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們就是患者的“希望”委屈、心酸也將化成動力


她們就是患者的“希望”委屈、心酸也將化成動力


還記得1月30日,吉大一院再派5名神經內科護士赴武漢金銀潭醫院支援嗎?她 們憑藉過硬的護理技術,面對疫情的發展,當國家要求吉林省派出5名神經內 科的專科護士到武漢時,經過報名篩選,她們也首當其衝去完成這場“硬仗” 。一晃,她們到達武漢開展醫療護理工作也有一個星期了。長春晚報記者也再 次與其中的三名護士通過前方傳回的文字與圖片資料與她們近距離溝通。

“每天,我們都彼此給予安全感,共同面對眼前的困難。”吉林大學第一醫院 第二批援鄂醫療隊隊長、神經內科護理平臺副護士長劉欣敏說。在她曾經經歷 的那個夜班是從頭一天的18時接班到第二天凌晨一時下班。剛接班的時候,她 和同事負責的病區有患者35人,並且危重症患者也較多。

從那一刻起,“忙”也一直圍繞在她身邊。心電監護、高流量吸氧、動脈血氣 、導尿、靜脈輸液、皮下注射、試敏、靜脈採血、轉出患者終末消毒……。劉 欣敏就像陀螺一樣忙碌到下班,交接班的時候,不僅衣服溼透,嗓子也乾的說 不出話。可即便這樣,她還是特別欣喜,因為新入的一位老人,剛來時血氧飽 和度只有77%,遵醫囑給予一系列處置後,劉欣敏就在床邊一邊給老人護理操 作,一邊不斷的給她做心理疏導、安慰她、鼓勵她。也許是“心藥”發揮了作 用,當劉欣敏下班的時候,老人的血氧已經升到92%,導尿後,老人也舒服很 多,慢慢就睡著了。“能用我的專業技能幫助到老人,我特別欣慰。”劉欣敏 說。

“夜班真的特別忙,中班一晚上就收治了6名患者,出院4名,搶救3名……”。回憶著忙碌的值班工作,吉林大學第一醫院援鄂醫療隊隊員、神經內科護理平臺呂雪卻感受到各種各樣的溫度和情感。在這其中,患者之間的互相幫助也讓她記憶猶新。這不,16床是一名70多歲的爺爺,在床上活動有些吃力,他的隔壁床是一個50多歲的大叔,相對來說病情輕一些。就在呂雪為那位大叔輸液時,16床老爺爺在床上翻了個身,大叔看見了,馬上急忙地說:“護士,你快去看看老爺子,別讓他隨便動,別掉到床下去,我這打著針動彈不得。”瞬間,一股暖流湧上呂雪的心頭。“病房裡,患者不能有家屬陪伴,那名70多歲的爺爺就成了同病房大叔平日裡照顧的對象,別看他們都是患者,可是互相幫助的愛心真的讓我感動。”呂雪說。

“用什麼詞來形容我一天的工作呢?只有身心俱疲啦。”說著,吉林大學第一醫院第二批援鄂醫療隊隊員、神經內科護理平臺李婷婷給出了笑臉圖案。別看工作期間這麼辛苦,但也有讓她感觸頗多的時候。有一對老夫妻,大爺病情比較危重,只能在床上大小便,旁邊床,老大娘病情啥輕,可以給老大爺清理,可就是清理的時候,老大娘心情也很煩躁,就對老大爺推推搡搡的埋怨。這下壞了,老大爺也特別“委屈”的哭喊,血氧最低一下子就掉到56%,臉都憋紫了。就在這時,被巡視的李婷婷及時發現,就在她安撫老大爺的時候,大娘在旁邊氣沖沖的把自己委屈全部發洩給她。“雖然很委屈,可我也能理解和體諒她們。”李婷婷說。就這樣,她收起委屈,開始處理眼前的“爛攤子”。

在她的和聲細語的聲音下,在她的輕容緩慢的動作下,老人的煩躁脾氣沒了,大娘的抱怨也少了。李婷婷告訴長春晚報記者,平時在醫院裡,患者的生活護理在NCU時也都是護士處理,可眼前,滿滿當當的病房,即便是有三頭六臂也分身乏術。更難的是,穿著密封的防護服,帶著雙層口罩,一個病房一個病房走下來,就早已經大汗淋漓,要是再快走幾步,更是需要喘息許久。“雖然有委屈,可是我們能理解,在這樣的特殊時期,我們就是患者的希望!如果我們因為害怕,因為委屈,放著他們不管,那他們就真的連唯一的希望都沒有了。所以,我們必須加油!”李婷婷這樣回覆說。

(長春晚報記者 于慧)

“防控新型冠狀病毒肺炎 長春在行動”專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