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理解老子曰: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55e4680


原文是”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平安泰”用讀書是識別涉及的事情是多元混成運動著”讀書目的導引出來的”讀書方法(暫且不談及)就應該將原文分解成組織架構才會有組織結構進行豐滿與矯正分解推理是否有事實存在依據事實存在分解的機會而才不至於陷入人云亦云的陷阱之中而誤入歧途。我將原文分解成”執大象天下往”和”往而不害”及”平安泰”的相互鏈接關係中的三個相互既有獨立自主又有相互關聯的流淌注入運動關係來對各個環節進行深耕其中的事實存在關係在進行”架構鏈”中尋求一致性與其目的”平安泰”進行系統比較能否對實現目的”平安泰”是具有助益性的還是與目的”平安泰”相違背的來抉擇是取還是舍及防範性抵禦入侵!(先談自己使用的方法與技術來方便交流)

”執大象天下往”也需要分解來找到關鍵字的真意是什麼的深耕其深度中廣度上的相互依存的縱橫交錯的聯繫才能從中選擇出作為關係一致與目的相符的意思來組闔成解讀成果的!”執大象”中的”執”是意指人的作為行為的意思的字。既可以選擇”執掌”也可以選擇”把握”,究竟是選”執掌”好些呢還是選擇”把握”好些呢?在這個階段是無法決斷的而只能待定。其根源是無法判斷一致性就不能犯”獨”病,獨尊自己與獨斷專橫是大病不可不防!

”執大象”中的大就只有大與小之分也只有具有體系性選擇中才能比較分辨出何為大與何為小才能助推”象”的事,在此階段還只能是待定狀態。

”執大象”中的”象”就是關鍵問題了!古籍老子中說象是什麼狀態呢?”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著實使人費解是什麼?我年幼與年少之時家外面的河流上下都有一個不同形態的水漩渦,別人就讓我自己去讀那兩個漩渦在不同季節的運動狀態每年都十多二十多次觀察與用心讀,讀了十二年才發現能旋轉運動著現象才具有”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的特性且外部有一種約束著似的向內匯聚在一起的凝聚力存在。且還有匯聚在一起核心存在。象就是指具有這類”循環運動著的事情”存在象的特性!而象有大與小之分,而執大象就是要”把握住能生成循環往復運動著的事物”的來源才會有輸出成果的可能。這是一種動態平衡運動著共同體運動!

”天下往”就應該有門道之說:把握住能生成循環往復事情的內核才能獲得天下相關各種各樣具有各不相同特性的事物才與混闔成運動生成動態平衡運動著共同體運動著而呈現出形態與狀態。

”往而不害”就是說要成就任何事情都既要有遵循事物發展變化規律還必須要有遵守規則與規矩約束才能成事!”往而不害”的循環往復運動能匯聚與凝聚力必須要是往的子運動不危害共同體運動才能獲得長存而平安泰的格局!”和平相處而獲得安全而泰然自若”的生存下去的生活狀態應該是人人嚮往的事!

舉一個例證來說明:活人的生命運行是由許許多多運動混成運動出來的動態平衡運動著的共同體運動著的存在狀態!是經過自然運動著的規律與自然運動著的規則檢驗過的客觀的具有事實存在支撐的真實存在之一類。對於真實存在是不允許在對真實存在再進行假設是人類作為事情的規矩不允許進行破壞應該有人類共識才能有益於人類生存下去!具有生命特性的物種都在努力奮進式地求生,人類豈能例外!而生命運行的暢通無阻才能獲得平安泰的自在而在天地運行的運動作為之下與人自己求生之路的各種各樣的勞動作為中及外物的入侵都可能導致人的生命運行不能獲得暢通無阻狀態而生病!醫學:無論何種方法與技術混成出來的醫學的核心都是為了生命運動著的共同體能回覆健康狀態的人作為與活人的同一類行為——這才是醫學必須要把握住的生命運行暢通無阻的大象呢?假如背離了生命運行暢通無阻的根本原則遵循還能是醫學嗎?是在為了誰呢?人類不存在了還能有醫學的需求嗎?應該是一切的一切包括醫學在內的都沒有人需要了!

為了人類生存下去才是最根本性的執大象!

那種”獨”是毒!非白即黑違背”往而不害”原則也是毒!因為其會毀滅人類的原因具有事實存在支撐與支持判斷成立!

天道利而不害!害的來源是人為的自害!……人類何去何從哦?


公議


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五章中講:

執大象,

天下往。

往而不害,

安平太。

樂與餌,

過客止。

道之出口,

淡乎其無味,

視之不足見,

聽之不足聞,

用之不可既。

解釋如下:

執者,守也。大象者,道也。古之修道之聖人,能抱道守德,天下萬物都歸往之。萬物歸往相互不傷害。

治國則國家安穩,家庭寧和而天下康泰;

治身則天降神明,神明者,先天一氣也。先天一氣,自虛空中來,歸於自身,無損先天精氣,身安而大壽至也。

修道之人,樂美於此道而守一者,一者,先天一氣也,德一之能也。一者,自虛無中來,忽忽如過客也,修道之人,能靜定而德一之能留止於己身也。

道它決而無味,道它看也看不到,道它聽也聽不到。

但用道來治國,則國泰民昌,用道來治身,則壽命延長,道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本章老子進一步說明道用無窮,執大象就是抱道守德。

修道之聖人,以德一之小而成大,世間萬物瞭然於心,用德一教化天下萬靈,使其相互不受傷害,非常安寧,平和,康泰。


逍遙谷逍遙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出自老子《道德經》第35章。《道德經》第35章原文:“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老子在這裡提出“大象”的概念,顯然這裡的大象不是動物,而是道的法象,即是大道。當你在掌握運用大道的時候,把握大道的自然本性,普天下的人們都會嚮往投靠過來。嚮往投靠的原因和目標,是道的無為,利而無害,能讓天下安享太平。那些音樂與美食能夠滿足人們的感官樂趣,它會吸引路過的人駐足不前,或者讓修行的人沉醉其中,讓其成為了修行大道之途的“過客”。

“道之出口, 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大道是無物無狀的,所以沒有感性的特徵。即使用語言來描述它,也是平淡無味的,它並不像音樂與美食那樣,刺激和滿足著人們的感官慾望。你去觀察它,它無法滿足你的肉眼;你去聽聞它,它無法滿足你的耳朵;你想要用它,它似乎又沒有什麼用處,這就叫作“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修行者要知曉,

大道無形無象,並不似有形的器物那樣,能夠直接拿來滿足人們的感觀。但是,它有著無用之大用,它是萬物發端之所在,有了無形的道,才自然產生有形的器物。所以,修行者切勿迷戀於修行過程中看到、聽到的那些“樂與餌”,不要沉湎於聲色美食之中,應該歸附於自然質樸的大道,專注於修行大道,莫生偏差,成為“過客”。


遊通天下


我們先搞明白什麼是“大象”。

“大象”雖然在《道德經》中只兩見(第三十五章、第四十二章),但由於學者多將它與“道”混為一談,所以需要加以強調。“大象”是恍惚存在的正面之象,是現象,是形象,是影象,是氣象,是不可感又可感的抽象,是循道而行展現出來的景象。“大象”體現了“道”的一個外在特點,是“道”之表象,是“道”釋放出來的能量。

“執大象”就是佔據主動地位把握著大象。

第三十五章

[原文]

執大象,天下往①。往而不害,安平太②。樂與餌,過客止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④。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⑤。

[通釋]

掌握著大象,天下就會來歸附。來歸附沒有害處,都安定太平。快樂的生活和豐富的食物,使來往的客人留了下來。道說出口,淡淡地它沒有味道。見它見不到,聽它聽不著,用它用不完。

[註釋]

①執大象,天下往:掌握著大象,天下就會來歸附。執,把握,掌握。大象,大道之象,可參見《〈道德經〉中的幾個重要概念》中的“大象”。往,歸附,來附。

②往而不害,安平太:歸附沒有害處,都安定太平。“安平太”三字同義,都是太平安樂、沒有戰爭的意思。安,安定。平,太平。太,古本多作“泰”,寬裕,平安。

③樂與餌,過客止:快樂的生活和豐富的食物,使猶豫不決的人留下來。樂與餌,泛指各種生活享受。樂,快樂。餌,音ěr,美食。過客,過路人,此處指尚未決定歸往“大象”的人。止,留下來。

④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道說出口,平淡地它沒有味道。之,放在“道”與“出口”這個主謂短語之間,取消該短語的獨立性。淡乎,淡淡地。其,代詞,它,指道。

⑤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見它見不到,聽它聽不著,用它用不完。之,代詞,指“道”。不足,不能。既,用盡,用完。“用之不足既”有版本為“而用之不可既”。

[意義歸納]

本章通過道之“大象”使天下往的道理再次揭示道的特點。

[考辨]

王弼本的“用之不足既”,諸多版本為“用之不可既”,如河上公本,有的版本還加了一個“而”,為“而用之不可既”。長沙馬王堆帛書與郭店竹書均為“不可既”了。其實,“足”可釋為“能”“能夠”。“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與“用之不足既”完全可以平行並列,沒必要改成“用之不可既”。為什麼有的改動了呢?這是因為改動者把三句的關係搞錯了,把原本的並列關係看成轉折關係了。

[解讀與點評]

國家展現出富庶安寧的景象,天下就會來歸附。來歸附沒什麼壞處,就是安定太平。快樂和豐衣足食的生活,使路過的人留了下來。

這裡再回顧“道”“德”“樸”等概念,結合“大象”談談幾者的關係。

“道”是抽象的、客觀存在的、不以人們主觀意志為轉移的不可對抗的法則。“德”是循道而行的優秀品質。“樸”是道的本質屬性,是道的思想核心。“大象”是道的外在表現。

“大象”是恍惚存在的現象,是形象,是影象,是氣象,是不可感又可感的抽象,是循道而行展現出來的景象。如欣欣向榮的景象,如富庶的景象,如風調雨順的景象,如幽靜安寧的景象,如和諧安定的景象等等,此“大象”應該是正面之象,所以天下趨之。“大象”就是道之表象,是道的外在表現,是道釋放出來的正能量。正是道展現出的“大象”使得天下人趨附。用孟子話來說,大象使“天下之士皆悅而願立於其朝”,“天下之商皆悅而願藏於其市”,“天下之旅皆悅而願出於其路”,“天下之農皆悅而願耕於其野”,“天下之民皆悅而願為之氓”,連“鄰國之民”也“仰之若父母”矣。(《孟子·公孫丑上第六章》)大象是大道智慧的產物。

與“大象”相對應的是“假象”和“亂象”。“假象”和“亂象”是逆道而行的結果,是道釋放出來“負能量”,如過度開採和過度建築形成的經濟繁榮就是“假象”,它造成的環境與大氣汙染,帶來的經濟危機就是“亂象”。

“天下”指的是天下的民眾,此民眾不是聖人任用的具有“樸”的品質的官長,所以不要指望他們有多麼高的境界,他們要求的僅僅是快樂和吃得好;也不要以為天下民眾是奔“道”而來,而是奔由道產生的“大象”而來。老子“不以知(智)治國(第六十五章)”的思想決定了他不會主張用“道”招天下人來,而是任憑循道而行產生的“大象”使天下人往——當然,這還不指“小國寡民(第八十章)”。“過客”乃遊走之人,遊移無定所之人,是被“安平太”的“樂與餌”的“大象”吸引來的人。

因循大道才形成了大象,但道說出口,卻淡淡地沒有味道。見它見不到,聽它聽不著,用它用不完。

為什麼會“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呢?因為道雖然客觀存在,但它有“樸”的本質屬性,不可以“巧飾”,“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第八十一章)”。“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已經說得挺明白了。儘管道沒有味道,但循道而行展現出來的大象卻欣欣向榮,讓天下人來歸附。


陳廣逵


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執大象,天下往。往而無害,安平泰。”這句話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三十五章。想要完全理解這句話,就必須要結合這一章,乃至整部《道德經》才能理解!

“執大象,天下往。”大象無形,指的是道的形象。執道而行,則無往而不利!

“往而無害,安平泰。” “害”是有矛盾,互相又損,不能順。道可以與天下一切想合,安住於平和泰然的狀態。它是能夠和諧的,是自然的。

後面的一句話一定要聯繫在一起!

“樂與餌,過客止。” “樂”讀yue 是相對耳朵來說的,樂是一種聲音,是一種誘惑。“餌”是好吃的東西,是相對嘴巴來說的一種誘惑。要應對人的貪慾的誘惑。“過客”是相對我們每個人的自性或者那個不動的自我!“客”是相對主來說的!

我們的內心會被各種各樣的誘惑牽引,而那些牽引你的都是客!不是自己的主!

有好吃的,馬上就由著自己的嘴巴貪慾迎著好吃的去了;有好看的,馬上就由著自己眼睛去看好看的了;有好聽的,又由著自己的耳朵去聽了。這時候就做不了自己的主了!就成為了客!

“客”貼切地說明了沒有悟道的人的狀態。無法找到清淨的自性的表現!

只要悟道,自性的主,成為自己的主人,擁有足夠的自律,能夠控制住自己,那麼煩惱就與自己無緣了。看到那些影響自己的“客”,不讓它們來干擾自己,我們以這種智慧品質去影響身邊的人,幸福自然得來!


小強愛寫作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無害,安平泰。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可見,聽之不可聞,用之不可既。

何謂大象?即生天生地生人生物之大道。以其無所不包,故曰大象。究何象哉?殆無極而已矣。顧無象為象,究將何所執乎?亦無執為執,斯於道不悖矣。人能常操常存,勿忘勿助,則大象執焉,大道在焉。昔孔子告顏淵曰:“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是知大道所歸,即天下所歸。無論歸人歸道,俱是心悅誠服,又何害之有耶?吾知一氣相貫通,萬物皆默化。融融洩洩,上下相安於泰運之天。此直自然之依歸,非一時所感激。苟徒飾片時之耳目,未始不源源而來。但如世之雅樂可懷,香餌可口,亦足令過客停驂,流連不去,然可暫而不可常也。惟道無味,不似肥濃甘脆,令人咀嚼不已,饜飫無窮,而人之爽口悅心者,自不厭焉。此無味中之至味,非世味之濃所可擬。雖然,道無方所,亦無形狀,難想像亦難捉摸。故曰:視不見,聽不聞,而取之靡窮,用之不竭,有如是也。誠範圍天地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斯道之所以為大耳。學者其知所向往哉!

此言人必效天地交泰,而後融融洩洩,不啻雅樂可懷,香餌堪味,令人歎賞不置。然其境地非易到也。苟當私慾甚熾,血氣將衰之時,不先從極動之處,漸而至於靜地,則人心不死,道心不生,凡息不停,真息不見。惟動極而靜之際,勿來真意以主持之。此意屬陰,為之己土。少焉恍恍惚惚,陰陽交媾,大入杳冥之境,似夢非夢,似醒非醒。於此定靜之中,忽覺一縷熱氣,混混續續,氣暢神融,兩兩交會於黃房之間,將判未判,未判忽判。此即真鉛現象。心花怒發,暖氣融融,元神躍躍,不由感觸,自然發生,斯了玄關兆象,太極開基也。斯時惟用一點真心,發真意以收攝之。此意屬陽為戊土。其實一意,不過以動靜之基,分為戊己之土而已。蓋玄牝未開,混沌之中,有此真意為主,即無慾觀妙之意,謂之陰土;及玄牝開而真機現,即有欲以觀其竅,謂之陽土。一為無名天地之始,一為有名萬物之母。生天生地生人生物,皆此一點真意,為之貫注。修行人能以真意主宰運行,庶不至感而有思,動而他馳。所謂天關由我,地軸由心;宇宙在乎身,萬化生於心,皆此時之靈覺,為之運用而主持也。故曰,略先一息,則真機未現,採之無益;略後一息,則凡念已起,採之又多夾雜,不堪為我煉功大藥。此須有大智慧、大力量,方能於此一息中認得清、把得定,以為成仙證聖之本。雖然,此個玄關,始而其氣柔脆,只覺微有熱意從下元起,久則踴躍周身,似有不可遏抑之勢。學人須於至微處辨得明白,以我真意主持,毫不分散,久之氣機大有力量,一任兀兀騰騰,隨其所至,不加一意,不參一見,斯得之耳。到得氣機壯旺,一靜即天機發動,迅速如雷,雖一切喧鬧之鄉,不能禁止。總要有靈覺之心,為之主持,乃無差也已。



貓蒲貓譜


天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促進生長而卻不去佔有,促進發展而不去禍害,恩澤萬物,卻不居功。

  • 有道之人,效法天道,道法自然。
  • 無道之人,卻是損不足而補有餘。

能執大象,也就是能實行大道。

因為大道為公,自然為而不害。天下之人,無不向往利益而不受損害,自然趨之若鶩。享受幸福安泰!


袁少安


出自《老子》第35章: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廢話少說,直入主題:

大象的意思,比喻是大道。小象有象,大象無象,小象是能看見、能觸碰、能嚐到味道、能聞到氣味的有象之物。大象則是相反的,是無象之象,是沒有形狀沒有顏色沒有氣味的。但無象之象才是真象,大道隱其用則無象,顯其用則有象,所以大道大象是藏在所有具體的有象之中的。

執大象,天下往!是能觀象知理,察往知來,窮理知數,變通知道,執用天地的大象來蒞臨天下,以無象來融入天下,所以與萬物同體,便能遍滿所有物中,這樣天下自然而然歸屬了。

往而不害,安平泰!因為大象是與物相入相融的,依從於道,與道一體,物我同元,所以出入來往都是無害的。因為無害所以無往不利,無行不通,所以行於天下就會天下太平!

總的來說,就是要養天地氣象,取法自然,內外都合於天地大道,便能無往不利!



修行人


如何解讀執大象天下往經句?

大道無形,大象亦無象無形。故知,大象就是指宇宙本原大道了。那麼,怎樣才能執大道呢?這是個大難點,又是全書的重點。簡言之,要想握有大道,就必須修大德,開大慧,學聖人,做善人。大善,心懷天下人而無私。下德如溪,上德如浴,玄德至虛,孔德無極。有大德,則可握有大道所生之宇宙能量,無為而無不為,不學而知,不見而名。如此,邪不能侵身,天災人害則預知而避之,焉有禍害加身之事發生呢?自然走遍天下無阻擋,平安,順利了。何懼武漢冠狀肺炎病毒感染哪!


蘭州易道王


帛甲本: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大。

樂與餌,過格止。

故道之出言也,曰:談呵,其無味也;視之,不足見也;聽之,不足聞也;用之,不可既也。

本章小結:

第一段:如果君王以道治國,就會民心所向,得道聖王不害人(不使百姓放大欲望而是迴歸淳樸),所以安享太平。

第二段:樂與餌這樣放大欲望的有害方法,會吸引一些人在嚮往大道的路上駐足。

第三段:所以,道與樂餌相比,平淡無味,不悅目,不悅耳,但道功能無窮無盡。

樂餌有害,但吸引人見效快。道不害民且享太平,但不吸引人見效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