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科學,張之洞一決策給國家造成了500餘萬兩白銀的損失

有道是"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一個人如果不懂裝懂,就會給自己或他人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如果這個不懂裝懂的人是國家重大政策的決策人,那給國家和人民造成的危害和損失就更是無可估量了。晚清末年,一位封疆大吏正是不懂科學技術知識,盲目作出決策,給國家造成了500餘萬兩白銀的損失,這個不懂裝懂的封疆大吏就是時任湖廣總督的張之洞。

1889年,兩江總督張之洞上奏朝廷,提議修建一條貫通南北的鐵路(瀘漢鐵路,瀘溝橋至漢口),以利於國家的經濟發展需要。朝廷商議後准奏,擬定北段由直隸總督負責修建,南段由湖廣總督負責修建。因為張之洞是修建瀘漢鐵路的牽頭人,與西方外國使節關係也不錯,就將其調任湖廣總督,負責修建南段鐵路。


不懂科學,張之洞一決策給國家造成了500餘萬兩白銀的損失


張之洞到任以後,親自請教鐵路工程師,得知修建鐵路需要大量的鋼軌,而當時的中國並沒有相應的冶煉廠,更別說生產用於修建鐵路的鋼軌和鋼材。怎麼辦呢?向外國購買吧,需要大量的現銀,而且遠涉重洋,也不便於鐵路工程施工。有人提議可以購買冶煉設備自己鍊鋼,中國有的是煤炭和鐵礦,用不著花冤枉錢。中國自己建造了冶煉廠,還可以發展軍事重工業,可謂一勞永逸。張之洞一聽有道理,馬上著手策劃。

1889年冬,張之洞奏請朝廷同意後,發電報給大清國駐英公使薛福成,讓其聯繫英國廠家購買冶煉鍋爐一事。薛福成不敢怠慢,通過英國方面聯繫了廠家,商談購買冶煉設備。英國廠家倒也實在,說你們把國內的煤炭、鐵礦石、焦炭郵寄過來,我們給做一下化學檢測,這樣就可以給你們定做相應的冶煉設備。薛福成自己不懂冶煉科學技術知識,又做不了主,發電報給張之洞定奪。張之洞也不懂冶煉知識,想著如果按英國廠家的要求寄送礦石樣本做檢測,來回折騰非得一年半載不可,中國鐵路修建刻不容緩,怎麼能耽誤呢。再說了,中國地大物博,煤、鐵礦產遍佈全國,何必浪費時間做什麼化學檢測,就按照英國人自己鍊鋼的標準制作冶煉鍋爐送過來就得了。


不懂科學,張之洞一決策給國家造成了500餘萬兩白銀的損失


1890年,英國廠家的冶煉鍋爐送到湖北漢陽鋼鐵廠安裝完畢試爐,結果令人大跌眼鏡,煉不出鋼來。問題出在哪裡呢?原來漢陽鋼鐵廠用來鍊鋼的煤產自馬鞍山,馬鞍山煤炭雜質太多,純度不高,煉不出合格的焦炭,沒有合格的焦炭,無法冶煉優質鋼。張之洞聞報大吃一驚,急忙召集工程師想對策。大家短時間也想不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無奈之下,張之洞只好下血本,花高價從德國緊急購買了數千噸優質焦炭救急。

德國優質焦炭到漢陽鋼鐵廠後,工程師和技術人員經過數天努力,終於煉出了中國人自己的第一爐鋼。但是始終從德國進口焦炭也不是辦法,不但成本過高,也不能大規模使用,無法滿足中國鋼鐵產業的需要。工程師和技術工人經過仔細篩選,選中了江西萍鄉的煤。江西萍鄉和湖北漢陽相距不遠,又有水路暢通,地理位置得天獨厚。但是當第一爐萍鄉煤炭冶煉出來的鋼檢測結果出來後,給大家從頭到腳潑了一身冰水,製成的鋼材太脆,容易斷裂。為什麼會這樣呢?原來英國冶煉鍋爐採用酸性配置,不能去磷,而萍鄉煤炭含磷量高,故而冶煉出來的鋼材都太脆,不符合使用標準。


不懂科學,張之洞一決策給國家造成了500餘萬兩白銀的損失


張之洞籌辦漢陽鋼鐵廠,從1889年至1896年,前後耗資白銀500餘萬兩,幾乎都打了水漂。事已至此,總不能放任這麼大一個漢陽鋼鐵廠關門大吉吧。張之洞咬了咬牙,向日本政府貸款300萬兩白銀,從英國重新訂購了鹼性配置的冶煉設備,終於煉出了優質的馬丁鋼。雖然說張之洞在籌建漢陽鋼鐵廠這件事情上走了許多冤枉路,損失了國家500餘萬兩白銀,但終於使中國有了自己現代化的鋼鐵冶煉廠,為中國現代化軍事、工業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