裡都不幹什麼活的孩子,在這個時候都積極的很。這些活動其實都是很鍛鍊孩子們的。

為這所堅持四十年如一日讓孩子們自己蒸飯的學校點贊!

我是綠衣黃裳99,一線老師,講述教育,講述成長。如果你喜歡我的故事,請【關注】我!!

綠衣黃裳99


必須支持。

感覺拿著飯盒洗米蒸飯是一件比較久遠的事。當年讀中學時便是寄宿生,時間是上世紀的80年代,淘米洗米,將飯盒放到蒸蘢裡,自己的飯盒還有些小記號,以免被拿錯了。正是因為有過這樣久遠以前的經歷,所以對浙江某中學40年來堅持學生蒸飯肅然起敬。

浙江的這所中學最讓人驚奇的是,它是浙江唯一一所讓學生用飯盒蒸飯的學校,也就是說,這種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素質教育,到今天已經不是絕大部多數學校所認同的。

這所學校是一所中學,它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便開始了蒸飯制,在彼時幾乎所有的學校都有蒸飯制,只不過40年時間過去,還能在繼續堅持,便是難能可貴了。

這是一種難得的生活教育,現在很多學生對於如弄頓飯吃,基本沒有什麼概念,或者止於訂個快餐什麼的。這樣的生活教育是很直接的:一袋米能夠解決多少餐?加多少水才能蒸出乾飯?等等,有細節的技能,才是生活的技能。 除此之外,完整的流程,也給人以耐心及流程的教育:帶上自己的米,先是淘米洗米,送去蒸飯,然後是拿飯配菜,最後是飯後洗飯盒。比較遺憾的是,由於跟考分沒有什麼關係,現在類似這樣的教育少了。

其實,這事的意義,浙江這所中學的校方已經歸納得相當清楚了:作德育教育的一部分,培養學生熱愛勞動、勤儉節約、艱苦樸素的好習慣。

蒸飯制引發了熱議,說明“培養學生熱愛勞動、勤儉節約、艱苦樸素的好習慣”,是主流的價值觀。


波士財經


01、有些城裡孩子高分低能

前兩年的夏天,省城的親戚組團來我們區串門旅遊,親戚家的孩子一個8歲,一個10歲,都在省城最好的小學——繼紅小學上學,標準的尖子生,但是他們的表現,卻讓我聯想到了弱智和低能兒。

第一,8歲的二年級孩子竟然自己不會剝雞蛋,還不認識大鵝和苔蘚。

第二,10歲念四年級的男孩,不但自己不會繫鞋帶,在爬一座小山時,竟然被念幼兒園大班的我兒子給落了幾十米遠,差點沒累暈。

02、既注重高分,又注重高能,給這所中學點贊

浙江金華浦江縣堂頭中學,是一個有著1200多名學生的中學,也是全省唯一讓學生用飯盒蒸飯的學校,而且一做就是40年。

校方說:這是學校德育教育的一部分,是想通過此舉培養學生熱愛勞動、勤儉節約、艱苦樸素的好習慣。

看到這則新聞,我是舉雙手贊同,非常支持該校的做法,為這所中學點了一個大大的贊!

因為,這所學校的學生,通過自己淘米、蒸飯、洗飯盒等,極大的鍛鍊了自食其力的能力,向社會輸出了大量的既會學習,又會生活的好學生。

03、培養孩子的能力很重要

我們這地處林區,屬於塞外苦寒之地,絕大多數住平房的普通老百姓家孩子,都是從小跟著父母辛勤勞作,跟著父母幹各種家務活、地裡活、山上活,鍛煉出了極強的生活能力。

我們這的孩子,從八九歲時開始,男孩就挑水、劈柴、燒爐子、種地、餵雞餵豬放羊等,女孩呢,蒸大米飯、炒雞蛋、煮麵條、煮大碴子粥、燉大鍋菜等,這在我們小時候,都是太普通的事情了。

而放眼現在,這樣自食其力的孩子太少了,巨嬰反而越來越多,真是讓人唏噓不已!


庭院裡跑不出千里馬,花盆裡栽不出萬年松。過於嬌慣的孩子,永遠也長不大。要想讓孩子成為一隻勇敢的海燕,就不要心疼孩子,讓他去接受鍛鍊,只有這樣,孩子才會早日成人成才!



小馬爸爸說教育


支持!

第一次看到,神州大地上還有這麼一所學校,眼睛為之一亮,拍手稱讚!

這是真正的素質教育!

紮紮實實地培養了學生一門“勞動技能”!

做飯是人的第一生存技能!看似簡單,卻不是人人都會的!

家長應該從小就培養孩子做飯,教會孩子做飯,讓孩子掌握做飯的技術!

前幾年我到南方某市辦私事,呆了半年多。南方的飯菜很不合內蒙人的口味,於是就自己動手做。平時只管吃飯、不管做飯的我,這時候才知道做飯是多麼的難,絕對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只好買了一本“食譜”照著做……

從那時起,我才知道,做飯是一個人生存的第一技能,必須學會、掌握!家長如果愛孩子,就一定要教會孩子做飯!

教會孩子做飯,並不是孩子長大後一定要從事做飯的工作,而是到了特殊情況下,不至於束手無策,老虎吃刺蝟——無從下口!

1992年8月,77名日本孩子來到了內蒙古,與30名中國孩子一起舉行了一個草原探險夏令營。中國孩子體質明顯不如日本孩子;而且,晚上宿營後,日本孩子人人會做飯,馬上有飯吃;中國孩子人人不會做飯,人人吃不開飯……

後來,日本主辦方工作人員自信地對中方主辦人員說:“二十年後,中國的孩子遠不是日本孩子的對手。”

為此作家孫曉雲寫了一篇報告文學《夏令營中的較量》。

浙江金華浦江縣堂頭中學從小培養孩子做飯,這是素質教育的具體實施,既培養了孩子的勞動觀念,又培養了孩子的勞動技能,一舉兩得!

所以,我舉雙手贊成;而且希望國內——出現更多的這樣真正將素質教育落到實處的好學校!


孫老師談孩子教育


中學40年來堅持讓學生蒸飯,讓學生從蒸飯這麼一點日常小事中感受一點勞動的快樂,從而得到鍛鍊,我認為是不錯的主意。

看到這個題目,倒讓我想起30多年前我讀高中的時候在學校蒸飯的情況,那時候的飯盒沒有現在好,大都是鋁飯盒,鋁飯盒有一大缺點,就是特別軟,很容易被擠壓變形,如果你不能好好放,變了形的飯盒擺在鐵框裡的時候就容易因為擺不平而翻掉,如果說因為飯盒翻掉的話,很有可能該到吃飯的時候你就吃不上飯,尤其是我們那時候早飯是吃稀飯,早飯蒸稀飯,水加得多,就更容易翻掉了,所以如果你要想把你的飯蒸好,到點能夠吃上飯,還真的需要你費點心思,花點功夫呢。

現在如果學生蒸飯可能用的都是不鏽鋼的飯盒來蒸飯,不鏽鋼飯盒通常不太容易被擠壓變形,當然,如果你不好好放,放歪掉的情形也會出現,或者你本身是個丟三落四的人,吃了上頓飯,忘了蒸下頓飯了,那很有可能你下一頓就沒飯吃,這時候其實挺考驗你的人品的,看你同宿舍的同學或者同桌的同學,會不會每人分你一口,讓你這一頓飯能夠對付過去。

說起來蒸飯小事一樁,但是小事裡面也透著大學問,通過小事可以來鍛鍊人,俗話說,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那麼,一飯不會蒸,將來又如何闖天下呢?

所以我是堅決支持這樣的做法的,也讓那些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學生們知道,飯是怎麼來的。


蘇小妮


學校建造食堂,方便老師和學生蒸飯,這是校領導為全校師生辦的一件大好事!應該給予支持和肯定。我曾經工作過的學校,是一所鄉鎮中心小學,有八百多名師生,他們都來自十六個村組,老師和孩子們離家都比較遠,中午是無法回家吃飯的,離家較遠的師生,中午必須要帶飯的,每位需要蒸飯的人,用一隻飯盒,裡面放好米和一些鹹肉,香腸之類的菜,早上一到校就送到廚房放進蒸籠裡,學校還專門安排一位廚師,把孩子們的飯盒放上水,和值廚老師一直把近百斤的蒸籠抬上灶臺上,為孩子和老師們蒸飯。我家距學校比較遠,回家吃午飯根本就來不及,每天帶點米到學校蒸一蒸,這樣既能解決中午吃飯問題,同時又可以利用中午這段時間,給學習暫時後進的孩子補補課,這不光是我一個人這樣做,每位在學校裡吃飯的老師中午沒有一個是閒著的,他們都利用這段時間給孩子提優補差,這樣對暫時後進的孩子的文化知識水平的提高是非常有好處的。同時又解決了師生們的後顧之憂。使孩子們能有更多的時間投入到學習之中,使老師更加安心的搞好教育教學工作。學校建造食堂,這是值得支持和點讚的。


姜長永


浙江一中學能40年堅持讓學生自己蒸飯,真的是學校教育的一股清流。 我覺得家庭教育也需要讓孩子多參與勞動。今年暑假,孩子在家他爸爸教孩子學會了洗碗,因為生二胎這兩年家務一直是他爸爸承包了,然後看他爸爸洗碗多,有次他爸爸吃完飯,在沙發休息,孩子看見他爸爸還沒洗碗。他走過來跟他爸爸說:“爸爸,你碗還沒洗了。”然後他爸爸看著我,我也懵了。

我可沒教他,就是孩子有記憶這兩年都是他爸爸在洗碗,也一直以為洗碗就是他爸爸的事情。

然後趁暑假我們教他洗碗後。他開始很開心,覺得洗碗很好玩,但是一段時間發現碗要天天洗,覺得好麻煩呀,也會偷懶,不想洗,我也不會去說什麼。

下圖是孩子第一次洗碗的時候。


然後過了一段時間,突然看見我在洗碗,趕緊過來幫忙,還幫弟弟把碗洗了。

還沒五歲的孩子也開始說:“媽媽,好辛苦呀。” “爸爸也好辛苦呀,這兩年一直是爸爸在幫我們洗碗,自己的碗以後有時間自己洗好不好?我們一起都洗自己的碗。”孩子同意了。


也是這次機會,我也開始慢慢陪同孩子一起洗碗,以身作則。以前我洗碗很少,一直都是老公在洗,沒注意到這層,然後現在會經常帶著孩子一起洗,第一次洗那是搞得四處都是水,我就一直在旁邊看著,孩子也有幹勁。

我覺得做家務是可以鍛鍊孩子的動手能力,就算簡單的洗碗,做菜,也是有技巧的,洗完碗,瀝水,擺碗一系列操作怎麼安排都需要孩子自己動手動腦。

有些人做菜洗碗乾淨又快,有些人一個菜半天搞不定,除了平常的練習,還有平常的一些時間安排是否合理,就是簡單的家務活裡面大有學問。

現在的孩子在家參與勞動的不多了,學校大部分都是清潔工,食堂阿姨把以前學生在學校的勞動都代替了,很多學生基本是在家沒拿過掃把,在學校也是如此。

我們那個時候讀小學,就是自己帶飯帶菜去學校食堂自己蒸,然後到初中就是組長分飯,菜式固定不能選擇,一組8個人,到高中就是刷卡打飯了,可以自主選擇了。 這中間慢慢的就自己動手參與勞動的部分越來越少。

我們讀書時候還要自己打掃教室,校區,擦玻璃一系列的勞動,而現在的學生勞動部分不是清潔阿姨代替了,就是要學生家長去學校打掃衛生,也不知道現在的大部分學校教育怎麼了。

我覺得學校還是讓孩子參與適當的勞動比較好,德智體美勞應該是落實到行動,而不是一句空話。

所以我是比較支持這所學校讓孩子自己動手蒸飯的,讓孩子參與勞動,孩子才能更加懂得勞動的來東西來之不易,更加懂得珍惜。

想想小時候在農村長大的孩子,只要到暑假打稻穀插秧的時候,就會覺得讀書才是最幸福的時候,也會認真讀書,不用家長很操心。


遇見曉C


剛看到這個題目的時候,還是驚到我了,現在還有這樣的學校啊,竟然讓學生自己做飯,完全自食其力啊。

我腦海中想到了一個畫面,當初我剛上初中的時候,我爸媽忙的時候,我就需要在家蒸饅頭。先是要自己和麵,然後一個個揉成圓圓的饅頭,那時候沒有酵母,就需要發麵的時間很長,等發好了,然後開始用大鍋燒水,等水開了把饅頭放到蒸屜上,蒸上20分鐘左右,饅頭就熟了。

我當初小學的時候就會自己下麵條、煎饅頭片等等,初中就會蒸饅頭、炒菜了,不過那都是當初條件艱苦啊。我想現在的小孩一個個養尊處優的,竟然也會這個了嗎?

瞭解了情況之後,我發現原來不是這麼回事啊,還是高估了學校的水平。

浙江浦江縣堂頭中學有一千多個學生,每到吃飯之前呢,學生都需要自己去淘米,然後把自己的飯盒呢放到公共的蒸飯地方,吃完之後呢,還需要自己去洗飯盒。

雖然這個和想象的不同,不過學校能這樣做也是很好了。

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地方,不僅僅可以傳授給大家知識,還能夠培養學生好的品德,我覺得這才是一個好的學校真正應該做到的。

我們現在的小孩子呢,即使不是獨生子,很多家裡也是捧在手心怕摔著,含在嘴裡怕化了的,和古代的大家閨秀一樣十指不沾陽春水,家裡的家務活一點都沒幹過;而且五穀不分,四體不勤的,一個個都太養尊處優了。

我覺得學校讓學生自己動手呢,確實可以讓他們知道生活不易啊,甚至可以體驗父母給他們做飯的辛苦。

畢竟我們培養的是德智體美勞都要健全的祖國未來的花朵,我為學校的這個行為點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