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是地上懸河,如何從根本上解決黃河的河害問題?

風過無痕79372961


其實該問題描述中說到:為徹底解決黃河地上懸河這一問題,受蘇伊士運河修雙河的啟發,自鄭州以下,在黃河北岸,沿黃河走向再開挖一條黃河,利用北側黃河時,疏浚南側黃河,若干年後,北側黃河淤積了,再利用南側黃河,形成雙河間替使用,這樣就從根本上解決了河害問題。

可以準確的說這只是一個短時間內的中和方案,治標不治本。我們都知道在我國有兩條自西向東貫穿的大河,長江與黃河,雖然都在東部入海,但是兩者的利用卻完全不是一個量級。長江是我國內陸的大型水道,通航船隻最大可以有兩萬噸級別。而黃河大部分河段因為水量少以及地勢落差高不適合通航。
到了鄭州以後更是因為上游大量泥沙使得下游發展為地上懸河,黃河大堤已經高至十米,曾經雨季時給沿岸帶來過水災。雖然自鄭州開始的下游黃河段流經的區域都是平原(豫東平原、華北平原),按道理是可以進行通航的,就像長江上武漢開始的下游地段,造就了沿岸很多發達城市。但因為黃河下游河床高於兩岸地勢,使黃河的支流不能匯水,沒有大水流量的支撐,黃河的作用就只能存在於歌曲當中,存在於象徵當中。
所以,要想徹底解決水患還是要從上游泥沙開始著手。黃河上游河水本是清澈的,但是自蘭州往後因為經過黃土高原區域,泥沙開始增多,一碗黃河水半碗沙。很久之前黃土高原也是有植被覆蓋的,但是因為過度的放牧以及人類破壞目前已經損失殆盡了,並且形成了惡性循環,沒有森林覆蓋的區域降水量開始下降,所以解決黃土高原的根本點就是植樹造林的百年工程,就像現在治理毛烏素沙漠那樣。相信幾十上百年以後黃土高原的環境會有大的變化,那樣黃河下游便可以一次性挖深水道,既可以解決水患又可以實現通航。將在北方地區打造真正的“經濟黃河三角洲”
,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如果能將黃河上游變成真正的青山,那會給後代留下巨大的財富,那也將是我國又一個世界奇蹟。如有不同看法,歡迎留言一起探討。


地理有意思


1、黃河在鄭州以東形成地上懸河的原因。

1、鄭州海撥105米,鄭州以東為平原地區;

2、黃河上中游經過黃土高原攜帶大量泥沙,進入平原地區水流減緩,泥沙沉澱堆積河道。歷史上為防止水患兩岸逐步加高,多年重複以上作業,形成地上懸河。

2、解決方案

1、核心問題就是減少鄭州上游泥沙量,唯一方法就是減少中上游黃河水量。

2、減少黃河中上游來水量的較成熟方案為西線南水北調、引水進疆、東中線南水北調。

3、小西線南水北調、引水進疆。

1、小西線南水北調,也就是水利部西線調水方案。


此方案從長江上游調80億方水到黃河上游。

2、引水入疆。

從黃河上游龍羊峽、李家峽、劉家峽在蘭州上游沿海撥1800米經河西走廊引水80億方進疆;從黑山峽沿海撥1300米經河西走廊引水200億方進疆。



3、黃河下游水資源補充

從三峽引水經丹江口沿中線南水北調路線增加260億方,補充華北平原用水,引來的水無泥沙可解決上述問題。

這個方案最大問題就是,長江、黃河下游的人民會問,憑什麼將我的水調走。實際上這些水本就是上游的水,上游為啥不能調用。無償用的時間長了,慣性思維就成自己的了。請大家理性,從國家戰略上給予支持。長江9600億方流入大海太浪費了,調1000億方到華北、西北地區,再造中華盛世,不是大家共同的願望嗎?!西線調水工程量大、技術難度大,西北經濟落後,承載力差。平原地區調水相對容易的多,東部地區經濟發達、承載力強。

4、展望

1、中線南水北調的核心區域就是湖北、河南地區,這將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大工程,湖北、河南兩省人民付出的將惠至子孫。必將與大運河一樣成為中華崛起的歷史豐碑,鄭州、武漢兩大國家中心城市,在全國的地位更加突出。


天佑中華紫氣東來


這個問題本來早就有策略了的,而且非常全面的,其實也用不著我來囉嗦。但是看了下幾個入選的方案,而且還有那麼多人點贊,感覺我們的國民平時都不關心一些科普,其實可以上網搜索也是可以找到答案的,總是有人自作聰明冒充磚家,博人眼球,害人!非常有必要回答了。

題目問的是如何根本解決鄭州以東的黃河“地上懸河”問題。應該可以泛指鄭州以東到山東東營入海口這一段。

對此我的理解是:1清淤,2減沙。

清淤的方案主要有三個方式:

1充分發揮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的作用,每年定期加大下洩流量來衝沙,這一點國家都已經實施了,每年都至少安排了一次。

2用虹吸原理將黃河水引到兩岸河堤內的圍堰中沉降,泥沙俱下可以抬高並加寬河堤,清水澆灌農作物。這一點早就有了,只是由於政府有關部門沒有很好的指導管理,效果不是那麼好。

3自東營入海口逆流而上,利用挖沙船直接將河底泥沙挖出,河床自然就低下去了。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但是泥沙如何處置是個問題。另外由於我們的政府歷來習慣了搞大工程,這種費時費力的小事情就只能先擱擱了。

這三個都實施,應該是可以保證地上懸河的河床不再增高的。考慮到流域內土質原因帶來的河岸崩塌問題,暫時不能大規模實施上面的第三條。所以目前只是前面所講的1/2兩條。

至於減沙的方案,必須是流域內中上游及支流的合作了。植樹造林,水土保持,合理耕作。問題太細,具體到點,農業補貼,財政扶持……不是我等屁民能做的。需要真正的專家指導,政府的投入,官員的盡責……

不再贅述。

至於有個“天佑……”的人的帖子所談的方案,那就是狗屁不通!什麼減少水量是唯一方案?那乾脆用幾臺抽水機把黃河水抽到蒙古高原,愛哪兒流哪兒流唄,或者包頭附近,寧夏沿岸多開幾個河套平原得了。我估計他都不知道洞庭湖鄱陽湖的淤積就是因為水流速不夠才會有泥沙沉降的這麼一回事。

還談什麼南水北調,調水入疆。簡直就是無知!黃河流域包括了新疆嗎?古人都是逐水草而居的。祖宗找到的那塊土地,憑什麼子孫後代不能用,要無償獻血?憑什麼要南水北調?豈不知釣魚島因為沒有人居住才被日本人操控炒作的嗎?任何一片土地到底屬於誰,不是地圖作業,到底是居住在那裡的居民才是活證據!丹江口把水無償獻血北京,說白了就是一個奶媽,怎麼惠及自己子孫了的?

反人類的認知啊!太多了


HappyDage


以上文所說不妥 1)工程量太大 國家動用資金太大 2)黃河土多為沙質土質 一擔大水 開挖工程為零 3)現在黃河水流的是S型河床 4)這樣做很容易激起南北兩岸人的矛盾(灘地對農民來說也是財富) 建議:清理現有河床雜物 加深河床深度 嚴厲打擊破壞現有河床的舉動 建議優點:1)清理雜物可以改善水質2)加深河床可以改變地上河現狀及加大河床的容積率3)因河床土質多為沙質 所以可以引資民間資金4)加深河床出來的土可以經過水洗出工地用沙和紅土 紅土可以回填種地 獻醜了


繹和


因為河道上懸才有了泉湧,才有了中下游的城市聚落,地下水不完全是像石油一樣的礦源,它是可以再生的。如同內家功夫所說的氣----身體組織液的經脈傳導。地下水是地表水下滲過濾的潔淨過程。

並不是一味的河道疏浚下挖,壘堤壘壩減低河道流速,加大水體滯留時間,這是大禹治水的重要思想。疏與蓄相結合,除了有大河還要有大湖,只是經過千年流失,中上游的大湖乾枯不見了,地下水資源也是越來越少。

黃河流域多為泥土細沙,所以堤壩結構並不穩固,堤壩的結構置換,是現代社會可以做和必須要做的。

石墨烯的六邊形穩定結構,給壩體骨架最好提示,蜂巢桶狀砼骨架壘山築壩,挖沙吹填,建構河外護山,及河外蓄水溼地,用河流入海口的淡鹽水抽提,補充河道水量加快泥沙沉澱,不斷的翻沙壘山,建構硬骨架河堤,河道動態蓄水,分流溼地沉沙濾水。

“世上本沒有路因為人走的多了才有了路。”黃河故道或許是應該重新修築的,未來黃河的安全通道。

因為世代的壘堤,黃河文明才沒有像兩河文明一樣,過早枯竭。中華家國天下,一旦擁有和平統一,便會組織財力物力人力加大對河流水系治理。這也是中華為什麼總有方圓九州河山一統的因由所在。這也是地上懸河的重要啟示!一定要把黃河治理好。


愚公挖河


根本解決是修兩條水道,沿途交叉,設置水閘,建發電站,枯水期用一條水道,清理另一條,淤泥就給沿岸田地,兩條水道分別交替使用,一條順流而下做運輸還省油,另一條用水閘逐漸抬高水位,船就可以在平面向上開,不用逆流而上,汛期兩條水道都開,枯水期可以利用沿途水閘憋水,一段一段放水,這樣就能把大部分泥沙帶下去,沿途修建若干小蓄水庫,這樣建設成本可以用水運,和水電盈利抵消,而且水道比火車道成本低能拉動沿岸經濟。還有缺水城市比如北京,建議廢水分類建管道處理,例如廚房廁所水單獨修建管道,禁止使用有汙染洗滌劑,廚房廁所廢水簡單處理以後管道輸送到農田,用來澆灌還能節省廢料,節省汙水處理費用,廚房剩菜,等有機垃圾,分類丟棄,然後回收全都養蟲子,麵包蟲就可以,能吃掉所有餐廚垃圾,除了骨頭貝殼等硬物,蟲子賣給養雞廠當飼料。其他雨水生活汙水簡單處理賣給工廠,當工業用水,


考拉123397996


所謂河害問題無非是一決口,二泥沙淤積河床抬高,以至成為懸河。其實第一條在現在的技術經濟水平下,現在的技不如,

現在的技術經濟水平上,控制黃河數十年不發生決口,己不成問題。但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解決問題,還要從整個流域的生態環境保護及植樹造林等做起。第二個問題也有辦法

法,黃河管理部門多年來用泥漿泵抽河底泥沙抬高河堤,稱為淤背,有專家稱為挖一米

一米頂兩米,效果很好,甚至用來造地。

但現在的問題我覺得首位的是河益得不到充分利用,一是水不夠,吃水、灌溉及航運

運都國難。再者水質汙染,不利飲用和灌溉。

本回答為非專業人士非專業回答,歡迎指正。


啦啦啦146340976


歷史上,黃河的入海口,北到海河,南到長江,變了很多次,華北平原就是她的貢獻。但人類對這種變化,肯定是不能接受的,每一次黃河改道,都是巨大的災難。歷朝歷代,治黃都是國家級大工程,但囿於低下的生產力,很難做到長治久安,由於含沙過多淤積河道,再加上天災人禍,一般不到五十年就要決堤改道。如遇戰亂年代,無人治理,每年都改道也是有的。直到現代,生產力極為發達,並且黃河水一年比一年少,再也不會改道。但黃河泥沙淤積依舊,每年都要清淤固堤,成為了日常維護。以現代社會的生產力,除非人禍,可以說已杜絕了決堤改道的可能。

因黃河下游都是平原,決堤後淹沒區非常大,受災人數非常多,會造成城鎮城市,河流湖泊,道路交通,自然生態等重大改變,影響深遠。

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除非是山谷中的河流,平原區的河道總是會有淤積現象,長期積累,河底越來越高,直至改道,,,,沖積平原就是這麼來的。

現代社會,黃河是不會再決堤改道了,但從另一個角度看,也失去了改造自然,再造天地的能力,最多在入海口每年增加幾十平方公里的灘塗。


沒法用暱稱


如何從根本上解決黃河的河害問題,首先得了解河害是怎樣形成的,知道原因才能找到解決的方法,懸河是人類為了防洪不斷加高河堤而形成的,雖能起防洪的作用,但更加令人防不勝防,一旦決堤危害成倍增加,如何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就得必須瞭解洪水的形成,洪水,是水在水循環的過程中人類破壞大面積山體的水糸生態環境,致使大面積山體無法對雨水進行轉化利用,造成大面積水土流失,從而導致水循失調斦致,由此可見山是洪水之源,,而不是江河,要解決水患唯有治山,因為山是地球上最大的談水庫,是地球上水系生態糸統的中杻,山海的落差造就了河流,山海的完美結合造就了地球間水的良性循環和地球間的水平衡,一旦這個糸統出了問題,人類將永無寧日。

治山才是治水之本,治理江河只能治標,只能起到防洪抗旱的作用,防洪抗旱對災害發生,減少災害的損失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長期年復一年的使用就是一種失誤,而且是非常重的失誤,為什麼這樣說,在這裡我就先防洪,防洪是人類為了應對水災,以冶理江河為手段的應急方法,是必須的,也是行之有效的,但長期使用會造成水資原的大量流失,水資原大量流失的後果就是水循環失調,降雨減少,形成旱災,黃河形成今天這種局面就我們人類長期防洪的結果,如果我們在不引以為訓的,長江在不久的將來也將在我們防洪的過程中淪為第二條黃河,

長期防洪帶來的結果就旱災,為了抗旱,不得不長期大量提取地下水,又得不到補充,這樣又造成地下水的流失,當地下水流失到一定的程度,就會導致地表生物的死亡和災絕,從而引發地質、沙塵暴等災害。說到這點我又不得不說說我們人類為了應對水災和旱災,改善生態環境出現的另一個失誤,植樹造林,植樹造林是改善生存環境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必需的,但是我國部份地區由於長期乾旱缺水、缺肥,己基本喪失植物生存、生長的基本條件,這種條件下去植樹造林,有違自然規律不說還加劇地下水的流失,森林植被在水循環的過程中對雨水的轉化利用起了非常重耍的作用,但其本身不會儲存水源,含養儲存水源的是山體,在生存生長的過程中還會消耗蒸發大量的水分,因此在乾旱嚴重缺水地區不要大面積的植樹造林,造林要等創造一個適合樹木生存、生長的條件後,創造條件的方法就是治理,對山體的水土進行科學的治理。水固土、土保水,是水土的關係,水土關糸不合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科學地治理水土,就是利用水土之間的這種關糸進治理,從而達到水能固土,土能保水,水土都不流失的目的。經我實驗採用此方法恢復一座山體消化、吸收、蓄存雨水功能只需幾十天的時間,而且對雨水轉化利用的能力,可達百分之百,通過治理培養一個適合樹木生存生長的條件後,再去植樹造林就變得筒單容易多了,如果採用植樹造林的方法去恢復山體的這些功能,治理水災和旱災,須要樹木數十年的生長積累才能起到作用,就是有上百年原始森林覆蓋的山體對雨水的轉化也下合超過百分之八十。

治理水災和旱災,說簡單一點,就是利用山資源把雨水轉化成山泉水的過程,這樣不但能有效根治大面積的泥石流,山洪。還源源不斷地為人類的生存發提供淡水資源。

經過我近三十年的治水經驗認為,治理是是最安全、經濟、高效的方法,如果把這麼多年來,防洪抗旱的投入,水災和旱災的損失用於治理的話,足可以把我國能夠治理的山體面積治上好幾遍,而且生態環境會越來越好,如果還是堅持長期的防洪抗旱,水糸生態環境將會越來越差,最後將會失去中國水糸生態的最後一道防線,長江防線,真到了那時,就意味著我們這個民族,走到盡頭。


手機用戶6972155036


首先得要搞清楚為什麼黃河成為地上懸河?那是因為黃河流經黃土高原,黃土高原植被極其匱乏,而且土質鬆散。被黃河水沖刷造成大量水土流失,就成為“黃”河了。時而久之泥沙沉澱使河床抬高就成懸河了。黃害歷史上曾使黃河多次改道給人民造成了極大災難。要想根治就要制根,就是要根治水土流失讓黃河成為清河。1:治理黃土高原土質,增強植被,通過多少年來治理由於高原土質性質效果一直不佳。這就需要國家高投入,找出一個治理土質疏鬆的好的辦法來。2:人工干預,使黃河再次從黃土高原改道,避開水土流失區域。但這可能給地理環境帶來不利的影響,甚至災難性後果。所以第一個方法是當前最主要的治理手段。從目前來看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還不夠理想,忘廣大科技工作著積極努力,未來一定能使黃河清澈流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