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发人深省的好电影 居然埋没了这么久

<strong>《云笈七签》卷二:“天地改易,谓之大劫。”

台前

1642年,离明朝覆灭还有两年,李自成率领农民军包围开封。明朝大厦将倾。


一部发人深省的好电影 居然埋没了这么久


开封告急,情急之下,崇祯重新启用孙传庭,授予他陕地军政大权。


一部发人深省的好电影 居然埋没了这么久


到达潼关之后的孙传庭诱杀了飞扬跋扈、畏战不出的贺人龙,整饬军备,择机出关剿灭李自成。

早在多年以前,孙传庭曾将李自成打得溃不成军,只剩一十八骑。尽管此次闯军有四十万之众,但孙传庭信心满满,所虑的是军中的粮饷不足和接连爆发的瘟疫。尽管朝廷多次催促出战,但是孙传庭按兵不动,不敢贸然出关。

孙传庭知道,如果再久拖不战,势必会引起崇祯的怀疑,不但前功尽弃,而且自己性命难保,但对于粮饷的不足和疫情的扩散,孙传庭焦头烂额,束手无策。

此时,游医吴又可来到潼关投奔自己的授业恩师赵提领。


一部发人深省的好电影 居然埋没了这么久


赵提领在孙传庭营中担任医官。面对汹涌的疫情,吴又可认为军中瘟疫不是伤寒,不能墨守成规的按祖师爷的《伤寒论》抓方医治。吴又可的这番大逆不道的言论引起老师的不悦,勒令吴又可不可跟随自己去军营医治。

地方乡绅设宴款待孙传庭,但对孙传庭募捐军饷的请求置若罔闻,这令孙传庭对地方乡绅非常不满,心中暗暗动了杀机。

心灰意冷的吴又可游走在乡间,意外在一处村庄发现了瘟疫的传染机理。


一部发人深省的好电影 居然埋没了这么久


返回军营的吴又可得知自己老师感染瘟疫去世后悲伤至极。孙传庭听闻吴又可有医治瘟疫的办法,便让他留在军中放手一搏......


一部发人深省的好电影 居然埋没了这么久


这就是影片《大明劫》,一部深重的发人深省的现实主义历史片。


一部发人深省的好电影 居然埋没了这么久


幕后

《大明劫》是学院派导演王竞2013年的呕心沥血之作。全片耗资3000万,拍摄耗时52天,动用群众演员500人。王竞戏称这是他拍过的最贵的电影。

王竞是1966年生人,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担任北京电影学院教授。王竞擅长拍摄纪录片和现实题材作品,他所导演的5部作品已被中国电影博物馆作为个人作品系列收藏。

为了拍摄这部影片,王竞用了一年的时间,和美术、服装、道具团队一起研究影片中的细节,一点点的打磨出历史感。从影片的色调和摄影风格来看,历史的质感非常厚重。


一部发人深省的好电影 居然埋没了这么久


影片中的道具佛朗机炮,甚至被中国电影博物馆收藏,可见影片的制作精良和考究。王竞要求影片所有的道具必须要符合真实历史的细节,就连“明粉”看过都心服口服。

编剧谢晓东打磨了剧本两年半,呕心沥血。谢晓东并非科班出身,起先学的是化工,后去美国留学,毕业后在一家医药公司研发西药。业余时间的谢晓东喜欢研究中医历史,回国后干起了编剧这一行,做起了制片人。

两人之前合作过《无形杀》,这一次在《大明劫》的合作也是水到渠成。谢晓东终于能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在王竞的手中得以实现,携手拍出一部文艺和商业兼顾的作品,打造一部现实主义形式的历史片。

由于资金的紧张,战争戏只用了四天拍完,也就是片头呈现的开封攻城战。

这场战役是整个影片的大前提,必须要拍好。

于是这场战役动用500名群众演员参演。王竞为了节约成本,尽量减少重复爆破,战争场面的拍摄基本都是一气呵成,成片的效果也是极佳。

王竞在吴又可选角的第一人选就想到了冯远征


一部发人深省的好电影 居然埋没了这么久


冯远征为了演好这个表面波澜不惊但是内心很复杂的人物,反复研读史料和剧本,并压抑自己的表演张力,成功塑造了一个怀才不遇又渴望学以致用的游医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片中饰演孙传庭夫人的冯波,从小练习小提琴,她为了影片中短短的抚琴镜头自学古琴,演出了大家闺秀的气度。


一部发人深省的好电影 居然埋没了这么久


饰演赵提领的钱学格是北京电影学院的教授,将为人师的那份气度拿捏得相当准确。

青年小生余少群饰演的崇祯皇帝和马精武饰演的乡绅虽然出场不多,但浑身都是戏。


一部发人深省的好电影 居然埋没了这么久


影片还请来日本的爵士女王小野丽莎用中文献唱了片尾曲,纯美缥缈的声线让沉重的影片有了一种温柔的母性。


影片获得了第九届中美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尽管在票房上不理想,但我敢说中国电影史一定会留下它的一席之地


<strong>因为它揭开的正是这个灾难深重的民族的伤疤。俗话说:好了伤疤忘了痛。只有痛过才会吸取教训,才会以史为鉴。


吴又可与孙传庭

在历史上吴又可的记载寥寥数语,苏州吴江人,曾为游医,著有《瘟疫论》。


一部发人深省的好电影 居然埋没了这么久


明末中国正经历小冰川,旱灾频仍,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尖锐,外有女真犯边,内部官员腐败,明朝正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

此时瘟疫大流行,更是雪上加霜。

据苏州县志记载,明末苏州23万户仅剩5万户;北京60%人口死于瘟疫。崇祯在位17年,瘟疫横行15年,明朝人口死了近一半。

明灭亡前一年,也就是1643年,北京“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无人收殓者”。1644年李自成逼近北京时,瘟疫中的守城明军“鸠形鹄面,充数而已”。曾经被明朝正规军打得东躲西藏的李自成就这样轻松攻占了北京。

吴又可的家乡也没有逃过此劫。

据《吴江县志》记载:“当时(明末)连年瘟疫流行,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仅免;一门数十口,无一口仅存者。”用“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应对瘟疫,不仅无效而且经常越治越泛滥。


一部发人深省的好电影 居然埋没了这么久


影片中吴又可和孙传庭的相遇是编剧谢晓东的“合理假设”。他认为,陕西和山西的交界处是病源,吴又可游医至此,在军中积累医治经验,写出了《瘟疫论》这样的巨著。


一部发人深省的好电影 居然埋没了这么久


吴又可性格狂放不羁、不拘小节,在太医院看不惯那帮庸医的争斗,辞官做了游医。正是他的这种性格让他不迷信权威,打破常规,用全新的视角开创性的提出病毒传播的观点。


一部发人深省的好电影 居然埋没了这么久


但吴又可这样的人在当时的医学界深受排挤,反对权威就意味着会被主流圈子所不容,历史上这些敢为人先的先驱往往会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一部发人深省的好电影 居然埋没了这么久


孙传庭也是个不按常理出牌的人。

孙传庭虽掌控军政大权,但却是文人出身,有着知识分子的傲骨。面对国家危亡,孙传庭有着为国捐躯的大义,但他时刻感到非常的孤独与无助。

崇祯不相信他,朝廷中有反对他的势力,地方豪强处处掣肘,令他无比烦恼。


一部发人深省的好电影 居然埋没了这么久


我投笔从戎十几年,我到底为谁而战?

吴又可救人,孙传庭救国,两个人虽然目标不同,但究其原理却又异曲同工。

夜间帐篷外,吴又可和孙传庭的一番对话意味深长。


一部发人深省的好电影 居然埋没了这么久


<strong>孙:就我粗通的医道,大黄乃虎狼之药,我看你给那些重症病人用量之大,这个中道理可否告知一二?

<strong>吴:重症用险药,铤而走险方有生机。

<strong>孙:若有差错,该如何?

<strong>吴:这世上什么药都有,就是没有后悔药,当断则断,错过一线生机,就生死两隔了。

<strong>孙:说的好,用药如同用兵,需有胆有识。


吴又可敢用大黄是为了去邪气

孙传庭杀人则是正人心


一部发人深省的好电影 居然埋没了这么久


<strong>天下糜烂,百姓从贼,皆因饥饿;百姓饥饿,皆因无地可耕;得人心者得天下,人心是什么,人心就是粮食,就是源源不断的兵源;这就是为什么他李自成可以输个十回八回,而我孙传庭连一回都输不起。


吴又可并非不理解孙传庭的良苦用心,只是他知道自己治得了瘟疫却治不了这个积重难返的国家,既然大明朝在劫难逃,何须苟延残喘。


一部发人深省的好电影 居然埋没了这么久


<strong>孙:又可兄,容我私问一句,你觉得大明朝气数已尽了吗?

<strong>吴:《黄帝内经》有云: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历朝历代都是始兴终衰,其中道理,又可以为:皆是重驭世之术,轻经世之道。我朝积弊已久,非一味猛药可以痊愈。


一部发人深省的好电影 居然埋没了这么久


孙传庭何尝不明白这个道理,但他为臣着别无选择,只有报效国家,马革裹尸,哪怕这个王朝气数已尽。

他只能无奈的感慨:乱世难为,我能信你,谁又能信我呢?


一部发人深省的好电影 居然埋没了这么久


结语


《大明劫》这部电影让我们看到,依旧还有坚定有情怀的电影人在努力记录和反思我们的历史,这是为这部电影的工作者所骄傲的地方。

去年《流浪地球》上映的时候,笔者说过:回首过去,我们明白今天建立在昨天;远眺未来,我们才能将步伐迈得坚实。

谢晓东对采访他的记者说过一句话: “SARS的严重程度远远比不上明末的瘟疫,如果现在再来一场那样的瘟疫,我们会不会比大明强呢?”。


一部发人深省的好电影 居然埋没了这么久

《瘟疫论》书中所记经方“达原饮”用于治疗非典收到了奇效


<strong>居安思危,将赋予我们战胜灾难的勇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