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創陽安官宣公司無實際控制人,大股東“新希望系”出局背後

華創陽安官宣公司無實際控制人,大股東“新希望系”出局背後

2016年,新希望系以77億“迎娶”華創證券成為資本市場熱議的話題,華創陽安作為新希望金融版圖中的重要一子,一直被寄予厚望。三年左右的時間,新希望系卻“無奈出局”,這背後或許是股權分散導致無實控人造成第一大股東新希望系與各方股東和管理層產生“隔閡”有關。

2月5日,華創陽安發佈了多條公告,其中《2020年第一次臨時股東大會決議公告》顯示,新希望系的兩名董事李建雄、張明貴未能當選,補位的是來自股東沙鋼集團提名的總裁助理錢正和華創陽安兩期員工持股計劃提名的華創證券副董事長彭波。

與此同時,華創陽安還發布了一篇“耐人尋味”的關於無控股股東及實際控制人的公告,其顯示公司不存在持股比例50%以上控股股東或可以實際支配公司30%以上股份表決權的投資者。這似乎意味著“新希望系”或退出華創陽安的直接經營管理。

作為新希望持有的唯一一張券商牌照,新希望對華創陽安寄予厚望,而如今卻被官宣無實控人,原新希望系兩名董事也退出董事會。

其實,新希望系與管理層產生“隔閡”早已有之,此次“官宣”只是定錘而已。

//

“新希望系”出局早有徵兆

//

早在2016年,寶碩股份“蛇吞象”,劉永好77億“迎娶”華創證券成為資本市場熱議的話題。寶碩股份擬以總價77.51億元發行股份,用來收購貴州物資、茅臺集團等持有的華創證券100%股權。同時,公司擬向實控人劉永好、南方希望等10名特定對象定增募集77.5億元以補充華創證券資本金。重組成功後,劉永好通過旗下子公司合計持有寶碩股份18.6%的股權,仍為公司實際控制人,並對華創證券形成間接控股。

隨著重組完成,華創陽安的股東席位也發生了較大變化。雖然劉永好仍為寶碩股份的實控人,但股權遭到稀釋,湧入不少新股東,像“杉杉系”的上海杉融實業有限公司、貴州茅臺集團等。由於劉永好持股比例不足20%,並無公司決策權,而這也直接導致後期各股東方關於經營的分歧。

2018年7月,因主營業務變更為證券,寶碩股份更名為華創陽安。同年10月,一次股份回購議案中,“新希望系”與各方股東疑似出現分歧。來自“新希望系”的兩位董事李建雄、張明貴認為回購方案對公司經營和業績無實質意義,應把資金和精力放在企業經營上。

無獨有偶,同年11月,華創陽安欲將註冊地從河北保定變更至北京,再次遭到“新希望系”李建雄、張明貴的反對。

2019年3月,華創陽安發佈第一期員工持股計劃,繼續遭到李建雄和張明貴的反對,理由是應把資金和精力放在企業經營上。奈何推波難助瀾,新希望在董事會僅有兩個席位,無法有效的行使其大股東地位。

不過,華創陽安的管理層董事似乎並沒有把新希望的反對放在心上,依舊“我行我素”。

2019年9月7號,華創陽安公告稱將以5.76億元現金收購交易對方持有華創證券2.5617%股權。本次交易後,華創證券將成為華創陽安的全資子公司。李建雄、張明貴依舊投出反對票,認為嚴重虛增估值金額,缺乏合理性;而此事也收到上交所的問詢,關於收購金額的合理性。

或許是為了與新希望“一槓到底”。就在華創陽安9月完成了第一期員工持股後不足一個月,華創陽安公佈了一份新的股份回購方案,回購股份將用於員工持股計劃、股權激勵計劃。

不出意料,新議案再次遭到兩位董事反對。李建雄、張明貴認為,本次回購的資金將會佔用上市公司經營性現金流,且第一期員工持股計劃剛於2019年9月17日全部實施完畢,現擬再次實施員工持股計劃或股權激勵計劃過於頻繁,激勵效果有限。

因為沒有控股權就沒有足夠的話語權,新希望似乎明白了華創證券當年股權分散的滋味,業績是上來了,但與管理層的磨合路道阻且長。

在面對一次次反對沒有被採納的情況下,2019年11月份,華創陽安做了一個大決定,高價收購太平洋證券。而這一舉動或許讓新希望徹底“心灰意冷”。

//

高價收購太平洋或讓新希望系徹底“絕望”

//

2019年11月16日,華創陽安發佈公告稱,公司董事會審議通過了《關於華創證券有限責任公司收購太平洋證券股份有限公司5.87%股份並接受其5.05%股份表決權委託的議案》。擬以5.50元/股的價格現金收購北京嘉裕持有太平洋4億股股份,交易總金額為22億元。本次交易後,華創證券將持有太平洋10.92%的表決權,成為第一大股東。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議案李建雄、張明貴依舊投出反對票。反對的主要理由為:

收購價格高,交易風險敞口大;標的公司經營業績不佳,歷史遺留問題複雜,經營風險高。對能否獲得標的公司控制權存疑,標的公司淨資產存下降隱患,資產質量存減值風險,且對標的公司管理水平存疑,公司收購後管理能力能否跟上存疑。

關於收購價格方面,11月15日公告當天,太平洋收盤價為3.04元,而收購價5.50元,溢價約81%。11月18日收盤,太平洋股價大漲7.23%至3.26元,依舊溢價約69%。

歷史遺留方面,太平洋證券曾一度有“明天系”加持,2007年年底成立僅3年的太平洋證券便實現IPO,成為第七家上市券商。

上市12年以來,太平洋證券的發展不盡如人意。2015-2018年,太平洋證券的營業收入分別為27.43億元、18.04億元、13.07億元、3.93億元;淨利潤分別為11.33億元、6.68億元、1.16億元、-13.22億元。除業績下滑之外,太平洋證券也因股票質押式回購“踩雷”遭受重創。2019年3月,太平洋證券發佈公告顯示,公司及子公司近12月內涉及的訴訟或仲裁金額合計20.78億元。其中,重大訴訟案件本金合計約17.59億元,其他訴訟案件本金合計約3.18億元。

而在大多券商開始向財富管理轉型之際,太平洋證券依然高度依賴經紀業務。2019年三季報顯示,太平洋證券在前三季度的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4.59億元,其中經紀業務2.34億,佔比高達51%。

除業績下滑之外,2018年,在證監會統計的98家證券公司中,太平洋證券總資產位於第37名,營業收入第85名,淨利潤第96名,淨資產收益率第94名,成本管理能力第91名,槓桿倍數第5名。2019年,太平洋證券的分類評級結果由2018年的“BB”下降為“B”。

相較於處在行業墊底的太平洋證券,收購方華創證券的總資產、營業收入、淨利潤、淨資產收益率等指標在證券行業均為中游水平。

而與新希望方相反的是,各方股東對此次收購似乎很看好。2019年11月5日,華創證券母公司華創陽安在公告中稱,本次交易有助於華創證券優化資源配置,提高華創證券的競爭力和盈利能力,有利於上市公司和投資者利益的最大化。

實際上,券商“併購整合”已經成為近兩年證券業的趨勢。行業“馬太效應”越發顯著,龍頭券商不斷擴長市場佔有率,並通過併購穩固地位,抵禦外資券商衝擊,在此背景下,行業兼併收購加速。除了此次華創證券謀求太平洋第一大股東,此前已有中信證券收購廣州證券、中金公司整合中投證券,天風證券收購恆泰證券。

或許是因為做實業起家的新希望更在意自身經營穩健,而各方股東和管理層在意的是規模和擴張,而兩者經營方式的差異或是造成如今新希望尷尬局面的原因。

华创阳安官宣公司无实际控制人,大股东“新希望系”出局背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