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为何能在短短四个月之内,就能统一分裂280余年的中国?

柴创6


一句话,北周武帝宇文邕打下的基础,杨坚是站在自己女婿的肩膀上统一的国家


罗马假日8451


  1. 自东汉末年三国鼎立以来,中间晋朝虽然有过短暂统一,但也只有二十四年就陷入了内乱,所以隋朝也可以说是结束了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分裂;
  2. 隋文帝从称帝到统一,期间共十年时间,问题中的四个月是如何得来的,实在是无法得知了。

隋文帝杨坚算是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虽然是“禅让”了外孙北周静帝的帝位,可这也丝毫改变不了他将乱了近三百七十年、战祸不断地魏晋南北朝,重新凝固成一个大一统国家的功绩。

从公元581年二月,杨坚以隋王身份,接受了年仅八岁的周静帝宇文阐禅让,改国号“隋”,改元“开皇”,到公元589年正月,晋王杨广南下攻陈,俘获了陈后主陈叔宝,次年八月接受了岭南冼夫人降服,自此天下才算是一统。


当时摆在杨坚面前有三大难题:

  1. 北周宗室的不满;
  2. 北方突厥趁国家易权,内部不稳之时蠢蠢欲动;
  3. 南方四朝还剩最后一个陈朝未定。

其余还有西北的吐谷浑自北周时期就一直侵扰,和西域做生意的丝绸之路被断,以及接连附庸西魏、北周的西梁国,其盘踞于四战之地、水陆枢纽的荆州,名义上归附,实际上一直都在想方设法脱离北方的宗主国。

杨坚刚上任就得应对这些难啃的骨头,对此他采取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先对那些!不听话的北周宗室下手。这一步比较重要,也比较容易,毕竟杨坚可是做了三年的摄政王,由于是周宣帝宇文赟的岳父,又是北周八柱国之一,杨坚两年之内官职连升,很快就掌握了北周大权,并担任了自古只有帝位继承人才能拥有的监国之职。

宣帝继位,以后父征拜上柱国、大司马。大象初,迁大后丞、右司武,俄转大前移。每巡幸,恒委居守。

在杨坚执政之时,很多不服杨坚的宗室和将领都已经被他铲除殆尽,像宗室宇文胄、宇文贤、外戚司马消难、蜀国公尉迟迥、雍国公王谦等人起兵,都被杨坚打败了,宇文胄、尉迟迥、王谦被杀,司马消难兵败逃入南陈,威胁大不如前了。

当时最具威胁的北周宗室有五人,分别为宇文泰的五个儿子:赵王宇文招、陈王宇文纯、越王宇文盛、代王宇文达、滕王宇文遒,杨坚一个个全部杀掉,并且在执政时期大力削弱宇文氏的家族影响,将被宇文泰强制改鲜卑姓的汉人全部改为汉姓,像李渊也在其中,此举得到了汉族的普遍拥护。之后杨坚称帝,派人毒杀外孙宇文阐,彻底断了北周宗室复辟的美梦。


说到这就不得不提一下北周的府兵制了,这种制度自北周宇文泰设立,将跟随自己打天下的鲜卑六镇作为主力,令所有将领继承为鲜卑三十六部的子孙,改姓鲜卑姓氏,设立八柱国将军管理,类似于少数部落的酋长制度。由于没了中原王朝对武将条条框框的约束,北周兵爆发出了极强的战斗力。

当然这些军队的领导人都只能是皇帝,但北周自孝闵皇帝以来,大权旁落,能直接管辖军队者是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的权臣宇文护,期间武帝宇文邕杀宇文护夺权,这下子军队的老大才换成了皇帝。可之后的宣帝宇文赟耽于享乐、静帝宇文阐年幼,军权就又落在了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的权臣杨坚手里。

此时距离北周府兵建立也才不过二十多年,很多制度都已逐渐完善,北周军正是强盛之时,靠着手握军队的权力和骁勇的北周府兵,杨坚才能立下大功、平定诸乱,为之后的禅让打下基础。需要注意的是:宇文泰建立府兵制时,明确表示北周宗室不得拥有重兵,削弱兵权,此举是为了防止宗室内乱,可也导致了后来杨坚篡位时,北周宗室无力阻止的后果。


分裂突厥、大败吐谷浑、灭亡西梁、南陈

解决了内部北周宗室的不稳后,杨坚立刻把矛头指向了北方的突厥,因为当时的东突厥沙钵略可汗的老婆,正是北周宗室之女,为了给“亲家”报仇,突厥在杨坚称帝的同年,就打着“复仇”的旗号,三次侵略隋朝边境。

杨坚采取了“先北后南,先难后易”的政策,和突厥展开数次大战,在强大的隋军面前,沙钵略可汗多次败北,鸡头山一战甚至被打得丢盔卸甲,身边只剩下几个骑兵跑回了沙漠。在杨坚一打一抚的手段中,沙钵略可汗上表称臣,奉杨坚为主,又以重金贿赂西突厥达头可汗,使突厥内部分裂互攻,让隋朝得利于中间。

之后东突厥沙钵略死后,其子雍虞闾和什钵苾又因为汗位而内讧,杨坚继续采取分化政策,拉一打一,支持实力较弱的什钵苾为突利可汗,和雍虞闾所称的都蓝可汗为敌,曾经和波斯帝国对战不落下风的突厥,正式分裂为都蓝突厥、突利突厥和西突厥(达头突厥)三部互攻。北方的威胁减弱,杨坚又把矛头指向了南方。


杨坚不愧是政治和军事高手,深知“远交近攻”的策略,除了分裂突厥之外,还拉拢了位处突厥北方的匈奴,以其牵制整个东突厥,并多次对西北的吐谷浑开战,尔汗山之战,大将梁元山斩杀吐谷浑王,之后又采取招抚政策,打通了丝绸之路,将王朝势力再次延伸入了西域地区,并仿照突厥政策,以吐谷浑在西部牵制西突厥。至此,威胁了中原数百年的突厥帝国被隋朝弄得内忧外患,自顾不暇了。

接下来的西梁和南陈就更容易了,西梁作为北朝附庸,军事力量一直被死死地禁锢住,期间西梁国主虽有心脱离,可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公元587年,杨坚召西梁国主萧琮入朝,降级为国公,灭亡了西梁,打通了水路枢纽,正式开启统一之路。

西梁灭亡次年,晋王杨广为大元帅,大将韩擒虎、贺若弼为主力,两路大军南下灭陈,陈后主也是一个“李煜”式人物,一见隋军南下就吓得胆破心裂,没有组织有力抵抗,很快建康城破,陈后主就这样被俘获了。


除了强大的府兵外,杨坚能够统一天下还有一个关键因素:钱

俗话说“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没有雄厚的财政支持,杨坚是不可能分裂突厥、控制吐谷浑、拉拢匈奴、灭亡陈朝的,刚接手积贫北周的杨坚又是哪来这么多钱的呢?

  • 首先,将北魏以来的均田制细致化,采取保闾制度,规定土地分配:男子每人一百亩,女子四十亩,奴隶乐户也是一样的数目,京官以品制高低,所得土地为一到五顷,将其收入作为俸禄,不做官了就将土地收回,行政机构也有“公廨田”耕作,作为公费之用;
  • 其次,采取“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要各州各县严格核对户口,将那些虚报年龄逃避赋税的人全部揪出来,再根据各家收入规定纳税的份额;
  • 最后,命“帝国第一建筑师”宇文恺开凿三百里广通渠,引渭水入潼关,再开山阳渎,打通江都至淮安的河道,并在山西和安徽修建水利工程,以便灌溉农田、运输粮食等。

依赖杨坚的经济改革,隋朝从建国时的一穷二白,GDP一下子像打了鸡血一样极速上升,因为清理了户籍而人口暴涨了一倍有余,耕地更是增加了三倍之多,远超前朝的“文景之治”和后来的“贞观之治”,记录保持到直到“开元盛世”才被打破。到了开皇十二年,已经达到了“库藏皆满”的程度,在非战时,粮食可供五十年之用,“唐食隋粮”的故事也为后世津津乐道。

总结:虽然国家富庶,但隋文帝杨坚“躬节俭,平徭赋”,于是“仓廪实,法令行,君子乐生,小人安业,宇内晏如”,是真的做到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封建帝王,也是瘦己肥下的帝王表率。

当然这里面还有北周的功劳,它帮助隋朝灭亡南方四朝最强大的南梁和北朝最强大的北齐,给隋朝打下了国土基础,再加上隋朝的一点运气,在杨坚大力发展的政治、经济改革和强大的府兵三个因素之下,隋朝才能在不到十年就统一了天下,建立起“四夷归顺,八方来朝”的大隋天下。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一贰一橙


大定元年(581年)二月,由隋国公晋封隋王,“位在诸侯王之上”的杨坚,经过一番“禅让”之后,便正式做了皇帝,国号隋,改元开皇,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他为隋文帝。从此,隋文帝便以汉人天子取代了长期统治中国北方的胡人政权。

杨坚取代北周以后,开皇七年(587年),隋文帝因萧琮入朝,逐灭后梁。梁宗室萧岩、萧辙奔陈。于是隋文帝便以陈纳萧岩为借口,发动对陈的战争,宣布了陈后主20条罪状。开皇八年十月,命晋王杨广、秦王杨俊及清河公杨素为行军元帅。于是杨广出六合,杨俊出襄阳,杨素出信州,刘仁恩出江陵,王世积出靳春,韩擒虎出庐江,贺若弼出吴州,燕云出东海,合总管九十,兵五十余万,都受杨广节制。隋文帝亲自到定州(今河南潢川)誓师,以示必胜。

开皇九年正月,贺若弼自广陵渡江,攻下京口(今江苏镇江)。韩擒虎自横江渡采石,进拔姑孰(今安徽当涂)。贺、韩两军东西夹攻建康。陈将萧摩诃被俘,任忠出降。隋军直入朱雀门,城内文武百官纷纷逃散,陈后主与张贵妃、孔贵嫔躲到枯井中,为隋军所获。杨素与刘仁思率水军下三峡,大破陈将吕忠肃,乘胜至汉口,与杨俊相会。时建康已破,杨广命陈后主以手书招降上江诸将及岭南女首岭洗氏,于是南方全都平定。

隋文帝的这一巨大胜利,使西晋末年以来270多年的分裂局面,重新获得了统一。

隋文帝杨坚开创的隋王朝虽为短命王朝,但它的诞生,却宣告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到来。

自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失败和董卓之乱以后,“天下丧乱,四海不一”, “战争相寻”, “书轨不同,生人涂炭”。其间虽有西晋的统一,但也不过只有40余年的时间。接着又是长期的南北大分裂。为了争夺地盘和人口,各个割据政权间战争频繁,造成社会矛盾异常激化,阶级矛盾极端尖锐的情况。

称帝以后,杨坚更是集中精力改变“积贫积弱”的社会局面。他有力地打击了割据势力和世家豪族势力,巩固中央集权,造成了安定的局面。

自东汉以来,特别是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以后,豪族地主势力恶性发展,他们掌握了大量的土地和人口,垄断了仕途,控制了国家政权,逐渐形成了一个以门第自高,讲究谱牒、郡望的世族门阀地主阶层,成为社会上的特殊势力。但是,这些世家豪族地主,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又总是不希望中央过分强大和过分集权,他们实际上是分裂割据的政治基础。

隋文帝杨坚要加强和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就必须同世家豪族势力做斗争。这种斗争是从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进行的。

在政治方面,主要是强化中央集权的官僚机构。

隋文帝正式废除了北周按《周礼》建立的六官官僚机构,把宰相之职一分为三,避免了宰相专权,便于皇帝直接驾驭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其中,“尚书省……总吏部、礼部、兵部、都官、度支、工部等六曹事”(开皇三年,改都官为刑部、改度支为户部)。每曹设尚书一人,六曹尚书分掌全国政务。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使中央政府较之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完备,从而把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种制度,也大体为以后各朝代所沿袭。

隋文帝把官吏的任命大权收归中央。

一方面,由吏部总握地方官吏的选擢用舍。“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 “别置品官,皆吏部除授,每岁考殿最。刺史、县令,三年一迁,佐官四年一迁”。

这实际上是废除了官吏的“终身制”,从而有利于防止官吏的过度腐朽和官僚化,对于吏治的清明和政权效能的提高,都起到了非常明显的作用。

选举制度做了重大的改革。

隋文帝废除了魏晋以来为豪强地主所操纵的选拔官僚的九品中正制度,代之而起的是以考试选士的科举制度。

开皇三年正月,“诏举贤良”。开皇七年,“制诸州岁贡三人”。开皇十八年,“诏京官五品以上及总管、刺史,并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还有词科也在这时出现了,如韦云超“开皇,明经举”,杜正玄“开皇末,举秀才”,房玄龄“年十八,本州举进士”。可见,明经、秀才、进士诸科都在开皇时设立了。这就为科举制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从而打破了世家豪族垄断官吏选举的局面,把官吏选举权收归了中央。

隋文帝还特别注意精简政权机构。

自南北朝以来,“豪家大族,鸠率乡部,托迹勤王,规自署置。或外家公主,女谒内成,昧利纳财,启立州郡”,结果便出现了“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百室之邑,便立州名;三户之民,空张郡目”的现象。

面对这种情况,隋文帝杨坚实行“精兵简政”,不仅“罢郡,以州统县”,正式废除地方郡一级机构,而且根据“存要去闲,并小为大”的原则,合并了一些州、县。这就克服了过去那种“民少官多,十羊九牧”“资费日多”的弊病。不仅为国家节省了开支,也提高了行政效能,更重要的是使一些“世袭刺史”“世袭县令”丧失了昔日的特权,从而沉重地打击了分裂割据的世家豪族势力。

在经济方面,隋文帝推行均田制。

隋的统一才使均田制推行到全国,调整了封建国家和农民的关系,分配了一部分荒地和国家公有土地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使其附着在土地上,使他们的最低限度的生活有所保障。

这不仅起到了稳定社会秩序、发展社会生产的作用,而且还吸引了一部分荫庇于士族地主名下的农民,转到国家手中。

在均田制基础上还推行租庸调制,其主导思想是轻徭薄赋,使人民负担比南北朝时期大为减轻。与此同时,隋文帝在其他方面也相应做出一些有利于生产的规定,先后弛山泽之禁、罢东京之役、除入市之税、罢酒坊、通盐池盐井与百姓共之。

正因为隋文帝时期的政策得力,有效地调整了国、民关系,减少了服徭天数,缩短了服役年限,并规定纳庸代役,才使农民有更多的时间从事生产,生活安定,积极性提高,从而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隋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都被后来的唐宋等王朝继承下来,并不断完善。其他的如开凿运河、仓储和仓运制度、度量衡和货币的划一制度等,也都给唐朝及后世以深远影响。

综上所述,隋虽是一个短命王朝,但其为后代遗惠无穷,这不能不归功于隋文帝的统一大业和远见卓识。

宋朝李刚曾高度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的历史功绩,认为他“有雄才大略,过人之聪明,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

当代史学家范文澜说:“隋文帝主要的功绩,在于统一全国后,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使连续三百年的战争得以停止,全国安宁,南北民众获得休息,社会呈现空前的繁荣。秦始皇创秦制,为汉以后各朝所沿袭,隋文帝创隋制,为唐以后各朝所遵循,秦隋两朝都有巨大的贡献,不能因为历史短促,忽视它们在历史上的作用。”


古今历史观文


其实,隋文帝杨坚在篡位建立隋朝时,天下一统已经只差最后的临门一脚。

换句话说,当时隋朝征服江南的天时地利和人和,都已经充分具备,江南被征服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所以隋文帝才能在短短四个月之内统一分裂280余年中国。

首先,从天时上讲,在隋朝开国后,很快就遇到草原世界的大分裂。

大家知道,北方草原世界的游牧民族,一直都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通常情况下,如果北方的游牧民族实现统一,中原王朝就算保持统一,恐怕也是一种灾难;如果中原王朝处于分裂状态,那就更加可怕。

当时,在隋朝之前,突厥曾统一了北方的游牧民族,这一度让中原王朝坐立不安。问题是,在隋朝开国后不久,突厥就分裂成东突厥和西突厥。

在这种背景下,隋朝就可以轻易通过与东突厥合作,从而保持对长城以北的话语权,这样隋朝进行南征时,就不用担心北方的威胁。

其次,从地理上讲,当时的隋朝早已经占据巴蜀地区和长江中中游的重镇襄阳、江陵,这就意味隋朝已经占据了地利之势,因为长江险已不存在了,隋军只要愿意,随时可以顺流而下伐陈。

不仅如此,作为东部长江缓冲区的淮南地区,也早就在周宣帝时就被北方夺走,以至于陈朝只能隔着长江防线与隋朝对恃,这样一来,只要隋军愿意,分分钟钟都可以渡过长江,杀到陈国都城之下。

毫不夸张的说,当时的隋朝,是史上最强大的北朝,而陈国呢,虽然还是与宋、齐、梁并称的南朝,但它无论从哪个角度,也无法与宋、齐、梁相提并论了,因为它实在太弱小了,连三国时期的东吴都比不上。面对这样的南朝,隋朝已经拥有压倒性的优势。

最后,从人和上来说,当时北朝登记在册的人口是3000万,而南朝登记在册的户数人口也就300万左右。

也就是说,北朝的人口相当于南朝的十倍,这种人力资源的差距,就足以让北朝辗压南朝。更重要的是,经过近三百年的发展,南北朝之间的文化差异,已经变得越来越不明显了。

举个最简单例子,在东晋时期,甚至在南朝前期,如果我们看到北朝征服江南,难免会有一种江南被野蛮民族征服的感觉。但等到隋朝时,胡人汉化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广泛的存在,至少说起北朝的统治者,我们很难感觉他们是异族,因为他们的语言文字习俗服饰,和汉人已没有多大的区别。

在这种背景下,北朝虽然是带有鲜卑人的政权,但却已经不带有明显的民族色彩,所以隋朝征服江南时,绝对多数人都不会感觉是被野蛮民族征服。这样一来,北朝只要取得相应的军事胜利,接管江南就是席卷而下之势,普通人都懒得去反抗。

当然,也正因为征服江南的天时地利和人和都已经具备,所以隋朝征服陈国时,那简直是不费吹灰之力,所到之处望风披靡,以至于最后的结果,就是韩擒虎率五百人攻克了陈国都城!



小明读书Vce


首先,隋文帝不是短短四个月统一中国,而是在很短时间内扫清叛乱稳定局面进而代替北周称帝(公元581年),再次实现北方的一统。



隋文帝杨坚取代北周宇文氏统治北朝这是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的。

首先,北朝经六镇起义之后,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正在进 行各族大融合这个过程,要完成这个历史过程的任务,如果由中原地区的汉世家大族即门阀士族大地主来完成,是完成不了的; 如果完全由鲜卑勋贵来完成,也会有一些落后的东西被保存下来。只有像杨氏那样,既是中原大族,又曾久居六镇,沾染过鲜卑化习俗,明白有些落后的东西,在不伤害民族的感情下可以加以改革,这样就最为合宜。隋文帝和独孤皇后,正具备这些条件。

其次,自宇文泰任西魏宰相起,组成了关陇贵族地主统治集团,这个集团既有武川勋贵,又包括关陇河东的世家大族。杨坚之父杨忠,就是这个统治集团的主要骨干,杨坚也是这个统治集团的后起之秀,由杨坚来挑起这副担子,建立王朝,从人地两方面来讲,也是非常适宜的。

再次,北周武帝扩大府兵员额以后,“是后夏人(汉人)半为兵矣”《隋书·食货志》),府兵内部,鲜卑化成分逐渐在减少,汉化的成分逐渐在加重,从而府兵统帅部的实际权力,也会有所变化,即八柱国、十二大将军家中的汉族地主,会比鲜卑勋贵更显得重要起来杨坚的父亲杨忠既是汉人,又是属于府兵统帅部早期统率府兵的十二大将军家,杨坚在北周宣帝住命他为大司马之后,又掌握了发调府兵的实际权力北朝的军政大权落到杨坚手里,这更是水到渠成,势所必然的了。

注:西魏八柱国

西魏时期受封的八位柱国大将军,史称"八柱国",分别为:宇文泰,元欣,李虎(李渊祖父),李弼(李密曾祖父),赵贵,于谨,独孤信(宇文毓和杨坚岳父,李渊的外祖父),侯莫陈崇。

注:北周十二大将军

元育、元赞、元廓、宇文导(宇文泰侄儿)、宇文贵、李远、达奚武、侯莫陈顺、杨忠(杨坚之父)、豆卢宁、贺兰祥(宇文泰外甥)、王雄,皆北周之时名将。

北周、隋和唐,虽是前后三个王朝,但这三个王朝的创建者,都属于关陇贵族地主统治集团这个阶层,都属于府兵统帅部成立前期的最高层。北周是鲜卑勋贵而处于汉化过程中,隋唐是鲜卑化了的汉族地主分子,他们又都是互为裙带姻亲,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且这三个王朝又有个共同点,即他们同样以均田户为王朝的剥削对象同样以府兵为王朝的主要军事力量。



至于说他统一中国,则要到十年后是我(开皇十年公元590年)收复岭南后才真正实现天下一统。在这期间,开皇七年(公元587年)灭西梁,开皇八年(公元588年)始伐陈;到九年(公元589年)正月攻入建康(南京),南陈灭亡;十年(公元590年)派使臣安抚岭南,冼夫人率众归顺,岭南诸州悉为隋地。



至于说他为什么能迅速统一中国,稳住局面,巩固国家统一成果,我想有一下九项政治举措:

统治者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限制士族地主的特权,吸收庶族地主参政,加强地方控制,巩固其统治,在政治、经济诸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整顿和改革,所制定的主要措施有:

1、改革官制,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在中央设立尚书、门下、内史三省为最高权力机关.内史省的长官是内史监、令,是决策机关,负责起草皇帝的诏令,有取旨决策之功。

2、减化地方行政机构,加强地方控制

在地方,这改变南北朝以来,郡县设立既多且滥,“地不过百里,数县并置,户不满三千,二郡分领”的官多民少,十羊九牧的状况.根据“存要去闲,并小为大”的原则,把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两级制(炀帝改为郡县二级),这样裁并了大量的冗官,节省了政府开支,也提高了行政效率。

3、创科举制

九品中正制日益成为世家大族把握政权的工具,隋文帝开皇三年,正式废弃九品中正制,采用考试的办法,以才选人。开皇十八年,下诏“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炀帝时(605年)又增进士科.进士科的设立,标志着科举制度的创立,科举即是用分科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官吏的制度。

它在初期曾起到了较为积极的作用,沿袭了一千三百多年,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现状,不仅只凭门第,而且注重才学,通过比较公平的考试,使一大批普通地主读书人,凭借其真才实学,在较公正的竞争中,走上政治舞台,为普通地主的入仕铺开了道路,为政权源源不断地输送了新鲜血液,对封建社会的源远流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4、改革府兵制

宇文泰创立府兵制,府兵世袭为兵,另立军籍,是不属于地方的兵农分治的职业军人。隋朝进行改革,渐使兵民合一。文帝开皇十年规定:“凡是军人,可悉属州县,垦田籍帐,一与民同,军府统领,宜依旧式。”府兵一面在州县落籍,“一与同民”按均田制下授田,耕种田地,但免租调;一方面仍保留军籍,轮番宿卫,战时自备武器资粮出征,使府兵既是府兵制下的军人,又是均田制下的农民,从而使府兵制与均田制进一步结合起来.使兵农合一,军农合一。

5、改革刑律

为避免北周“刑政苛刻,群心崩骇”的现象,隋重新制定律法,581至583年,制成《开皇律》,废除北魏、北齐之枭首、车裂等许多酷法,而定为五等之刑,即死刑、分绞刑、斩刑;流刑:分1000里、1500里、2000里;徒刑:分一年,一年半、二年、二年半、三年;杖刑,杖60-150下,笞刑,这15-50不等。尤其对死刑的判决很慎重。为维护地主贵族的利益,在《开皇律》中,有著名的“八议”和“十恶”条款。

注:八议

"八议"是中国封建刑律规定的对八种人犯罪必须交由皇帝裁决或依法减轻处罚的特权制度。 "八议"最早源于西周的八辟,在曹魏的《新律》中首次入律。

所谓"八议"是指法律规定的以下八种特殊人物犯罪,不能适用普通诉讼审判程序,司法官员也无权直接审理管辖,必须奏请皇帝裁决,由皇帝根据其身份及具体情况减免刑罚的制度。这八种人是: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

注:十恶

十恶俗称"十恶不赦"。中国古代十种为常赦所不原的重大犯罪。一为谋反,二为谋大逆,三为谋叛,四为恶逆,五为不道,六为大不敬,七为不孝,八为不睦,九为不义,十为内乱。自秦及以后逐渐形成,北齐时始定重罪十条:一反逆,二谋大逆,三叛,四降,五恶逆,六不道,七不敬,八不孝,九不义,十内乱。隋代始以"十恶"之名,定入法典。

《开皇律》继承了中国封建社会法律的基本精神,为以后所借鉴,尤其为唐律所借鉴.

6、继续推行均田制

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在581年颁布了均田令,对各级人民授予土地。隋的均田制将由政府掌握的官田或无主荒地,分给农民耕种,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土地,限制了地主的兼并,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社会的恢复和稳定。

7、实行租调力役制度,改定赋役

以丁男丁女(一床)作为纳税单位,一床一年纳租粟三石,调随乡出,调绢一匹和绵三两,麻乡交布六丈,麻3斤,力役丁男每年服役一个月,年龄规定:3岁以下为黄,4-10岁为小,11-17岁为中,18-60岁为丁,60岁以上为老,以后又将成丁年龄定为21岁。开皇十年,下令百姓年满50岁者,可以输庸代役,即交纳一定的布或绢代役。隋实行“轻税入官”的办法,一方面使农民的负担有所减轻也使政府控制了更多的农民。

8、整理户籍,实行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

检括户口,把人民加以编制。鉴于南北朝以来,百姓为逃避赋役,或诈老诈小,或依托豪强,或潜逃流亡,脱离户籍的情况,开皇五年(585),隋文帝下令“大索貌阅”,即根据年龄和体貌特征,检查户籍,发现隐瞒不实者,里正、党长等地方官就要判罪,流配远方。同时下令,堂兄弟以下,分户另居,另立户头,叫析籍。另外,又颁布“输籍之法”,实行输籍定样,国家按财产的多少,划分户等,及各户等所要缴纳的税赋样本,作为定样,颁布全国,然后每年的正月初五,县令派人到各村,按每家的资产,定出户等应缴纳的数额,并写成定簿,这样农民难逃赋税,地方官吏也不能任情舞弊。两样政策,目的在于同豪强地主争夺剥削对象和劳动人手。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隋代之盛,实由于斯”。

9、统一钱币和度量衡

以官制的五铢钱作为通用的货币,并制定标准的铜斗铁尺,这样也有利于商品经济的流通与发展. 这些措施,削弱了豪强地主的力量,扩大了王朝的统治基础,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之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常棣tandy


这个问题问的不够准确,如果从隋文帝即位开始算起,到隋朝灭亡陈朝结束,一共用了九年的时间,才完成了中国的统一,问题中的四个月,是指开皇八年十月开皇九年二月俘虏陈后主这四个月。顶多算是打仗打了四个月,要说用四个月统一中国,未免有几分夸大,因为隋文帝灭陈做的准备工作,也不止四个月,从开皇七年开始确定灭陈策略看,也准备了一年多的时间。

从隋文帝当皇帝一直到统一全国,一共用了九年时间,也算是统一速度很快的一个朝代了。为什么隋文帝可以这么快统一中国,这还得益于隋文帝获得的巨大遗产。

我们都知道魏晋南北朝时期长达四百多年,是中国历史上大分裂时间,但在这种大分裂时间中,却有长时间局部统一的情况,比如南朝,东晋统一了105年,即使后面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也顶多是政权的更迭,却并没有造成南方的大分裂。

北方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北魏统一北朝之后,北方获得了长达一百五十年的统一局面,这种统一局面,让北方的人口和经济获得极大的恢复。北魏全盛时期,户数已经达到了500多万户,人口超过两千万。单北方的人口,就已经恢复到西汉初年的水平。

随后北方虽然陷入分裂,但并不是四分五裂的局面,而是一分为二,无论是北齐还是北周,都极力的稳定国内局势,再加上分裂时间很短,并没有造成人口的大幅度减少,北周全盛时期,户口330万,灭北齐后,增加户口303万,整体人口已经达到三千多万人。因此,在北周统一北方之后,北方人口三千多万,而与此同时,南方在册的人口数,也不过50万户,近300万人而已。

而在隋文帝在位时期,进行了严格的人口普查制度,经过一系列大规模的人口普查,在北方查出来隐户80多万。于是,北方人口,已经具备碾压优势。

在古代,人口数量就可以代表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隋文帝即位的时候,北方已经统一,人口恢复,国力增强,而且隋军气势高昂,将士用命,上下其心。调集五十多万大军攻打陈朝。

这时候的陈朝君主陈叔宝,根本没有意识到危险的来临,军队毫无战斗力,隋文帝占尽天时地利人和,而陈叔宝什么都没没有。不败才是稀奇。


旧书斋


隋文帝一统分裂了将近三百年的中国,除了人们呼唤统一、猪对手(陈后主)上赶着送人头外,还和隋文帝的“苦练内功”密切相关。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隋朝挟雷霆万钧之势灭掉南陈,用了4个月也就不足为奇了。

人们在呼唤统一

隋朝建立后,自秦汉以来,先后活动于中原地区的匈奴、羯、氐、羌等族,已经和汉族完全融合在一起。而北方的政权,也由鲜卑贵族转移到了汉族大地主手中。这样,自西晋末年以来的民族矛盾,已经趋于和缓。南北民族之间的对立,已经不复存在,这是隋朝能顺利统一天下的先决条件。

再者,北方的儒术已经和政治凝和,反而是陈超的王室大臣,却腐化到极点。他们聚敛无度,残暴地压迫着江南人民。因此,江南人民欢迎隋军而与之合作,并没有亡国的痛苦。

(陈后主)据手掌之地,恣溪壑之险,劫夺闾阎,资产俱竭,驱蹙内外,劳役弗已。

大江南北的人们,在经历了长期的分裂痛苦之后,在内心强烈呼唤回归大一统的局面。所以,隋文帝杨坚使南北复归于统一,是顺应了时代潮流。

“猪对手”上赶着送人头

陈后主陈叔宝,是历史上有名的亡国之君,他骄奢淫逸,肆意压榨、剥削百姓。在陈后主统治期间,南陈比起宋、齐、梁任何一个朝代都不如。南朝的官吏,也以剥削百姓为能事。

(官吏对百姓)诬盗以贼,系以囹圄,货财不尽,性命不存。

在这样的统治下,南朝的自耕农无以为生,甚至性命都难以保全,导致大量自耕农破产。而陈后主时期的兵役,也是十分繁重,许多人至死都不能脱离军籍。但士兵的地位和待遇却十分低下,这就导致士气不旺,军队战斗力低下。

而且,南朝陈后主时期,政治和世族也已经脱节。没有了世族的支持,南陈的统治自然也很难维持。

遇到这样的“猪对手”,隋文帝杨坚睡觉都要乐出声。此时,隋朝国力雄厚,人口已经逾4000万,而南朝的人口只有200多万,实力强弱之悬殊,一望可知。

陈叔宝每日在深宫之中,和佞臣爱妃饮酒作乐,怠于政事。朝中大权,被宦官奸佞操纵,卖官鬻爵等现象层出不穷。陈叔宝为了享乐,大肆营造宫殿,进一步加深了对人民的盘剥。

而且此时的长江天险,陈朝除了保有江北个别要点外,巴蜀以及长江以北都被隋朝占据,陈朝最大的依仗已经不足为恃。陈叔宝这个猪对手,使得陈朝内外部危机四伏,决定了它被隋朝所灭的必然性。

隋文帝“苦练内功”

即使有天下大势和猪对手的助攻,假如隋朝没有一统中国的实力,也是枉然。但一代雄主隋文帝杨坚,却是励精图治,逐渐扫清了统一路上的障碍,最后收复陈朝可谓水到渠成。为了一统华夏,杨坚采取了许多措施。

第一,增强经济实力。隋文帝实行了自北魏以来的均田制,计口授田。农民土地问题得到解决,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有积极促进作用的。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提高,农业生产热情高涨。

而且,为了进一步促进农业生产发展,隋文帝大力兴修水利。在开皇二年(582年)及以后,隋文帝就专门下诏书兴修水利,这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有积极作用。除了这些,隋文帝还减轻徭役,使得农民可以安心生产。在灾荒年月,赈恤灾民,减轻农民的痛苦和负担。

这些仁政的实施,使得隋朝的经济发展得到快速发展,大大增强了隋朝的经济实力,为隋文帝杨坚完成统一大业,奠定了物质基础。

第二,加强中央集权。隋文帝废除了北周模仿《周礼》而设的六官,改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的实施,使得中央集权得到加强。而且,在地方上,隋文帝淘汰冗官冗吏,减少了国家开支,提高了行政效率。

此外,隋文帝还废除了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采取“选贤良”的方法,挑选那些真有本事的人才来担任军政要职,而不仅仅是靠家世。隋文帝对用人制度的改革,使得天下大治。

而且,隋文帝比较注重法制的建设,废除了许多残酷的刑罚。掌管刑名的官吏,必须熟悉法律,做到依法断案。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得政治清明,人心归附。虽然根本出发点是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但规定民有冤枉可以到中央朝廷申诉。这无疑缓和了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三,增强国防力量。隋文帝在继承西魏、北周府兵制的基础上,又逐步改革并完善了府兵制度,大力提倡习武练兵。因此,在灭陈之前,隋朝已经有了一支规模颇大、战力颇强的军队,这就为灭陈提供了武力保障。

原本隋文帝的打算是“先南后北”,即灭掉陈朝之后,再回过头来对付北方的突厥。因此,隋朝才开始的时候,对突厥是采取了守势。隋文帝派人大力修筑长城、增兵防守,稳固了边防。但突厥却是不断南犯,侵扰隋朝边疆。

隋文帝审时度势,决定先解决掉突厥隐患之后,再南下灭陈。隋文帝通过离间分化、武力打击,最终使得突厥降伏。对突厥的巨大胜利,不仅锻炼了军队的武力,而且稳固了隋朝的统治,使得隋朝的大后方没有了后顾之忧。

隋文帝早有灭陈之心,因此他刚一登基,便派大臣准备灭陈事宜。大臣杨素等人,在开皇元年(581年)便在长江上下游修造战船、训练水军,并且派得力大臣加强长江沿线兵力,为灭陈做下了极为充分的准备。而且在朝中,隋文帝也和大臣,多次从不同角度讨论灭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这样一来,灭陈的战略规划便完整而周密。

开皇八年(588年),杨坚发布伐陈诏令,历数陈后主的20条罪状,充分发动舆论力量。隋文帝调集90个行军总管,水路军马52万人,以雷霆万钧之势,短短4个月便灭掉陈朝。隋文帝杨坚,胜利完成了历史赋予他“一统寰宇”的重任。

综上所述,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后,为了灭掉南陈以完成统一大业,从经济、政治、军事各个方面,都采取了重大改革措施,进行了长期而充分的准备。在对手无能、历史大势所趋的加成下,隋文帝短短4个月便完成统一大业,也是顺理成章了。


历史钩沉


欢迎来看子正寻道。

导读:隋文帝杨坚是隋朝的开国皇帝,他在位时,攻灭了南方的陈朝,统一了天下。杨坚出身于名门望族,其父亲杨忠是西魏和北周的军事贵族。后来北周武帝宇文邕封杨忠为随国公,等到杨忠去世后,杨坚承袭了其父亲的爵位。杨坚是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除了统一天下以外,还坚持锐意改革,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当然,隋文帝杨坚最大的成就,就是重新统一了天下,结束了将近三百年的混乱。简单来说,杨坚之所以能统一天下,那是因为统一的时机已经成熟。他作为时势造就的英雄,只是顺势而为。不过杨坚绝对是一位英明的君主,开创了许多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制度,比如:三省六部制。

接下来详细说明一下,隋文帝杨坚统一天下的历史原因。

其一:杨坚继承了北周武帝宇文邕的政治遗产,隋朝从诞生开始,就具有强大的国力。

直白地说,若不是北周武帝宇文邕去世了,统一天下的机会恐怕轮不到杨坚。当时北周在武帝宇文邕的治理下,成功消灭了对峙几十年的北齐,统一了北方。此时南方的陈朝在宣帝陈顼的带领下,国力远远不如北周,只要宇文邕大力攻伐陈朝,说不定统一天下的皇帝就是宇文邕了。可就在这时,宇文邕却在北伐的路上去世了,而此时北周继任的皇帝又过于年幼,杨坚于是趁机篡夺了北周的皇位,建立了隋朝。

由于隋朝继承了北周的全部国力,所以隋朝与南方的陈朝相比,强大很多倍。在杨坚稳定了隋朝的统治之后,便派出几十万大军南下伐陈。战争进行得很顺利,没过多久就把陈朝灭亡了。因此,杨坚统一天下,更多是继承前人的遗产,然后顺势而为。

其二:南方的陈朝力量过于弱小,面对隋朝的大举进攻时,很难支撑。

其实在杨坚篡夺北周政权时,一些旧的北周官吏发动了叛乱,其中以尉迟迥为首。杨坚看到危机四伏的局面,连忙派出韦孝宽去平定叛乱。此时可是陈朝北伐的天赐良机,奈何陈朝的国力很弱,无力北伐。等到杨坚平定叛乱之后,留给陈朝的命运,就只有被消灭了。可以说陈朝是南北朝时期,南方最弱的一个政权,更要命的是,除了陈霸先与陈蒨以外,陈顼与陈叔宝都不是英明之君,尤其是陈叔宝,完全就是一个败家子。

面对如此弱小的对手,杨坚能统一天下,简直易如反掌。倘若前秦天王符坚面对的不是东晋,而是像陈朝这样孱弱的对手,相信符坚不会再有淝水之战的惨败了,而是会统一天下。因此,杨坚能完成统一大业,也与对手的弱小有关。

其三:杨坚本人也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

话说回来,假如杨坚是一位无能之辈,那么也不可能有统一天下的壮举,甚至连隋朝都很难建立。一些开创性的制度,就源自于杨坚的英明决策,其中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就是一个典型。还有科举制的产生,也与杨坚的改革有关。从某种意义上说,杨坚的才能不输于之前几位英明神武的君主,比如:符坚与宇文邕。

因此,杨坚能统一天下,与其自身的才能也分不开。

总之,杨坚统一了天下,可谓是继往开来的伟大成就。这一成就的取得,既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他自身奋斗的结果。


子正寻道


隋文帝在平定北方之后,开始出兵攻打陈国。虽然当时陈国有一定的实力,但是大部分人都认为隋文帝肯定能够取得胜利。只不过他取得胜利实在是太容易了,只经历了短短4个月就把陈国给消灭,最后统一了天下。

三国演义里面有一句话说得好,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而当时已经经历了将近300年的分裂,所以是到了合而为一的时候了。事实上在北周的时候,北方就对南方的陈国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当时陈国的人口只有几百万而已,而北方的人口超过了3000万,两者完全不是一个层次上的对手。

在北周的时候,北周不但灭掉了北齐,同时还占领了巴蜀,甚至是荆襄的一部分。南方陈国所占领的土地和人口,和前面的宋齐梁三国比起来,实在是有天壤之别。而一般南北对峙的时候,南朝如果不能占领荆襄和巴蜀的话,面对北方的政权往往就会处于非常不利的状态。因为南方能够和北方对峙,往往都是因为长江的天险,但现在长江天险就不在自己这一边了。

正是因为实力的对比,大家都明白,陈国的灭亡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所以到了隋朝大举南下的时候,陈国的很多大臣和将领早就没有为陈国拼命的打算,甚至争相向隋朝的军队投降。陈后主陈叔宝事实上也明白这一点,所以最后也只能乖乖的投降而已。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与点评!


冰哥聊史论古今


历史发生巨大变革与人才辈出存在关联性。社会发生动乱时,只有那些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人才能够存活下来,一旦这样的人才聚集在某个核心人才的周围达到一定数量之后,社会发展变革就是必然的。汉高祖刘邦如此,隋文帝杨坚如此,宋太租赵匡胤如此,明太租朱元璋亦是如此,新中国也是如果。这就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