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對孩子的教育是鼓勵好?還是嚴厲教育好?為什麼?

時光瀲灩滴墨盛放1


即要鼓勵也要嚴厲。

孩子天生沒有耐性又自帶頑皮,沒有哪個孩子是生下來就懂事又用功的。他們沒有自已的是非判斷力,自已想怎樣就怎樣,需要大人約束。鼓勵式教育會讓孩子自信,樂觀得到家長的認可,更能激發孩子學習的興趣。但一味的鼓勵,孩子會對自己做出不恰當的判斷過於自信。所以嚴厲教育也少不了,孩子的心理比較脆弱,進行嚴厲教育時要注意言辭,過於嚴厲孩子會唯唯諾諾適得其反。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我女兒10歲,小學四年級,在對她的教育方面我已是焦頭爛額,每每從輕聲細語到暴跳如雷,我想家有小學生的家長都深有體會的。我常常是軟硬兼施加威逼利誘,在鼓勵的時候要防止她驕傲自滿,訓斥的時候又要儘量不講過份的話,當然也有控制不住自己情緒的時候,只能提醒自己,這是親生的。


2009芸芸眾生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先回顧一下我農民父母對我們的教育方式。

我們家一共四個兄弟姐妹,孩子多,父母收入渠道有限,對孩子根本談不上“精細化”教育。

從現在作為教育者的眼光來看,我父母的很多教育方式是嚴重成問題的。

比如羞辱式教育:表現在我們做了錯事的時候,父母基本不會顧及孩子的自尊,當著旁人的面(很多時候是同學的面)斥責打罵是常態。

比如否定打壓式教育:我童年的記憶中,我父母對孩子們基本都是偏否定打壓,以至於當時我們幾個孩子一度有過一種“感覺自己是世界上最差的那一個”的感覺。

比如功利理性式教育:我們小時候生病,我父親的第一反應居然是“怕花錢”而不是其他。我父母培養孩子讀書考大學的一個下意識的反應是:投資和回報。我們當年上大學,離家之前父母再三告誡的一句話居然是:不要經常回家,因為父母心疼我們的那張車票錢(其實當時家裡的生活不至於困窘至此。)

……

這樣的教育是不是聽上去過於“冷酷”?但沒有關係,父母的這些“粗暴”養育方式並沒有妨礙我們最終長成了他們希望我們長成的樣子:善良,自尊自強,獨立,勤奮、自信、懂得感恩,有邊界有底線……

為何會如此?因為我的父母親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儘管粗糲,但教育的真諦和力量不在於條條框框的理論羅列和教條模仿,而更多在於“言傳身教”的力量:大多孩子終將會變成曾經的我們。所以,我們希望孩子怎麼樣,我們就做怎麼樣的人。

而我的父母親,也正是在言傳身教的實踐層面,為我們孩子提供了最好的榜樣。我的父母雖然不懂什麼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有時候過於粗暴簡單,但他們善良,與人為善,自尊自愛,熱愛生活,豁達樂觀,孝順老人,勤勞樸實,自立自強……我們現在所具有的優秀品質,正是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我的父母親耳濡目染於我們的寶貴財富。這種耳濡目染的影響力足以勝過任何刻板的,亦步亦趨的教條式教育模式。

這樣一來,您問題想要的答案自然就“其義自見”了。

最後再說一句: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一個,試圖總結出一種“萬能教育模式”來生搬硬套自己的孩子是一種捷徑和偷懶式的做法,教育的起點和終點應該是迴歸孩子自身和父母,後者方為正道。

以上,供參考。


孫衛華


《麥田裡的守望者》為世界貢獻了一個詞語:守望。

我覺得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與不管之間,還有一個詞語叫“守望” 。 讓我們一起攜起手來,守望孩子的成長!

那麼,什麼是守望式的教育呢?曾經在網上讀到過一個故事,講的是芬蘭的一個小孩在十歲那年,為家裡做了一點事情,他覺得可能自己需要有一些回報,於是就寫到,取生活用品20芬尼,把信件送到郵局10芬尼,在花園裡幫大人幹活10芬尼……

如果伱的孩子突然給伱這樣一條紙條,伱會作何反應呢?

暴跳如雷,狂揍一頓?這是我國很多家庭的教育方式,做不到寬容去對待孩子,更學不會眼裡能揉進沙子。而這位媽媽看到賬單沒有說什麼,把錢放在那裡。小孩拿到錢的時候,看到媽媽給他寫的另一個賬單:彼得欠媽媽如下款項:為他在家裡過的10年幸福生活0芬尼,為10年的吃喝0芬尼,為他生病時的護理0芬尼,為他一直有位慈愛的母親0芬尼……

孩子看完後心中百感交集,一下子就明白了。

母親為他付出的很多,卻從來沒有想過要回報,而自己只為母親付出一點點,就在索取回報,多好的比喻!

我覺得這就是一種守望式的教育,也可稱為藝術性的教育。

這種教育方式遠比暴躁性的教育要好很多。

現在絕大多數家庭,缺少的就是這樣的一種教育方式。

我們可以學會看,然後點拔,不要對孩子的行為表示大驚失色,否則,明明就是很小的事情,到最後被伱擴大成孩子一生的陰影。



大雅啊a


鼓勵嘗試,明確指出錯誤,嚴格對待故意行為。


鼓勵嘗試:

小孩天生有模仿的動力,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想要模仿家長做事,比如看見父母在洗衣服,兩三歲的孩子就會學父母“洗衣服”。當然,他的實際能力並不能支撐他完成洗衣服任務,所以他只能是遊戲式的“洗衣服”。但這個遊戲式的洗衣服意義重大。

很多家長說自己孩子不願意做家務,但他們永遠記不得孩子小時候要爭著做家務的時候,家長卻是予以打擊:你那麼小搞什麼搞,別在這裡給我添亂,你好好給我讀書就對了得起我的辛苦了。

這句話殺傷力非常大。

  1. 痛點一,幼兒第一次嘗試做事,本身就是一種挑戰挫折的勇氣,(題外話,挫折教育就是個偽命題,幼兒本身就會經歷太多的挫折)然而這個需要鼓勵的時候家長卻打擊孩子,於是在幼兒潛意識裡就會留下我做不好事兒的反射機制。此後遇到需要挑戰的事或嘗試的事,孩子的第一反應就是我不行,然後退縮,即使他能行,退縮心理依舊使得他膽戰心驚。


  2. 痛點二,幼兒行為形成也就是在這個時期,一個孩子愛不愛勞動,就是這個時候形成的,如果你不讓他做,過了這個敏感期,他就會形成不做家務的潛意識,一提做家務,不是心慌意亂就是脾氣難以控制。
  3. 痛點三,你給我好好讀書就對得起我,這句話典型的綁架思維,這種綁架思維的家長最容易培養出沒有自己思想,隨波逐流的人格。孩子讀書是為了他自己,這種自發的學習動力是保證一個學生能在長期上取得優秀學業的保證,然而你卻歪曲了孩子的動力,待到孩子也歸因為學習是為了家長的時候,學習就陷入了困境,為了別人而做的事,無論如何都不如自己的事上心。當然家長也是個不成熟的人。綁架孩子絕大部分出於不成熟離不開孩子。最典型的就是形成媽寶男媽寶女。其父母在潛意識裡回去強化和孩子的聯繫,並爭奪孩子的控制權,然而這種關係混亂是很常見的,最大的家庭反應就是夫妻不和,他們將夫妻關係處不好,於是借用控制孩子來達到自己的親密關係需求。
  4. 痛點四,對得起我的辛苦。不知道有多少人,明明沒有做太勞累的事,卻總是莫名感覺到心累,在這裡,我想說,你做的很好了,父母給了我我們生命,也給了我們起步的平臺,無論這個平臺是好還是不好,這都是父母能給的最好的,已經是他們的能力了,那些心累都來自於父母所謂對得起的心理壓力。深入潛意識,於是你也不知道為什麼就會感覺到心累。

我僅以這一句最具代表的語言進行分析。希望父母們引以重視,也希望痛苦中的人們能準確認識和感知自己究竟怎麼了。

鼓勵嘗試是必要的,它是形成自信的基石,是恢復全能感的階梯,是面對這個複雜世界最有力量的後盾。


明確指出錯誤,嚴格對待故意行為

沒有人能第一次就準確無誤完成新任務,於是人類提出了學習這個過渡的階段。不光是書本需要學習,所有的所有,吃飯穿衣說話走路都需要孩子學習。

很多家長說孩子笨,馬虎,粗心,沒有別的孩子聰敏,但是,他們總是不記得自己從來沒有耐心教過孩子做事。

  1. 角度一,孩子吃飯不專心,要喂。也許你從來沒想過這是自己的問題而不是孩子的問題,我可以負責的告訴你,他在幼兒園中午吃飯非常自覺,但就是回到家就不會吃飯了。這麼明顯的症狀很多家長依舊不引起反思,在家吃飯他慢一點,你就著急要喊他吃,要拿勺子喂他吃,夾菜也替她夾了,吃飯所有步驟你都替她做了,就差嚼碎吐在他嘴裡嚥下去。你都很累,孩子卻不以為然,但這不是孩子的錯,你沒有一個明確的是非觀,吃飯需要他自己吃,你告訴他我們吃飯有多少時間,然後讓他自己吃,他不吃你也別急,也就前幾頓不好好吃,他吃飯的時候要去玩,你就讓他玩,過了吃飯時間就沒有飯吃。收拾碗筷的時候和他平和的說,你已經花了多久吃飯,我們現在要洗碗了。如果他發脾氣,參考角度二的解決辦法。


  2. 角度二,孩子愛打人,罵人,吐口水。如果發生打人打家長的行為,我希望家長能有個清晰的判斷,我的判斷如下,打家長,我會立即持住孩子的胳膊,蹲下身,面對面的和孩子說,你剛剛因為什麼什麼和誰產生了矛盾,但你用打人的方法去解決是不對的,你可以嘗試用告訴他我想和你一起玩,可以嗎?這樣的方式來達到你想要的結果。如果孩子不聽並且直接哭鬧,我會持住並且看著他哭,不驕不躁,等待他的情緒恢復平靜,在這個過程中,家長要有意識的去判斷他的哭是想用哭泣達到讓你放棄的目的還是本身因為情緒而哭泣。等恢復平靜後再客觀描述剛剛發生了什麼,他怎麼做的,而爸爸遇到這樣的事會怎麼處理,希望他能借鑑爸爸的方法去思考可不可以用其他方法達到自己的目的。最後他表達自己的觀點或和你溝通後,家長記得給孩子一個擁抱,不需要讚揚你很棒,你很聰敏,只需要擁抱一下,我更喜歡擁抱一下然後把他託舉起來。


還有太多情況沒法一次說明,也有很多特殊情況沒有提到,不過希望家長舉一反三,最核心的核心是你自己是否在成長,你是否將孩子當做一個獨立個體培養。


捲毛可以卷


因材施教。1.對自尊心比較強的孩子,要以鼓勵為主。2.對比較皮條的孩子,要以嚴厲教育為主。

孔老夫子在2000多年前告訴我們:學無定法、教無定法,因材施教。家長和老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方法進行教育。

有的學生自尊心比較強,如果以嚴厲教育為主,那會嚴重的傷害他的自尊心。尤其是女孩子,性格很多都比較要強,比較要面子,如果你嚴厲教育甚至是動手的話,他會覺得特別的委屈,並且對家長和學習產生了牴觸情緒。那學習成績,可能就下滑了。


有的學生比較活潑皮條了。甚至是破罐子破摔了,面對這種情況,還是以鼓勵為主的話,根本起不到應有的效果。並且還讓孩子為所欲為。尤其是很多的男孩子,真的需要嚴加管教。要以嚴厲教育為主,甚至是強迫。

教育本身就是一個被動接受的過程,小孩子不願意學習,這是正常的,就看我們家長和老師通過什麼方式,來引導小孩子喜歡上學習,或者是完成學習。

家長作為小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甚至對小孩的性格都比較瞭解,就更應該首先做出合適的判斷了。對自己的小孩是鼓勵還是嚴厲批評,要趁早做出決斷,不要優柔寡斷。


牽牛花牽牛郎


覺得鼓勵教育好。

說到嚴厲教育,讓人想起了“虎媽狼爸”這個詞,也想起了前幾年,趙薇和佟大為主演的電視劇《虎媽貓爸》。電視劇裡的虎媽對女兒的要求極高,在學習上永爭第一,最後把孩子都逼成抑鬱症了。


“嚴厲教育”的主要手段是以打罵、懲罰,伴有羞辱性,對孩子進行強制性改造的一種行為。雖然目的是出自對孩子愛,希望他們朝更好的方向發展,但這樣的教育方式是不尊重兒童,是不理解人本性,是不符合兒童身心健康需求。更加容易造成孩子在成長路上,壓抑本性,無法排解煩惱,凡事都不敢嘗試,畏首畏尾,不能追求自己想要的美好。

總是活在父母設置好的條條框框裡,不敢有一絲越軌行為。對於天性乖巧的孩子,可能會服從嚴厲的教育,而對於性格叛逆的孩子來說,這種的教育,會使他們在長期壓抑下,心理出現障礙或者扭曲。




在鼓勵下成長的孩子,會是怎麼樣?

一、勇於嘗試

沒有打罵,沒有懲罰的教育環境下成大的孩子,更加自信,願意去嘗試一切可能,即使摔得滿身是泥,也會洗掉泥土,再來一次。在嚴厲教育下的孩子,大多膽小,不敢嘗試,要是做不好,會挨打受罵,還是規規矩矩走老路吧。

二、瞭解自我

他們知道自己擅長什麼,喜歡什麼,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並不需要為了討好誰,而扭曲自己,裝假成別人改造後的模樣。內心和外在表現是一致的,陽光自在,不需要任何的掩飾。



鼓勵是驅使孩子行動的動力,不是放任不管,也不是由著他們的天性胡來。緊的是原則,松的成長環境。


女兒的玩具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鼓勵和懲罰是矛盾對立的統一體,缺一不可。

小孩就是小孩,他們是沒有是非判斷能力的。他們只是按照自己意願,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比如,某個孩子可能願意撕書,看到書就想撕,難道我們還鼓勵嗎?

有的孩子,在兩三歲的時候打爺爺奶奶或者爸爸媽媽。如果大人鼓勵,對,打得好,使勁打,反正也打不壞。孩子得到鼓勵,當然就無所顧忌地打。自己高興,大人也高興,等長大了才知道孩子管不了了。

懲罰是讓孩子知道那些事不該做,不能做,做了就要受罰,就要承擔後果。

鼓勵是教孩子那些事可以做,做了就有好的結果,就會受到大家的表揚,甚至還有好處。

慢慢地他就對是非有了判斷能力,知道如何趨利避害。如何保護自己。如何不去傷害別人。最後就是如何在社會上立足。

一味地鼓勵,沒有懲罰,孩子就被慣壞了。什麼都敢做,而且不計後果。那是很可怕的,

只懲罰,不鼓勵,孩子可能就唯唯諾諾,大氣都不敢出,將來難以立足社會。因為他不能判斷自己該如何做事。

但如果家長都沒有判斷是非的能力。不知道何時該鼓勵孩子,什麼情況下必須懲罰孩子,那就麻煩了。


散木17


清大燕園全國家長學校認為,

對於孩子的教育,當然是要以鼓勵為主,這對建立孩子的自信、自尊、安全感的是有好處的,對他一生的成長都非常重要。當然不同的孩子也是不一樣的,有的天生要敏感,對於這樣的孩子就要多去發現他的優點。而且一定要真誠地去鼓勵孩子。

那對於有一些孩子呢,性格就皮一些,這個時候家長如果僅僅採用鼓勵的方式,其實是不足以能夠激發出孩子的能量的,這個時候用一些激發、激將的方式對孩子是好的。

但是不管怎麼樣都一定要建立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上,千萬不要去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說到嚴厲,如果嚴厲是原則的話,是需要的。家長可以提前給孩子制定原則,比如說幾點回家,玩多長時間的手機……這些原則是來幫助孩子更好成長的必備的條件,這些原則可以提前與孩子說明白,讓他學會遵守。當然說到大的原則還可以有家規家教,這些是屬於文化層面的,需要孩子在成長的過程當中,家長不斷的滲透給他。

對於日常生活當中的規則以少為好,不要到處制定規則,那樣的話孩子會覺得失去了自由,而一旦制定了規則就要嚴格的執行,假設說孩子違反了原則一定要指出來讓他接受一定的懲罰。

總之理想的家教是既要有自由有鼓勵,充滿著愛,同時也有著規則的。


清大燕園教育


鼓勵與嚴厲並不衝突,孩子的成長是離不開鼓勵的,要不然孩子的自信心從何而來?當然,孩子的成長同樣離不開嚴格要求,要不然孩子的習慣從何而來?

我們總是在討論現在孩子的教育缺什麼,其實最缺的就是鼓勵與嚴厲!

首先,是鼓勵。有很多家長會說:“我沒有吝嗇對孩子的鼓勵啊。孩子主動叫叔叔、阿姨……懂禮貌了我鼓勵真棒;孩子給老人端杯水,我鼓勵真棒;孩子講衛生,我鼓勵真棒……”。但是孩子認真專注做一件事的時候呢;孩子付出很多卻沒有成功的時候呢……很多重要時刻,孩子一腔熱情,我們卻忘卻了鼓勵,甚至潑了冷水。

其次,再說嚴厲。有很多寵愛孩子的,這裡不多說了(大家都會)。也有很多家長在孩子不認真學習時大發雷霆;孩子不聽話時激烈爭吵;孩子調皮時不依不饒……但這不是嚴厲,這是發脾氣!!嚴厲應該是持續的高要求,嚴厲應該是富有見地的指引!!

教育孩子其實更像是一門藝術,鼓勵與嚴厲都不可缺少,卻要突破錶面看到本質!!



薄期


鼓勵教育和嚴厲教育是一個不可分割的結合體,沒有誰好誰壞之分,只有合理使用之分。

一個膽小的孩子不敢上臺演講,你肯定不能嚴厲斥責他;一個膽大的孩子在舞臺上淘氣,你肯定要嚴厲教育他。

一株苗,該種在什麼樣的地上,要參考這株苗的特質,而不是越肥的土壤越好,或者越貧的土地越好。

教育是一項極為複雜又極為簡單的工程。說它複雜,是因為它的對像是人,人有著善變的思想和舉止,所以它需要教育者的不斷探索與努力。

說它簡單,是因為它的對像雖然是人,但它是一門心的藝術。所以,只要你的心在教育,教育一定會報你以桃李。

總之,教育孩子需求恩威並用,需要因材實教,更需要做好長途跋涉的心理準備!願你好,願孩子安,願教育迎來真正的春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