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笔下“韩荆州”的父亲韩思复是一个怎样的官员?

前言


唐朝大诗人李白曾为了自荐,给当时的山南东道采访使韩朝宗写了一封信,即《与韩荆州书》。也因为托李白的福,韩朝宗的知名度得到了大幅加成。


事实上,韩朝宗和另一位诗人孟浩然也有很深的渊源。


有一次,韩朝宗想向朝廷推荐孟浩然,于是约他见面,但是孟浩然为了朋友的酒局,放了韩朝宗的鸽子,事后也毫无悔意。然而,这并不能说明韩朝宗在孟浩然心目中毫无分量,后来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4年),韩朝宗因获罪被贬为洪州刺史而离开任所襄州时,孟浩然就作了一首诗《送韩使君除洪州都曹》送给他。


孟浩然和韩朝宗的交情,可以从韩朝宗的父亲韩思复说起。


早期仕途


韩思复是贞观年间的左卫率长山县男韩伦的孙子,早年丧父。他十岁时,母亲对他描述了父亲去世的情状,他伤心得呜咽起来,几乎断气。韩伦因此特别喜爱他,说:“此儿必大吾宗。”


韩思复好学,考秀才高中,并且继承了祖父的爵位。


原本韩思复除了才学以外,还有一样羡煞旁人的天然优势:他家里很有钱,金玉、车马、古玩应有尽有。但是,他毫不吝惜。到了唐高宗永淳年间发生饥荒的时候,这位富家子已经穷得两三天才有一天的粮食了。京兆人杜瑾好心送给他一百匹绫让他拿去换钱,他也不拆封。


这段亲自沦为灾民的经历,让他对灾民的生存状态感同身受。后来他被调任到梁州府当仓曹参军时,遇到大旱,他就开仓赈济百姓。州府责怪他时,他说:“与其让他们沦为盗贼,还不如救活他们。”州府不能责难。


韩思复又调任汴州司户参军。他为政宽恕,不实行杖刑。后因母亲去世,他离职守丧三年,因为已经没钱了,只能靠卖柴度日。


宰相姚崇知道了他的事,很是赞叹,提拔他做了司礼博士。


圣历年间,吏部郎郑杲任韩思复为太常博士,制定南郊祭祀的仪注(制度),元希声为京兆士曹,说:“今年我吏部选了韩、元二人,不负朝廷了。”


能言善治


女皇武则天的堂侄建昌王武攸宁为母亲办丧事,请求鼓吹(仪仗乐队),韩思复坚决拒绝了。他排挤奸邪小人,守大体,为国家所倚赖,自己也升迁为礼部郎中。


神龙二年(706年),唐中宗驸马王同皎获罪被杀,韩思复因曾受王同皎推荐,被贬为始州长史,又迁滁州刺史。


滁州有铜矿,百姓铲凿很费劲,韩思复将铜矿卖到了边境,省下了很多的费用。滁州衙门五次长出了黄芝,百姓以为是祥瑞,刻碑歌颂韩思复的政绩。


李白笔下“韩荆州”的父亲韩思复是一个怎样的官员?


韩思复又改任襄州刺史。


唐睿宗景龙年间,韩思复回到朝廷,累次迁官至给事中。睿宗要建造景龙观,韩思复上谏,认为刚平定韦后之乱,不宜大兴土木,但未果。


随即又爆发了中宗子谯王李重福图谋夺位的政变。左散骑常侍严善思因被李重福任为礼部尚书知吏部选事,也被牵扯进来。大理寺弹劾他任汝州刺史时就素与李重福有来往,后来奉召入京的时候也只奏称“东都有兵气”而隐瞒了李重福的计划,所以论罪当处绞刑。


韩思复反对:在韦后之乱中,严善思早就投靠了相王即现在的睿宗皇帝了,他和李重福来往也是为了推翻韦后,朝廷下诏要抓他的时候他就投案了,显然心里没鬼啊。这事应该交给刑部由百官共商,慎重量刑才是。


当时的言官也都觉得严善思应该被赦免,但有关部门仍然坚持要处决,韩思复只能继续和他们唇枪舌剑,终于说服睿宗赦免严善思一死,配流静州。严善思知道韩思复的坚持是为了原则而不是为了自己,所以没有对韩思复道谢,时人称赞他为长者;而反过来,韩思复也没有以其恩人自居。


不久,韩思复自己也做了大理卿,也犯了错误,被权臣弹劾,幸好有给事中崔沔为他脱罪。又转任中书舍人,数次上疏陈说政事得失,多被采纳,成为了当时直言之臣的榜样。


《旧唐书》称赞韩思复“吐忠谠之言,补朝廷之失,有犯无隐,不愧古人,有唐之良臣也”“韦(凑)、韩谠言,医国之病”。


但是,很快大家就会发现,有一种国家之病,不是韩思复的直言所能医治的。


几误灭蝗


唐玄宗开元初年,韩思复任谏议大夫。这时,曾欣赏提拔他的姚崇已经是名满天下的“救时宰相”。开元二年(714年),姚崇受任为持节灵武道行军大总管,北伐突厥,韩思复被任为兼行军司马,合作愉快。


但是仅仅两年后,他们之间就出现了裂痕。


开元四年(716年),山东蝗虫大起,姚崇奏请遣“捕蝗使”分别去河南、河北诸道,把那些蝗虫杀了埋了。


李白笔下“韩荆州”的父亲韩思复是一个怎样的官员?


这样的措施在我们现在看来当然很科学,但在崇尚天人感应的古代,蝗虫这样的天灾被视为是皇帝的德行还需要改进,不是人力所能消除的。而且十六国时期的汉国君主刘聪就曾经试图人力治蝗,结果蝗虫越来越多,​算是一个反面例子。


姚崇虽然拿“圣朝德政胜伪朝”一边承认德政的作用一边否决了刘聪的反例,并且拿自身的官爵为此次灭蝗行动立下了军令状,但仍然要面对反对者们的阻力。而其中的一份阻力,就来自韩思复。


韩思复上疏建议唐玄宗悔过自责、派使者宣慰灾区,为了人心安定,也别派什么“捕蝗使”了。而且玄宗看了他的奏疏还觉得很对,拿给姚崇看。


姚崇当然不服,请求派韩思复去山东察看受灾地区都被蝗虫糟蹋成了什么样子。韩思复回来以后奏以实情。


至于具体什么个实情,史书也没说。灭蝗是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的,如果灾情不够严重,蝗灾损失低于组织灭蝗的成本,就没有必要。


姚崇原本可能希望韩思复此去可以明白自己的苦心,转为支持自己。但他又请求派监察御史刘沼去复查,显然韩思复令他失望了。


刘沼当然心里有数。他不惜鞭挞百姓,终于得出了不一样的调查结果,姚崇也终于可以如愿向灾区派出“捕蝗使”推行自己的灭蝗大业了。


不论谁是谁非,灭蝗这件事,姚崇实现了结果正义。他得以被后世誉为贤相,有一部分就是灭蝗有功。姚崇之后,唐朝再无“捕蝗使”。


李白笔下“韩荆州”的父亲韩思复是一个怎样的官员?


姚崇成功了,就证明韩思复是错的。他被姚崇贬出中央,历任德州、绛州刺史。


晚年


后来,姚崇去世了,韩思复又回朝为黄门侍郎,加银青光禄大夫。


开元十一年(723年)春,玄宗北巡,以韩思复为行在巡问赈给大使,还命他起草祭祀乐章,又任他为御史大夫。


但是,韩思复除了受限于唯心主义以外,还有一个缺点。他年轻的时候时曾和他一起游玩(他的钱是不是这么花完的?)的太白山隐士郑仁杰、李无为就曾说:“你识清貌古,可惜做不到宰相。”


他性格恬淡,爱好谈玄,主张实行仁道、亲行正道,像御史大夫这样担任纠察官员的职务,他实在难以胜任,不久就下课了,转为太子宾客,进爵县伯,累迁吏部侍郎。


不久,他再次担任襄州刺史,政绩闻名天下,很快又被代任回京,仍为太子宾客。


开元十三年(725年),韩思复去世,享年七十四岁。玄宗亲自题其碑“有唐忠孝韩长山之墓”,谥号“文”。


有两个人在石岘山为他立碑——其中一个是他的故吏卢僎,而另一个,则是襄州本地人——著名诗人孟浩然。


李白笔下“韩荆州”的父亲韩思复是一个怎样的官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