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纣王无道,武王伐之”:历史上纣王暴虐形象的产生与变化

在我国上古时代夏商周三朝,由于史料缺乏难以考证,加之后人多托古仿贤,导致流传下许多颇具神话色彩的奇闻轶事。在这一大时段内最为后人津津乐道的故事莫过于“武王伐纣”。它不仅流传有少量史实见诸史料,也夹杂许多民间流传的神话传说更添神秘。比较有代表性的便是围绕“武王伐纣”故事情节展开的小说平话:《封神演义》与《武王伐讨平话》。对于伐纣的原因,两者也有很多共通的原因,如纣王的暴虐、妲己的残忍。然而,两部作品在纣王与妲己的形象上出现了不同的倾向。今天我们主要根据典籍与小说中所塑造的不同的纣王的形象,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其形象产生、变化与差异原因。

一、在《史记》史料基础上刻画的纣王暴虐形象

二、平话、演义对纣王自身暴虐原因的淡化

三、平话与演义中的纣王形象为什么会与《史记》所载略有不同?


“纣王无道,武王伐之”:历史上纣王暴虐形象的产生与变化

一、在《史记》史料基础上刻画的纣王暴虐形象

武王伐纣的历史依据散落于《史记》中的《殷本纪第三》、《周纪第四》、《齐太公世家第二》,还有《帝王世纪》等野史,以及一些史书的注解。武王之所以伐纣,原因之一就在于纣王是个暴君。历史上也常常将纣王与商桀相提并论,如《孔子家语》中的“汤武以谔愕而昌,桀纣以唯唯而亡”,而“桀纣”一词也成为了暴君的代名词。

关于纣王的形象,《史记》中的记载如下:

帝时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铃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好酒淫乐,嬖于妇人。爱妇己,妇己之言是从。于是使师涓作新淫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拒桥之粟。益收狗马奇物,充切宫室。益广沙丘苑台,多取野兽斐鸟置其中。慢於鬼神。大敢乐戏于沙丘,以酒为也,县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

在司马迁的笔下,帝封的形象主要有以下儿个特点:首先,体力过人,思维敏捷,是一个很有天分的君主;其次,他的天分并没有用在治理国家上,而是自高自大,目空一切;再次,纣王“好酒淫乐”,宠幸妲己;最后,他大兴土木,荒淫无度,奢靡浪费,不敬鬼神。这是一个标准的暴君形象,与后代历史上的暴君形象相差无几。《武王伐纣平话》与《封神演义》都继承了司马迁在《史记》中所塑造的残暴纣王形象。

“纣王无道,武王伐之”:历史上纣王暴虐形象的产生与变化

《武王伐纣平话》中的黄飞虎得知妻子被杀,“闻言大怒,骂纣王不仁无道之君”,遂起兵造反,比干也曾谏言,将纣王与桀相提并论。《武王伐纣平话》中有一首诗来高度凝练地概括了村王的种种失政行为:

纣随妲己信崇侯,费仲谗言国不修;

剖孕虿盆人受苦,囚贤斫胫事堪羞。

比干剖腹观七窍,箕子佯狂免祸愁;

飞虎子牙两去后,四方黎庶总归周。

纣王宠幸女色,听信逸言,艇斥忠臣,视百姓为草芥,这些都是暴君的行径,平话的作者在这首诗的结尾,用简单的几个字交代了纣王行径的后果——纣王自乱天下。这鲜明地表现出作者的观点,武王伐纣的根源在于纣王自身。

《封神演义》开篇以一首古风概括全书梗概,紧随其后作者没有直接描写商纣,而是叙述了商朝的幵国君主成汤“网开三面”的故事:成汤是黄帝之后,求得人才伊尹,不敢用,进献给天子夏梁,夏桀残暴杀害直臣关龙逢,汤使人哭,被囚禁于夏台,后被释放回国,汤在回国路上,看见有人张网四面捕鸟,汤不忍,解开三面,只留一面。夏桀残暴,民不聊生,伊尹辅佐汤伐夏桀,将夏梁流放,最后诸侯推汤为天子。

我们发现这个故事的模式与武王伐纣类似,《封神演义》的作者在第一回先叙述了一个暴君与明君的故事,意图显而易见,为全书张本。可见,夏桀之所以被商汤伐,是因为夏桀残暴,武王讨伐商纣也正如商汤讨伐夏维,因此武王伐纣的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武王是明君,纣王是暴君。

二、平话、演义对纣王自身暴虐原因的淡化

历史上的纣王是一个暴君的形象,《封神演义》与《武王伐纣平话》都遵循了这一既定的人物形象。不过两者对于纣王的形象塑造却有些改变,那就是淡化了纣王暴虐的自身原因,将纣王的暴虐归根于他身边的女人——苏妲己。

“纣王无道,武王伐之”:历史上纣王暴虐形象的产生与变化

《史记》中也提到了苏妲己,与《武王伐纣平话》和《封神演义》不同的是,《史记》中纣王宠爱妲己只不过是纣王“淫乐”的一个佐证,而并非是他堕落、荒废朝政的根源,换句话说,在史书中的纣王首先是一个暴君,然后才宠幸妲己,但是这种因果关系却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中发生了逆转,变成了因为宠幸苏妲己,所以商纣变成了暴君。

《武王伐纣平话》的开篇,在介绍纣王时,大肆濱染纣王的文治武功“若说三皇五帝,皆不似纣王天秉聪明:口念百家之书,目数群羊无错;力敌万人,叱時柱声如钟音;书写入八分,酒饮千忠;会挽硬弓,能骑劣马。纣王初治世时,有德有能,□□□□□天地阴晴吉凶之兆,时年四十七岁。□□□□□□,封帝国之至□,封三十六镇诸侯,有一百六十□□之郡。是纣王之臣,一年两次来朝进奉。客伏诸国,镇压小邦,四下蛮夷戎虏,皆是纣王所管。东连大海,西望秦川,南摄九溪,北通沙论。”

《平话》从《史记》中“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发挥渲染,将出场的纣王形容成一位天秉聪明,有德有能的君王,甚至称他“初登帝位,归朝治政,前十年有道,八方宁静,四海安然。天下皆称纣王是尧舜。”《武王伐纣平话》共分三卷,在第一卷中,纣王听信妲己之言,大兴土木,建造“玩月台”、“摘星楼”,这是纣王堕落的开始。

“纣王无道,武王伐之”:历史上纣王暴虐形象的产生与变化

摘星楼建成之后,纣王与组己在摘星楼上饮酒,命令皇后宫人“尽皆梳妆美丽。宫人咸至楼前。尽教去却宫衣绣裳,只系裙子一腰,教二人相扑。往来风吹,忽有裸体之形。妲己共纣王取乐笑耳。赢者推在酒池之内,教饮酒醉死,输者推在虿盆之内,教蛇咬蝎蜇死。如有得罪之人,推在炮烙之内,教抱通红铜柱烧死。如此无道,损害千人之命,宫女声哀不止。妲己共纣王取乐无厌,如此无道,国中依言无不知。”

这是对《史记》中纣王“重刑辟,有炮烙之法”,“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的发挥描写。只不过“男女倮相逐其间”在《武王伐纣平话》中改成了宫人穿薄衣相扑,往来风吹,忽有裸体之形。到了《封神演义》中,作者可能认为酒池肉林之中,男女相裸过于不雅,便只字未提,并且给“酒池肉林”安上了一个合理的解释:妲己或二、三更,现出原形,要吃糟内宫人,以血食养他妖气,惑于纣王。无论是《武王伐讨平话》还是《封神演义》都将历史上纣王“酒池肉林”的恶行转移到了苏妲己的身上,这也是从侧面粉饰了纣王的形象。

《封神演义》对纣王的形象也进行了正面粉饰。在文章幵篇,虽没有大段赞颂纣王之语,但是也通过纣王坐享太平,万民乐业,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四夷拱手,八方宾服,八百镇诸侯尽朝于商”来表现纣王治理天下有方,一幅盛世景象。全书对纣王评价的整体基调无疑是鞭挞批评,如开篇古风中便有“紊乱朝纲绝伦纪,杀妻诛子信逸言”等数句批评之语。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每当有忠臣进行劝谏时,纣王往往会自思:言之甚善!”只不过他经不起苏妲己三言两语的迷惑,便又改变了主意,

这些类似的情节一方面表现出纣王并非昏庸到不明是非,另一方面将苏妲己善于魅惑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纣王无道,武王伐之”:历史上纣王暴虐形象的产生与变化

《封神演义》的作者对纣王的态度虽是批评,但也在全书中流露出一种惋惜,例如在第九十七回摘星楼纣王自焚中,纣王葬身火海,作者一口气罗列了三首古诗进行评价。

后人有诗叹之,诗曰:

放桀南巢忆昔时,深仁厚泽立根基。

谁知殷受多残虐,烈焰焚身悔已迟。

又有史官观史,有诗单道纣王失政云,诗曰:

女祸宫里祈甘霖,忽动携云握雨心。

岂为有情联好句,应知无道起商参。

妇言是用残黄耇,忠谏难听纵浪淫。

炮烙冤魂多屈死,古来惨恶独君深。

又诗叹纣王才兼文武,诗曰:

打虎雄威气更骁,千斤膂力冠群僚。

托梁换柱超今古,赤手擒飞过鸷雕。

拒谏空称才绝代,饰非枉道巧多饶。

只因三怪達真性,赢得楼前血肉焦。

三首诗可以说是对纣王的三种评价,前两首诗主要批评対王残虐,不听忠言的失政行为,第三首却流露出一种惋惜之情,叹息被三怪迷失了真性,封王似乎成了受害者。

“纣王无道,武王伐之”:历史上纣王暴虐形象的产生与变化

三、平话与演义中的纣王形象为什么会与《史记》所载略有不同?

相比较于《史记》等史书对纣王客观的评价,我们发现《武王伐封平话》与《封神演义》中的封王都有一个明君的开端,因为被苏妲己迷惑,才最终变成了暴君。这样的改变是与中国社会的“尊君”意识密不可分的。在我国古代社会,下层人民都会对帝王产生一种敬畏之感,像《武王伐封平话》开篇所赞美封王的词句,“口念百家之书,目数群羊无错”,“力敌万人,叱哮柱声如钟音;书写入八分,酒饮千忠;会挽硬弓,能骑劣马”都是当时百姓赞美帝王的套语。在下层百姓看来,帝王之人一定是与众不同的。

在这种尊君意识的影响下,《武王伐纣平话》与《封神演义》的作者都对讨王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美化,将他的暴行的根源全部转移到了身边的佞臣与红颜祸水身上。

四、结语

《武王伐封平话》与《封神演义》都将憎恨的笔墨集中在封王身边的女人身上,在《史记》中苏妲己只是一个女人,而在《武王伐纣平话》与《封神演义》之中,她蜕变成了一只千年狐妖,也许,只有当苏妲己是妖精时才能够让人们相信商朝能被她毁灭。

参考书目:

[1]李亦辉,李秀萍:《纣王形象的演变及其文化意蕴》,中州学刊,2012.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