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如何评价明英宗在正统和天顺两段统治时期的功绩?

亘古怀念说史


明朝的传奇皇帝除了太祖朱元璋之外,还有一位,这就是今天的主角明英宗朱祁镇,他的生平可谓两起两落,经历了皇帝-俘虏-太上皇(实为监禁)-皇帝(重登大宝),经历这样大起大落的皇帝,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明英宗的传奇经历让他拥有两个年号正统和天顺,八个字概括他,正统昏庸,天顺贤明。

正统年号(1436年-1449年),可分为两个时期来分析明英宗的政治建树。

正统元年(1436)-正统七年(1442),这段时期明英宗虽登大位,然未亲政,朝廷由太皇太后张氏把持,还有三杨内阁辅佐,即杨士奇、杨荣、杨溥,他们是明朝历史上少有的名相,有着丰富的治国经验,明初至宣宗一朝,经历几代的休养生息,大明的经济呈现了欣欣向荣的喜态,到了英宗这一朝,在张太后和内阁三杨的主持下,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大明的发展动力依然强劲。这一阶段与其说是朱祁镇的功劳,倒不如说是朝廷辅政大臣们的功劳。

正统七年(1442年)-正统十四年(1449),正统七年,太皇太后张氏病逝,明英宗朱祁镇开始亲政,三杨阁老也先后退出,这一时期的朱祁镇,可谓少年得意,宠信宦官王振,任其专权,导致朝政混乱,社会也开始出现动荡不安,这一时期最突出的土地兼并问题愈演愈烈,农民大量流亡,社会出现动荡不安,内乱的同时,北部蒙古瓦剌部落开始崛起并开始骚扰中原。1449年,瓦剌也先帅军南侵,英宗听信宠信太监王振的建议,竟然以五十万军队御驾亲征,想重现其祖父的辉煌,毕竟是深宫长大的皇帝,对于军队指挥毫无经验,偏听王振,结果导致土木堡惨败,自己也成了俘虏。这段时间英宗可谓昏庸无能,毫无政治建树。

天顺年号(1457年-1464年)经历俘虏和囚禁后的英宗,励精图治,勤于理政,能够任用贤能,破坏的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朝局日稳,这一时期的英宗历史评价颇贤明,政治建树颇多。

也许经历了人生的苦难,长达八年的磨炼,二度登帝的英宗不再年少轻狂,决意做一个明君,他勤于政事,宵衣旰食,不再宠信奸臣,南宫复辟后,宦官曹吉祥、大将石亨自持功高,专横朝廷,不可一世,英宗鉴于前朝教训,及时除掉他们,朝廷开始恢复政治清明,任用了一批贤臣李贤、彭时、王翱等。除此之外,有感于自己被囚禁,释放了靖难后被幽禁长达五十多年的建文帝幼子朱文圭。天顺八年正月,朱祁镇卧病榻上,下了最后一道圣旨,“遗诏罢宫妃殉葬”,自此明太祖朱元璋以来的殉葬制度正式废除。张廷玉《明史》对此美赞“罢宫妃殉葬,则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矣“。

英宗的一生说不上明君,他没有他的祖父辈那样的辉煌政绩,但不可否认他是一个好人。


一切都付笑谈中


与其说评价明英宗前后的“功绩,还不如用评价他前后的“作为”更恰当。

一、正统朝:一手好牌被打烂,葬送前代辛苦打下的底子

明朝从明太祖到成祖、仁宗、宣宗,国力蒸蒸日上,到了明英宗时期,那是一个极好的安定繁盛景象。就如《明史》所言:

“英宗承仁、宣之业,海内富庶,朝野清晏。”

前代皇帝不但给了留下一个富庶的江山,也给他留下一般杰出的治国理政的辅臣。

“大臣如三杨、胡濙、张辅,皆累朝勋旧,受遗辅政,纲纪未弛。”

明英宗拿到的是一手好牌,在三杨等大臣辅佐之下,他虽然没有取得什么重大政绩,但也没有什么重大过失。

直到宠信宦官王振,纲纪败坏,而导致“土木堡之变”,将一切葬送,导致大明差点亡国。

只这一点,他就是罪人一个。

二、天顺朝:史书刻意强调他的盛德

明英宗通过“夺门之变”重新称帝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备受非议的。

他杀了于谦这位保卫了大明国祚的忠臣。

虽然最后他可以将罪名推给石亨、曹吉祥、徐有贞等人,说是受小人奸臣蒙蔽,但是大家都知道,这不过是找替罪羊罢了。

再此统治天下,他比之前收敛很多,毕竟八年失去帝位的苦日子他是有感受的。

不过他对宠幸王振导致土木堡之变并没有足够认知,继位第一年便褒奖死去的王振。

冬十月丁酉,赐王振祭葬,立祠曰:“旌忠”

除了杀于谦,旌王振外,治国方面他并没那种励精图治的意思,也并没有什么政绩。

有的是他的盛德表现,“恭让后谥,释建庶人之系,罢宫妃殉葬”,《明史》认为这些“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矣。”

但是这些东西对于实际治国并没有什么大用,只是彰显仁慈罢了。

除了前期信王振导致大难,后期杀于谦外,明英宗前后在位二十多年,总体表现是一般。

“前后在位二十四年,无甚稗政。”

他没有显赫功绩,也没有什么稗政,算不得昏君,也算不得明君。


微史春秋


明英宗朱祁镇,明朝第六任、第八任皇帝(前后在位22年),明宣宗朱瞻基长子,明代宗朱祁钰异母兄,明宪宗朱见深之父。

朱祁镇的人生也算坎坷,前后两次在位,共计二十二年。三十七年的人生,七年太子,十四年皇帝,八年幽禁,最后八年又当皇帝。

在正统年间 ,9岁即位的朱祁镇,由诚孝昭皇后与贤臣“三杨”辅政。当时,安定边防,整顿吏治,发展经济,大明朝国力也是十分鼎盛的。

明人焦竑《玉堂丛语》卷七中有言:

“正统间,文贞(杨士奇)为西杨,文敏(杨荣)为东杨,因居第别之。文定(杨溥)郡望,每书南郡,世遂称南杨。西杨有相才,东杨有相业,南杨有相度。故论我朝贤相,必曰三杨。”

所以说,正统初年,由于张太后与三杨治国有道,在他们的辅助下,明朝颇有一番欣欣向荣之态。

  • 从正统六年至十三年(1441~1448年)派出南兵大军“三征麓川”,直至十四年(1449年),胜利班师,平定了麓川。
  • 其中于正统十一年(1446年),朝廷对云南西南边境重新调整改置“三宣六慰”。

之后,三杨去世,太后驾崩,朱祁镇宠信的宦官王振开始兴风作浪。至此,明朝开始走下坡路。

当时的少年皇帝,颇有一番雄心壮志,只不过错听小人谗言,导致最后土木堡之变。

在经历被俘、软禁这些事情,之后夺门之变,南宫复辟,朱祁镇复位,开启了天顺王朝。

这些事情终究是会让一个人慢慢成长的,当年过于意气风发、年少肆意无知。这些,都让这位皇帝更加懂得很多。

  • 英宗在天顺年间开始任用了李贤、王翱等贤臣,又先后平定了石曹之乱,显现了英主的风采。

英宗曾对首辅李贤说过他每天的起居情况

“吾早晨拜天、拜祖毕,视朝。既罢,进膳后阅奏章。易决者,即批出,有可议,送先生处参决。”

  • 英宗还释放了从永乐朝就开始被囚禁的“建庶人”(建文帝的幼子朱文圭,靖难后被幽禁宫中逾五十年)。
  • 之后,又恢复宣德朝胡皇后的称号,下旨停止帝王死后嫔妃的殉葬。

《明史》赞曰“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矣”。

  • 在他1457年复位后,初期励精图治稳定西南疆域。

说朱祁镇前期算是年少轻狂,“听小人,远贤臣”,说他是昏君,也不尽然。后期,虽然枉杀了于谦。 但是,也是励精图治,做出了一番事业。

只能说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朱祁镇可以做到这样也是不错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