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爆发了传染病,古代人是如何应对的?

不忘初心来日方长


我是湖畔故事,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中国古代文献对瘟疫的记载很丰富。文献中能见到的传染病不少,有呼吸道传染的天花、麻疹、猩红热、白喉、流脑,有肠道传染病霍乱、伤寒、痢疾,有动物源性传染病鼠疫等。在天灾战争时期,更是瘟疫横行。

中国古代疾病防疫治疗,可以总结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古人的防疫措施


  • 1 祈祷巫祝


先民对传染病的认知非常懵懂,认为是鬼神造成的。比如与《山海经》中的西王母就有令瘟疫大流行的本事。所以人们只能祈祷神明,请求瘟疫远离。


1)“傩”仪式:驱逐带来瘟疫的鬼

比较有代表性的事“傩”仪式。这种仪式,殷墟甲骨文就有记载,到唐代还盛行。演员戴上柳木面具,扮演傩神舞蹈,目的是驱除带来疾病的鬼。

2)“解注文”:解除来自死者的传染病威胁

汉代墓葬发现了大量“解注文”,墓主很可能死于瘟疫,所以文中常有这样的内容,“生人前行,死人却步,不得相注许”。

随着人们对疾病的有越来越多的认识,以上两种方式慢慢退出防疫的历史舞台,新年“傩”仪式的作用,渐渐有驱鬼驱疫转变为娱乐庆典。


  • 2 药物熏蒸,芳香辟秽


古人医书中关于芳香药辟秽的内容很多。

如《肘后方》记载了以雄黄、雌黄为主药

制成的太乙流金方、虎头杀鬼方研末,盛放在小袋中,佩戴在身上或挂门上瘟疫流行时,在中庭焚烧辟邪药

《本草纲目》中记载把钓樟叶放在门上辟疫,把降香末、枫、乳香等做成丸,熏香,去恶气很管用,或者用沉香、蜜香、檀香一并燃烧,可以辟疫。

清代刘松峰则在《松峰说疫》中以自己天天和传染病人接触,也没有功夫好好吃饭休息,没被传染,主要是因为,每天晚上独处室内,闭门焚降香一块

这种方法一直被沿用到现代,比如中国人熏艾草净化室内,西方人则用鼠尾草。


  • 3 大众性的预防时令性传染病的措施,后来转为民俗

比如,在腊日(即腊八节)焚辟瘟丹,或者苍术、皂角、枫、芸等香,可以辟邪祛湿(《荊楚岁时记》)。除夕门窗贴红纸葫芦,意义是“收瘟鬼”。


  • 4 特殊的殡葬方式:尸体立即运往郊外,集中火葬

《夷坚丁志》提到,瘟疫患者死去,要立即将尸体运到郊外,集中火葬。《温热暑疫全书》提到,专门收购患天花死去的孩子的尸体,无论是否已经掩埋,都集中火葬。


  • 5 隔离防疫,减少解除

春秋时,孔子的弟子冉伯牛患麻风病,就被安置在空屋中隔离

《抱朴子》中提到,备好食物,将得了传染病的垂死之人,送入山洞隔离。明代《北虏风俗》说,北元地区百姓,如果生了天花水痘之类痘疮传染病,家人一概避开不见。

如果不得不和病人解除,建议医生或者照顾病人的家人,不要在饥恶状态下进入病室,自己身体比较虚的时候要服用补药,室内要勤通风,医生要侧身对病人,不要靠太近,要坐在病人的上风口。



二,卫生措施


古人认为勤开窗通风,衣被清洁,饮食清淡,可以防止瘟疫扩散。


  • 1 个人卫生

首先是每天多次洗手、洗脸。要经常沐浴。汉代的推行“休沐”的法律,定期放假,让大家回家洗澡。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提到要养成不随地吐痰的习惯


  • 2 饮食饮水安全

《吕氏春秋》提到不饮生水,水要反复煮沸。

孙思邈主张饮食清淡,不吃生食。

<strong><strong>


李时珍《本草纲目》特别分辨了不同的井水,从地脉而来的深井水最好,从附近江湖水渗来的次之,城市的沟渠水不可饮用、酿酒、煎药和煮茶


  • 3 家居与环境消毒

《鼠疫治法》说,“当无事时,庭堂房屋,酒扫光明,厨房沟渠,整理洁净,房间窗户,通风透气,凡黑湿处切勿居住”。

明末的谢肇制就批判一些患疫家庭的愚昧做法,瘟疫一来,就拜些乱七八糟的邪神,家里烧香煮篙,密闭门窗不通气,最容易传染。(《五杂俎》)

为了避免家人全部染疫,古人还常用“蒸煮消毒法”。如《本草纲目》提出,病人的衣物要蒸煮,清丁尧臣也指出,瘟疫初起时,就要把病人的贴身衣物在蒸笼里蒸一灶香的时间。



三,政府措施


  • 1 疾病预测

中国古代有传染病预测学。《黄帝内经》的“五运六气”,预测时气变化和流行病。秦汉太史令、唐太史局、宋金元司天监、清钦天监,主要责任是观测星象、修订历法。在星占中记录中也有瘟疫预测内容。如《晋书·天文志》记录“大明元年,占曰:……天下多疾疫。”


  • 2 君王罪己诏反省和设坛祈祷

疫情严重时,君王会下罪己诏,自我反省。帝王也会举行宗教仪式祈福。信仰佛教的梁武帝在瘟疫流行时,在重云殿为百姓设救苦斋,亲自祈祷。


  • 3 公共卫生措施

古人明白环境卫生状况和疫病流行关系密切,并有相应措施。

西周开始,就有专门管理公共卫生的职官,负责除草、除虫、清洁水源。

秦律规定,“弃灰于道者”要受惩罚。

东汉末有专门的道路洒水工具汉代出土的“箕扫俑”,说明当时已经有街道清洁工了。


汉代文献中还有“厕”、“都厕”等关于公共厕所的记载。

城市水道清洁和居民饮用水卫生问题也是管理者要重视的。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说:瘟疫流行,和沟渠不畅蓄积秽恶,熏蒸发酵有关。所以平日要留心疏浚河道,广凿井泉,保证清洁安全的饮用水。

先秦遗址中已有排水系统。宋代到清代,政府和地方乡绅都会合作疏浚河道沟渠,采取措施禁止往河道内倾倒粪便垃圾。

人们也意识到,蚊蝇会传播疾病,要注意虫害处理。

《松峰说疫》提到,“入夏瘟疫大行,有红头青蝇千百为群,凡入人家,必有患瘟疫而亡者。”《周礼》就有专门除虫害的职官。笔记《孙公谈圃》提到用艾薰蚊。


  • 4 防疫机制

秦汉时期,政府就已注重对患者的隔离。

秦律很严苛残酷,规定麻风病患者有罪,当杀。

《晋书》规定,家中有三人以上感染,即使本人没病,也百日不得入宫。清代有“查痘章京”,负责驱除隔离工作。

汉代文献记载有收治疫患民众的公立医院,隋代有收治麻风病的“疠人坊”,宋代有“安济坊”,收治传染病人。

正史记载,逢瘟疫流行,政府提供医药、开仓放粮,减免赋税。面对尸横遍野的惨状,政府会埋葬无主之尸。



四,医政管理

  • 1 对医生的规范化管理

《唐律》中,对医生的管理开始初步制度化、法制化,对医生欺瞒诈伪、售卖假药、毒药等各种行为都有相应处罚规定。

宋代对于大疫之时派遣医官的质量很重视,并且会记录救治过程进,以备查验。


  • 2 医学人才培养

政府注重医风医德,对也重视医学生的培养。南朝宋国创办了历史上第一所官办医科学校。两宋政府将医学设入国子监,以吸引儒生,提高医者素质。


  • 3 普及医方

瘟疫流行时,社会底孙思邈主张饮食清淡,不吃生食。层和偏远地区的百姓,很难获得优质的医学信息和资源。唐玄宗采取了普及医方的方式,让民间有自救之法。令诸州置医学博士一员,负责普及《本草纲目》和《百一集验方》,并要求各郡县把《广剂方》中的重要内容,刊录在大板子上提供给大众。



五,疾疫治疗方法:中药方剂内服外擦和针刺放血


民国《中江县志》载,

“道光元年辛已冬及次年春,民病麻脚瘟,须臾气绝。有一家一日内斃九人者,行道忽斃者尤众。

惟见者速以针刺十指尖,出血可苏,缓则不救。或速服太乙紫金锭,或用黄荆、子苏、薄荷、建石菖蒲、西砂仁硏末服之,皆愈。无药以葱汤灌之,并以蒽遍擦身亦有效。”

古代对一些疫病,如大头瘟、虾蟆瘟、霍乱的论治,以针刺为主,点刺出黑血,配合芳香开窍、除湿方药治疗。

<strong>


湖畔故事


趣谈答案:古代一旦爆发了传染病,一般都会隔绝整个村子,然后等待病毒的消失。

爆发传染病之后的几大措施

1.挂黑旗。

一般情况下,如果某个村子某个镇子或者某一大块区域里面有传染病,则会在这整片区域的四处通道里面或者比较显眼的地方挂上一些黑旗。

这个黑棋只是形式上面的,或者具有代表意义的旗帜,不一定是黑色的,也可能是其他颜色,白色的或者五颜六色的都可以,目的之一就是吸引大家的注意。

如果挂上了某些特殊旗帜,并且在旗帜的旁边又有着类似于警告的字样的话,就意味着这个村子或者整个镇子已经被病毒感染,这个时候需要抓紧时间离开,如果没有离开的话,保不齐就被抓进去了。

2.水源加热。

其实在很早之前,封建时代的老祖宗们就已经发现传染病很有可能会通过水来相互传递,所以一旦发生了某些传染病,必须在饮用水的时候进行加热。

只有把水加热之后才能够饮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病毒的传染。

3.甘草解百毒。

无论是本草纲目还是一些类似的医书当中总会有这样的记载,那就是甘草解百毒。

当然伴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这样的一种说法其实已经不太靠谱了,但是古代的时候,一些老中医他们会想一些其它的办法来遏制病毒的传染。

4.等待。

有一些病毒,它们的传染性极强,而且短时间之内就传染了,很多人这种情况下就只能耐心的等待,对某些东西进行隔绝。

毕竟在封建时期,如果普通人想要战胜老天爷的话是非常困难的,古代人在面对传染病时也没有特别有效的解决措施。

古代病毒传播的局限性

其实古代的病毒传播是有很大局限性的,正是因为有着局限性,才保护了咱们古代的老祖宗们。

大家要知道古代的时候没有飞机、火车,也没有高铁地铁这些快速的通讯方式,出行方式根本没有。

这就意味着传染病很容易隔断,如果传染病传染到一个村子里,而这个村子四面八方根本没有人的话,那就根本传染不出来。

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局限性,为古代战胜传染病提供了很大的契机和机会。

欢迎大家关注@趣谈唐宋元明清 ,历史研究者,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每日分享新鲜历史冷知识,解决历史趣问题,爱你们!

趣谈唐宋元明清


1410年,朱棣皇帝派英国公张辅,征服了南方邻国安南之后,又派尚书沐晟镇守安南,但是安南发生了大规模的霍乱流行。由于沐晟等中国守军害怕被感染,因此不敢管理政务,致使安然的局势陷于混乱。沐晟多次秦请朱棣派医院防治,但是医院的防治方法无效。霍乱已经蔓延到中国的南方境内。过了几年,朱棣让总医官想办法。御医官们想弄几个安南的霍乱病人进行研究;可是医官害怕霍乱在南京流行。于是,医官们制造霍乱模型。经过一年多的小规模试验,这队医官终于确定了诱发甲乙丙丁4批,每批50个人类似霍乱的三个步骤。

甲批人:

第一步:强迫口服石灰水,造成胃肠道的损伤,降低消化能力。

第二步:吃米饭和蔬菜造成营养不良

第三步:让人吃狗脊和巴豆。故这样处理的人最终三天都出现了发热、腹泻不止等类似霍乱的症状。

乙批人:

第1步:喝胃气汤。

第2部,喝营养汤。

第3步让犯人吃狗脊和巴豆。经过这样处理的人,最迟三天都出现了腹泻不止的症状,但是不发热。

丙批人:

第1步强:迫口服石灰水,造成胃肠道的损伤,降低消化能力。

第2步:吃米饭和蔬菜,造成营养不良。

第3步让这些人和换了类似霍乱的甲批人关在一起。最迟三天都出现了发热、腹泻不止等类似霍乱的症状。

丁批人:

第1步:喝胃气汤。

第2步:喝营养汤。

第3步让这些人和患了类似霍乱的甲批人关在一起,没有一个出现发热、腹泻不止等类似霍乱的症状。

面对甲乙丙丁4批人,各自出现的不同现象,医官认为造成类似霍乱以及造成类似或乱流行的根本原因,是胃气和营养的问题。那么如何治疗类似霍乱呢?于是这队医官把类似霍乱的甲批人,再分为5个小组,每组10人,分别给予不同的处理。

第一小组:

第1步喝胃气汤。

第2部喝营养汤。

第3步吃清热解毒的药材黄连。

第二小组:

第1步喝胃气汤。

第2部喝营养汤。

第3步吃清热解毒和温中的药物左金丸。

第三小组:

第1步喝胃气汤。

第2步喝营养汤。

第3步左金丸和利尿药材。

第4小组:

第1步喝胃气汤。

第2步喝营养汤。

第3步吃左金丸和利尿药材,以及止泻药材。

第5小组:

第一步喝胃气汤。

第二步喝营养汤。

第三步吃左金丸和利尿药材、止泻药材,同时吃镇吐药材。

结果怎样呢?第5小组的效果最好,均能在7天之内 ,消除症状,恢复正常。

这些试验说明霍乱属于寒湿夹热症,治疗这个证应当使用清热温中的药物左金丸。左金丸出自元朝名医朱震亨,字彦修;世居江南丹溪,人称丹溪翁的著作《丹溪心法》;是治疗发热腹泻的名方。该方有清热燥湿的黄连,温中散寒的吴茱萸等两位药材组成;但是三味药材,因为吴茱萸是用甘草水灸过的。缓和吴茱萸的人人噪烈性情。全部药材研细加入炼蜜为丸。但是左金丸的药力很弱,因此虽然治疗发热、腹泻有效,可是不能迅速清热止泻。

在左金n的基础之上,医官们反复加减处方,研究出一种新的药物。但是新药物能否治疗真正的霍乱呢?

医官们带着新研制出来的药赴安南,先让安南布政司衙门的官兵,喝胃气汤和营养汤,吃新药进行预防。

许多安然的霍乱病人也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找到布政司衙门来求治,这队医官怀着忑忐不安的心态,也给他们喝胃气汤和营养汤、吃新药。7天之后,居然把霍乱治愈了。于是一传十,十传百,中国驻安南的布政司衙门,就成了安南霍乱病人的救星。这队医官十分高兴,把临床疗效报告给总医管。布政使沐晟也向朱棣皇帝写折子,报告医官们控制了安南的霍乱流行。朱棣非常高兴,传旨嘉奖总医管;然后放心地开始准备迁都工作。

现代医学临床发现,发生霍乱以后,由于霍乱弧菌的作用,迷走神经高度兴奋,胃肠蠕动增强,胃肠粘膜分泌功能增强;从而发生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新药能够迅来人杀死霍乱弧菌,增强交感神经功能,消除不适症状,从而治愈霍乱。从此以后,该药成为治疗霍乱比较有效的方剂

1939年天津发生了水灾,水淹没了3层楼。水灾过后,1940年天津发生了霍乱大流行。日军不会治疗霍乱,害怕军队发生霍乱流行。于是派出宪兵队到处巡逻,发现中国人谁拉肚子,就把谁活埋;然后把病人的家烧掉,美其名是彻底消毒。

1941年6月,由于汉奸告密。治疗霍乱的中医传人被抓,但是秘方没有被抢走。

总之,古代从15世纪以后,中医就有确切防治瘟疫的临床经验。


宫廷养生


传染病在在古代是非常可怕的,传染能力强,传播速度快,古代都是采取隔离和接种疫苗等方法。

古代的传染病也有很多,像天花和鼠疫,疾病传播速度快,很容易感染,像东汉时期暴发的一场瘟疫,死亡人数高达6万人,从平民百姓到王公贵族都人心慌慌,每天都有很多人死去。把感染疾病的人。无论平民百姓还是朝廷命官都要采取隔离的方式,关押起来以免更多人的感染。把穿过的衣服和受瘟疫感染的人用火把烧了。避免更多的感染。


传染病是很可怕的,有的时候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 街坊邻居为了自己和家人不感染,会举报感冒咳嗽的人,有的地方感染的人不比较多甚至连没有感染的人也要烧死。


随着经验的增多人们开始预防瘟疫,很多古籍文献中有记载,让人们不要吃老鼠碰过的食物避免鼠疫感染,不吃虫子吃过的食物。死了的家禽,猫狗之类的东西不要投入水中。保持水源卫生成了重点。


到了隋朝和秦朝,朝廷开始设立医馆,专门救治麻风病人,如果疫情出现后,会投入人力物力,草药,大夫等救治。到了北宋时期更加成熟,消除疾病从源头做起,有专门的收粪人清理粪便,就连牢房也要定期打扫。保持卫生情况,并且宋朝时期出现了首次接种疫苗的情况,预防疾病。清朝时期,康熙亲自研究天花,大力推广种痘法,从源头杜绝。


博晤文化


古代,医疗医疗水平低,一旦发生了瘟疫、天花等传染病,简直就是一场噩梦。特别是欧洲中世界的黑死病,更是夺走了无数人的生命。那么,在我国古代爆发了传染病,古人到底是怎么应对的呢?可不要小瞧了了古人的智慧,他们的应对方法我们至今受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二。

在古代由于战乱频发以及卫生条件不好,瘟疫、天花等传染病频发,虽然每一次都给人类带了巨大的灾难,但是古人依然坚挺,这一切都得益于古人的智慧。古人为了预防与应对传染病主要有以下四种方法。

一是掩埋或焚烧尸体,避免瘟疫的爆发。在古代,战乱和大灾之后,往往会发生大的瘟疫,夺走千万人的生命。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在发生多次之后,古人发现了这个规律,找到了战乱以及大灾后的尸体是瘟疫的罪魁祸首。在多次的尝试后,古人发现及时掩埋或者焚烧尸体是避免瘟疫的一个有效方法。于是乎,在大战之后,获胜方为了避免瘟疫会及时掩埋己方或敌方的尸体。同时,在大灾发生后,古代地官府不仅会及时掩埋遇难者的尸体,还会用石灰粉进行消毒。

二是有较完善的预警与处理办法。在《睡虎地秦墓竹简·封诊式》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某里公士甲等廿人诣里人士五丙,皆告曰:「丙有宁毒言,甲等难饮食焉,来告之。」……甲等及里人弟兄及它人智丙者,皆难与丙饮食。丙而不把毒,毋它坐。"

这段话记载的是秦朝应对瘟疫的方法,大意是说:“某里有二十人把同里的士伍丙送到官府,说丙口舌有“毒言”,大家不能和他一起饮食。后来官员审问了丙的年龄、籍贯、姓名、经历等状况,丙说自己外祖母当年有“毒言”,后来还论罪处理了。但是审定之后,官府认定丙并没有“毒言”以及其他过犯。”

通过这段记述,我们发现秦人对传染病已经形成了预防、确认、隔离等一套成熟的体系。文中的丙被邻居认为有传染病,被举报到官府,要求不与丙一起吃饭,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有了预防与隔离的理念。而官府得到举报后,经过询问,发现只是丙的外祖母曾有“毒言”这种传染病,而丙并没有此病,就解除了对丙的隔离。此件事可知,当时,秦人已经有了非常强的预防传染病的理念以及完善的机制。

三是隔离病人,积极治疗,及时处理死者的遗体。在古代瘟疫发生后,官府会介入,进行封村,甚至封城,与今天的做法很相似。随后,官府会派遣医生对患者进行治疗。同时,安排人员焚烧感染者的遗体,已达到扼制瘟疫的目的。直到此地的瘟疫结束,才会解禁。

第四种就牛了,在明清的时候,为了预防天花,开始了大规模的种牛痘运动,很好地起到了预防天花的目的,救了无数人的性命。

实践出真知,古人经过了无数血的教训,才总结了以上一套较完整的应对传染病的方法,才使得我们人类在历次的疫情面前,屹立不倒,取得最后的胜利。古人的应对之法,与我们今天的方法是何曾相似,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历史证明了中国人一定能够战胜灾难,取得最后的胜利。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密探零零发


如何应对疾病,是人类的一个永恒的话题。即便是医学和科技再发达,我们也很难进化为百毒不侵的生物。这是一种共识,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接受,都无法改变。幸运的是,基于千百年来的经验,现代社会对于传染病的防治手段已经有了很大进步。

随着当代医疗水平的提高,今人对于传染病的应对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1. 消除传染源,寻找到传染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其进行销毁或研究相关的药物治愈相关人员;

  2. 切断传播途径,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将传染源与未传染地区进行隔离,当然,随着交通的日益发达,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3. 保护易感人群不被传染,一部分传染病是十分可怕的,人染上即死,也有一部分传染病可以靠人体的抵抗力熬过去。但前提是需要人具备较强的体质,因此老弱病残孕则是传染中的易感人群,需要特别注意。

以上三点,是人类当前应对传染病的基本方法。但是,这种进步曾经历了一个颇为漫长的过程。在古代,一旦爆发瘟疫,和可能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也正因如此,古代对瘟疫也尤为重视,并不断积累相关的防治知识。

那么古代的爆发了传染病,古人是如何应对的呢?

任何防控措施的提出,都是建立在对疾病的认识的基础上的。古人称传染病危“瘟疫”,多认为其发生与“戾气”有关。比如,东汉时期的张仲景认为瘟疫是一种戾气所致。

所谓的戾气,就是邪气或者说混杂着污秽的气攻入人体造成的,当然,这与古人对于气是本源的理念有关。当然,这一理论一直传到了明清之时,代表人物就是吴有性,他所著的《瘟疫论》中就提到了瘟疫是靠“气”传播的这一核心观念。

基于这样的认识,古代也提出和实施了相应的防控措施。《黄帝内经》中曾指出,为了杜绝瘟疫的传染:

“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天牝从来,复得其往。”

这里提到了两个关键点:一是增强自身的抵抗力,防止邪气入侵;二是切断传染源,避免毒气的的传染。

与今人不同的是,在古人看来,第一点更为重要,就是所谓的“固本”。如明代的医学家张介宾就曾指出“避疫之法,唯在节欲、节劳。”也就是从自身根本上增强体质,不要纵欲过度,不要劳累。

在具体实践中,古人的防控手段基本可以归为以下几种情况:

1.登高和通风来避疫。遇有瘟疫的时候,人们多逃到山上去,寻求清新空气,以避免瘟疫感染,并且反对将门窗紧闭,认为不通风,不透气反而会主张瘟疫的传染。受这种观念的影响,登高望远也逐渐成为一种习俗,即便不是瘟疫横行的时候,古人也会如期登山。

2.熏香治疗瘟疫。如张介宾指出“用降真香烧焚,大解邪秽”。尽管以今人的视角来看,靠熏香来应对瘟疫,显得有些“幼稚”,但这种方法在古代却大行其道。当然,这种方法也绝非就没有科学道理。比如,蚊虫之类的细菌携带者,对熏香颇为敏感,而驱虫自然有利于降低传染病的发病率。即便是在今天,在传染病暴发的时候,还是有人会使用熏醋的方法。由此可见,这种方式也算是影响深远了。

3.涂抹药物防止传染。如通过苍术、白芷、大黄、柴胡、芸香等药物,佩挂、涂抹或者内服,以驱赶瘟疫,甚至达到预防的效果。古人治病,长期建立于对中药的认知上,类似前文所讲的苍术、白芷、大黄等药材,自然就成了首选。只是,多数药材的气味也着实不小,这种方法也算得上是种“有味道”的手段了。

4.隔离。这种方案在今天看来是十分积极的措施,但在古代并不是被大范围应用的措施,特别是清初满人出痘,生天花之时,采取隔离措施,甚至被当时人认为是一种“野蛮”的行为。这种隔离措施实际上最为有效,但在古代却并未被人们过多地接受。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古代的瘟疫传播之时,官府的态度实际上是消极的,与今天很不一样,古代的官府面对瘟疫的来临,最为积极的措施,也不过就是延医设局,送药祈福等等,瘟疫来临之时,所呈现的是个人一种个人的防疫避疫行为,更不会存在利用制度而采取大规模的隔离,调配物资以实施供应等国家层面积极的应对策略了。

综合来看,古人将瘟疫视之为气,认为固本是最重要的措施,并采取了一定程度上的积极应对方案,但实则主要是个人行为,官府介入十分有限。古代既无科学的认识,也没有系统的防护措施,因此面对瘟疫来袭,所造成的危害是很大的。当然,也正因如此,古人对郎中表现地更为尊敬,毕竟当瘟疫来袭时,这些人才是真正的“救命稻草”。


史海烂柯人


中国古代也有很多传染病的记载,那时候都称之为“瘟疫”。古人遇到瘟疫是如何应对的呢?

一是隔离病源

任何时候,对于传染病,都是防胜于治的。古人对会传染病,跟现在一样,隔离也是一个重要手段。虽然那时候还没有细菌和病毒的概念,但是古人凭经验也知道瘟疫也是可以人传人的,所以会把病人隔离开来。

为了切断传染源。人们会及早把病死之人深埋或烧掉,甚至把病人的个人物品都烧掉。

在极端恐慌的情绪支配下,人们甚至会把疑似病人赶到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让他们自生自灭。直到二十世纪中叶,还有一些地方有“麻风岛”,岛上的居民都是麻风病人。这些病人就是被赶到岛上隔离的。

二是个人防护

人们很早就知道“病从口入”,因此,他们也会用纱布之类的东西遮住口鼻。

此外,人们还会用一些其他办法防护。
生活在明代中期的温疫学者万全,在他的《万氏医书》中就告诫人们,遇上瘟疫,“凡入疫室,饮食之物,不可便咽”,避免接触疑似传染源; 同时,可用雄黄点入鼻窍,将疫病阻挡于口鼻之外。

中医对防治瘟疫有一套完整的理论。每遇瘟疫,医生会大量熬制汤药给病人饮用。这些汤济对瘟疫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是多数时候,还是要靠病人的免疫系统起作用。免疫系统强大的病人可能就挺过来了,差的就只能尽早处理了。

明崇祯十四年,中国东部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瘟疫,疫情之惨烈,到了“一巷百余家,无一家幸免”的地步,苏州医学家吴又可毅然投入到治病救人的行动中。通过观察与诊治,他确认了疫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

当然,在细菌和病毒概念都不存在的时代,他无法准确地为瘟疫的源头定名,而只能称之为“戾气”或是“厉气”,但他已经找到了瘟疫的真正传染渠道:“邪自口鼻而入”。疫病过后,吴又可所著的《温疫论》,分析瘟疫的起源与治法,成为了中国医学史上的一本重要著作。

四是清洁环境

当时还没有酒精消毒的说法,但是人们会焚烧一些草药之类的东西,用来熏居住的地方,用以驱除疠气。

人们还会在门上和屋里挂一些有香味的草药来净化环境。现在端午节在大门挂柳枝和重阳节“遍插茱萸”的习俗就是古代抗击瘟疫遗留下来的。

五是求神拜佛

古人对瘟疫其实没有太多的办法,因此每次瘟疫都会死很多人。很多时候只能等人死得差不多了,剩下的都是有抗体或体质比较好的人,瘟疫才平息下去。

除了以上几种方法之外,唯一能做的就是求神拜佛,让神佛保佑他们。当然,求神拜神对防治瘟疫也起到一定的心理作用。起码拜过之后恐慌情绪会减轻一些。

空山说历史


自我国有历史记载以来,就不乏对于传染病的技术,不过在古代,传染病多被称作瘟疫,《吕氏春秋》对这两个字做过专门解释“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瘟”表示遇热而生,而“疫”则是普遍得病。

根据统计,自商周以来,每隔四年,中国就会发生一次大的瘟疫,比如东汉末年,全国就发生过一次大规模瘟疫,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后来张梁、张角的黄巾军一开始也是以治病救人,而后应运而生。

到了明末,京师发生大疫,死者甚多,军队的战斗力也快速下降,导致李自成能够顺利进京,间接导致了明朝的灭亡,清初,又流行过天花,康熙皇帝幼年时期便得过该病。

不过千年以来,古人在与传染病的斗争过程中也总结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

1、\t建立疫情隔离区

如果一个村子或者一个镇子的人都得了传染病,则会在一个公共空间显眼的地方竖起一个黑旗,同时在临近的驿道和客栈中同时挂起黑旗以提示过路行人客商这里出现了疫情,让大家绕道行走。


同时政府会在各地建立收治病人的机构,比如在南北朝时期,南方的齐朝便设立过六疾坊,用来隔离病人,到了武则天时期,设立了“悲田养病坊”,到了宋朝时建立“安济坊”,此时已能根据病患的轻重程度分区进行治疗。

我国古代医书众多,《皇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千金方》中都曾对传染病提出过专门的治疗方法,比如东汉时期,医生就提出过用薏仁防止瘴气,孙思邈也曾提出用金牙散可以驱辟肺结核。

其实古代的防疫远不止于此,晋代的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曾经说道,用狂犬的脑敷在被狂犬咬伤的伤口上,能够预防狂犬病。此外,对于天花的疫苗接种也提出过专门说明,可以说开创了我国外科接种的先河。


到了明代吴又可还写过一部《温疫论》,是我国第一部专门论述防治急性传染病的专门医学著作,对现代临床仍有指导作用。

3、\t注重饮食卫生

古代的医生在各类医学专著中就倡导合理膳食,并注意个人卫生,特别是强调对水源的控制,对于从附近江河或者从井中取出的地下水一定要煎滚使用,并加入少量食用碱,对于各种肉类一定要煮烂等等。此外在各个朝代比较大的城市中,政府会专门铺设排污用的地下管道,防止生活用水和污水并流确保城市中清洁卫生,防止传染病发生。


当然,古人毕竟不具备现代医疗知识,所以采取上述措施的同时,皇帝有时也会下罪己诏或者带领文武大臣到宗庙中向上天祈祷保佑,在民间,受到瘟疫感染的村子也会找一些和尚道士来念佛诵经祈求平安,当然我们直到这是不管用的。

不过古代,由于交通设施不发达,而且大多数人世世代代都生活在一个地方,因此,不太容易在全国蔓延开,往往一个县或者一个省遇上瘟疫的概率比较大,因此救助起来难度比较低。不过由于医疗水平低下,死亡率较高,同时疫情蔓延时间会更长。


如今有了现代医学的我们,面对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相信只要万众一心,一定会尽早战胜病毒!


策神历史


我国古代历史上曾经爆发过多次瘟疫。曾经发生过的全国性或者地区性的重大瘟疫有记载的便多达几十次。那么古代的人们是如何应对瘟疫并且渡过难关呢?
在生物学和医学尚不发达的古代时期,许多传染病都会被认为是一次恶魔降世的瘟疫。毕竟当古代的人们没有观察到微观世界之前,很难理解细胞、细菌以及病毒这些概念。他们统将能够致人于死地的细菌或者病毒认为是湿邪入体或者是恶魔的诅咒。

首先在瘟疫爆发初期最好的处理方式便是隔离。将深染瘟疫的患病人群与尚未受到感染的人们分开安置隔离开来是最好的处理方式,这也是古代历史上采取最多且最为有效的处理方式之一。就连放到医学发达的今天也是最好的处理方式!这便是传染病中最常采用的阻断传染途径方式。

毕竟通过物理隔离的方式可以很好地阻断瘟疫在人群之中的蔓延和减缓患病人群数量的增长速度。只有将画面人群的数量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才能够大大的降低治愈这些病患人群的成本和救治医好这些病患人群的几率!

好在古代历史上由于人类的生产力落后,交通工具尚不发达,各地区之间的交流较少。因此一旦爆发局部性瘟疫,一般都会采用阻断瘟疫感染重灾区与其他尚未感染瘟疫地区之间的交通往来,采取的方式主要有封锁官道和城门!或者将患病人群集中安置于一处。

另外则是尽最大努力为瘟疫感染者等病患人群提供汤药,通过汤药作为辅助以及激发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去消灭细菌或者病毒!而且那些患病人群一旦通过自身免疫力战胜病魔和瘟疫,则会在体内产生抗体,因此瘟疫过后存活下来的人,一般都不会再次患上同种瘟疫。

最为重要的一点则是对于瘟疫重灾区的卫生处理工作。在瘟疫集中爆发的重灾区一定要对那些不幸逝世的瘟疫感染者尸体进行集中掩埋或者焚烧。当然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主要是采取集中深埋的方式来避免瘟疫的进一步扩散。

另外一点就是我国有着几千年开采石灰石煅烧生石灰的历史。在古代时期,人们也意识到石灰水对于瘟疫现场有一定的消毒作用。因此,在古代历史上便有采用石灰水泼洒瘟疫现场和尸体以达到控制瘟疫传播的目的!

因此控制传染病的方式主要就是阻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同时做好传染病病区的卫生消毒工作,然后再利用药物对患病人群集中治疗。传染病便可以得到很好的控制!


珞珈山的猫


古代爆发了传染病,一般称之为瘟疫。

对于瘟疫,人们的第一认识是,这是病人传带的,所以,有些极端的作法是烧死病人。

但是在时间长河是,人们也渐渐意识到预防的重要性。许多文献记载中,就有说法:洪灾过后,必有瘟疫。

他们是如何应对类似瘟疫的?

在秦汉时期,人们已经都疫病的传播有了认识,也开始对病人采取一定的隔离措施。到了三国时期,据《晋书》记载:

“永和末,多疾疫。旧制,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

这里的“家有时疾”能够同时感染三人以上,也就是类似瘟疫了。而一旦有这种情况,将百日内不允许进宫。

到了明朝时期,更是建有专门的医疗场所,朝廷安排相应的医官对患瘟疫的百姓进行治疗。这个时期,医官已经懂得佩戴口罩遮面来降低被患者感染的机率。

老祖宗们还采用荓熏烟的方式难房屋等场所消毒,别说,今天我妈妈还用这个方法了呢。

相传马援当年南征,部队感染瘟疫,得亏当地的老妈妈用生姜茶叶胡椒大米等擂成糊救了三军的性命,这就是本地擂茶的起源。照此看来,当年当援他们估计染上了风寒,故以温热驱之有效。

除了一些预防措施,古人更多的是求神拜佛,相对于他们来讲,今天的我匀,更应该庆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