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智慧:事業如日中天的時候,恰恰就是一敗塗地的開始

《道德經》第三十六章指出:“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是謂微名。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意思是說,將要收合的,必先張開。將要削弱的,必先強盛。將要廢棄的,必先興舉。將要取去的,必先給予。這就是幾先的徵兆。柔弱勝過剛強。魚不能離開深淵,國家的利器不可以隨便耀示於人。

這段話,從收與放、強與弱、廢與興、取與予之間的關係入手,深刻的揭示了天道自然和社會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物極必反、對立統一、相互轉化的規律,而這也正是老子哲學思想的精髓之一。在老子看來,任何事物的某些性質如果向極端方向發展,這些性質一定轉變成它們的反面。


《道德經》智慧:事業如日中天的時候,恰恰就是一敗塗地的開始


如果說道家的中心問題就是保全生命,避開危險。那麼,老子所講的“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對我們的啟發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極端強盛之時,一敗塗地之始。也就是說,事物發展到極端強盛的時候,恰恰就是一敗塗地的開始。

01

就個人而言,有時候我們的事業和生活可能會異常順利,所謂春風得意、如日中天、蒸蒸日上。在這種情況下,很多人就會陶醉於世人的鮮花和掌聲,甚至會不由自主的產生自我膨脹的思想,覺得自己確實是德行高尚、智慧高超、能力高強。

但是,他可能根本就不瞭解收與放、強與弱、廢與興、取與予之間相互轉化的道理,也不明白物極必反、月盈則虧、水滿則溢的規律,意識不到萬事萬物如果發展到極端,就必然會向相反的方向轉化,而這恰恰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

也就是說,

膨脹到極端,必然收合;強大到極端,必然衰落;興盛到極端,必然廢棄。簡而言之:極端強盛之時,一敗塗地之始。

明白了這一道理,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就要學會謹慎的活著,做到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永遠保持柔弱、謙虛、知足的態度,只有這樣,才不會有傾覆的危險。

但是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在志得意滿、春風得意之際,往往察覺不到這一天道自然規律,反而會自命不凡、不可一世、目空一切、忘乎所以,這樣的話,當然不會有什麼好下場。

比如,有的社會公眾人物,在個人事業如日中天、登峰造極之際,不但察覺不到背後潛藏的危機隱患,反而自我膨脹、驕奢淫逸,最終造成了無法挽回的損失。

02

老子所講的“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的道理,對於我們增強競爭本領、提高鬥爭精神,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鑑意義。

比如,戰國時期孫臏、龐涓鬥智的故事我們都很熟悉,孫臏運用“減灶計”,製造出齊軍膽小怯戰的假象,故意示弱,迷惑對方,龐涓由此就產生了驕傲輕敵的思想,不知不覺就中了孫臏的埋伏,最終落得個兵敗身死的下場。


《道德經》智慧:事業如日中天的時候,恰恰就是一敗塗地的開始


戰爭中的勝利與失敗,是矛盾的兩個方面,為了取得最後的勝利,不妨先讓敵人取得部分的勝利,等到敵人完全放鬆警惕之後,再乘勢反擊、全部殲滅敵人,這恰恰是“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的哲理在兵法思想中的具體運用。

再比如,歷史上“三家分晉”故事中的智伯,貪財好利、剛愎自用,他先是向韓康子索要土地,韓康子本來不想給。

可是韓康子的家臣說:“如果不給,智伯一定會討伐我們,不如姑且給他。他拿到地更加狂妄,一定又會向別人索要;別人不給,他必定向人動武用兵,這樣我們就可以免於禍患而伺機行動了。”

於是,韓康子就劃出一大片土地給了智伯。

得到土地後的智伯更加囂張放肆,又向魏桓子提出索地要求,魏桓子也不想給,但他的一個家臣說:

“不如先答應智伯的要求,讓他驕傲自大,然後選擇盟友共同圖謀。”

於是,魏桓子也劃出一大片土地給了智伯。

至此,貪得無厭的智伯變本加厲,又向趙襄子提出了索地的要求,但趙襄子拒絕了智伯的無理要求,於是,智伯聯合韓康子和魏桓子兩家甲兵前去攻打趙襄子,但最終,韓康子和魏桓子臨陣倒戈,聯合趙襄子,一舉消滅了智伯。

我們說,韓康子和魏桓子聽從了家臣的建議,明明知道智伯的要求是十分蠻橫無理的,但還是滿足了智伯的要求,其目的就是要故意刺激智伯的貪慾,助長智伯的虛榮心,讓智伯在驕傲狂妄的泥潭中越陷越深,直到喪心病狂、萬劫不復。

智伯得到了韓康子和魏桓子割讓的土地,似乎是變得更加強大了,但這種強大潛伏著巨大的危機,因為他沒有意識到,得到了土地,必然失掉了道義。因此,智伯表面上的強大,其實正意味著衰敗的開始,最終智伯兵敗身死,並且全族被殺,這就有力的證明了“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的道理。


《道德經》智慧:事業如日中天的時候,恰恰就是一敗塗地的開始


而韓康子和魏桓子雖然一開始被迫割讓土地給智伯,看似有所損失,但最終他們聯合趙襄子一舉消滅了智伯,並且三家瓜分了智伯的土地,這就深刻的詮釋了“將欲取之,必固與之”的道理。

03

老子所講的“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的道理,體現了宇宙自然的普遍規律,無論是對提升個人修養,還是對於增強鬥爭本領,都具有重要的價值。

對於個人來講,明白了這一道理,就要學會時時處處守“中”而行,即便是事業順風順水、春風得意,也一定要戒盈、戒滿、戒驕,自覺做到謙虛、柔弱、知足,只有這樣,才會善始善終、善作善成。

對於鬥爭來講,明白了這一道理,就可以運用收與放、強與弱、廢與興、取與予之間對立統一、相互轉化的規律,善於從反面去謀劃,制定切合實際的戰略戰術,進而達到克敵制勝的目的。

總之,不論是為了提高個人修養,還是為了增強鬥爭本領,都要牢記“極端強盛之時,一敗塗地之始”的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