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队:重症加强病房里“超常”工作

2月5日早上6点多,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成员、北京医院医生周为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重症加强病房的(简称“联合ICU”)第一个班,结束了。在这之前的2月4日,经过紧张忙碌的48小时改造,由北京协和医院牵头,联合北京医院、武汉同济医院、江苏省医疗队共同建设的 “联合ICU”正式启用,成为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区分院救治危重症患者的主“战场”,并于当夜收治了18名危重患者。

第一位患者就很棘手

“这里的病人特别、特别重,比我们之前想象的要重很多,一半以上已经是病危状态了。”周为说,收治患者中最年轻的50多岁,60~80岁之间的比较多。这些人多半都有基础性疾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衰、心律失常等。

2月4日下午5时,第一位患者转入联合ICU。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北京协和医院副队长、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周翔介绍,该患者极度呼吸困难,氧饱和度仅50%。面对此,从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前来指导工作的协和内科ICU主任杜斌决定立即进行紧急气管插管。尽管此时病房还未配齐气管插管所必备的三级防护设备,但眼看患者生命垂危,杜斌主任毅然冒着暴露的危险,成功为患者实施了气管插管,患者的生命体征终于得到维持。呼吸困难缓解后,患者的血压开始下降,队员们立即建立中心静脉通路,进行积极循环复苏。一道道有序且有效的操作之后,患者的情况逐渐平稳。

或许很多人并不知道,杜斌主任为患者进行插管时,所面临的困难和风险究竟有多大。周为说,给传染病人插管时,国际上最好的做法是戴一个头罩,整个头和肩膀能罩起来,同时提供一个正压,密闭比较好,还能提供一些空气。但是,目前资源比较紧张,相关装备并没有到位。“除了口罩和防护服,杜斌主任只戴了面屏,就开始操作了。这就意味着,插管时暴露感染风险呈指数增加。”周为说。

即便条件如此简陋,截至2月5日早7时,联合ICU已经先后为7名患者实施了有创机械通气,为3人行气管插管,为8人提供了无创通气或高流量吸氧等高强度呼吸支持。

从医护人员人数上,也可以看出这个病房的重要程度。“每天上班很热闹,一批进去光护士就有十几人,场面很壮观,跟出征上战场一样。”周为说,现在这个病区总共有30名医生,100多名护士。

“有些事情跟以前不一样了”

“以前,标准说这么干就这么干,现在就要考虑病人的特殊性和感染防控程度,很多事情不能像以前那么干,要换一种思路。”无数未知让周为和同事们不断调整着工作方式。

试、触、扣、听,这是医生问诊时最基本的操作,然而现在穿着防护服,帽子包住了头,耳朵不能戴听诊器,原本查体就可以完成的操作现在根本不可能;以前想要了解病情,患者做个CT,抽几管血化验就行,但是现在整个流程都很麻烦;以前治疗时,不会药品不够的情况极少,现在药品不齐全是常态,需要想别的办法……

“所以,你要尽量精打细算,血能不抽的就不抽,CT能不做的就不做。如果做CT,需要搬运病人,很容易污染整个环境。”周为说,什么样的病人必须做,什么样的可以不做,得判断。但是,听诊器不能用,CT不能做,做判断好难。不过,这有正是考验医生的时刻,需要我们靠经验和知识,灵活通过其他指标辅助判断。

“对感染这件事,哪怕有一个人没做好,就等于满盘皆输。”周为说,现在,我们的工作跟以前不一样了,平常上班还有放松的时候。现在每时每刻都得绷着,除了担心病人不断变化的病情,还想着自己别不不小心碰哪儿了,不要被污染了。“这一点挺难受的。”

周为说,这些危重患者都上了呼吸机,气道是开放的,很多含有病毒的气体会喷出来,所以这种病房工作的医生护士感染的可能性,要比普通病房大得多。而且,在这里,医护人员与病人近距离接触的机会更多。“对这种状态下的病人,不是我们站在床头说两句就行的,有很多操作需要做,很多时候真的很难避免危险。即便在这种情形下,大家还是很积极的去干,很有敬业精神。”周为被同事们的精神和毅力包围着。

目前,防护感染的问题确实很突出。周为说,中法新区分院并不是传染病医院,病房设置不是按照传染病病房去设置的,改造后会有一些不尽合理的地方。而且,此前也不是重症监护病房,重症监护的相应条件不充分,照理说最好是负压病房,但实际上是达不到的。“不过,现在是应急状态嘛,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周为笑着说。

尽管工作很辛苦、环境有风险,但是让周为感动的事情有很多。周为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出发前,医院都准备得很好,牙刷、拖鞋等都准备的很齐全。在防护物资紧张的情况下,本院的医护人员优先让我们用,而且医院还对我们家里人很照顾。所以,我们也很放心地在这里工作。

审核:陈会扬 曹政 闫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