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日本三八式步枪带的刺刀有个钩子,是做什么用的?

太熟悉的旋律82785738


二战时日本的三八式步枪,在中国有一个简单朴素的小名儿,叫三八大盖。加上刺刀,三八式步枪可以说是二战中最长的步枪,总长度可以达到1663mm。



而三八式步枪刺刀上的钩子,其实是护手钩,笼统来说也能称之为刀格。刀格本身也属于刺刀的一部分。

刺刀,刺杀用的冷兵器。最早诞生于法国的一个小城镇。但是刺刀在全世界的闻名却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日本人的宣传嘞。

日本武士道精神根深蒂固,动辄就要分分钟切腹自尽(开玩笑)。一般来说日本武士佩戴的武士刀,包括太刀、脇差都可以作为切腹的工具, 其中不少武士刀都拥有刺刀的某些特点。

日本武士道的流行也给刺刀带来一定的知名度。在冷兵器时代,士兵们之间需要进行面对面的格斗,这个时候刺刀就成为了相对有力的武器。

刺刀分为刀柄、刀格、刀身和刀鞘。护手钩属于刀格,甚至可以说题目中所说的的那个钩子指的就是刺刀刀格这一部分。


刀格,处于刀柄和刀刃之间。一般来说,刀格的组成十分简单,一个是枪口环,另一个是护手钩。组成虽然少,但是它的作用却不可忽视。

第一,保护手。正如其名,护手钩有很大一部分作用是为了保护手部,避免握着刀柄的手向前滑,被刀刃划伤。突出来的弯钩,完美的阻止了握刺刀的手和刀刃的接触。

第二,保护枪口。事实上,在枪支的发展历史上,刺刀的地位曾经一度下滑。尤其是热兵器时代刚来临的时候,刺刀非但无法发挥它真实的实力,反而会增加枪支的重量,影响士兵在战场上的发挥。

因此,刺刀一度被军队训练忽视。比如在20世纪70到80年代期间,美国陆军甚至把刺刀这一项训练科目取消了。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刺刀和枪枝连接后经常出现连接不牢的情况,这会严重影响射击的准确度。导致士兵在战场上既无法发挥枪支的射击作用,也无法发挥刺刀的格斗作用。这也是刺刀曾经被忽视的重要原因。


而刀格的出现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上方的枪口环方便刺刀牢牢地固定在枪管上,有效缓解了刺刀给射击带来的消极影响。而下部的护手钩则解除了刺刀可能给士兵带来的伤害。

第三,方便格斗。众所周知,日本武士道精神对格斗决战这些东西很看中,刺刀又非常适合白刃战。因此在二战中日本选择在三八式步枪上加入刺刀辅助作战。

实际上,护手钩对于刺刀的运用有重要作用。在刺刀上加入这一个护手钩,看似没有什么用,其实能起到不小的加成作用。

近身格斗非常注重武器的使用,当可以灵活运用,达到人和武器合二为一的时候。护手钩的格挡等各种作用就显示出来了。小小的改动往往会使格斗的武力值上升好几个度。

在中国古代,也有一个武器名叫护手钩,又称作虎头钩,传说那个蓝脸的窦尔敦使用的武器就是它。


一旦护手钩使用得当,可以当作具有锋刃之尖的剑,或者是戈和矛组合体的戟,又或者是有“百兵之王”称号的枪。集多重兵器的优点与一身,可见护手钩可用于杀伤的范围十分广泛。

在刺刀上安装护手钩也是为了显示刺刀在格斗中的地位,刺刀曾经在热兵器刚到来的时候被人忽略,后来又重新流行,比如非常受人欢迎的各类“瑞士军刀”。

事实证明,武器格斗从很大程度上可以起到鼓舞士气的作用,它会让士兵真实感受到战场的存在。体会到战场的热血和无情,从而增长士气,在一定程度上促成战争的胜利。而刺刀上的护手钩则是为武器格斗加成的好帮手。


史之策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小鬼子刺刀上有个钩子,干啥用的?能干啥!当年小鬼子,迈着他们哪罗圈腿,撅着屁股哈着个大腰子,一摇一晃的整的像头鸭子似的,端着他们那破三八大盖,到咱大华夏的地头上到处祸祸人。

进村子扫荡,那叫个臭不要脸的,见了猪骑猪,见了驴还跟驴较劲,见了鸡抓鸡,见了米袋子就抗粮。这东西整多了没地放,整个钩子挂上去,腾出两只手,接着摸东西呗!

所以没这钩子,摸少了不高兴,那么小鬼子的设计师,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也就在设计中添加了那钩子。

后来发现,这东西挂多了,遇到咱狙击,这玩意太影响射击效果,所以就取消了,直接把鸡鸭挂腰带上了。

说道这里,估计懂刺刀的小伙伴,要开喷了:“啥玩意?你个老梁又开始蹲椅子上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了?”

呵呵!俺就这毛病,瞅着小鬼子,就想起了他们进村子那德性样,不咧咧两句,心里堵的不行。

当然他们用这钩子挂东西,您以为没有干过吗?不老少,只不过这钩子设计之初,压根就不是让他们挂鸡鸭的,当然也不是用来挂他们那中间一点红的破膏药旗的。

好了,接着咱正经点,好好说说这事。

咱先说说,小鬼子这刺刀是咋来的,先打个底不是。

咋说呢?小鬼子三八大盖上那刺刀,他也是抄袭别人的。话说小鬼子别的不咋地,抄袭却挺来劲的。

开头他们不是搞明治维新,想弄个工业化的国家,从上到下这就全部效仿西方换一茬。

这不换到军队当中,这就需要枪,那么当时在国际流行的好枪他也不少。那么到底抄袭那家的呢?当时欧洲这块,法国号称全球第一。

所以小鬼子整体思路就把法国的枪支给照搬了过来,这就有了所谓村田枪。

那么法国人那刺刀就有这钩子,他们也就照猫画虎的给照抄了过来。

当时这造枪的村田经芳,拿到样本的时候,他也是一脸的懵圈,这钩子到底是干啥用的?

他也不清楚,那么为了保持一致,所以这刺刀上的钩子就被保留了下来。

那么这刺刀咋就到了三八大盖的身上了呢?

毕竟这村田枪是抄袭人家的,压根就不可靠,你瞄的是屁股,结果打到了肚脐眼上,也就是说打不准。

后来就在这村田枪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这就是后来的三八大盖。那么变成三八大盖之后,这刺刀的设计并不影响,所以就保留了下来。

而这小鬼子本着吝啬鬼的原则,这一用就是四十年,用到了二战结束,基本上就没怎么大范围的修改过。当然刺刀他也是一样。

那么这钩到底是干嘛用的呢?

三八大盖上的这刺刀全名叫做三十年式刺刀,这长度比一般的刺刀要长一些,所以单独拿出来不管是刺也好,砍也好都很趁手。

那么他这钩是吸取了过去刺剑的特点,那钩是用来锁死对方的剑,预备用蛮力或者脚丫子解决问题的。

因为刺刀要用刺的干活,所以法国人就将这钩保留了下来,预备这战场上遇到拼刺刀的时候,用那钩锁对方刺刀用的。

当时设计之初功能比较单一,就是为了锁对方的刺刀。大家伙应该知道,任何东西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就会发现他的隐藏属性。

当时人类进入热武器时代,这子弹就成为了消耗品,那么装子弹的箱子这就成了必须。

大家伙一股脑全部用木头箱子装子弹,但这箱子出厂的时候,为了保险其间,封的比较死,就必须用撬棍去撬,才能打开箱子取出子弹。

当年二战的时候,意大利的军队不就是因为家里边找不到撬棍,打不开子弹箱子,这就成建制的向对方投降了吗?(这事是真的!俺没胡咧咧!)

所以这钩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当兵的发现,他完全可以当撬棍的使用。

于是这一伟大发现,成就了刺刀那钩的第二个作用,当撬棍的使唤。

当然您要拿这钩当啤酒瓶子那起子用,俺是没意见,您要是能起开了,告诉俺一声,俺就给这钩子再写上第三个功用。

哈哈!

但这事慢慢的发现,这钩子压根就没有想象的作用大,这钩子就慢慢的从刺刀的模型中给取消了,这不现在瞅见的刺刀那刀把上都是直的,没钩了。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刺刀上的钩子叫作护手钩,故名词义当然是用来保护手的!可能许多人会纳闷,这么个玩意如何能保护住手呢?事实上,这个护手钩的出现,还确实间接救过不少人。要知道,拼刺刀不光是捅然后往回拉这么简单的个动作。如果真有这么简单的话,当年不少国家的军人也没有必要怕日本人的刺刀。

许多时候,鬼子在和敌人拼刺刀时,敌人不一定用的就是刺刀,也有可能是大片刀,比如我们在不少影视剧中,看到的不少场景都是一些士兵使用的大片刀在和日军对战。这个时候,大片刀朝日军砍过来日军用刺刀一挡,正好能够不让砍刀刮到手,甚至人家转下枪就可能将砍刀脱手,这样一来明显能够有效御敌。

而除此之外好像也并没有什么太大作用。不过在战争年代,却有不少日军喜欢用护手钩来挑一些东西,比如一些日军在去一些村子的时候,为改善伙食总喜欢枪一些鸡鸭,多数时候强到的鸡鸭就会用绳子捆住挑在枪上带回去!

至于后来,还有人觉得这东西能够当起子来用,比如那个时候的弹药箱都会用钉子封死,想要轻松打开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怎么办呢,用护手钩一别向上一挑就能起来,可谓相当省事。而除这些功能外,好像也并没有什么太大作用。

甚至在二战和美军打的时候,更是一点用的发挥不出来,日本鬼子虽然拼刺刀是一把好手,但奈何人家美军有的是子弹,用的都是冲锋枪,谁还有空和你玩拼刺刀这么低级的东西,有这功夫还不如多杀几个鬼子。

因此,到后来即便是日本人自己也觉得好像确实没啥用,便将其取消掉了!


军武视界


我是大史官,我来告诉你“二战时,日本三八式步枪带的刺刀有个钩子,是做什么用的?”

在二战时期,日本军队都配备了三八式步枪,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三八大盖”。这38式步枪的最大特点就是长,如果在加上刺刀的话,全长能达到1.68米,要比当时美国、德国、苏联的步枪都还要长大约半米左右。因为日本人的个子普遍都很矮,所以将步枪设计的长一些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在拼刺刀的时候就非常有优势了,正所谓是“一寸长一寸强”。但是,有一点估计大家都不是很明白,为什么要在步枪的刺刀上面加上一个弯钩呢?

这弯钩叫做护手钩,不是只有三八大盖上有,其他步枪的刺刀上也有,只不过大家对三八大盖比较熟悉罢了。那么,这个弯钩到底有什么用处呢?用处很大的。在二战时,激烈的枪战之后必然要进想行肉搏战,这个时候就是拼刺刀的时候,在步枪的刺刀上面加上也个弯钩,就可以有效地防止对方的刺刀直面刺过来,可以利用弯钩勾住对方的刺刀,来改变刺刀的方向,进而能够避免自己被刺到。同时还可以让自己的刺刀刺杀对手,这样自然也就增强了己方的战斗力。

刺刀可以安装在步枪上在拼刺的时候使用,也可以单独作为匕首使用。刀柄上的大弯钩能够起到避免手部受伤的作用,到后期都改成直的了。另外,因为日军的军用物资大都是用木箱子封装的,所以,可以使用刺刀上的弯钩来撬木箱,很方便。而且,日军的罐头也可以用刺刀的弯钩来启开,实用性非常强大。

设计护手钩的初衷是希望在和敌人拼杀时能够卡住对方的刺刀,然而在实战中发现这个用途作用不大,几乎成了摆设。世界各国的刺刀基本上都去掉这个配置,但是日军始终还保留着这个设计,主要还是为了方便士兵悬挂“战利品”!还有一个用途就是方便在枪上挂日本旗。


大史官


这个东西的名字叫做护手钩,不光三八大盖有,其他步枪的刺刀也有,只不过很多人看到的都是三八大盖。早起的刺刀,护手钩可以说是必不可少,而现在步枪刺刀的护手钩全部取消了,因为用处不大了。

刺刀这个东西,是可以安装在步枪上使用的,拼刺时使用,但是也可以作为匕首,三八大盖的30年式刺刀长度较长,可以刺,也可以砍。对于刺刀来说,这把刀设计的是比较成功的,尤其在拼刺方面,长度占尽优势。

手持刺刀进行格斗的时候,如果用力过猛,可能会伤到手,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刺刀上多设计了护手钩,而护手钩这个东西其实是在19世纪后期就有了的,当时很多步枪都是使用过的。

这个钩子形状的其实是有用途的,我们都知道,枪支上的每个零件的形状都是精心设计的,而不是没用的。拼刺的时候,这个护手钩是可以卡住对方刺刀进行防守的,虽说情况不多见吧,但当时设计就有这个考虑。而正是因为这种情况不多,后来都取消了这种设计。

护手钩的另外的作用就是可以作为简单的撬棍使用,开启弹药箱的时候,可以使用护手钩撬开。刺刀最初的设计仅仅是作为杀敌的武器,而士兵使用的时候,往往会将其多功能化,也就是当做一些工具使用,比如撬东西,通常会损坏刺刀。后来才在刺刀上加上了圆钩。

这个钩子还有一个作用,架枪的时候方便,很多时候,士兵休息的时候会把枪放在一起,护手钩可以很好地将枪稳稳地架住,提高了枪支取用的方便。

后来人们发现这个钩子几乎没什么用,都将这个设计取消了,而且,日本人后来也是取消了的,现在的刺刀更看不见这类设计了。本身,军刀在设计的时候就考虑护手的问题了,而且现在的军刀都是多功能化了。


军武文斋


这也不是日本人的专利,这种带钩的刀护手在一战之前世界各国的步枪上都挺常见的

这个钩子是在拼刺的时候,用来勾挡敌人刺刀的。勾住并卡上之后,往前一推甚至就能让对方的步枪脱手,再不济也是对方刺刀不朝向你,这样就能占据拼刺的主动权了。然而打完一战之后,各国发现这玩意在实际拼刺中没啥鸟用,而且随着拼刺概率越来越低,索性也就取消了这设计。

日本在一战中就打了个酱油,而且没参与惨烈的欧洲陆战,因此这个钩子到二战还保留,但到后期也取消了这玩意


疯狗的轻武


二战中,我们对日本人的凶猛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除了他们灭绝人性让人讨厌外,拼刺刀的做法还是值得学习的,而且我们解放军的刺刀,拼起来要更凶猛一点。不过,日本的刺刀和我们的有点不同,他们的把手上的一端,都带着一个钩子。那我们现在的人就表示看不懂了,为什么要弄一个钩子?这是干什么做的?


从设计的初衷来看,分为两个原因:

保护作用

在拼刺刀的时候,如果发力太猛,如果撞到坚硬的东西,可能自己都要冲前去了 ,所以发力太猛,很容易就会让自己的手前滑,然后狠狠地划过尖刃,这样手指基本是要断好几根了。这样兵器都握不住了,只能被敌人杀死。或者说敌人的刺刀刺过来,顺着刀刃可以一直滑到手上,同样也会带来可怕的伤害。所以考虑到这两个因素,便在下面的部位,装上了一个小钩子,这样就能有效地让避免上面两种情况的发生了。


开启弹药箱

相信很多人都开过一些包装盒,就算是普通的纸箱,也需要拿刀子划开,至于那些贵重的器材,那都是要用木架固定,然后运输队的。那打仗的时候,弹药要怎么运输呢?揣怀里的话,估计人们都不敢,毕竟长途运输,万一一个颠簸弄炸了,岂不是太可怕?实际上,弹药的运输经常要用到大量的木箱的,尤其是日本,他们的装备都是严格打包的。新到的弹药箱要如何打卡呢?手掰是难以办到的,牙咬更不可能,于是一开始很多士兵都是用刺刀的刀刃直接上去挑开。但是刀刃很脆,一不小心就弄断了,即便是没弄断,几次下去也不好用了。考虑到这个原因,于是就设计了一个钩子。

上面的设计已经够人性化了,但是实际上日军在使用的过程中,发现这玩意妙用还挺多。

最常见的就是挂枪了。打仗休息的时候,枪械是要统一放置的,都平方地上太占地方,所以经常要竖起来放,但是竖起来又经常容易摔倒。作战时,枪支跌倒,可能就会引来攻击,所以这时候这个钩子又有用了,用这东西把枪挂起来很方便。

还有一个就是,我们知道,日军在我国犯下很多的罪,除了肆意杀人外,还随处打劫东西。二战中虽然日军很凶猛,但是国内的百姓穷苦得堪比我国,所以日军的后勤补给,经常要靠打劫我们的百姓。于是很多日军在逮住小鸡、鸭子等家禽后,会喜滋滋地把这些挂在那个钩子上,然后带回到军营吃掉。

不过,纵然刺刀有多好用,这钩子有多有用,随着枪炮的普及,刺刀早就没什么用了,正面战场连枪都快没机会用了,更何况是刺刀,就算是站在几千公里外,都可以用导弹精确打击,刺刀根本没用。于是后来刺刀用的机会极少,这种设计也就不见了。现在我们还能看到的刺刀,就都是没钩子的了。


小镇月明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战场上,我们对邻居日本有了个全新的认识,除了灭绝人性的残忍之外,他们的武器的厉害程度,让无数的中国人一开始怎么都想不到,因为日本比中国更快进入现代发展,因此军工业水平领先当时中国好几个等级,当时在战场上,战士们手中的步枪打完了子弹,近身格斗时会选择拼刺刀,与日本人拼刺刀时,他们总是要更凶猛一些,这也多亏了他们洗脑般宣传的武士精神,以及武器的强大,二战日本兵所使用的是三八式步枪,这也是日本士兵在二战专有的一种武器,他们刺刀下方还有一个钩子,那么这个钩子究竟是用来干什么的?

其实日本刺刀这个设计,并不是一无用处,事实上作用不小,首先第一个便是起到了保护作用,在拼刺刀的时候,若是用力过猛,则容不易控制手脚,会导致整个人向前倾去。用力握住某个东西的话,会让你的手往前滑,若是手划过刀刃,那么手指即使不断,也会受到严重的伤害,可若是在战场上连刺刀都握不住,敌人就会将你杀死,并且敌人的刺刀若是刺过来,刀刃也可以一直滑到手上,同样会给自己带来致命的伤害,制造者考虑到了这些情况,于是在刀柄装上了一个小钩子,为了就是避免这类情况发生。

其次用来开启弹药箱,可能不少人都想不到,这个小钩子还可以用来开弹药箱,在现实生活中,大家都开过一些包装盒,一只手可以握住的箱子很好开,尤其是纸箱子,基本上一撕就烂了,但大型的纸箱子基本上用刀子或剪刀解决。装载子弹的箱子自然不能这么草率,此类箱子一般是用木架子固定住,然后经过运输,送到前线士兵的手上。有的人可能会说,如果一制造好就发放给士兵岂不是更好,这样还节省了运输时间,如果这么想的话那就错了,因为以前的技术水平不高,长时间运输再加上路上出现意外的话,还可能出现爆炸情况,实属于得不偿失。

所以二战日本人对于运输看的极为重要,子弹箱子全部用木头制作,那么开箱就变成了一个困难的事,用手掰开一般人肯定不行,用牙咬就不用想了,这时刺刀上的小钩子起了作用,因为你用刀刃挑开的话,由于刀刃较薄,容易发生断裂的情况,用钩子打开才是最好的,可以说这个设计十分人性化。但日本人在使用的过程中,不仅开发出了这两个作用,最常见的挂枪,平时不打仗的时候,士兵的枪械都要集中起来,但各放放各的,不仅占地方不说,还特别混乱。

所以一般是竖起来放到一起,竖起来没固定物的话,枪械容易摔倒,在战争中一个小错误都会让人死亡,所以别小看小细节,这时刺刀上的钩子起作用了,就是用钩子把枪勾起来,十分的方便。最后一个就让人比较的气愤,日本人常把自己抢来的东西,打包到一起挂在钩子上,二战时虽然日本人十分凶猛,但国内平民生活,跟当时中国人民差不多多少,几乎是举国之力入侵,日本一个小国家无法供给庞大的补给,要知道日本可不止在中国开辟了战场,在东南亚几个国家,也同样饱受日方入侵,所以日本人的后勤补给,有很大部分是靠抢来的,无论是金银财宝,还是粮食家畜,基本上能吃的都不会放过,抢完之后他们会把东西挂在钩子上,然后带来军营。

以上就是个人总结的,关于日本刺刀上钩子的一些用处,虽然钩子的好处不少,但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在战场能用子弹解决的东西,都不会用上刺刀,所以打仗的时候,刺刀的出场率不会很高,甚至一年都难得出场,尤其是在现代战争,打仗早已经不是昔日吹号角冲锋的方式,像一些拥有重武器的大国,基本上几颗导弹就可以解决了。刺刀到了现代,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现代步枪装刺刀,基本只在仪仗队中看见,实战中不会运用的到。


木剑温不胜


二战期间,日本侵华时候用的步枪最长的要数三八式步枪,这种枪威力大,总长度可以达到1663mm。在中国,老一辈的人都叫他三八大盖,这个枪是可以安装刺刀的,这个刺刀上面都会带有钩子,这是为什么呢?


简单点来说,这个钩子就可以称之为刀格,是护手钩。因为在日本,武士道精神可谓是骨子里传下来的,根深蒂固,一旦觉得自己要对不起国家,那就要切腹自尽为国家殉国。

也正是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才使原本只有一根“光秃秃”的枪杆上露出了战争的面貌,使在侵华战争中日本军队发挥了他们最擅长的刀法。

而且刺刀又特别适合白刃战,因此二战中的日本在三八式步枪中加入了刺刀作为辅助作战工具,战争中加了buff,才会在中国的卫国战争中叫嚣了长达14年之久。


日本武士道的文化传播也给刺刀大肆宣传了一波。早期额冷兵器时代,士兵之间的对决一般都是近战,这个时候的武器使用刺刀也不为过。

刺刀分为刀柄、刀格、刀身和刀鞘,三八大盖上带有的刺刀的类型属于刀格,也是刺刀的一部分,位置处于刀柄和刀刃之间,钩子的部分就是刺刀的刀格。


刀格一般由枪口环和护手钩组成,枪口环的作用是紧紧的将刺刀固定在枪管上,防止刺刀和枪支连接不牢而引起射击准确度降低的事情出现,而护手钩则恰恰减少或者断绝了刺刀可能给士兵带来的伤害的概率。

护手钩,正如其名,最初的作用就是保护士兵的手,士兵握着刺刀,防止手向前滑而被刀刃划伤,最大程度上保护了士兵的安全,减少了手和刺刀的接触。这也是他最初也是作重要的作用。

其次就是被作为一种辅助工具,可以作为弹药箱的“启瓶器”,将其功能化,还有就是架枪的时候更加的方便,在士兵休息的时候,大多时候会将枪放在一起,护手钩再次发挥他的辅助功能,将枪稳稳的架住,方便休息结束后取枪,提高了效率。


当时打仗的时候经常行军,行李众多,士兵们也为了节省力气,经随身携带的行李物品钩在护手钩上,将枪扛在肩上,省去不少力气。

事实上,护手钩的作用不容小觑。在近身格斗中,刺刀的灵活运用,外加护手钩的“金牌辅助”战斗值瞬间提升还几个度,发挥格挡的作用相比直接用刀刃和刀背去迎合要好的多。在中国的传说中也有一个叫护手钩的武器,又名虎头钩,听说窦尔敦用的武器就是这个。

护手钩的作用范围十分的广泛,运用的的当,可以发挥出护手钩杀伤的广泛的范围,可以当做具有锋刃之尖锐的剑,亦可以戈和矛组成的戢,又或是“百兵之王”的枪,多重的优点使用得当后聚集一身,作用范围亦可广为应用。


护手钩有双戢护手钩法,是古代兵家所集。双戢护手钩法共有两路,一路为名云钩,二路为名花钩,该套路为清朝末年的武术名家“大刀王五”在宁所传。

至今已传三代,听闻凡是练习过双戢护手钩的习武之人,均有“双钩在手,精神陡增,两壁有力,气贯全身”之快感。可见护手钩在中国近代早期就已经出现。

在二战当中,这种刺刀上加装护手钩对付当时缺乏武器的中国军民来说是非常的实用 的,可作为刺刀,亦可作匕首,也可以砍。

单从刺刀这一方面来说,这个护手钩的设计是极其成功的,长度方面的优势更加的明显。但是后来在实战中发现,其实用途并不大,形同虚设,当时日军的主要作用是为了悬挂“战利品”。


篱上青说历史


我们看有关抗日期间的电视或者电影,发现日本鬼子背着的步枪和他们的身高差不多,甚至有的超过了身高。这种步枪被日本鬼子称为三八式步枪,我们则称之为“三八大盖儿”(如图)



“三八大盖”在二战中是日本陆军士兵的标配,它以明治天皇年号第38年(1905)而命名。为何以年号命名呢?

因为这一年这种步枪大量生产装备部队。38大盖到二战结束后才完成了它使命,退出了日本陆军装备之列。




“三八大盖儿”在二战就是一种奇葩的存在,为何这样说呢?

亲们想想看,矮小的日本鬼子背着一个等身高的长枪是不是有点滑稽?

二战期间,由于坦克的出现,配合坦克进攻不需要远距离射击,各国都在缩短步枪的长度,而日本则认为坦克不是战场的主力,他们更青睐于战壕和堡垒战。

比如在日本侵华期间,日本鬼子修筑了许多的碉堡和炮楼。想法决定了行动,日本人没有缩短步枪的长度,反而增加了长度。又在三八式步枪的前面加上了30式刺刀(如图)




原来枪身全长为127.6厘米,加上30式刺刀后达到166.3厘米。日本人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装备呢?

原来日军擅长格斗刺杀,是为了发挥他们白刃战的优势。30式刺刀可以拆卸(如图)





亲们发现了没有,30式刺刀上这个钩子有什么作用呢?

这个钩子叫做护手钩,可起到保护手的作用。

护手钩在19世纪末期很流行, 大多数刺刀都有这样的设计。而且,护手钩弯曲方向有向前的,也有向后的,不过到后来都取消了这个钩子。

30刺刀装在步枪上用,在拼刺刀时可用钩子勾住对方的枪支,另外卸下刺刀,这个钩子可当“起子”用,用来打开子弹箱。运输过来的子弹箱都是用铆钉密封着,用刺刀上的这个钩子很容易起开。



另外一个辅助作用就是用来悬挂一些战利品,比如日本鬼子抢了鸡、鸭都是挂在钩子上,总之存在就有它的必要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