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賜酺制度:北宋皇帝“請客吃飯”的盛大場景

古人云:倉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

宋代的商品經濟和商業都異常的繁榮,宋朝人的生活品質在一步步的提高,尤其是對日常生活中的飲食,追求的不再是吃飽,而是吃出一定的水準。尤其是在宋朝的上層社會中,對於飲食的種類、質量、禮儀都有了很高的要求。宋朝的皇室的宴飲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當時飲食文化的最高水準。

宋代官方的宴飲制度是封建時期宴飲活動最活躍的一個時期,而且在繼承了唐朝宴飲活動的基礎之上,宋朝對宴飲制度又加以完善和改進。在宋朝的宴飲制度中,國家大宴是宋代官方宴飲的重要組成成分,而宋朝的國家大宴以春秋大宴、聖節大宴、飲福大宴三種組成,這是宋代規模最大、禮儀最繁雜、人數也是最多的宴飲活動。除了國家大宴之外,還有皇帝賜宴予臣子的宴飲活動,宋朝皇帝賜宴侍從、宗室等人的宴飲活動,在當時叫做曲宴;每當重大節日的時候,還會有賜宴臣僚的宴飲活動;在科舉之後,還有聞喜宴,也就是所謂的“瓊林宴”,這些都是皇室和臣子共享的宴飲方式,除了這些還有皇帝和民眾之間的宴飲活動,稱作賜酺制度。

北宋賜酺制度:北宋皇帝“請客吃飯”的盛大場景

古代宴飲

賜酺制度

賜酺又可以稱之為“大酺”、“酺宴”。這是一種古代皇帝為了恩賜臣民,而特許的一種大型的飲酒聚會活動。賜酺制度由祭禮中演變而來,到戰國時期正是演變成一種大型的宴飲娛樂活動。有人曾經考證過,古代大酺的次數,秦朝時期有記載的大酺有3次,西漢有10次,東漢有3次,魏晉南北朝時期一共有17次,唐朝賜酺活動最多,有62次,五代十國時期只有1次,宋朝有11次。元朝時期在現存的史料中並沒有發現有賜酺活動的記載,到了明清時期,雖然偶然也會有舉行賜酺活動,但是已經不能稱之為制度,只能算是一種臨時性的娛樂活動。

賜酺活動的規模非常宏大,這種遍及天下的君民同樂的活動往往會持續很多天,短的有三到五天,武則天時期最多的時候可以達到七天到九天,在唐玄宗時期賜酺的次數達到了十六次之多,在唐睿宗時期甚至有一次竟然持續了一個月之久。從中我們可以看到,賜酺活動可以從側面反映出一個時期的社會狀態,盛世之下,賜酺活動異常活躍,在戰亂時期賜酺就變得寥寥無幾。

賜酺制度在西周時期初具雛形,到了戰國時期開始成為一個有普遍意義的宴飲活動,到了漢朝賜酺活動才正式開始成為一種制度得到發展。一直到了唐王朝的時期,賜酺制度到達了頂峰狀態,唐朝的賜酺活動可以說是空前絕後。五代十國時期,由於戰亂頻繁,經濟文化都受到了戰亂的影響,所以賜酺活動變得衰落,直到宋王朝開始賜酺活動才重新出現在人們眼中,雖然比起唐朝來說,賜酺的宴飲活動從時間和次數上都無法與之相比較,但也可以反映出宋朝在強敵環伺的情況下,還有餘力與民同樂,可見其經濟、文化的高度繁榮。

北宋賜酺制度:北宋皇帝“請客吃飯”的盛大場景

古代文人集會

宋代的賜酺

第一次賜酺

宋朝的第一賜酺活動是在宋太宗時期,當時持續了三天。作為宋朝賜酺制度的第一次實施,宋朝的官員們可謂是絞盡腦汁。賜酺作為一項君民同樂的制度,皇帝是必然要出席的,當時宋太宗親自到丹鳳樓上觀賞。在整條街道上,人們張燈結綵,有許多上車、旱船等等的民間表演為這次宴飲活動助力。面對如此盛世,史書記載的是“縱士庶遊觀”,對來往人員不加以限制。但是據作者猜測,當時參與的人們肯定是經過一定的篩選,因為皇帝畢竟身份尊貴,又是離群眾很近,要是遇到賊人作亂、逆寇行刺,一方面是影響了皇室權威,另一方面也是對國家威信的一種打擊!

這次宴飲活動的三天中,並不是三天皇帝都在丹鳳樓上觀看,第一天在丹鳳樓,第二天就到了尚書省,第二天主要參加的人員就不是普通民眾了,而是那些文武官員,

第三天則還是宴請群臣。

這是宋朝的第一次大酺活動,在很多方面都不是很成熟,但是正是這次實驗性的大酺成為今後宋代賜酺制度的模板,今後的大酺活動都是以此為藍本再加以改進和創新的。

北宋賜酺制度:北宋皇帝“請客吃飯”的盛大場景

清朝慶典盛況,和宋朝大同小異

成熟的賜酺

宋真宗時期宋朝的大酺制度才變得成熟。無論是從宴會的籌辦、人員安排、宴會流程等等,都顯得十分完善。

在宴會的籌辦上,宋真宗時期的大酺規模比宋太宗時期大很多,在君主指定城樓之前的御街上,會搭建許多高大的露臺,上面有教坊的樂人在上面演奏,這樣無論是在城樓上的君主,還是在街道上的民眾都可以欣賞到教坊的表演。除此之外,作為大酺宴飲活動主要人員之一的普通民眾,他們也是最主要的部分,在街道旁的店鋪每個都以“彩幄鏤牓”作為裝飾。

在人員的安排上,有皇帝、隨侍的官員、宗室成員,還有父老的代表。其中父老代表的人員就有一千五百人,比之康熙時期的五百人要多出了兩倍。官員們也不僅僅是那些高官近臣可以參加,向那些退休人員、辭職的官員等等,都可以來參加。參加大酺宴飲活動的人員規模不斷的變大,也顯示出了宋代皇帝對這個制度的重視程度。自古以來,中國人對座次的安排就十分講究,在大酺宴飲活動中也是如此:皇帝在城樓之上的主位,群臣在旁邊陪同,百姓和邀請來的“父老”都在城門之下落座。

在宴會的流程上,第一天的大酺往往是最紅火、壯觀的。城樓上君臣共飲,城樓下有民眾歡騰,街道上的音樂、舞蹈、雜技等等各種表演層出不窮,人們可以隨意觀看,盡情享受。皇帝還會對城樓之下的“父老”們進行一些賞賜。到了之後,便是對群臣和宗室的宴請,宴請的地點一般是在宰相的府邸、皇家的園林等等地方,宴會上皇帝會寫幾首詩來送給臣子們,臣子們也會寫幾首來恭維一下皇帝,粉飾一下當時的太平盛世。

北宋賜酺制度:北宋皇帝“請客吃飯”的盛大場景

宋代宴飲

地方上的賜酺

除了皇帝在京城和臣民同樂之外,在遠離京師的地方上同樣也有這種宴飲活動。凡是朝廷詔令之所至,地方的最高行政長官就會主持這場盛宴,各個州府的官員和地方上的父老自然也會參與其中。

假如皇帝親自到這個地方參與賜酺,那就是當地最重要的一個活動,從上到下都會感到無比的榮幸。比如說宋真宗在東封西祀(東封泰山,西祀后土)之際真宗所過之地大多會下詔舉行賜酺,有時候在皇帝登臨當地城樓的時候,還會賜名給城樓。

皇帝在地方上的賜酺,尤其是給城樓改名在當時都有著十分重要的寓意,一方面可以給這個宴會增加幾分喜樂,另一方面也會為此留下一些遺蹟,成為當地的榮耀。

賜酺以示國家安定

在宋太宗剛剛登基的時候,天下還沒有安定,直到宋朝一統,才揭開了賜酺活動的序幕,但也僅僅是一項臨時的恩賜活動,並沒有形成一種制度。隨著宋朝經濟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到了宋真宗時期,宋遼之間進入了一個短暫的穩定時期,國家外部和平,內部經濟發達,宋真宗便開始大規模的賜酺,用來顯示國家的昌盛,賜酺也就逐漸成為一種有專人負責的一種宴飲制度。

北宋賜酺制度:北宋皇帝“請客吃飯”的盛大場景

古代宴飲

結語:宋代賜酺的影響

正如上文所說,宋代的賜酺從宋太宗開始,到宋真宗正式成為一種制度,其主要目的就是為了籠絡民心、粉飾太平、顯示至高無上的皇權。

在政治上,賜酺允許臣民縱情暢飲,更是將各種各樣的娛樂項目加到宴飲活動之中,一方面可以增加人們生活中的樂趣,另一方面也可以顯示出宋朝當時的盛世。有一位老人在參與到宋真宗舉辦的大酺活動中的時候,曾經說“不識兵戈六十載....睹此太平”,可見舉辦這種活動,對當時增加民眾的凝聚力、鞏固宋王朝的統治根基是非常有效的一種手段。不得不說,宋朝對於籠絡民心很有一套,也正是如此,宋朝在封建王朝中是唯一一個不是因內亂而亡國的王朝。

在經濟上,賜酺的宴飲活動在一定程度上還會促進商業的發展,在賜酺活動中,不僅僅有娛樂活動,還有各種各樣的小商販,在街道兩旁,就像我們今天農村的集會一樣,各種各樣的商品琳琅滿目。賜酺活動雖然次數少,但是其規模大,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對人們的生活起到積極的影響。

在鞏固統治上,賜酺是一項非常有效的維護統治的方式,皇帝施恩於臣民,臣民在享受這種由皇帝帶來的娛樂活動的同時,自然不會對皇帝有所憎惡,民間有俗語“吃人的嘴短,拿人的手段”,正是這種道理。再有,宋朝的根本還是一個封建王朝,其等級制度還是異常的嚴格,比如說,對參與到賜酺中的官員有著很高的等級限制,雖然在後來一度放寬,但是這種限制依舊是存在的。還有宴會的座次方面,除了遵循長幼有序的原則外,還有官階的高低也會影響座次的排序。

賜酺只是皇帝賜宴的一種,他始終是有著濃厚的政治色彩,賜酺也不僅僅是一項物質享受,而更多是為了鞏固和維護統治階級的穩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