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在古代到底發揮了多大的作用?

叔叔給你糖吃


春秋戰國時期的名醫,扁鵲公元前(407~310)年,姬姓,秦氏,名越人,從師於長桑君,盡傳其醫術禁方,醫術高超。著有《扁鵲內經》.《扁鵲外經》、《難經》等。

扁鵲的高超醫術與療法,奠定了祖國傳統醫學診斷法的基礎。他善於總結前人和民間藥方,結合自己的醫療實踐,在診斷、病埋、治療上對祖國的醫學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唐代醫學家孫思邈,在論病、用藥等方面,善於運用古方並結合自己的經驗,不拘泥於傳統,取長補短大膽創新。他看病總是“精問察之”,“至意深心,詳察形候,纖毫勿失,處判針藥,無得參差。”形成了自己嚴謹的診療作風,開創了中醫學史上一代新風。孫思邈在《千金方》中首列婦科、兒科。其中許多方面至今仍可作為現今婦幼保健、護理的借鑑。

另外,孫思邈對保健衛生、預防疾病也非常重視。他主張養成良好的衛生和飲食習慣,勞逸結合加強鍛鍊身體,預防並減少疾病的發生。

孫思邈不僅是一位大膽創新的醫藥學家,而且還是一個有作為的《煉丹家》。在《丹經內伏硫黃法》中,孫思邈記錄了火藥的配方,對人類作出了巨大貢獻,是戒國四大發明之一。

李時珍是明代醫學的一代宗師。

他所著的《本草綱目》中對鱷魚早有記載:“南人珍其肉,以為嫁娶之敬”,“肉至補益,主治少呼吸,足不立地,溼氣邪氣,諸它腹內,症痞惡瘡。”可見古人對鱷魚在治哮喘、咳嗽、風溼、身體虛損、心腹等病及惡瘡腫瘤等方面,都有很好的療效。


王玉潔507


非常榮幸能夠為您解答問題,以前翻看過一本雜誌,看到裡面提到古代中醫的輝煌成就,很多是我所未曾聽說的。自我認為,這樣的知識不收集起來,對不起我自己,我是一個喜歡在談話時能說出各種知識的人,因此,只要是我沒聽過的,沒見過的,對我來說,那就是知識,就是要像海綿一樣拼命地往裡吸水,把他們收進我的腦袋中。我給大家分享一下,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早在夏商周時期,中國酒已出現藥酒及湯液。西周的《詩經》是中國現存文獻中最早記載有藥物的書籍。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典籍《內經》提出了‘寒者熱之,熱者寒之’,‘五味所入’,‘五臟苦欲補瀉’等學說,為中藥基本理論奠定了基礎。現存最早的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是秦漢時期眾多醫學家蒐集、總結了先秦以來豐富藥學資料而成書的。本書記載藥365種,至今尚為臨床所習用。它的問世,標誌著中藥學的初步確立。

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中國已經有關於醫療衛生以及十多種疾病的記載。周代已經使用望、聞、問、切等診病方法和藥物、針灸、手術等治療方法。秦漢時期,形成了《黃帝內經》這樣具有系統理論的著作。此書是現存最早的一部中醫理論性經典著作。張仲景所著的《傷寒雜病論》,

專門論述了多種雜病的辯證診斷、治療原則,為後世的臨床醫學奠定了發展的基礎。漢代外科學已具有較高水平。據《三國志》記載,名醫華佗已開始使用全身麻醉劑‘麻沸散’進行各種外科手術。

從魏晉南北朝到隋唐五代,脈診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晉代名醫王叔和所著的《脈經》歸納了24種脈象。該書不僅對中國醫學有很大影響,而且還傳到了國外。這一時期醫學各科的專科化已趨成熟。針灸專著有《針灸甲乙經》;

《抱朴子》和《肘後方》是煉丹的代表作;製藥方面有《雷公炮炙論》;外科有《劉涓子鬼遺方》;《諸病源候論》是病因專著,

《顱囟經》是兒科專著;《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藥典;

眼科專著有《銀海精微》等等。另外,唐代還有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和王燾的《外臺秘要》等大型方書。

從明代開始,西方醫學傳入中國,一批醫學家們主張“中西醫匯通”,成為當代中西醫結合的先聲。醫學家李時珍歷時27年,完成了中藥學鉅著《本草綱目》,

全書載藥1892種,成為中國本草史上最偉大的集成之作。”

中國古代的醫學居然能這樣發達,不得不感嘆古人的偉大。在沒有顯微鏡等的幫助下,古人找到了人體的12條大經絡,通過脈象,通過按捏經絡,就能治好疾病,我佩服之情猶如滔滔江水延綿不絕……

因此我認為中醫在古代發揮的作用是不可思議的








覓史記


中醫具有完整的理論體系,其獨特之處在於天人合一,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及辯證論治。中醫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是由若干組織和器官所組成,各個組織和器官都有著各自不同的功能,決定了機體的整體統一性。

中醫是我國古代醫學文化的結晶 在古代治病救人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湧現出了許多功效神奇的方劑和寶貴的醫學典籍,至今仍在醫藥領域被廣泛應用。

在人類的發展史上,疾病一直是我們的天敵,就像目前我國武漢出現的新型冠狀病毒,對人類的威脅性太大,至今已有31215例感染人員了,這要是放到古代,可以想象,定然是大規模的全員感染。所以我們還是希望醫學能夠儘快研製出對抗新型冠狀病毒的疫苗,不論是中醫還是西醫,都是這次瘟疫的有功之臣,我們要感謝這些戰鬥在一線的醫生。

其實在中世紀的歐洲就曾經爆發過數次大規模的黑死病,造成了數千萬人死亡的後果,除了黑死病,還有鼠疫、西班牙大流感等等,都是歐洲人民永遠的傷疤,慶幸的是我們中國從來沒有爆發過大規模的流行病,這都是我國古代中醫的功勞。

可以說中醫在古代發揮了不可或缺的重大作用,中醫的存在是我們能發展到今天的一個重要基礎,也是我們能有14億人口的前提。


向天空


中醫,就是在現代醫學上。那也是獨流,有些病在西醫都沒有辦法的情況下,而中醫一張方子,便是救命方。有些地方的醫院,在拍完片子之類的後開大堆藥,完了沒啥作用,有時候也會推薦去問老中醫看看開個藥方。

而在古代中醫發揮啥作用呢?在古代中醫基本是世代相傳?代代學醫,也有學徒功成後獨自開館。其實在古代沒有啥大的作用,最多打仗後給士兵看病,也是為了國家,在古代窮人基本是看不起病的,大多就是找個老方子,自己給自己看。喝上好了就好了,喝上沒好,有可能一命歸天。在古代呢中醫的門店寫的是“但願世上無疾苦,寧可架上藥生塵”為啥呢,你想下,在古代雖說衣食無憂但是也貧苦,基本家裡沒啥錢,得個病基本沒錢看病,所以呢大多數的藥店基本上是給有錢人開的,賺有錢人的錢,所以地位在古代也是非常高的,但是為啥現代藥店寫的滿多少送啥啥啥,滿多少送啥啥啥,買幾盒送幾盒,那是因為現在的人基本上買上幾百盒藥錢沒問題的,然後抓住現在人圖便宜的心思,所以就滿多少送多少的牌子大多數藥店都有,所以說,在古代中醫說賺有錢人的錢,發揮著可有可無的作用,現在是醫者恆心,發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笑夜道天下


先說說為什麼古代國外的一些流行性感冒,西班牙大流感。造成大規模傳染,2千5百萬到4千萬死亡。當時世界人口也就17億左右。為什麼中國歷史上沒有出現過。就連西班牙當時的國王都被感染。

那麼為何中國如此慶幸? 沒有如此爆發過大規模流行病? 這就要得益於中醫,據《中國疫病史鑑》記載,西漢以來的兩千多年裡,中國一共發生321次疾病流行,由於中醫的有效預防和診療,在有限的地域和時間內控制住了疫情的蔓延,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像西班牙大流感,歐洲黑死病,全球鼠疫那樣的瘟疫。

這都因為當時的中醫非常先進,對於各種中草藥運用的非常合理,而且針灸,外科手術都領先西方。

中醫在古代就有消毒的意識了,自私疾病爆發的區域 會使用醋或者石灰,進行處理,據史料記載秦國有外來之人,其乘車馬具都要經過燎煙薰以消毒防疫,宋代還用艾蒿等藥物驅趕蚊蟲預防瘟疫,這都是得益於中醫瞭解病理做的預防。

再說說古代天花病,天花是一種嚴重的瘟疫病,但中醫在總結經驗之後,在公元980—1567年間就發明了,人痘接種術。有效的預防了天花瘟疫的傳播,這都是中醫做的貢獻。





帶你走進中國歷史長河


中醫,在中國古代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毫不誇張的說:唯有中醫,中華民族才得以生生不息;唯有中醫,才能夠減少古人的病痛和死亡;唯有中醫,才使古代歷次大疫沒有造成滅頂之災。

據《古代疫病年表》記載:自古以來,歷朝歷代都有疫情發生,僅明朝統治的276年間,就發生過176次疫情,平均每1.5年就發生一起疫情;清朝入住中原統治268年間,就發生過197次疫情,平均每1.3年就發生一起疫情。可以看出:疫情是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發展,隨著人口的劇增而劇增。

疫情疾步向我們走來,看似令人費解:為什麼人類越發展,中醫越發達,疫情卻越頻繁?實則很簡單:是因為人口猛烈增長,人口密度不斷增高;商業不斷髮展,人口流動增強;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與人交往渠道更加多樣;交通不斷提速,“地球村”的距離更加密切。縱觀古代歷次疫情的爆發,少之又少的倖免於難者,完全靠的看似“簡單”的中醫手段(還沒有西醫)挽救的生命。

老祖先中醫對付疫情的寶貴經驗,今天仍然沿用,並且有非常好的效果。比如,明朝李時珍採取的,將感染疫情病人的衣物上鍋高溫蒸煮,預防接觸性感染的做法,非常有效。再如,1894年廣東鼠疫,按照中醫指導,集中焚燒病鼠,也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中醫家們還總結匯編了《鼠疫抉微》等著作,不乏一些應對疫情的真知灼見,至今廣大農村還在沿用這些辦法。

當前,武漢疫情一線,廣大醫務人員還在嘗試著“中西醫結合”的醫療措施,而且產生了不錯的效果。應當肯定的說:“中醫是中華瑰寶”,我們的祖先運用它,發揮了很好的作用,今後在救死扶傷、保障人民生命安全上仍然會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發光的金子


潮哥1495582530712


中醫承載著中國古代人民同疾病作鬥爭的經驗和理論知識,是在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辨證法思想指導下,通過長期醫療實踐逐步形成並發展成的醫學理論體系。在遠古時代,中華民族的祖先發現了一些動植物可以解除病痛,積累了一些用藥知識。隨著人類的進化,開始有目的地尋找防治疾病的藥物和方法,所謂“神農嘗百草”、“藥食同源”,就是當時的真實寫照。

夏代(約前2070-前1600)酒和商代(前1600-前1046)湯液的發明,為提高用藥效果提供了幫助。進入西周時期(前1046-前771),開始有了食醫、疾醫、瘍醫、獸醫的分工。春秋戰國(前770-前221)時期,扁鵲總結前人經驗,提出“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方法,奠定了中醫臨床診斷和治療的基礎。秦漢時期(前221-公元220)的中醫典籍《黃帝內經》,系統論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以及“治未病”和疾病治療的原則及方法,確立了中醫學的思維模式,形成了中醫藥理論體系框架。東漢時期,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提出了外感熱病(包括溫疫等傳染病)的診治原則和方法,論述了內傷雜病的病因、病證、診法、治療、預防等辨證規律和原則,確立了辨證論治的理論和方法體系。同時期的《神農本草經》,概括論述了君臣佐使、七情合和、四氣五味等藥物配伍和藥性理論,對於合理處方、安全用藥、提高療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作用,為中藥學理論體系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基礎。東漢末年,華佗創制了麻醉劑“麻沸散”,開創了麻醉藥用於外科手術的先河。西晉時期(265-317),皇甫謐的《針灸甲乙經》,系統論述了有關臟腑、經絡等理論,初步形成了經絡、針灸理論。唐代(618-907),孫思邈提出的“大醫精誠”,體現了中醫對醫道精微、心懷至誠、言行誠謹的追求,是中華民族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卓越的文明智慧在中醫藥中的集中體現,是中醫藥文化的核心價值理念。明代(1368-1644),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在世界上首次對藥用植物進行了科學分類,創新發展了中藥學的理論和實踐,是一部藥物學和博物學鉅著。清代(1644-1911),葉天士的《溫熱論》,提出了溫病和時疫的防治原則及方法,形成了中醫藥防治溫疫(傳染病)的理論和實踐體系。清代中期以來,特別是民國時期,隨著西方醫學的傳入,一些學者開始探索中西醫藥學匯通、融合。

中醫藥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典型代表,強調“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陰陽平衡、調和致中”,“以人為本、懸壺濟世”,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內核。中醫藥還提倡“三因制宜、辨證論治”,“固本培元、壯筋續骨”,“大醫精誠、仁心仁術”,更豐富了中華文化內涵,為中華民族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有益啟迪。

  中醫藥作為中華民族原創的醫學科學,從宏觀、系統、整體角度揭示人的健康和疾病的發生發展規律,體現了中華民族的認知方式,深深地融入民眾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健康文化和實踐,成為人們治病祛疾、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重要手段,維護著民眾健康。從歷史上看,中華民族屢經天災、戰亂和瘟疫,卻能一次次轉危為安,人口不斷增加、文明得以傳承,中醫藥作出了重大貢獻。

  中醫藥發祥於中華大地,在不斷汲取世界文明成果、豐富發展自己的同時,也逐步傳播到世界各地。早在秦漢時期,中醫藥就傳播到周邊國家,並對這些國家的傳統醫藥產生重大影響。預防天花的種痘技術,在明清時代就傳遍世界。《本草綱目》被翻譯成多種文字廣為流傳,達爾文稱之為“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針灸的神奇療效引發全球持續的“針灸熱”。抗瘧藥物“青蒿素”的發明,拯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數百萬人的生命。同時,乳香、沒藥等南藥的廣泛引進,豐富了中醫藥的治療手段。


歷史—小當家


中醫在我國古代起著驅除病魔,救死扶傷,防病治病的重要作用,

第一,治未病的先進思想,中醫是我國人民在長期實踐中摸索的一門科學,它的治病主旨是治未病,就是在疾病沒發生前先預防,這是很先進,很科學的思想,現在人也很重視,先預防,預防做好了,對控制疾病是事半功倍。如果得病後再醫治,即使治好了,還浪費很多人力財力,現在人多半都是,有病了再去醫治,而不重視預防,這是不科學的,也是落後的思想

第二,全方位的中醫,讓人們信任。古代中醫多數是通過家傳醫術和拜師學藝學到知識,在醫術和做人上都有嚴格要求,他們在各個科上都有建樹,一個醫術高明的中醫,在內科,外科,兒科,婦科等科都很善長。 良好的醫風醫德,讓人們都很信任他,尊敬他。

第三,質樸的中醫,更接近人民生活,中醫是我國土生土長的,是生活在人民中間的,他出生在人民中,生活在人民中,服務在人民中。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古代的中醫,通過剛高明的醫術,為人們解除病痛,遇有貧窮或困難的患者,少收或不收費用,深受人們愛戴,中醫高尚的品格和情操,代代相傳,不愧為華夏瑰寶。

結語,現在有不少人在黑中醫,認為中醫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可就在我們紛紛討論中醫行不行的時候,外國人正在推行我國的中醫技術,日本和韓國都在國際上申請中藥專利權,美國人也在試用我國的針灸技術,而我們自己還在討厭自己的寶貴東西,外國人卻視為寶貝,我們的做法是不是值得深思?


孫立國


對於中醫,有的人說對病人沒有作用,有的人說對病魔可以治根,其實我認為,中醫更重要的是它的文化內涵。

中醫文化植根於傳統文化的沃土之中,發展過程中豐富了傳統文化的寶庫,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進。

中醫的基本精神首先是治人,其次才是治病,人自身要平和,包括陰陽氣血,五臟六腑,寒熱表裡等,人與人也要和諧,人與自然也要和諧,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天人合一。中醫認為,天文地理人事是一個有機整體,人要順其自然,適應社會,才能達到身心健康,這樣人們就能平和的面對問題,面對病魔。

中醫理論在春秋戰國就形成,出現瞭解刨學和醫學分科,一經採用四診,治療法有砭石,針刺,湯藥,艾灸,導引,布氣,祝由等。後來的中醫學和養生學則在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礎上,開始用陰陽五行解釋人體生理,出現了“醫工”,金針,銅鑰匙等。東漢出現了著名醫學家張仲景,他已經對“八綱”(陰陽、表裡、虛實、寒熱)有所認識,總結了“八法”。華佗則以精通外科手術和麻醉名聞天下,還創立了健身體操“五禽戲”。唐代孫思邈總結前人的理論並總結經驗,收集5000多個藥方,並採用辨證治療,因醫德最高,被人尊為“藥王”。唐朝以後,中國醫學理論和著作大量外傳到高麗、日本、中亞、西亞等地。兩宋時期,宋政府設立翰林醫學院,醫學分科接近完備,並且統一了中國針灸由於傳抄引起的穴位紊亂,出版《圖經》。金元以降,中醫開始沒落。明清以後,出現了溫病派時方派,逐步取代了經方派中醫。在明朝後期成書的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標誌著中藥藥理學沒落。同一時期,蒙醫、藏醫受到中醫的影響。

總之中醫,豐富了傳統文化,伴隨著中華民族的發展,給我們提供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小哲一朗


中醫在古代發揮什麼作用,發揮多大作用,作為現代人,誰見過,誰知道。歷史資料記載,也是歷史人所編。但有條邏輯是可信的。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延續,存在,都有他的理由。有他的生命力。有為人生存價值的東西,才會傳承存在,不利人類生存利用的東西會消失。看現代,我國積累多少醫學經驗文獻,多少醫藥資源。就能知道,我國曆代中醫學,中醫藥,在每一個朝代發揮多大作用。

這是順天意,順民意的真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