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的“此心安處是吾鄉”讓你領悟了什麼?

每天讀名著


首先說明“此心安處是吾鄉”這句詩的來歷,蘇軾和朝廷中諸多新黨派政見不和,一些人想要陷害蘇軾,便上奏蘇軾的詩有誹謗朝廷之意。蘇軾被貶黃州後,他的好友王鞏也收到牽連被貶,蘇軾得知後為舊友北歸接風。

兩人飲酒之時王鞏的愛妾柔奴唱歌助興,蘇軾為柔奴的歌聲打動,唱閉,蘇軾問柔奴從嶺南來到窮鄉僻壤是否習慣,柔奴回答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這句話讓蘇軾對眼前這個女子極為佩服,同時也觸動了蘇軾的內心,所以,他當即為柔奴提詩一首:

《定風波·常羨人間琢玉郎》

【宋】蘇軾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

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

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正是“此心安處是吾鄉”一句昇華了全詩,而從這一句,讀者也能受益匪淺。

心靈的迴歸

“鄉”指的是每個人的歸宿,對於柔奴來說,有王鞏的地方便是歸宿,而蘇軾一生輾轉,居無定所,但無論被貶謫到哪裡,他總能隨遇而安,因為他的歸宿,永遠是自己的內心。

蘇軾一身的官位曾僅次於丞相,當然,他也當過農民,在自己的五十畝東坡田地裡耕耘。

不同於陶淵明的尋一處桃園的歸隱心態,也不像李白仗劍走天涯的瀟灑,更沒有很多書生一生只為為官的渴望,蘇軾一生都處於那種“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入世與出世的重複之中,面對人生的起起降降,作為樂天派的蘇軾卻絕不可能被打垮,他總能平衡古往今來文人所面對的那種內心的仕隱矛盾。

因為無論何時何地,自己處於何境地,蘇軾總會讓自己迴歸內心,身在廟堂,他仍然不屈從於奸佞小人,身在江湖,他也可以拋下自己曾經的榮華富貴,與農民打成一片,這便是蘇軾!

多種思想的薰陶

從“此心安處是吾鄉”一句,我們看到的是一種隨遇而安的心態,蘇軾也曾渴望做官,所以,他是信奉儒家思想的,但是,從他的很多行為,作品都可以看出他思想絕不只限於儒家思想。

蘇軾一生與很多佛家人交好,長期的相處交談在一定程度上也使他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響,除了我們所說的這句,他的“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明日黃花蝶也愁。”也有看淡一切世事的意味。同時,他又希望迴歸自然,追求自由,這也符合莊子的思想境界,但是,他也不會像莊子一樣過度相信所謂的“天命”。

生活的無限動力

蘇軾一生四次被貶,兩次乞外任,正是由於蘇軾這種樂觀豁達的心態,才使得他能夠從容不迫地面對生活的阻撓,作這首詩之時,蘇軾僅僅是受到新黨的打壓,而當他再一次進入官場卻陷入了夾在新舊黨中兩年為難的境地。

但每當失意徊惶之際,蘇軾總能從中擺脫,即使再次進入朝廷坐上了萬人仰慕的官位,他仍可以毫無顧慮地拋棄一切高官厚祿去作一個小小的地方官,在別人看來極其愚蠢的選擇卻恰恰體現了蘇軾的生智慧。

“此心安處是吾鄉”正是蘇東坡在黃州寫下的詩句,因為黃州,世上從此多了一個“東坡居士”,都說蘇軾被貶黃州,是他政治上所遭遇到的最大打擊。但從某種角度來說正是在黃州的生活,才成就了後來的他,黃州這片貧瘠的土地,因為有了蘇東坡這樣有趣的靈魂而綻放光彩,蘇軾也因為被貶黃州的生活,拓寬了他的人生經歷,為寫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所以黃州的生活雖苦,但是在那裡他迎來了自己創作的高峰期。

而從蘇軾的詩中,我們也能學到他的處世態度,他超越世俗羈絆的思想。


青汐


蘇東坡不僅是北宋朝的翰林學士和資政殿學士,而且還是一位佛教居士。這一句“此心安處是吾鄉"有很深的禪意境界,教人於此中安的不是人心,而是道心。此等境界,非有返觀內照之能,不足以窺其微妙。所謂人心者,欲觀人先觀我,觀見我後起紛飛意念,分別有是非人我,即知此非菩提心,是人心也。若觀見我本來清淨覺性,即知此是菩提心,也就是所謂的道心耳!

佛經雲:"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肇法師曰:“聞說諸心,謂有實心。故須破遣,明三世皆空。故論雲:“過去已滅,未來未起,現在虛妄,三世推求,了不可得”。心無所住,不在內外中間。心無色相,非青黃赤白。心無造化,無作者故。心非幻化,本真實故。心無邊際,非限量故。心無取捨,非善惡故。心無轉動,非生滅故。心等虛空,無障礙故。心非染淨,離一切數故。於一切法中,求心不可得。何以故?心之自性,即諸法性。諸法性空,即真實性。

趙州問南泉雲:“如何是道?"泉雲:“平常心是道。”圓悟禪師頌曰:“欲識平常道,天真任自然。行船宜舉棹,騎馬即加鞭。若遇飢來飯,還應困即眠。盡從緣所得,所得亦非緣。”西方極樂世界就在凡塵裡,只要用平常心悟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飛龍在天231272723


我是萬方,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此心安處是吾鄉”出自蘇軾的詞作《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 》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此心安處是吾鄉。"這裡應該是蘇軾問柔奴,嶺南應該是不太好?(嶺南在中原人心目當中還是未開發地區)柔奴的回答。

嶺南到開封四千多里地,在當時中原人心目中乃蠻荒之地,沒想到如此一個柔弱女子竟能脫口說出如此豁達之語。

讀了這一句,我們很想能如此”豁達”。能真正做到此心安處是吾鄉!

但現實是生硬和冰冷的,我不到十八歲大學畢業,參加工作,一直在離家二百里之遙的瑞昌,一混二十多年,也真正做到了此心安處是吾鄉!

到兩千年,到深圳打工,卻很難有此心安處是故鄉的感覺!為什麼?在外打工的常有的一句話"進廠打工,一腳在門外,一腳在門裡。”就沒得你心安,又如何是吾鄉?年齡大了還得回真正的吾鄉九江。

中國的城市何時才能讓打工仔心安?中國的老闆在高叫要員工以廠為家時,又幾時讓員工此心安處是吾家?

我是萬方,熱愛詩詞以及人生哲理。讀過我的文章請賜評、討論、點贊和關注!(如有想互關的朋友請私信與我)


萬方談人生


“此心安處是吾鄉”,出自宋代大詞人蘇軾的《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蘇軾的好友王鞏(字定國)因為受到使蘇軾遭殺身之禍的“烏臺詩案”牽連,被貶謫到地處嶺南荒僻之地的賓州。王定國受貶時,其歌妓柔奴毅然隨行到嶺南。公元1083年(元豐六年)王鞏北歸,出柔奴(別名寓娘)為蘇軾勸酒。蘇軾問及廣南風土,柔奴答以“此心安處,便是吾鄉”。蘇軾聽後,大受感動,作此詞以贊。蘇軾以輕快的筆墨,富情趣與理趣為一體,寫得空靈清曠。

上闕總寫歌女柔奴。先從其主人"琢玉郎"寫起,然後引出"點酥娘"即柔奴與之相對,譽美之情溢於言表。第三句的"自"字緊承上句而專寫柔奴:"自作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其"清歌"所到之處能使"雪飛炎海變清涼",能使人由苦悶、浮躁變得恬靜安詳。此誇張描寫表現了柔奴歌聲獨特的藝術效果。

下闕寫柔奴的北歸,重點敘其答話。前三句先總的勾勒了柔奴北歸後的神態容貌及精神狀態:"年愈少"、"微笑"、"猶帶嶺梅香"。意在讚美其克服困難的堅強意志,為下面的答話作了鋪墊。詞的結穴之處也即是"此心安處是吾鄉"的回答,具有深刻的意蘊,既是歌頌柔奴也是在寄寓著自己。

上闕總寫柔奴的外在美,開篇“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描繪王定國丰神俊朗,柔奴的天生麗質、晶瑩俊秀,兩人真是天造地設的雙璧人。該句使讀者對她的外貌有了一個比較完整、真切而又寓於質感的印象。第三句“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意思是說,柔奴能自作歌曲,清亮悅耳的歌聲從她芳潔的口中傳出,令人感到如同風起雪飛,使炎暑之地一變而為清涼之鄉,使政治上失意的主人變憂鬱苦悶、浮躁不寧而為超然曠放、恬靜安詳。蘇詞橫放傑出,往往馳騁想象,構成奇美的境界,這裡對“清歌”的誇張描寫,表現了柔奴歌聲獨特的藝術效果。美好超曠的歌聲發自於美好超曠的心靈。這是贊其高超的歌技,更是頌其廣博的胸襟,筆調空靈蘊藉,給人一種曠遠清麗的美感。

下闕通過寫柔奴的北歸,刻畫其內在美。換頭承上啟下,先勾勒她的神態容貌:“萬里歸來年愈少。”嶺南艱苦的生活她甘之如飴,心情舒暢,歸來後容光煥發,更顯年輕。“年愈少”多少帶有誇張的成分,洋溢著詞人讚美歷險若夷的女性的熱情。“微笑”二字,寫出了柔奴在歸來後的歡欣中透露出的度過艱難歲月的自豪感。“嶺梅”,指大庾嶺上的梅花;“笑時猶帶嶺梅香”,表現出濃郁的詩情,既寫出了她北歸時經過大庾嶺這一溝通嶺南嶺北咽喉要道的情況,又以鬥霜傲雪的嶺梅喻人,讚美柔奴克服困難的堅強意志,為下邊她的答話作了鋪墊。最後寫到詞人和她的問答。先以否定語氣提問:“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陡轉,使答語“此心安處是吾鄉”更顯鏗鏘有力,警策雋永。白居易《初出城留別》中有“我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種桃杏》中有“無論海角與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等語,蘇軾的這句詞,受白詩的啟發,但又明顯地帶有王鞏和柔奴遭遇的烙印,有著詞人的個性特徵,完全是蘇東坡式的警語。它歌頌柔奴隨緣自適的曠達與樂觀,同時也寄寓著作者自己的人生態度和處世哲學。

全詞以明潔流暢的語言,簡練而又傳神地刻畫了柔奴外表與內心相統一的美好品性,通過歌頌柔奴身處逆境而安之若素的可貴品格,抒發了作者在政治逆境中隨遇而安、無往不快的曠達襟懷。

此《定風波》,柔中帶剛,立意深遠,一句“此心安處是吾鄉”對現在的人們依然有著啟示作用。現代社會,隨著城市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離開家鄉,到都市中尋求自己的價值,這類人,我們稱為北奔。他們有堅定的意念,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故執著地追逐著。但是,來到陌生的地方,難免孤獨寂寞,想念家鄉,與城市有著格格不入的陌生感,只覺得身雖安定了,但好像還少了些什麼。這時候,蘇軾告訴北奔們:“此心安處是吾鄉”,既來之,則安之,心子所安,便是故鄉。生活艱難,拼搏不易,處世之中若奉此句,便又多了一分力量。


納蘭自強


“此心安處是吾鄉”出自蘇軾的《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王定國,即王鞏。當年因為“烏臺詩案”,王鞏被貶出京,到了遙遠的嶺南賓州,歌妓柔奴一路隨行,蘇軾在這首詞裡寫道: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里歸來年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嶺南賓州,偏僻之地,跟著王鞏來此,柔奴可適應當地的風土嗎?但在蘇軾問到之時,柔奴只回: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鄉。可見,在柔奴心裡,原生故土在哪裡並不重要,只要心有所安定,便能歸於安寧。

此句由柔奴說出,但熟悉蘇軾生平與人生的人,也知道,這種隨性自然、達觀其實也代表了蘇軾的人生態度。浮浮沉沉幾十年,從家鄉眉山出發,蘇軾到過杭州、密州、徐州,也因“烏臺詩案”,貶謫黃州,此後起起落落落落,一路到了惠州,最後還到了真的是荒蕪的海南儋州…

但即使如此,他的詩詞裡,也並不見消沉,他說: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所以,通過這一句詩,再結合蘇軾本身的生平,真的能得到很大的感動。用他的詩詞來回復,恰如其分: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很多事,只能坦然面對,淡然處之,這樣,或許更能品味生活的快樂滋味吧。


讀書燈下


“此心安處是吾鄉”的出處

蘇軾是一個牛人,但是他的一生也很坎坷。喜歡寫詩的他,因為寫詩,差點丟了命。這就是所謂的烏臺詩案。他當時有個朋友叫王鞏。王鞏當時也被貶到嶺南,他的一個侍女叫寓娘。

這是一個很聰明的女孩。1083年,王鞏北歸,蘇軾宴請他說:同志辛苦了。

寓娘說:為人民服務,不辛苦。此心安處,則是吾鄉。

誰知他倆只是笑了笑,寓娘更是說:“此心安處,便是吾鄉!”

蘇軾聽了,表示十分感動,然後寫了一首詩:《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女寓娘》

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其實人生在世,不如意者十常九八。重要的是要找到你活著的意義。


如何才能“此心安”?


你從哪裡來?你到哪裡去?你是誰?你能做什麼?

想清楚這些問題,你的人生就有了依靠。

心理學家最後總結道:在幸福的生活中,“得到”更多;而在充滿意義的生活中,“給予”更多。

我們人生要過得心安,我們就要學會給予。你若愛自己的價值,你就要給社會創造價值。

此心安於何處,安於奉獻,安於知足常樂,安於不貪,安於有自知之明。

人赤裸裸而來,終將赤裸裸而去,什麼也不能帶走。

心安,就是看清生命的真相,然後勇敢活下去。

我們應該學習蘇軾,曠達面對人生,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商業風尚人物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教分付點酥娘。自作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里歸來年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這首《定風波》的歌詞,是蘇東坡在古城黃州即興而書讚美一個女子的。

原來,蘇東坡因“烏臺詩案”遭奸臣陷害入獄,後貶到黃州,貶到黃州的第二年,好友王鞏遇赦從嶺南北歸,到黃州看望蘇東坡,他隨身帶了一個美妾,名叫柔奴。


在嶺南三年間,柔奴與遭貶的王鞏同甘共苦,從不抱怨。蘇東坡好奇的問她:“廣東水土應該是不好?”柔奴回答道:“此心安處,便是吾鄉。”蘇東坡敬佩這個品格超凡的女子,有感而發寫了這篇讚詞。

其實,讓蘇東坡如此即興感嘆,還有自已的感同身受:蘇東坡被貶當時偏僻蕭條小鎮黃州,遠離權力中心!懷抱治國理想和滿腹才華的他,內心自然會產生一種被遺忘、被棄置的淒涼之感!

但是,樂觀的他並沒有頹廢,而是選擇放下抱怨,將過去歸零!“此心安處是吾鄉”,熱愛黃州,紮根黃州,先後創作出“一詞兩賦”等傳誦千秋的偉大作品。

人生並非風調雨順,面對厄運和挫折,我們何妨一學東坡“何妨吟嘯且徐行”!


每天讀名著


一、此句的出處

蘇軾的人生中,有一道坎坷。

就是烏臺詩案!

這次打擊,不僅差點讓蘇軾本人丟了性命,還牽連了很多朋友。

其中有一個人叫王鞏,他被貶到了嶺南。他的一個侍女寓娘對他不離不棄,一直跟隨他,在嶺南生活了好些年。

王鞏此人擅長養生,保養得益,雖身處嶺南,一點兒沒有風塵之色,臉色紅潤有光澤。

1083年,王鞏北歸,蘇軾宴請他,席上蘇軾略帶歉疚,問他們:“在嶺南,日子過的很苦吧?”

誰知他倆只是笑了笑,寓娘更是說:“此心安處,便是吾鄉!”

這句話深深震動了蘇軾,此心安處,便是吾鄉,這不正是他內心裡的話嗎?卻能從別人口中聽到。

有感於此,他揮筆寫下了《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女寓娘》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一個人如果心安,在哪裡又有什麼區別呢?嶺南條件雖苦,然而有我家人。

這是寓孃的回答。

二、我的感觸

有一段時間,我很消沉。工作不順利,愛情也遇到了挫折。

我是個喜歡獨處的人,各種苦悶無法訴說,就常常跑到海邊,靜靜地坐在那裡,聽著海浪的聲音,看著別人嬉笑打鬧,心很容易安靜下來。

焦躁、苦悶的情緒會慢慢被撫平。

此心安處是吾鄉,重點是心安二字。

什麼是心安?

高興時,有家人分享快樂;傷心時,有朋友互相安慰;獨處時,有東西可以寄託。

不彷徨、不焦躁,內心安寧。

心安可以有很多方法,對我而言,那段時間,海浪聲可以讓我心安。

我不信佛,不信教。

以前,我對那些燒香拜佛、作禮拜的人感到很不可思議。

泥胎塑像有什麼好拜的?

後來,我意識到,他們求佛,求的不過就是心安二字。

他們不知道那些佛像就是石頭,泥巴嗎?他們知道,他們還是願意虔誠下跪,再三叩拜。

只求心安!

我突然羨慕起了他們。

歷史上,很多文學家、哲學家、科學家最後都皈依了宗教。

是他們學問不行嗎?江郎才盡了嗎?

我想,他們求的,也是心安二字。

三、流浪大師

看到這句突然想起了最近網上很火的“流浪大師”沈巍。


大學生、公務員、流浪漢,都是他的身份標籤。

一個公務員,僅僅是因為喜歡撿垃圾,就被人當成了精神病,流浪了26年。

他對此並不後悔!

原因就在於心安。

他喜歡看書,撿垃圾賣的錢就拿來買書,所以他能給路人解說《尚書》、《左傳》。

人們對於流浪漢,通常覺得很苦,然而沈巍卻活的很快樂。

他很好地詮釋了一點。

身在流浪,心不能流浪。

這是心安的真諦。


蒙野


我是無月,感謝你的提問,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此心安處是吾鄉”,這句話,在今年的春節,無月特別有感觸。

春節前的一天,因為湖北的疫情爆發,國家建議大家春節期間呆在家裡,需要出門請戴上口罩,而武漢,則傳來了封城的消息。

無月家在江南的小城,離湖北很遠,但是也陸續有疑似病例的信息發佈。

年三十的那天,無月和妻子將雙方老人都接到一塊,開開心心的吃了一頓團圓飯,過了一個難忘的除夕夜。

父親和老丈人都喝了不少酒,看著孫兒的眼神充滿了慈愛;母親和丈母孃在那話家常,嘴角是合不攏的笑容。

電視裡放著央視的春節聯歡晚會,窗外是煙花的絢爛光影,今年比起往年,明顯燃放煙花爆竹的人要少了很多,顯得冷清了許多。

窗外,寒風凌冽,黑影中無處不在的,是那病毒的陰影,稀稀落落的人們,無論大人小孩,戴著口罩,在那燃放爆竹,或者只是走走,散散步。

夜深後,我看著睡在身邊的妻子和孩子,我知道我深愛的人們都很安好,此時的我,內心非常安定。

今年的除夕,註定是一個讓人難忘的除夕,但是,此心安處,便是吾鄉。

2020年的春天,祈願人們都能安康,快樂!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館


能使我這顆心安定的地方,那大概就是我的家鄉吧!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此心安處是吾鄉”出自宋代詩人蘇軾的《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

當時背景較為特殊,正是蘇軾遭受了“烏臺詩案”之後,因詞中主人公王定國與蘇軾關係密切也遭受到了牽連。數年之後,當王定國帶著侍妾歸來之時,蘇軾看到這對“金童玉女”,便問王定國的小妾柔奴在南方生活的怎麼樣,柔奴答以“此心安處,便是故鄉”。

這句話雖是從一個小妾口中說出,不僅展現了好友王定國與其侍妾柔奴的纏綿的愛情,更是表達了蘇軾一生當中仕途的心酸。

在當今社會中,人們為了工作每天都要勞碌奔波與在各個城市的角落,浮起的心卻無處安放,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不同遭遇,即便是累了,也從不敢有一絲的歇息。

故鄉,不僅僅是生你養你的地方,心之所在,神之所往。當一個人達到了一種境界後,恐怕才會有“此心安處是吾鄉”這樣的豁達情懷吧!

朋友們,靜下來,讓自己的心歇一歇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