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姓名透露的瑤畲信息,再次力證客家人就是漢化的瑤畲人

客家人姓名透露的瑤畲信息,再次力證客家人就是漢化的瑤畲人


我研究客家人姓氏,出發點是為了研究茂名地區的姓氏文化。

客家人是如何形成的,我在《客從何處來——客家人是如何形成的》一文中有過綜合性的探討,我認為客家人是在明朝中葉瑤、畲民族融合進贛南方言的漢族族群形成,而由於地緣的關係,客家人還與粵、湘、閩地區族群產生交流,其中從分子人類學上檢測出有客家人群包含的O1、O2東越、西越成分約為三成半,O3的漢、瑤成分約為六成半,漢、瑤佔比例最高(主要為瑤畲成分,見我的《廣東人從何而來——關於廣東歷史上民族分佈及演變的研究》)。現在我從客家人姓氏這一方面來詳細探討客家人的源流。客家人大半與畲瑤同源的體現在他們祖先姓名上也表露無遺,主要表現在他們祖先的法名、郎名體系上面,過去有學者認為客家人、畲族、瑤族的法名、郎名都來自於漢族的文化傳統,這是非常偏頗的說法,法名、郎名並不存在於中原漢族,存在於其他地區比如嶺南的客、閩、粵、桂、湘、浙等地漢族中的,基本上都是過去畲、瑤的聚居區,也往往在他們漢化之後,法名、郎名的傳統都消失了,只存在於姓氏族譜的記錄之中,這也是一個明顯的證據。


客家人姓名透露的瑤畲信息,再次力證客家人就是漢化的瑤畲人


粵東、閩西地區的瑤畲民族,王東在《那方山水那方人:客家源流新說》中卻詳細記述了那裡的瑤畲大規模分佈的狀況:

六朝時期陸續由湖南向東播遷到福建境內的苗瑤語族先民,至隋唐之際已開始聚居在閩西南一帶……在唐中期正式設置汀州之前,苗瑤語族的先民,應該是汀州境內的主體居民。

北宋初年,循州(主要包括今天的惠州市,河源市,梅州市的大部分地區)境內依然是“織竹為布,人多蠻僚。婦人為市,男子坐家”(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卷159《嶺南道三·循州》)同一時期的梅州,絕大部分地區依然為原始森林所覆蓋。……

顯而易見,儘管江西和福建兩地在靖康之亂以後曾接納了大量北方移民人口,但是,真正進入贛南和閩西境內的北方移民,卻並不多。…… r> 在贛閩粵邊的區域開發由小盤地和河谷平臺向高山嶺谷的推進過程中,以“耕山”而著稱的畲族,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獨一無二的。(見第五章)

這就是粵東、閩西地區客家人演變形成的基礎。關於郎名、法名,我在《諸神的誕生(之十一)——藤水大廟中具有瑤族色彩的神明》一文中有過詳細的資料說明(引文於本文之後),從中可以看到,瑤、畲民族才有法名、郎名的取名習俗。所以,對於客家人姓氏源流探討,也離不開對客家人姓名法名、郎名的探討研究。而瑤、畲民族有口述族譜傳統,所以保存了豐富的關於法名、郎名的歷史文化資料。

關於客家人的姓氏,我搜尋到不少資料,比如《客家姓氏與人口》一文介紹:

廣東梅州客家聯誼會辦公室和梅州市地方誌編委會辦公室編纂的《客家姓氏淵源》第一集及第二集的《導言一》稱:“梅州客家姓氏,據初步統計約有一百八十多姓,各姓大都編有族譜或家譜。”該書兩集共收列客家姓氏67個,並選摘了每個姓氏的族譜、家譜資料。所列67姓是:刁、王、丘、伍、朱、李、何、沈、吳、林、範、姚、徐、凌、黃、陳、張、郭、曾、湯、楊、葉、劉、鄧、黎、盧、鍾、繆、謝、魏、羅、蕭、藍、饒、丁、卜、文、孔、古、馮、鄔、江、池、莊、鄒、餘、宋、巫、袁、鄭、練、洪、胡、侯、高、唐、梁、曹、溫、賴、彭、雷、廖、薛、戴、韓、歐陽。除此之外,有譜牒資料可考的客家姓氏還有:趙、周、孫、程、許、傅、呂、蘇、蔣、蔡、潘、汪、田、姜、方、熊、陸、毛、賀、龔、詹、顏、翁、卓、塗、嚴、阮、童、韋、華、房、甘、利、官等。其中,黃、林、陳、李、鄭、葉、謝、劉、鍾、丘(邱)合稱“客家十大姓”。

陳世松《四川客家的姓氏與宗族》則介紹了四川客家姓氏如下:

張、劉、李、王、陳、林、曾、鍾、黃、周、謝、何、楊、朱、羅、葉、吳、範、廖、白、馮、鄧、江、馮、彭、鄒、魏、薛、蕭、董、胡、巫、萬、袁、郭、徐、盧、付、黎、溫、翁、許、孫、歐、宋、蔣、蘇、餘、史、邱、練、駱、藍、熊、孔、古、繆、龍、莊、卓、梁、程、蒙、包、佘、趙、湯、徐、馬、唐、童、丁、施、顏、文、鄖、高、賀、石、崔、田、常、譚、夏、秦、沈、向、喬、杜、易、毛、嶽、任、孟、焦、陸、陶、韓、康、席、華、饒、焦、艾、尤、孟、鄺、穆、賈、顧、柳、官、汪、聶、侯、費、艾、魯、章、俞、龐、錢、邵、尹、曹、伍、呂、方、塗、姜、霍、段、葛、鄺、龐、潘等,計136姓。若進一步調查核實,其;最終姓氏估計可達150位左右。在這批姓氏中,名列前20位的大姓有:張、劉、李、王、陳、曾、鍾、林、黃、周、楊、謝、朱、羅、葉、吳、範、馮、廖、賴。據有關報紙報道,在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中,排名前20位的大姓依次為:李、王、張、劉、陳、楊、趙、黃、周、吳、徐、孫、胡、朱、高、林、何、郭、馬、羅。兩相比較,四川客家前20位大姓中竟有13位姓氏與之相同,其比例高達65%。

《江西贛州寧都縣姓氏人口排名及源流》一文有寧都的客家人姓氏資料,寧都人口98%是客家人:

1、(千人以上66個)李59013人、曾49699人、黃41212人、陳34788人、廖33038人、溫29951人、劉29574人、謝24379人、賴23507人、郭22592人、張21898人、何17154人、羅14584人、肖14111人、胡13972人、宋13722人、楊12645人、鄧12631人、邱10849人、王9801人、彭9767人、崔6555人、.6231人、吳5631人、寧3972人、黎3903人、。丁3778人、嚴3667人、林3222人、鍾3061人、鄭3006人、孫3003人、鄒2892人、潘2891人、熊2811人、徐2661人、袁2495人、魏2280人、柯2237人、管2204人、曹2118人、揭2104人、周2070人、符2059人、蔡2042人、傅2015人、葉1957人、餘1893人、饒1800人、龔1771人、萬1563人、許1501人、朱.1484.人、伍1431人、譚1418人、趙1407人、上官1400人、馮1394人、蘇1341人、雷1325人、歐陽B>人、連1272人、江 1269人、孔1101人、姜1025人、鄢1001人。

2、(千人以下,百人以上54個)馬、毛、方、尹、甘、古、艾、包、白、過、華、伊、湯、阮、杜、巫、辛、汪、沈、沙、應、幸、範、武、易、項、封、俞、侯、段、姚、聶、夏、凌、塗、唐、高、梅、諶、梁、康、章、董、蔣、蒙、葛、程、魯、童、遊、藍、詹、闕、戴。

3、(百人以下,十人以上72個)刁、於、仇、文、龍、左、石、田、申、樂、鄺、蘭、皮、堯、匡、吉、呂、危、喬、鄔、全、任、池、祁、陽、紀、邵、陸、莓、明、尚、金、龐、官、宗、孟、查、柳、洪、施、祝、駱、胥、賀、敖、桂、顧、賈、 柴、晏、殷、翁、錢、席、陶、盛、戚、閻、辜、韓、喻、嵇、稂、釋、舒、湛、簡、僧、繆、樊、顏、薛。

4、(不足十人258個)卜、力、了、上、義、習、戈、區、韋、尤、元、豐、天、中、牛、倉、仉、心、鬥、平、冉、由、史、佔、代、付、印、叢、立、尼、司、司徒、畢、邢、百、成、老、有、西、曲、師、年、向、米、優、衣、農、亦、興、莊、閉、齊、關、慶、羊、安、觀、尋、志、勵、來、聲、杏、芳、花、吾、運、軒、堅、曠、時、狄、利、猶、季、作、但、佟、伴、佘、閔、閏、況、萄、灶、谷、良、序、邰、驢、傑、表、松、軟、若、茅、英、苑、歐、固、忠、卓、圖、嶽、竺、依、牧、委、油、學、宓、宜、泮、房、拍、單、居、屈、練、駝、珍、南、郝、棟、柏、相、榮、帶、威、貴、啞、思、科、保、修、禹、勝、郗、音、美、總、宮、憲、將、聞、祖、院、秦、竣、校、哲、耿、恭、莫、黨、畔、圓、奚、倪、賓、家、衷、諸、悟、桑、副、夢、檢、赦、球、常、笪、祭、悠、犁、梨、彩、淋、麻、密、商、逯、隋、隆、緒、堪、堡、琴、落、敬、超、景、焦、道、渴、湖、寒、強、靳、甄、蒿、蓉、樓、路、解、鮑、廉、謬、滿、新、模、嫩、裴、漆、察、瘦、滕、德、潛、潭、懂、霍、操、翰1.、儒、穆、鞠、藏、濮、瞿。還有“身份證底卡檔案”中的:見、世、玉、東、邊、仝、對、偉、仲、牟、均、聲、遲、玖、郎、礦、降、爐、政、詩、樹、荷、費、超、屠、庾、期、渣、鷹。

對客家人姓氏文化有詳細的研究還見於北京科技大學文法學院教授馮秀珍《客家文化大觀》(2003年經濟日報出版社)一書中,馮秀珍是豐順客家人,中山大學哲學系畢業,中國人民大學法學碩士。雖然《客家文化大觀》在客家人來源上仍秉承中原漢族人的觀點,客家名人溯源上也有部分存在牽強附會的通病!

馮秀珍的《客家文化大觀》第九章記錄了客家百家姓及其簡要族譜(主要為從寧化播衍到海內外各地的客家姓):

客家姓氏約有173個。從寧化播衍到海內外各地的客家姓(現有資料)共160個:李、王、張、劉、陳、楊、趙、黃、周、吳、徐、孫、胡、朱、高、林、何、郭、馬、羅、梁、宋、鄭、謝、韓、唐、馮、於、董、韋、程、曹、嚴、鄧、許、傅、沈、曾、彭、呂、蘇、盧、蔣、蔡、賈、丁、魏、薛、葉、閻、餘、潘、杜、戴、夏、鍾、汪、田、任、姜、範、方、石、姚、譚、廖、鄒、熊、金、陸、郝、孔、白、崔、康、毛、丘、秦、江、史、顧、侯、邱、孟、龍、萬、段、雷、錢、湯、尹、黎、易、常、武、喬、賀、賴、龔、文、卜、刁、上官、貝、甘、古、包、藍、邢、伍、華、伊、危、鄔、池、莊、陰、阮、連、巫、幸、蕭、卓、歐陽、練、房、柳、柯、饒、俞、洪、施、官、駱、莫、袁、塗、翁、童、諶、遊、溫、簡、虞、闕、詹、管、裴、滕、繆、聶、凌、寧、章、艾、項、封、修、揭、顏。此中收入132姓,按客家人口多少依次敘述。(以下省略詳細內容,只輯錄出現法名、郎名先祖名諱的族譜記錄):

李:一支唐朝汀寧一世祖李茂郎,十世李念九;一支閩粵始祖李火德,二世三一郎、三二郎、三三郎、千三郎。

王:其中一支南宋王伯一郎為入汀始祖;又南宋年間王玄郎攜男孝郎、賢郎、德郎遷寧化,四世三十一郎。另外有三支則無法名、郎名記錄。

張:上杭開基祖張化孫,五世千三郎、千八郎。另外有五支則無法名、郎名記錄。

劉:

陳:寧化始遷祖陳萬頃,95世陳念二郎、陳念三郎、陳念四郎、陳念五郎、陳念八郎、陳念十一郎、陳念十四郎……;寧化始遷祖陳魁,後世有孟二郎、孟三郎……

楊:入粵始祖楊遠紹(千三郎);又始祖楊用藩,生子楊勝二郎、楊仍郎,後裔有楊四威郎、楊德潭郎、楊堂郎……

趙:

黃:

周:其中一支宋元之際週四九郎遷入寧化湖村龍頭。

吳:

徐:徐一郎、徐二郎、念五郎、徐萬五郎……

孫:其中一支一世孫煌,曾孫孫太郎,七世孫四郎、念五郎;又一支一世孫俐,五世孫十郎(羅香林曰此第為孫中山始祖)。

胡:南宋胡萬九郎,二世胡七郎。

朱:

林:

何:始祖何大郎,二世何三郎、何六郎、何八郎。

郭:郭子儀29世郭百二郎。

馬:大順年間馬益郎遷汀州府,北宋初年馬二郎、馬三郎、馬七郎……

羅:其中一支128世羅千九郎,129世羅趙郎,132世羅六五郎,1323世羅千一郎……

梁:

宋:

鄭:

謝:其中一支宋朝謝十郎、謝十三郎。

韓:其中之一一支韓千四郎、韓萬五郎。

唐:

馮:其中一支馮萬二郎、馮四萬八。

董:

程:

曹:曹十郎、曹大郎、曹伯三郎。

袁:

鄧:元末鄧衍四郎之子鄧念三肇基饒平。

許:

傅:傅一郎,後裔傅念六郎,傅一旦郎、傅二景郎、傅三侍郎。

沈:一支始祖沈太一郎,五世沈千十郎。

曾:一支宋末曾六十四郎。

彭:

呂:一支呂十三郎。

蘇:

盧:一支盧三六郎,後裔盧千四郎。

蔣:

蔡:

丁:一支丁萬足郎,後裔丁千一郎。

魏:

薛:

葉:一支葉初郎,二世葉念八郎、葉念九郎、葉念十郎。

餘:

潘:

杜:一支杜三郎。

戴:一支戴念七郎。

夏:

鍾:

汪:汪太郎。

任:

姜:

範:一支範六郎,一支範恆三郎,一支範佑二郎、範伯十郎。

石:一支石三十七郎。

姚:一支姚念一郎。

譚:

廖:一支廖四十一郎,廖千一郎。

鄒:一支鄒六郎、鄒七郎、鄒八郎。

熊:

陸:

郝:

孔:

康:

毛:

丘(邱):一支丘禮郎,丘會三郎,丘瑞郎;一支丘三郎,子丘三五郎、丘伯二郎、丘伯四郎;一支丘三郎,子丘三四郎、丘三五郎……

秦、寧:

江:

段:

湯:一支湯五二、湯五三、湯五八、湯五九。

尹:

黎:黎四五公。

易:

賴:

龔、共、洪:

伍:

巫:一支巫昭郎,子巫一郎;一支巫大一郎。

童:一支童三九郎。

饒:

蕭(肖):一支蕭千三郎;一支蕭三十一郎。

遊:

溫:一支溫念三郎。

包:

刁:

凌:

繆:

邢:

俞:

上官、官:上官昊郎、上官遠郎、上官志郎、上官發郎、上官啟郎。

嚴:

伊:

高州製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