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孩子的內在動機,讓孩子學會主動?

吳昆明123------


孩子要形成內部動機,需要一些意識上的提升。

一般來說,孩子在主動學習之前,都要經歷一個意識提升的過程。孩子要主動做一件事情,需要有幾個條件。在說明之前,我們首先要分辨一下“主動”和“自覺”的差別。

自覺學習的孩子不一定是主動學習,在我看來,主動學習的級別是比自覺學習要高一個檔次的。


自覺學習,可以認為孩子可以自我約束去學習。但是這個自我約束可能不是發自內心的想做,有時候是不得不做。比如老師要求的,家長要求的,孩子會按照要求去做。但是這和主動還是有差距的,主動意味著孩子對學習有渴望,內心對學習有一個目標,有掌握的需要。這樣主動學習的孩子就容易學得高效,能夠調整自己的狀態。


我們常常看到一些小學生寫作業很自覺,但是腦子似乎不夠活躍,這就屬於自覺,但是缺乏內心的主動性。

下面我們講一講“主動學習”的幾個要點:

1、孩子需要有一定的自由度

如果這件事情是孩子自由安排的,孩子有參與感,那麼ta就更容易投入進去。但是自由不是完全的放縱,適當的規則是必要的。最好的方式是在一個規則的框架內讓孩子自己嘗試著控制自己,這樣孩子就慢慢可以形成自我意識。

例如:假期的作業每天需要做多少,父母是可以和孩子先商量好的,這些作業應該在什麼時間做,怎麼做比較好,遇到問題怎麼辦?如果孩子參與進來制定規則,那麼ta就更願意去執行。同時,所謂的自由就是讓孩子有機會去反省自己做得到底好不好,而不是依靠大人的監督來完成。


2、孩子需要成就感

如果孩子學習的時候沒有成就感,那麼學習就變成了一種辛苦的任務。如何增加孩子的成就感,那就是需要大人給孩子正反饋。你和孩子談學習的時候,是正面的話語多還是負面的話語多?我相信家長回憶一下就能明白過來。

對於學習不主動的孩子,我們可以有適當地批評,但是批評絕對不能太多了,否則孩子不容易改變,甚至可能越來越差。比較好的方式是肯定孩子的進步,少量地提出修改建議。不要一次性提出孩子太多的問題,你可以一次提出一個改進的方面,這樣孩子才比較容易有意識地去改正。

3、孩子需要認同

說白了,孩子需要有一種我們是“一夥”的感覺。有些父母很少輔導孩子作業,但是陪孩子玩的時候卻非常投入。這樣的孩子更容易跟父母親近,也更容易聽取父母的意見。當然,這裡必須指出,現在很多父母是讓孩子玩,而不是陪孩子玩。比如帶著孩子去遊樂園,然後自己在旁邊玩手機。這樣的玩樂對孩子沒有太大好處,反而讓孩子變得更加的貪圖玩樂。

如果有時間,父母一定要全身心的陪伴孩子,這樣的玩樂才更有效。舉一個例子:小時候我媽媽陪我下象棋,儘管她屬於連“基礎”都沒有打好的超業餘的媽媽,但是這不妨礙我對象棋產生濃厚的興趣。我媽媽算是我的象棋啟蒙教練,她連馬的走法都是錯的。但我愛上下象棋了,最後通過和不同的人學習很快得到了提升。

所以,父母跟孩子的玩樂過程中,一定要投入,讓孩子感覺到快樂。最後還是得強調,父母帶孩子到遊樂場不是最好的娛樂方式。爸爸媽媽們帶著孩子一起去探索,去做一件事情,在玩的過程中要和孩子有良性的互動,這樣的陪伴才是最有益的。


翼翔老師的兒童教育


看到這個問題,我想起了盧勤老師說過一句話:雞蛋從外打破叫做食物,從內打破叫做生命。


如何培養孩子的內在動機呢?談一談我自己的感受。

1、孩子愛玩是天性,不可過分控制。

我兒子小學時候,學習不好,而且貪玩。小小年紀就喜歡打遊戲,很讓我不可思議。但是沒辦法,因為我自己還經常去遊戲裡下個副本……索性乾脆讓孩子跟我一起玩。

當我發現孩子數學成績一塌糊塗的時候,是在小學4年級下班學期了。班級倒數第一名。我找數學老師溝通,老師建議給孩子報班要不然孩子就真的跟不上了。

我這才意識到,孩子的貪玩確實要適當引導了。

於是,我做了一個艱難的決定,坑孩子!我在遊戲裡求兒子帶我去打排位賽,然後故意輸掉遊戲,完美的把兒子從黃金段位拉到了白銀段位……兒子哇哇大哭,把我拉黑,把遊戲卸載。

2、給孩子找個夥伴,探討學習。

兒子的內動力發掘是有一次跟前桌的小夥伴聊奧數題。

那天放學後,晚上準備睡覺的時候,我跟兒子聊天。兒子特別開心的跟我說,他和浩浩針對一個奧數題討論的不可開交,然後他總結了一句話:學數學是一件特別好玩的事兒。

從那以後,他強烈要求我給報班。



3、輔導班老師,活潑好動,跟孩子們打成一片。兒子更願意上課了

孩子的數學輔導班老師叫小芳。這位老師跟孩子們關係特別鐵。進門考每次都要學生們大喊:小芳小芳,魅力芬芳!跟著小芳,數學不慌!

兒子那個階段,數學成績從班級倒數第一名,成了正數第一名。


並且,孩子自己喜歡研究,沒事了,就買數學書。家裡有《數學簡史》、各種初中模擬試卷,都是他自己從網上購買,我再也沒有擔心過他的數學。

前兩天家長會,數學老師找我談話了。他數學考了72分,老師對他進行了嚴重的批評,我也跟他進行了溝通。青春期孩子波動是個大問題,可能會因為某些因素導致成績下滑。但是我相信孩子的內動力還是有的。


80後寶媽,堅信以身作則,才能讓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大家可以關注我@晨兒媽Tina

晨兒媽Tina


我朋友的女兒,從小學到高中,成績一直倒數,朋友評價女兒常說的一句話,***不笨,就是欠主動,多年觀察,小姑娘“不主動”的根源在於她媽媽常常“正話反說”,看見女兒認真學習一會兒,媽媽會說“早這麼學,成績早就提上去了”;看見女兒拖延時間,遲遲不肯學習,媽媽又說“一點兒也不知道用功,你看人家***,多給她媽省心”,諸如此類的情景天天上演。

孩子在未經歷某件事前,本來是沒什麼感覺的,既不會憑白主動,也不會無故拒絕,更多的是好奇,觀望和試探,上學、聽課、寫作業一系列的事,從過程到結果都必須遵守一種既定規則,對於孩子來說,新鮮勁兒很快就會過去,剩下的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學,至於為什麼要這麼辛苦的學習,即使師長們給出理由,以孩子的認知能力一時半會兒也理解不了,於是疲憊、厭倦、逃避的心態就產生了。



那麼究竟該如何培養孩子學習的內在動機,讓孩子一直保持向學的主動性呢?我個人有如下經驗。

首先,在學習這件事上,家長要保持好心平氣和的態度。動輒疾言厲色真的很可怕,孩子嚇懵了,腦子都不轉了,畏畏縮縮、唯唯諾諾,內驅力嚇去爪哇國了。

其次,學習內驅力始於動機,成於堅持。只要冷靜下來想想人為什麼容易沉溺遊戲,就會得出人人都需要成就感,任何人都喜歡被看見,被認可,被欣賞,也就是馬斯洛所說的“自我實現”。



學習是領悟知識和利用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是有一定難度的,不像遊戲是提前設定好的程序,只要完成規定任務就立馬會有相應獎勵,學習的獎勵是延遲滿足式的,進階的難度是層層加碼式的,小升初,初中課本難度加大;升入高中,難度又加大了;考上大學,難度繼續加大,總之,就是學無止境,想保持內驅力,唯一的辦法就是不斷的自我鼓勵。



最後總結個我個人的小竅門,女兒常說她在學習上走的最多的路,就是我的套路。她形容自己像個不知疲倦的小豬,而我經常把鮮嫩欲滴的胡蘿蔔掛在離她不遠的地方,引誘她一路狂追,其實所謂“新鮮的胡蘿蔔”就是“踮踮腳能夠得著的美好”,就是距離“舒適區”不遠不近的小目標。

父母能設計出合理小目標源於對孩子的瞭解,學生自己設計出合理小目標基於對自己的瞭解,心態穩定+目標合理+自我激勵是養成主動學習心態的三要素。

我是[阿娥你好],一個擅長和孩子交流的媽媽,也是一個愛學習、愛觀察、愛思考的寫作者,[關注]我,做成長型家長,一起進步。

阿娥你好


內在動機就是孩子學習的內在驅動力,它在沒有外在獎賞和壓力的情況下,可以激發孩子自主學習行為。通過下面這個真實的事例,我們來看看它在一個人的學習中究竟能起多大作用。


這孩子是我2002屆的學生,當年考上了我們縣一中,由於他學習上偏科比較嚴重,文科要遠好於理科,數學特別差,所以總成績在班上排名很不理想。班主任(也是他的英語老師)只重視那些成績好的,平時經常找他們聊天,放學又給他們開小灶。對於像我學生這樣排名靠後的孩子班主任很不待見他們,有時候還喜歡從言語上打擊他們。

我學生看不慣他班主任的行為,有幾次師生二人在班上發生了激烈的言語衝突,然後互不理睬,慢慢地師生關係鬧得很僵。他告訴我,後來上英語課他幾乎不聽,班主任也由他去。不過他的不聽課不是說放棄學英語,而是開始了自己的自主學習模式。

他的英語學習很有一套,他的音標學得好,通常單詞讀上幾遍就能記住。他喜歡朗讀英語,教材上的閱讀課文他都能讀得滾瓜爛熟,而且經常挑選一些精彩的段落背誦下來。 另外,他的英語閱讀量很大,經常買大量的英語報紙和雜誌回來看。他還有個好習慣就是喜歡聽英語,每天課餘時間除了聽流行歌曲就是聽課文錄音,有時候還邊聽邊寫。在高二的時候,他就已經把整個高中語法系統地學完。

那年高考,他的英語居然考出了141分,這樣的分數讓一批人跌破了眼鏡,那些長期被班主任特別關照的同學居然沒有一個超過他。

後來他告訴我,回顧高中三年,他一節課都沒有補習過,之所以能考出那麼高的分數,主要就是源於班主任當初對他的歧視。

他跟班主任對著幹的做法肯定是不對的,我們不可效仿。高中三年他在幾乎沒聽課的情況下,高考英語能取得這麼好的成績,顯然和他原來的英語基礎以及學習習慣有很大關係,但不可否認,他班主任當初對他的歧視,的確大大激發了他的學習內在動機,這是他成功的關鍵。

由此可見,內在動機對於一個人的學習是多麼重要,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不管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最主要的任務就是要調動孩子學習的內在動機。


那麼我們如何培養孩子的內在動機,讓其自主學習呢?

一、培養學習興趣,激發內在動機

現在很多孩子之所以沉迷於手機遊戲,就是因為他們對手機遊戲有著濃厚的興趣。同理,孩子們在學習上缺乏主動性,把學習看作是別人的事,做作業跟擠牙膏似的,老師和家長逼一下才動一下,就是因為他們對學習不感興趣。要想激發他們的內在動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唯有把學習興趣慢慢培養起來。

如何培養學習興趣呢?這是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我們家長耐心地引導他們,有時候還需要我們做出榜樣。比如,想要孩子戒除手機癮,我們必須先放下手機;想讓孩子愛上閱讀,我們必須先拿起書本。

二、把其他興趣愛好向學習上轉移

不管是愛學習還是不愛學習的,每個孩子都有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其實,興趣除了從無到有地培養之外,還可以轉移。我的一個同事家小孩原先手機遊戲癮特別大,無奈之下同事把自己的手機換成了老人機,兒子居然一有機會還能在上面玩貪吃蛇。去年暑假,同事在別人的建議下,把兒子送去學習了兩個月的編程,通過編程學習小孩知道了遊戲原來就是電腦工程師編出來的,他發現打遊戲很幼稚,編遊戲才過癮,回來後他主動要求買編程書看,現在遊戲癮小多了。

所以,首先我們要知道孩子的興趣點在哪裡,然後想辦法把它們向特長培養上轉移,最後再往學習上轉移。

三、用激勵來維持動機

無論是培養興趣,還是轉移興趣,我們的最終目的就是要通過興趣,把孩子內心最原始的學習動機給激發出來。但是很多孩子對某件事情剛開始的熱情一般都很高漲,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的熱情會因為達不到預期目的或其他外部因素慢慢減弱,這時候就需要我們去呵護或激勵他們,幫助他們在努力的過程中如何獲得成就感,來維持他們原有的內在動機。

在《銀河補習班》電影裡,我們看到了一個成績倒數第一的孩子如何慢慢成長最後逆襲成功的,這和他爸爸的正確教育有直接關係,孩子的成長伴隨著爸爸一路的呵護和激勵。


總之,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要善於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或把其他愛好向學習興趣上轉移,通過興趣激發出他們的內在學習動機,然後再用我們的呵護和激勵來維持動機,那樣我們的孩子就一定走在健康成長的道路上!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2017


自我決定論認為,所有的人,包括孩子都有三個基本心理需要:歸屬感(relatedness)、自主感(autonomy)和勝任感(competence)。

如果得到滿足,內在動機就提高了

一、歸屬感:孩子感受到愛、尊重和接納。

想象一下,你小時候參加興趣班,如果只有完成得好父母才愛你,完成不好就被他們嫌棄,你對興趣班還興趣得起來嗎?

二、自主感:孩子感到行為可以由自己決定。

2歲多時,我從一個巧克力罐裡拿出一個給他,他偏不要,非要自己在巧克力罐裡摸啊摸啊,最後心滿意足地挑了一個出來。罐子裡巧克力雖多,但(在我看來)都長得一模一樣,沒有哪一個比其它的更大,他摸個什麼勁呢?因為有選擇,是他自己決定的,這就是孩子自主需要的體現。

家長採用不同的語言表達和做法,滿足了孩子心理需要,孩子行為的配合度就提高了。所謂教育,正在於這些難為之處吧。給孩子多一些的自主感,並非放任不管由著孩子,而是在可能的情況下儘量讓孩子有可以選擇決定的感覺。

孩子是否在活動中體會到自主感和勝任感對內在動機的形成至關重要。

三、勝任感:孩子覺得他能做到。例如「我會畫水粉」「我能滑輪滑」「我能和夥伴合作搭樂高大樓」等。這部分內容很多,也得另文詳述。

例如,孩子玩網頁小遊戲大部分是輸,為什麼還愛玩呢?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是遊戲提供了及時的反饋,讓孩子看到了自己能力的提高!(上次玩580分,這次得了800分!勝任感提高了)

自我決定論認為:三種基本心理需要如果得到滿足,會促進孩子從外在動機向內在動機轉化(從左往右) 。圖示如下,反之,若三種基本心理需要得不到滿足,特別是自主感得不到滿足,原有的內在動機也可能會轉為外在動機。


自我決定論的深刻之處在於它不僅考察獎勵與否,還考察獎勵是否滿足了孩子的內在心理需要,從而促進或阻礙內在動機的形成。

物質獎勵是否會削弱孩子的內在動機?

有可能,但不一定!自我決定論認為關鍵要看外部獎勵對孩子意味著什麼。如果對孩子來說,獎勵意味著家長的某種操控,”只有你……才可以……“,孩子的自主感下降了,受控感增加了,的確會削弱孩子的內在動機。但如果物質獎勵代表著某種榮譽或對自己能力的肯定(勝任感),是信息性的,即便是物質獎勵(例如參加學校航模比賽得到獎金800元),也不會削弱孩子的內在動機。

家長怎麼做能避開獎勵的”陷阱“,更有助於孩子形成內在動機呢?

1,描述性的鼓勵比籠統的稱讚或獎勵提供了更多的成就信息(勝任感)。

不太理想的做法: a. 不錯! 或 棒!(很容易失效,即便是好話聽多了也沒感覺)b. 你作文如果多寫50個字爸爸獎勵你2元。(很可能孩子會為了賺錢而湊字數,並沒有提高作文質量。培養的是”外在動機“)比較好的做法:”恩,我第一次看到你作文裡用媽媽和孩子來比喻地球和繞著地球轉的月亮,我覺得很生動呢“。

2,慎用”如果……那麼……”“只有……才……”,如果用也要儘量減少操控的語氣。相反,增加孩子的理解、認可和親子情感聯結是有益的。比較:孩子有時早上起不來,會遲到……不好的做法:”如果你起早點,準時到幼兒園,那麼媽媽就多給你講一個故事。如果還遲到,媽媽一個故事都不給你講了!”比較好的做法:

“你早點起床,準時到幼兒園,媽媽也能更早點買菜回家做飯。這樣多出來的時間,媽媽可以給你多講一個故事呢“ (孩子早點起床,讓媽媽有了多出的時間)

“媽媽今天送你到幼兒園後,時間還挺早,上班的路上也沒那麼擁擠。謝謝你這幾天都起得這麼早,你是怎麼做到的?”(讓孩子自己表述,會更有成就感)

3,當孩子做到的時候,可以用慶祝的方式給予了孩子正面反饋,避免了負面作用。慶祝的好處是意外的驚喜,孩子卻不會以為他下次做到了,自然還有獎勵(避免了“ 如果……就……”)接上面的例子:”這一週你起得很早,準時到校,林老師也很驚訝呢。我們今晚去看場動畫片慶祝一下。“

4,孩子如果參與了約定和協商(被尊重,也體會到自主感),也有助於形成內在動機。

5,孩子如果提出自己的建議,用了自己想的方法(自主感),也通過自己的努力做的比原計劃更好(勝任感),自然會更有助於形成內在動機。例如12歲的孩子參加了10公里的馬拉松,按照約定可以獎勵他一部普通山地車。孩子說,“我能不能先不要呢,過兩個月如果我能跑下21公里多一點的半程馬拉松,你們獎勵我一部**品牌的山地車可以嗎?” 行! 為什麼不呢?!!孩子自己提出了一個更高的要求,願意去超越自己,獲得一個更大的物質獎勵。很好啊。

如果這個回答對您有所幫助,歡迎右上角點擊【關注】,【泛心理課堂】專注為您分享心理、情感、教育等相關內容哦~


泛心理課堂


有位媽媽分享說:“我兒子三年級,最近幾天回家寫作業速度比較快,昨晚我問他:“孩子,你今天居然6點前就完成了作業,好快呀,你是怎麼做到的呢?”兒子回答:“因為寫完作業就可以玩iPad。””媽媽說:“之前我還覺得挺好,後來感覺有問題,學習很被動,那我該怎樣引導他呢?”

孩子快快寫完作業,得到的好處只是可以玩iPad嗎?孩子還得到了哪些好處呢?其實他得到的最大好處是寫作業時的自主性。當他想快速寫完作業的時候,他做到了,他可以自己決定自己的速度。


我們要對孩子說:“當你想玩iPad,你決定要快點寫作業的時候,你就做到了!很棒啊,你現在可以決定自己寫作業的速度了,而且我看到你好像能夠把控自己的注意力,讓自己全身心地投入進去,這種能力太重要了!那下一次你想做什麼事的時候,你就可以先快快地寫好作業,來為自己擠出時間,這真好!”孩子一聽,就會到生活中去對應,他會發現,到了三年級,自己的確常常能夠找到辦法,來讓自己快速地完成作業。之後,孩子每天都會帶著一雙觀察的眼睛去看:當我想快學的時候,我能夠用什麼辦法讓自己快學。這種力量太強了。所以,當孩子想要自己決定自己寫作業的速度,想要自己決定自己的任務的時候,我們就讓孩子自己來決定吧,這就是自主性。

這位媽媽的問題真的很重要,其實她問的問題是:當我看到iPad作為外部好處,確實激發了孩子快寫作業的動機時,我怎麼能夠把它轉換成內部動機?

外部獎勵有的時候對孩子危害很大,光有外部獎勵會削弱孩子真正的學習動力,所以要把它轉成內部動機。其實剛才的方法已經把外部獎勵轉成“自主性”需求的內在動機了。

當我們想要激發孩子學習的內部動機的時候,要先看清楚孩子有哪些內在需求。

首先,滿足孩子的自主性的需求。

當孩子可以自己做決定時,他的潛能就會最大限度地發揮。想激發孩子的學習動機,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滿足孩子的自主性需求。

比如,一位媽媽說到這樣的問題:孩子四年級了,沒有自律性,注意力不集中,發呆走神。當媽媽提醒他的時候,他眼圈紅紅的很內疚,說:“媽媽,我自己管不住自己,不知怎麼就走神了,媽媽,你要盯著我。”媽媽覺得孩子很無助,很想幫他,這時媽媽就要看到孩子自主性的需求,孩子想要控制自己的注意力,而且孩子找到的一個辦法是請媽媽來幫他,這就是自主性的體現呀! 這時候媽媽就要接著孩子的話說:“孩子,你說的這句話很重要啊,你已經發現了自己走神,而且你主動地想辦法讓媽媽來幫你。這些是你上到四年級後做到的,三年級的時候可能你還沒做到,所以今年媽媽發現你不一樣了,你開始主動地找辦法了,這太好啦!來,你跟媽媽講講你希望媽媽怎麼幫你。咱們一起來找辦法。”這樣孩子自主性的需求就被尊重了,他就會跟家長一起去找方法。當他主動提出一個辦法時,家長就應當去配合他。此時媽媽的身份是什麼?媽媽的身份不是普通的監督者,而是孩子請來監督他,給他幫忙的那個人。孩子能夠自我決定,他心中就有了主動的力量。 所以當我們把這個決定權交到孩子手裡,讓孩子發現自主的力量,能夠自我決定的力量,孩子當然就會愛學習,就會發自內心地想辦法讓自己更好地學習。

其次,是完成任務本身的愉悅感。

千萬不要和孩子說,“你寫完作業,媽媽獎勵你吃冰激凌”,或者說“8點前寫完作業讓你玩20分鐘遊戲”。這種做法特別不好,因為它會干擾或影響孩子體會完成任務的喜悅感。

這個時候你就要讓孩子體會到完成任務,尤其是經過痛苦和努力後完成任務的那種愉悅感,這會促進孩子以後有動力去完成和挑戰更難的任務。

當孩子完成一項學習任務時,家長如果用一個外在的刺激去吸引他,中止了這種內在的獎賞機制的話,那孩子就體會不到成功後發自內心的愉悅感,孩子便沒法愛上學習。

當孩子很努力地完成了一項任務後,我們一定要說:“哇,孩子,你了不起呀!這個任務不容易,但是你做到了,好棒!”這就夠了。或者只是簡單地說:“哇,完成的感覺真好!”讓孩子體會到完成任務的內在好處,這樣他下次面對困難的時候就會被這種完成時的愉悅感、自豪感吸引而堅持把事情做完。

自我決定的需求和完成任務後的愉悅感,當孩子能夠體會到這兩種需求,並知道如何通過行為去滿足這兩種需求的時候,他就會有內在的學習動力。

蝸牛媽媽家庭教育


【拈花微笑的女人最美】回答

說到孩子的內在動機,我是深有體會。

我的孩子最喜歡閱讀,每天看課外書從來不需要我提醒。對於老師佈置的摘抄、寫讀書筆記、在書上做批註之類的任務總是樂此不疲,及時完成。她也喜歡讀電子英文繪本,我給她訂閱的“ABCreading"上的英文繪本也是每天必讀,主動打卡。

而在對待每天我佈置給她的一道數學奧數題上,她的態度截然不同,不但要拖到最後一刻,而且要在我的反覆提醒甚至威逼利誘之下完成。我問她為什麼會這樣?她回答,我覺得中英文閱讀很有趣,我喜歡;數學奧數沒意思,我不喜歡。

她所說的喜歡和不喜歡以及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其實就反映了她的學習動機。

認識心理動機。

心理學研究中說:決定孩子學習和做事的源泉就是動機(motivation)。

動機是由目標或對象引導、激發和維持個體活動的一種內在心理過程或內部動力。它分為內在動機與外在動機。

外在動機是在外部刺激的作用下產生的,是為了獲得某種獎勵而產生的動機。

內在動機是由個體的內部需要所引起的動機(因為喜歡某項活動或覺得該活動有趣而想從事該活動)。

而能讓孩子快樂學的源泉就是內在動機。

就像我的孩子,從內心喜歡學閱讀,覺得閱讀的過程是有趣的,而不是因為外部獎勵和壓力去閱讀。而奧數是我強加給她的,對於她來說做奧數的動力就是外部動機。

如何激發和保持孩子的內在動機?

首先我們來了解心理社會發展的八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嬰兒期(0~1.5歲) 該階段的發展任務是發展信任感(trust),克服不信任感(mistrust) 。

第二階段是兒童早期(1.5~3歲) 該階段發展的基本任務是發展自主感(autonomy),克服羞恥感(shame)、懷疑感(doubt) 。
第三階段是遊戲期(3~5歲) 該階段發展的基本任務是獲得主動感(initiative),克服內疚感(guilt) 。
第四階段是學齡期(5~12歲) 該階段發展的基本任務是獲得勤奮感(industry),而克服自卑感(inferiority) 。
第五階段是青少年期(12~18歲) 該階段發展的基本任務是建立自我同一感(identity),防止同一感混亂(identity confusion) 。
第六階段是成年早期(18~25歲) 該階段發展的基本任務是建立親密感(intimacy),而避免孤獨感(isolation) 。
第七階段是成年期(25~65歲) 該階段發展的基本任務是獲得繁殖感(generativity),避免停滯感(self-absorption) 。
第八階段是老年期(65歲直至死亡) 該階段發展的基本任務是獲得完善感(integrity),避免失望(despair) 。

總結:兒童內在動機的發展部分取決於其交往需要、勝任需要和自主需要,以及讓父母、老師或生活中重要的人滿意的程度。

激發和保持孩子內在動機的具體方法

1.讓孩子在學習或任務完成中有成功的體驗,給孩子提供適合其年齡的任務。

孩子在學習或完成任務中體驗到成功之後,他們會更喜歡學和做。

這個結論也來源於心理中的基本原理:個體在某種情境下做出某種反應,如果之後伴隨著一種強化物,那這種反應在類似情境中發生的概率就會增加。

那麼,家長就要思考:什麼樣的學習或任務最能夠使孩子體驗到成功?

心理學給出的答案是:中度挑戰性、有滿足感的任務。

孩子的學習能力發展是有規律的,家長要讓孩子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如13歲前緊抓語言最合適。13歲以前,孩子的形象思維、直覺思維、模仿能力比較強,這個階段學語言最合適。比如小學背古詩就比大學再背要容易。到了高中,抽象思維、邏輯推理能力發展起來了,再學數學等學科會更容易。但是現在很多家長倒過來了,小學學奧數,高中背外語,這就錯過機會了,事倍功半。

知道了這一點之後,我就去了看奧數書,發現很多題目都是“超前學習型”的,也就是說孩子三年級時要做四年級的數學內容,難怪她會沒興趣。於是我給她換成了三年級的奧數書,讓讀四年級的她來做,果然,做奧數的興趣就大大提高了。

現在很多父母都喜歡盲目地讓孩子提前學習和拔高學習。這就像語言“揠苗助長”一樣,最後可能會害了孩子。

2.精心保護和培養孩子的成就感。

俗話說“失敗是成功之母”,其實對於孩子而言,可能恰恰“成功才是成功之母”。成功的體驗才能不斷激發孩子的內驅力和自信心。失敗帶來的挫敗感和羞恥感往往是阻礙孩子挑戰的最大障礙。

我們要經常給孩子製造成功的體驗,保護她的成就感。在生活中,我就很注重培養孩子的成就感。我的孩子因為讀過很多繪本,很喜歡自己編故事,經常拉著我要我聽她編的故事。故事編得並沒有多少邏輯性,而且又長。但我每次都會表現出很有興趣的聽她講,還會鼓勵她講完了之後用畫畫的方式“畫'畫出來。結果她竟然真的會畫出來,讓我在旁邊配文字。做完後我們會一起裝訂好,到現在,這樣的”自創繪本“都有十幾本呢。

孩子在學校獲得的獎勵,最好用漂亮的盒子裝起來,做成成長檔案袋;孩子做的小手工,也可以在一個地方固定展覽一部分;孩子的興趣學習你也要及時跟上,肯定他的學習成果,指出他的學習失誤;這些做法看似不經意,實際上在孩子面前顯示了你對他的重視,是很好的增強成就感的方法。

3.與其對孩子大包大攬,不如做好榜樣。

現在流行一句話:一流的家長做榜樣,二流的家長做教練,三流的家長做保姆。

如果要讓孩子對學習發生興趣,尤其是小學生,首先要讓他知道父母很喜歡讀書,求知慾很強,並且不斷學習。

最好在孩子學習時,父母不是跑去看電視、打麻將、跳舞,也不是站在門口看孩子是否在寫作業,像監督勞改犯似的看著他,或者拿個手機不停地刷,而是坐在孩子身邊一起看書學習,或者做一些有益的事情。平時在陪孩子寫作業時,我都是在一旁看書的。這樣也無形中督促了自己沒有放棄閱讀的習慣。

如果孩子是在“父母陪伴著成長,父母是孩子的良師益友”這樣的家庭氛圍中長大,一般發展得比較全面,也更有主動性。

總結一下,培養孩子的主動性,父母要認識到:

1.孩子的成長動力來自積極的內部動機。

2.兒童內在動機的發展部分取決於其交往需要、勝任需要和自主需要,以及讓父母、老師或生活中重要的人滿意的程度。

3.父母要根據孩子的年齡佈置相應的學習任務,要保護和增強孩子的成就感,同時要做好孩子的榜樣。

希望我的回答能給你帶來啟發。


拈花微笑的女人最美


我是義哥說教育。對於如何培養孩子學習的動機,是非常重要的。現在很多孩子其實非常聰明,但是學習成績並不理想,其中重要的就是學習動機不強。

對於培養孩子的學習動機,我還是要以我女兒最近剛剛完成的擇校考試來談談。我女兒在2016年到美國訪學一年。回來之後就有了報考武漢外國語學校的資格。武漢外校是武漢市最好的初中之一。該校培養的還具有開闊的視野,有綜合的素質教育。每年武漢外校的報名都是非常嚴格,考試競爭就更加激烈。今年共招學生400人,據說有6000多人報名考試。面對這樣激烈的競爭,孩子必然需要投入巨大的經歷進行復習考試。但是還只是不是願意去考試呢?這就涉及到考試動機的問題了。在這之前,我就和孩子一起做了如下幾件事情,讓孩子的學習動機強化起來:

第一,描述學習目標的適應性

因為在美國的一年學習,對孩子的學習習慣養成很好。女兒也非常喜歡美國的教育模式,在回國的時候也是戀戀不捨。她非常不喜歡國內的教學模式,作業非常多。回國後,我就和孩子說,武漢外校非常好,與美國的教育模式相似,進入這所初中,就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興趣愛好,而且將來也能很好的出國留學。由於,有了這種對學習目標的描述,孩子回來後就確定自己的初中要進武漢外校。

第二,制定合理的行動計劃

有了目標並不一定會產生動機,因為,有些目標是很難實現的,孩子可能看不到希望。因此,家長應該制定相應的行動計劃,讓孩子覺得在這個計劃當中,只要按照計劃行事,努力學習,就能夠實現目標。於是,我在她5年級下學期就開始制定外衝計劃,學校應該怎樣學習,培訓班應該怎樣學習,列出表,列出時間,列出目標。讓孩子清楚自己將要幹什麼,朝著目標前進。

第三,隨時提醒孩子的學習目標

學習畢竟是個辛苦的過程。孩子在定下來考外校的目標時候,學習非常刻苦。在她的課程表中,寫下了“越努力,越幸運”“一切為了外校,努力,衝啊!”等字樣,這些奮鬥的字眼都是孩子自己寫上去的。我也是偶爾看到這些話,我自己都非常感動。這些話一直在提想著她,要努力,要奮鬥。有了這種學習動機,孩子都不需要可以提醒,每天都會好好學習,說實話,我都為孩子的學習衝勁所感動。

考試結果出來以後,孩子還是差了7分,沒有考取外校,進了外校分校,也算是不錯了。查到分數的那個晚上,孩子哭了很久,我們也為他惋惜。但是,說實話,她的分數相對於她平時的成績,已經非常好了,很多平時比他模擬考試多1-20分的同學,成績和她差不多。

雖然失敗了,但是,我和孩子說了,你的努力還是非常有成效的,最後的成績還是很滿意的。雖然結果很重要,但是我覺得過程同樣重要。

通過這件事情,孩子也懂得了,很多事情,需要努力才能夠獲得成功。有些事情,即使沒有成功,只要努力了,就不後悔!


義哥說教育


1.一個故事

關於物質獎勵的危害,很多人都聽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個老人非常喜歡清淨,但是附近有幾個頑皮的孩子,每天都在老人的房子周圍玩耍,老人想盡了各種辦法要阻止這些孩子,但效果都非常不好。

後來老人想了一個巧妙的辦法。

有一天,他對所有的孩子說:“非常感謝,你們能來我院子裡玩耍,為了表示感謝,我願意給你們每人兩美元作為獎勵。”

這些孩子當然不瞭解這個老人的意圖是什麼,第二天仍然過來玩耍,但這次老人只給了這些孩子一美元。

雖然這次拿到的獎勵和上次相比少了一美元,但是孩子還能夠接受,第三天他們又來了,但這次老人只給他們了5美分,其中有一部分孩子已經表現出了不滿意,但孩子還是勉強的接受了老人的獎勵。

第4天這些孩子又來到了老人的院子進行玩耍,但是老人對他們說:“最近我的經濟狀況太糟糕了,我現在沒有錢給你們了。”

這些孩子聽過之後,非常氣憤的離開了院子。

2.一個實驗

心理學家德西也承受過一個事件,發現金錢等外部強力會削弱人類的行動動機。

德西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邀請了兩組學生在不同的房間裡玩立體積木拼圖,每個房間都擺放有娛樂雜誌。

然後要求這兩組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用積木拼出制定的圖案。

並且在實驗之前對第一組學生說,如果拼圖能夠拼正確則會有金錢獎勵,而對另外一組學生沒有告知任何獎勵。

實驗經過10分鐘之後,他告訴了這些學生,你們現在可以自由活動,但是他在離開房間之後,通過鏡子觀察,這兩組學生的不同反應。結果發現,第一組的學生自由活動的時間,一般會放下積木,去翻看雜誌,而另外一組學生則在繼續研究拼圖。

3.物質獎勵為什麼會有副作用?

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不恰當的激勵,會削弱一個人的內部動機。

有很多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都認為,孩子本來就充滿好奇心,充滿探索的慾望,即便是沒有任何外在的獎勵和懲罰,在興趣、內在滿足等因素的驅動下,他們也願意做一些事情,因為這些行為能夠給他們帶來快樂和成就,從而讓他們感到滿足。

如果學生在做某件事情時,家長沒有分清楚,孩子是受內部因素驅動還是受外部因素驅動?

孩子做某件事情,可能只是覺得做這件事情有意思,做這件事情能夠給自己帶來成就感,但家長和老師錯誤的認為,孩子做這件事情是為了獲得獎勵,為了獲得表揚這種錯誤的表揚和獎勵,往往會改變孩子原來的認知結構,讓孩子產生錯誤的歸因方式。

舉個簡單例子,為了鼓勵孩子好好學習,有些家長的做法是直接告訴孩子:“如果你下次考試成績進步,你進步一個名次,我就直接獎勵你100塊錢,這些錢你可以自由支配。”

讓這樣的做法看似是在激勵孩子,但如果你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你就會發覺孩子的想法可能和你是不一樣的。

如果孩子對自己的學習有信心,覺得自己能夠把這些獎勵拿到手,那麼他在考試,甚至學習的過程中,每天都是在盤算,我這些錢拿到手之後,我應該買什麼呢?我應該怎麼花這些錢呢?如果他的心思都不在學習上,學習成績怎麼可能取得進步呢?

再或者,你給孩子設定的目標可能有點高,此時孩子的想法很有可能是,既然這些獎勵我也得不到,還不如現在玩一會兒。

並且父母是在用自己的行動告訴孩子,學習是比較苦的,正是因為你比較苦,所以我才會給你獎勵。

物質獎勵有這麼多的弊端,會帶來很多負面效應,那麼物質獎勵,是不是就不可用了?

答案是建議慎重選擇物質獎勵,如果非要用物質獎勵的話,主要是要把物質獎勵和孩子的內在動機聯繫起來,嘗試把外在驅動轉化為內在驅動。

4.如何把外在動機轉化為內在動機?

通過前面的分析,不難發現,要想讓激勵產生應有的效果,最關鍵的是要讓激勵和目標相一致。

  • 第一,表揚和獎勵儘量以過程為導向。


家長在表揚或者獎勵孩子的過程中常見有三種評價。

第一種是整體性的判斷,指向的是孩子自身,比如你真聰明,你真是個好孩子。

第二種表揚和獎勵方式,是以結果為導向進行判斷。比如你這次考試成績非常好,下次繼續努力;你的作業和上次相比整潔了很多。

第三種是以過程為取向的表揚和獎勵。表揚者在表揚孩子的時候,會重點關注孩子在達成目標的過程中採取了哪些行動,付出了哪些努力,有哪些是值得孩子堅持的?

當然最有效的激勵方式是第三種,在獎勵或者的過程中,應該重點關注孩子為達成目標付出的努力,或者是採取的策略。

比如,你為了鼓勵孩子好好寫作業,並且你知道孩子特別喜歡看動畫片,那麼這時候你就不要給孩子說:“你好好寫作業,寫完作業之後,你就可以看20分鐘的動畫片。”

而是應該給孩子說:“讀課文、做作業是一種學習,你看動畫片也能夠從裡面學到很多內容,上次你看的那個動畫片,裡面有很多歷史、地理、文化方面的知識,我自己也沒聽說過,你寫完作業之後,咱們一起看。”

當你這樣告訴孩子時,孩子就會明白,我看動畫片並不是為了逃避學習,看動畫片和讀課文都是為了獲得知識,並且我還能夠知道一些爸爸、媽媽不知道的事情,這會讓我非常有成就感。

  • 第二,把外部激勵轉化為內在激勵。

人類在幾千年的進化過程中,大腦已經形成了一種內在的獎勵機制,一個人完成一項有挑戰性的任務,或者是學會一個新的知識之後,正常情況下,大部分人都會產生一種愉悅感。

而這種愉悅感主要是來自於大腦中分泌的多巴胺和內啡肽。

多巴胺會讓人產生快感,是一種重要的神經遞質,而內啡肽不僅會讓人產生抑鬱感,而且會有止痛的作用。

因此當孩子在做某件事情,或者是想做某件事情時,作為家長,首先要學會激發孩子的內在動機。

比如,在做家庭作業時,可以給孩子一定的自由,讓孩子決定什麼時間寫什麼作業,以及什麼時候開始寫作業,只要孩子設定的目標,能夠保障按時的完成任務,不至於產生太大的問題,父母儘量要給孩子一定的自由度。

再比如如果孩子的自控能力特別差,不愧自己制定的目標,這時候你可以給孩子一個選擇,孩子可以選擇自己制定一個目標,然後爸爸媽、媽給他提供一些建議,再或者是和爸爸、媽媽一起制定目標。

  • 第三,給孩子設定合理的目標,讓孩子有成就感,進而激發孩子的內在動機。

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他能夠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

雖然孩子天生就充滿著好奇心,充滿著探索的慾望,但是這種好奇心和挑戰的慾望是非常薄弱的,父母要注意引導和保護。

比如,在給孩子設定學習目標時,儘量結合孩子的具體情況,設定的目標要讓孩子跳一跳,能夠夠得著。

一般情況下,設定比孩子的實際能力高30%左右的目標,既能夠激發孩子的挑戰慾望,同時又不至於讓孩子產生挫敗感。

另外,動機和興趣愛好之類的本身就帶有非常濃厚的感情色彩。一些年紀比較小的孩子,往往會把對老師或者是對父母的感情,直接遷移到學習和生活中去。

如果孩子從父母那裡得不到任何情感上的支持,那麼即便是你用盡各種辦法,甚至威逼或者利誘,孩子的行為仍然不會有太大的改變。

我是“升學與考試”---分享學習方法,關注教育時事,指導升學規劃。期望我的回答能對你有幫助。


升學與考試


所謂的內在動機是一種本意的表現,而我們現在的教育體系下,內在動機受外表物質的影響越來越明顯,很多孩子學習都是為了休息,為了娛樂,甚至為了一些物質和精神上的獎勵而已,並不是為了真心的自我發展。

小學畢業的時候,因為當時家裡比較窮,家長承諾了,如果學習好能夠考入鄉鎮中學的話,給買一輛自行車,結果學校收5名學生,我是第5名,順利的賺到了人生的第1輛自行車。

能夠利用自己的學習成績賺取從家庭中的一輛自行車,這只是一個外在表現,更多的是一種內心的體驗,所以說我個人覺得家長為孩子的努力提供物質獎勵並不是什麼十分過錯的事情。任何一個人的成長都必須要有外在的形式,而物質的獎勵只是外在形式的一種。

再舉個不恰當的例子來講,幾乎所有的成年人參加工作之後都需要獲得報酬和收入,都需要獲得榮譽和稱號,這些都是什麼呢,這些都是一些外在的表現,作為一名老師,我們爭取自己的工資越來越高,職稱越來越高,這一切最終演變為的最終結果,只不過是金錢的多少變化。

什麼是內在動力?我們的內在動力是為教育事業付出,但是轉化出來我們的內在動力就是為自己的工資在服務,工資越高職稱越高,同時也側面反映了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雖然有時候這不是一種等同關係,但是目前唯一合理的一種解釋。

所以對於學生的獎勵問題,我們不要糾結於什麼形式,不要糾結於精神層面還是物質層面,只要孩子內心發展了,成績提升了,素質提高了,這些都是可以的。

主動是一種非常困難的行為,除了聖人可以做一做。其他普通人都必須依靠自己才能完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