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讀過最難懂的書是什麼?

可愛的小無敵


我讀過最難懂的書應該是哲學作品了,黑格爾的《小邏輯》,康德的三大批判。我的天,那些書讓我像一個傻子一樣,字都認識,剛開始讀下來根本不知道說的是什麼。後來讀懂了點,但往往讀了後面忘了前面,還得返回去看看。

為什麼會這麼難呢?我後來總結了一下,應該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翻譯的問題。翻譯者多素養很多時候影響讀者對作品的觀感,好的翻譯家信達雅一個不少,不好的就難說了。

二是思維方式問題。德國人的思維線是很長很長的,這體現在書本上的標點符號上,有時一頁紙上,幾乎沒有一個句號。他們一直在思考。這麼長的思維,不是我們一般人能夠接受的,不太習慣。

三是作品思想密度問題。哲學本就是人類知識的高度總結,他們又是偉大的哲學家,其作品的思想密度機器高。我看網絡小說,幾千萬字,不在話下。看這些書,一頁就特別費勁。

整體上就是這些了。


左山堂


請允許我這個學渣在這裡發言。

我讀過最難懂的書是“初中地理”。

我永遠都記得初中地理老師每次考試都會把我倒數第一名的成績念出來,然後再加上小時候瘦不拉幾的醜醜的形象,於是在地理課上就成了全班同學笑料。



每次地理老師就是不念第一名的成績也會念我最後一名的成績,永遠都沒有超過四十分,有一次三十八分都還是抄的,我其他成績都很好,最差也是前三,所以地理老師一直沒有放棄我,可是我一次次讓她失望,自己都覺得對不起老師的一片有意栽培之心。

初中地理真的是我深深的痛,因為初中沒學好,所以導致我現在只知道上下左右,什麼東南西北一概分不清,全國地圖也是這兩年才記清楚的,世界地圖還沒開始記呢。


真的覺得初中地理超級難懂,也不知道人家八九十分是怎麼做出來的,難道路痴體質活該學不懂地理嗎?


小小的朱小愛


你讀過最難懂的是什麼書?

在小編回答這個問題時,請大家聽小編講個故事。

小編是個作詞愛好者,專門下載了作詞軟件,創作了一百首詞,在我剛進作詞軟件時和很多小夥伴一樣,是小白一個,什麼都不懂。

小編看見很多寫得好的人,我就開始拜那些寫得好的人為師;最後在朋友的幫助下拜了一個佛門師父。當然拜師的時候到了師父所在的寺廟裡去,去的時候就看見師父那裡有很多書;當時師父就送了十多本書給我,小編當然愛不釋手。

我讀過最難懂的是什麼書?現在小編就告訴你們《金剛經》《心經》《般若經》。

還有兩本是《四書五經》《梅花易數預測學》,這些都是好書,可是對小編來說像“天書”,呵呵!





梅花潤雪


我是不正經的農民許世闖,是河南許昌人,我正在努力。心有猛虎,細嗅薔薇。

1也許我就是鋼鐵直男,我覺得難讀是是些言情小說,我就是讀不懂,也讀不進去,上學的時候我記得我同桌一個女孩,成箱成箱的讀那言情小說。

2文言文就是很難讀懂,要有翻譯,和系統的學習,要不然就看不懂,也許自己太笨。

3佛學的一些書,也是看不懂,也不知道我是不是太笨了。

不過我可以帶給大家農業知識,我是一個不正經的農業人,會跳舞,會蹦迪,會唱歌,可以關注我了,我會加油的


三農一家親


說起來挺無奈,我遇到的最難懂的書不是因為內容,而是因為質量。簡單講一下經過,希望大家以我為戒,不要再犯我經歷過的錯誤。


大學時候總會買書,有一次亞馬遜還是噹噹我記不清了,平臺舉辦活動,滿300減200,正好有個同學想湊單,我們就合夥買了幾本書。我選了一本《古文觀止》,準備早上起來去教室讀一讀。滿懷期待地把書拿回來,結果卻讓我有點失望。

包裝沒什麼問題,紙張也都還可以,字跡也不錯。但是當我讀完第一篇選文的時候我就感覺不對勁。看過這本書的朋友應該知道,第一篇選錄的是出自《春秋左傳》的《鄭伯克段於鄢》。這篇以前讀《左傳》的時候讀過了,有些印象。可這次再讀,我竟然從裡面挑出了五處錯誤,字句、注音都有舛錯。這本書我沒有再去看,一本書裡有一兩處出錯有可能是印刷排版審稿時的疏忽,但短短兩頁之間五處錯誤就讓人懷疑書籍是否為正版了。


所以還是告誡喜歡看書的朋友,不要像我一樣,貪一點小便宜,最後吃了個虧。如果我以前沒有讀過這篇文章,那可能就要被這本書誤導了。自此以後,我也再沒相信過這種活動。支持正版,不僅是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更是對自己的閱讀學習負責。

還記得小時候在一個小書店買過一本托爾斯泰的《復活》,那是我第一次看到盜版書籍。裡面男主人公換了好多名字:聶赫留朵夫、聶赫留朵大、聶赫留朵天、聶赫留朵人……雖然現在想一想影響不是很大,但心情總歸是不爽的。尤其是孩童階段看這種盜版書籍,總是有些不好的影響。這就好比去超市買桶泡麵,想買康師傅,結果買回來仔細一看,丫的!原來是康帥傅……


待曉兒


我在想生活就是一本書,每個人都是一個書寫著自己的故事的書,有一句話這樣子說過我看過很多人,聽過很多故事,卻看不透我自己!

曾經的我看著他人,心裡特別厭惡!多年以後成為了我心裡最討厭的那個人。生活在不知不覺中讓自己慢慢變得連自己都不認識,陌生到自己都懷疑自己是不是以前的自己,踏上社會後,學會帶上虛偽的面具,迎合著各種領導和場合,然後拖著疲憊不堪的身體回到家中!

最難讀的就是自己的生活,學會微笑著面對自己的生活,而不是消極的面對。生活還是美好的,畢竟你還要生活


小怪日常vlog


盧梭的《論教育》我覺得最難讀。裡面雖然有些觀點現在看起來並不恰當,但"自然教育"的思想給我留下了深刻的記憶。

之所以難讀,是因為這本書太注重說理,故事性幾乎沒有;要讀下去,必須靜心慢慢來。

第一讀盧梭的這本書是在二十年前,我的大學時代,依稀記著讀了兩天才讀了三十頁的情景。

建議想讀這本書的朋友,在初讀讀不下去時可以放一放,在有了一定社會經驗以後再讀,這樣對該書包含的思想更容易理解一些。

大學畢業後,這本書我一直沒再讀,抽時間一定再仔細讀一下,應該會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



小學教育很好玩


那些你以為讀不懂的,終有天,你會發現,只要再去讀,就一定可以讀的懂。

而有一些,你以為自己讀懂的,可能這一輩子,你都讀不懂,你也不可能讀懂。

我曾經讀過《百年孤獨》,後來我放棄了,對不起,他們家族的名字,我實在分不開,但我知道,如果我再去讀,用心的記憶下,就算是不擅長,我也可以分的開。

我曾讀《小王子》,我覺得的那太簡單了,根本沒有什麼,後來,當我機緣巧合第三次去讀時,當然會那已經是幾年後的事了,我竟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我終於明白他寫的是啥了。也只需要三遍,簡單的說來,其他的我謹省略不言。

我曾讀西方十二位哲學家的哲學概論,雖然晦澀了些,但終究能夠讀下去,但最終我還是放棄了,除了尼采之外,我對其他的都沒啥印象了,我想,是因為我本身就具有了一定的哲學思想,便容不下其他。

我曾讀雪萊的詩、喬治戈登拜倫的詩,還有泰戈爾的《飛鳥集》,我發現,在那苦澀的古英語中,確實也隱藏著我們漢語不曾具備的美,儘管那些窮經皓首做翻譯的翻譯家們努力了,可總是差了一點。

我曾為了但丁的《神曲》想去學習意大利語,不過後來還是放棄了,零基礎學習一門新語言,確實沒那麼容易,更別說,就算是滿滿的譯文和註釋,我也理解不了多少《神曲》,翻譯後的美感不再是原汁原味的,而沒有歐洲文化作為基礎,理解起來談何容易,好吧,其實我還是挺排斥歐洲文化的。

我曾讀《封神演義》,覺得就是一件稀鬆平常的事,怎麼就能扯了一百多章,後來,我漸漸習得更多的道教知識,學習了很多的古代文化,當我讀到第十遍時,我竟才讀懂,就像是發現新大陸一樣。

我曾學習“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不過放棄了,書籍還擺放在書桌上,我卻根本沒有再去碰,大約是因為,我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和精力,去認真的研習吧。

我曾讀弗洛伊德、榮格和阿勒德的分析心理學著作,就好像是突然給了你一把鑰匙,打開陌生世界的門,而那個陌生世界,其實就是我們始終存在、從生到老到死的世界。

我也曾開卦推命擺盤起運,到頭來,我也不知道這些東西,到底是虛無縹緲還是真有其事,反正郭璞子平他們是那麼寫的,我也就照葫蘆畫瓢。

如果真說有什麼,願意讓我一直讀下去的,或許只有《道德》了,孔子的禮樂太過拘謹,莊子的逍遙我輩所求,而老子道德,對宇宙世界社會以及人的描述,基本可以說是登峰造極了,古往今來四海內外,怕是除了佛教相關經典,再也沒有能夠與之比肩的了。在下不才,空讀十年,也就所知一二,沒當我在其他領域有所習得時,我便會重讀《道德》,便愈加發現它的精妙。

不怕讀不懂,就怕明明沒讀懂,卻以為自己懂了。


天涯掌門人


書本如果難以讀懂,或者讀著就瞌睡,說明你不願意長時間看

這裡我說一下我對於最難懂的書理解,就是根本理解不了作者意圖,根本不知道作者要表達什麼,可以理解為難懂。我上學期間看到一本書,真的是難以理解,人物關係複雜,作者寫的東西根本就沒見過,根本想想不到是什麼樣子的,包含他們平常吃的東西,名字一個個的好聽,但是就是不知道是啥,作者描繪了一幅熱鬧非常的圖景,富貴人家的奢靡生活。高中時期的我根本就難以理解,只看到了情愛,確實有些尷尬了 沒錯我說的就是《石頭記》,到現在我還是對這本書一知半解,那麼些年過去了聽到的人們講了許多關於這本書的事情,但還是隻能淺淺的理解一點兒作者意圖。到現在為止接觸到的書籍裡面就屬這本最難理解了。別的好像沒有這樣子吧!關鍵是別的我也沒見過,呵呵!

還是那句話想看的總是能看懂,你想看的死活就是看不懂,排斥性!


相魄


現象學。


這本書我曾多次試著翻開,都沒讀下去。


一句話:完全看不懂。


高中的時候,因為好朋友喜歡讀社科類書籍,深受感染,加之大學讀的是歷史專業,一直喜歡看社科方面的著作,尤其是西方哲學。這本書,是我翻開次數最多的一本,可能是想讀出點東西,好和別人顯擺。但非常不幸,完全讀不進去,原因就是太晦澀,與此相比,馬克思的資本論,黑格爾的邏輯學,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我感覺像武俠小說一樣,好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