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代農曆和傳教士的恩恩怨怨

導讀:在大部分中國人眼中,農曆都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以此和西方人制定的公曆相區分。但其實中國的農曆,自明代末年以來,便和西方科技產生了緊密的聯繫

在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將皇帝統治萬民的合法性歸結於上天授權,因此測算天文現象對於封建君主有莫大的意義,這代表著天地運行都被掌握在自己手中,因此歷代的皇帝都設立專門的機構,觀測宇宙,制定曆法,測算天象。

但明朝中後期之後,關於曆法計算日月食不準的記錄卻越來越多。到了崇禎年間,皇帝終於無法忍受欽天監的頻繁出錯,把欽天監官員們批判一番,眼看這些欽天監的官員即將被崇禎皇帝狠狠的處罰,時任禮部尚書的徐光啟站了出來為他們求情

  • 光啟言:“臺官測候本郭守敬法。元時嘗當食不食,守敬且爾,無怪臺官之失佔。臣聞歷久必差,宜及時修正。”

言下之意便是,欽天監的官員們完全是遵照基本法辦事,嚴格以曆書為依據進行計算。過程中並沒有出現偏差。導致這些錯誤的原因,主要是曆法本身的年久失修。想要解決只能重修曆法。

徐光啟的一番話,讓崇禎皇帝沒有對欽天監官員做出懲罰,但徐光啟也本身也迴避了一個問題,為什麼這些享受了朝廷命脈,掌握國家大事的官員,明知曆法有錯,卻遲遲沒有行動呢?

考慮到欽天監的官員們根本無力修訂曆法,崇禎皇帝只得另請高明。這位末代皇帝,很快任命熟知西洋科學的大臣徐光啟,帶領來華的傳教士一起,修訂新的歷法。於是,德意志人湯若望、意大利人龍華民、葡萄牙人羅雅谷等歐洲傳教士,開始為大明朝訂製一部新的歷法。

明清時代農曆和傳教士的恩恩怨怨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 明朝末年歐洲傳教士大量進入中國,不少有識之士都認識到了西洋科技的先進性,積極學習,徐光啟便是其中代表。

​在編歷的過程中,這些西方傳教士們以當時歐洲最先進第谷宇宙體系理論為基礎,同時採用了當時的幾位天文學泰斗——伽利略、開普勒等人的理論研究成果。為了使曆法更加準確,他們還使用歐洲幾何學知識計算天體位置,並使用歐洲天文儀器進行觀察。可以看出,徐光啟等人所著的《崇禎曆書》其實是一部典型的西洋曆法。在這部曆書中,傳教士們甚至把剛剛在歐洲誕生不久,尚未普及的日心說都介紹到中國,可見其查閱資料的廣泛。

明清時代農曆和傳教士的恩恩怨怨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 歐洲天文學家第谷

但對信奉天人合一理論的中國傳統士大夫官僚而言,預測天象一事,有著極為重大的政治意義。《崇禎曆書》一經問世,就遭到了篤信傳統文化的守舊派勢力的百般責難。儘管實踐證明,《崇禎曆書》預報天象的結果遠比其他本土曆法精準,但守舊派卻依舊不依不饒,這也極大影響了崇禎皇帝的決策。等到崇禎皇帝終於下定決心施行新曆時,大明王朝卻已行將就木。

明清時代農曆和傳教士的恩恩怨怨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 東西方思想在明清之際的中國碰撞

清朝建立後,順治皇帝迫切希望制定一份超越前朝的歷書,傳教士湯若望趁機獻上了由《崇禎曆書》改編而來的《時憲曆》,令滿清統治者大為讚賞。而此時前明的士大夫官僚們,雖然沒能為崇禎皇帝保住大明江山,卻依然在新朝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正統之爭。

順治二年時,歐洲曆法的精確性再次得到檢驗。當時漢族、回回、西洋三方的天文學家都預測到這年的八月初一將出現日食。清廷為了檢測新法的準確性,便讓他們分別預測日食發生的時間,並派遣官員登上天文臺勘驗。

結果顯示,唯有按《時憲曆》計算的時間完全一致。漢族與回回的計算方法,都有不同程度的誤差。這一結果也讓清廷確信了西洋曆法的先進性。最終,《時憲曆》被清廷欽定為官方曆法,制定者湯若望也被任命為欽天監監正。

明清時代農曆和傳教士的恩恩怨怨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 為清朝服務的傳教士湯若望

然而,即使西洋曆法的準確性已經毋容置疑,湯若望和《時憲曆》還是在遭到了守舊勢力的攻擊。

守舊勢力認為,朝廷任用西洋傳教士擔任中國官方天文歷算機構一把手,並廢除中國傳統曆法的行為實屬崇洋媚外。於是他們羅織罪名,誣衊傳教士傳播錯誤天文知識、意圖顛覆大清,其中的代表人物楊光先更是高聲疾呼:“寧可使中夏無好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而他反對的主要理由便是,西洋人的歷法居然認為地球是圓的,簡直是荒謬絕倫!

雖然在東漢中國人便提出了渾天說,認為地球有可能是圓的,但在之後的歷史進程中,認為天圓地方的蓋天說始終是社會的主流,而在曆法的編纂中,也少有人將大地作為一個球體去推演運算。因此楊光先的反對其實也代表了當時大多數中國人對地圓說的態度。

此時順治帝剛剛去世,年幼的康熙帝尚未親政,朝中大權被輔政大臣鰲拜掌握。而楊光先驅逐洋人的主張符合當權者的排外情緒,於是一場轟轟烈烈的清算行動便開始了。儘管傳教士們並無過失,但他們制定的歷法遭到廢除,擔任司天監官員的傳教士們則遭貶斥。守舊派一邊的楊光先、吳明烜,則因功分別升任欽天監監正、監副之職。

明清時代農曆和傳教士的恩恩怨怨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 歐洲近代天文儀器操作手冊

然而,守舊派的所謂傳統曆法,早在明末就被證明錯漏眾多。加上這二人知識水平過於低下,錯測節氣時日的事情自然層出不窮。

不久後,他們最大的靠山鰲拜倒臺,年輕的康熙帝開始親政。為了確定曆法的準確性,康熙皇帝多次讓傳教士南懷仁以西洋新曆和使用舊曆法的吳明烜比賽。結果每次西洋歷都分毫不差,舊曆卻全部出錯。最終,楊、吳等人被懲治,傳教士冤情昭雪,清王朝也重新使用更為精確的《授時歷》。

明清時代農曆和傳教士的恩恩怨怨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 身穿清代官服的湯若望

至此明清清初的歷法之爭,最終以西方傳教士的勝利而告終。然而令人哭笑不得的是,楊光先與吳明烜死保的傳統曆法,實際上原本就是和其他國家技術交流的產物。只不過這些保守派知識淺薄,不瞭解這些淵源而已。

從唐宋時期開始,中國人就已經開始向阿拉伯人那裡學習外來先進的天文技術。一些古希臘、古印度和波斯等地的天文學著作,也隨著東西方文化交流傳入中國。而在元朝時,阿拉伯天文學家則得到了當時統治者的特別青睞。

明清時代農曆和傳教士的恩恩怨怨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 中世紀阿拉伯天文學家

早在蒙古西征時期,蒙古人便已開始學習阿拉伯人的歷法。忽必烈建立元朝之後,先於1271年在上都設立回回司天臺,又在1280年成立了回回司天監。元朝皇帝將紮馬魯丁、愛薛、可馬剌丁、苫思丁和鄭阿里等阿拉伯天文學家,請來為自己工作。他們也將阿拉伯地區的天文觀測儀器引入中國,極大推動了中國天文技術的發展。

正是這些中亞和西亞的天文學家,為元朝制定了嶄新的《萬年曆》。這部新曆法也成為元朝全國推行的官方曆法。雖然後來漢族天文學家郭守敬,隨後制定了更符合中國人習慣的《授時歷》,但民間依然有很多人使用阿拉伯人制定的《萬年曆》。

雖然《萬年曆》最終被郭守敬的《授時歷》所取代,但郭守敬在制定這部曆法的時候同樣參考了眾多阿拉伯天文學資料,並利用引入中國的阿拉伯儀器進行觀察。我們也能看出,元朝時的中西方的天文學便是在交流中發展的。

明朝推翻元朝後,明太祖朱元璋雖然曾經高喊“驅逐韃虜”的口號,但也尊重科學,保留了較為先進的元代曆法。他還特意保留了回回司天監這一機構,並邀請馬沙亦黑等回回天文大師,翻譯了明軍繳獲的大批阿拉伯天文書籍。明初頒佈的《大統歷》雖然是由郭守敬的《授時歷》改編而來,但過程中也有十幾位回回天文學家直接參與制定。當《大統歷》頒行後,朝廷還將此前實用性強、推算天象較為精確的《回回曆》併入其中,以便對照查驗。

元朝與明朝中前期代的歷法,結合了中國傳統曆法和阿拉伯曆法的長處,在當時算得上是非常先進的一部曆法。但再先進的歷法也難免存在誤差。

中國曆代的歷書,都只注重記錄計算公式,卻並未記載與此相關的科學原理。儘管後人能按照公式進行運算,但當他們發現公式錯誤時,卻不知應如何糾正。明代使用的《授時歷》和《大統歷》都參考了大量阿拉伯天文理論。但明初翻譯阿拉伯天文書籍時,也只是簡單抄錄了相關公式,並未翻譯核心原理。所以,隨著時間推移,已沒人能夠理解這些理論,這也導致修歷難度大增。這才有了本文前面提到的欽天監困局。

最終,清代版本的《授時歷》,被一直沿用到民國初年。現今使用的農曆雖然已不是當年傳教士所作的《時憲曆》,但依然採用了歐洲的天文理論與計算方式。

每日更新,不見不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