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為什麼喜歡模仿?

嚴文吉


發展心理學家們發現,出生後僅僅2天至2-3周的新生兒就已經具備了對人類面部表情的模仿能力。比如看到成人張嘴,嬰兒也跟著張嘴;看到成人笑了,嬰兒也表現出高興的表情等等。

小嬰兒雖然能夠做出即時的模仿行為,但是這種模仿能夠保持多長時間呢?換句話說,在幾個小時或者幾天後,嬰兒還能夠記住並且做出之前觀察到的他人行為嘛?

為了研究新生兒的這種延遲模仿能力,心理學家又進行了實驗。實驗中的主試也成為演技派,需要對著嬰兒吐舌頭15秒,保持面無表情15秒,兩者交替進行。研究結果發現,6周大的嬰兒已經能在24小時的延遲後模仿出吐舌頭的表情了。這種能力是基於嬰兒記憶力的提升和注意力的維持。

雖然小寶寶們的能力讓人驚歎,但這種模仿能力隨著年齡經歷了一個發展過程。小嬰兒的模仿是相當不準確的,如果你做出彎曲和伸直手指的動作,他們的模仿結果可能是伸開或攥緊整個手掌。實際上,即使是讓嬰兒準確地模仿最簡單的動作,也可能需要進行幾天或者數週來練習。剛開始嬰兒只能進行動作上的模仿,當發展到兩歲時,便能進行社會性行為的模仿,並且可以把行為協調起來,完成一系列的模仿。

總體來說,模仿似乎是嬰兒的一種天生的學習手段。通過模仿,嬰兒能認識成人的行為,分享成人的情緒狀態。所謂身教重於言傳就是利用兒童善於觀察和模仿的特點培養其良好行為。所以爸爸媽媽們,可以多鼓勵孩子去模仿有益的行為,並放慢自己的動作,滿足孩子模仿的需要!

3、跟你分享一下我自己育兒的一些經驗心得,現在的科技發達,我就嘗試用數字產品幫助自己教育孩子,之後也試用果很多款名為“早期閱讀”或“學字”的應用軟件,都不是十分滿意,要麼是到後期課程需要交費,要麼就是說是免費,但內置廣告頻繁,影響學習效果。直到朋友向我推薦了 ,【貓小帥識字】應用。讓我知道孩子如果先接觸漢字,感受漢字,感受漢字閱讀帶來的樂趣,可培養孩子的初步語感,給孩子帶來更多學習興趣。後來我就抱著試一試的態度使用了一段時間,發現課程一次收費就能終生享受,可以讓孩子持續學下去,並且每一個關卡還都有複習環節,可重複學習,鞏固先前所學內容。我們家長也可在設置中設置學習休息時間,培養孩子的用眼習慣。


久隱517


許多寶寶在很小的時候就展示出來比較高的智商,基本上都是學習能力非常的強,學什麼都很快,記憶力也很好,但是雖然這樣的寶寶智商高一些,學習新事物的能力也非常的強,但是在孩子還不能明辨是非的時候,學習能力太強可能是有弊端的,孩子出門在外可能會遇到有很多不良習慣的人,如果學習了他們的行為就不好了,所以如果孩子喜歡模仿別人怎麼辦?

孩子喜歡模仿別人怎麼辦

1、瞭解成長規律,尊重孩子的天性

從出生起,孩子就是依靠一個接一個的敏感期來實現成長的,父母要多學習育兒知識,瞭解孩子的發展規律,瞭解每一個敏感期的特徵,孩子在模仿成人掃地、開門關門等行為時,父母不要因為髒亂差,抑或是無聊而強行制止,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在保證孩子安全沒有危險的情況下,放手讓寶寶去做。

2、放慢腳步,為孩子提供助力

孩子進入模仿敏感期後,非常渴望能夠快速掌握這些感興趣的新技能,此時,需要父母多多給予鼓勵,施以援手。放慢自己的動作,滿足孩子模仿的需要。

通過親子游戲,幫孩子更好的模仿和學習。

3、適度引導,營造良好環境

心理學家指出,孩子從一出生就開始觀察這個世界,是天生的觀察家,在觀察和模仿別人的行為中獲得成長。模仿本身沒有對與錯,存在對錯之分的是大人的行為,所以作為父母要言傳身教。

寶寶什麼時候在模仿期

1、6個月~1歲:物品與動作沒有重要連結

寶寶6個月大之後,視覺功能逐漸發展,可以看見的範圍變得較遠,對於外在環境的刺激,也越來越有興趣,而且,不像小嬰兒時期只有反射動作,拿到東西就會因反射動作而抓著不放,此時身體動作已可以打破反射,動作模仿的能力變得較好。

2、1~2歲:語言能力也是模仿而來的

等到將近1歲時,孩子就會進入語言發展的階段。1歲的孩子對於動物或物體的叫聲很有興趣,能夠模仿大約4種動作的叫聲。

3、2~3歲:模仿連串的序列動作

2~3歲的孩子開始出現一連串的動作模仿。當孩子將日常生活發生的事件,或是對於人物的觀察儲存於記憶中,不像以往只能在當下立即模仿動作,而是在某一個環境之中,再把過去的記憶叫出來,不需要直接看著對象做出動作,這就是延緩模仿的能力。

當爸爸媽媽發現自己的寶寶已經開始出現模仿行為的時候,一定要注意積極正確的引導和暗示寶寶向好的方面進行學習,並且在自身上也要做到言傳身教,給孩子一個好的學習環境,這樣寶寶才能模仿好的行為,進而學習成長為一個正直優秀的社會人才。



Ella瑜伽私教


首先,模仿是孩子學習技能、探索世界的一種方式,就像當我們在嬰兒面前拍手或微笑時,他們也會跟著拍手,也會對著我們笑。 其實我們大人也會模仿,比如模仿別人表演、唱歌、跳舞,只不過我們已經有了一定經驗,模仿的痕跡沒有孩子那麼明顯而已。

人的大腦中存在著一些能模仿他人行為的神經細胞,被稱為“鏡像神經元細胞”。這種鏡像神經元能使人們模仿所看到的事物。由於嬰幼期的大腦尚處於發育期,他的這種神經細胞非常活躍,因此嬰幼兒總是模仿得惟妙惟肖。





第二,我們之所以願意主動的去幹一件事,肯定是這件事能給我們帶來好處或者是能帶來精神上的愉悅。 孩子模仿時往往會給孩子帶來一種良好的愉悅感覺,你會發現孩子在模仿時,他從心底裡都是開心的、興奮的。所以孩子帶著這種美好的感覺,不斷的重複和強化。


第三,孩子模仿成人行為本沒有對與錯,因為孩子不知道哪些他可以做哪些他不可以做。所以家長不要訓斥孩子,而是要與孩子多交流多溝通,告訴孩子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不能模仿,可能會有危險,平時要注重對孩子的安全教育。 同時對於那些不能模仿的事情,家長也不要搞得過於神秘,要坦誠地跟孩子講具體是怎麼情況,孩子自然就沒有那麼強烈的好奇心了。

第四,父母要給孩子做出好的榜樣,正確引導,使其模仿正確的東西。比如教孩子學習穿衣服,收拾房間等,幫孩子培養好的生活習慣。

父母在孩子面前儘量不要做不好的行為或習慣,比如看手機,抽菸,翹二郎腿等。 其實孩子就是家長的一面鏡子,孩子的一舉一動就是我們的真實影子,所以當孩子表現出令我們不滿意的行為時,不要著急批評孩子,而是要反省自己,從自身找原因。

第五,平常可以和孩子一起做一些有趣的模仿表演,既能鍛鍊孩子的想象力創造力又能促進親子關係的發展。


會魔法的K媽


寶寶為什麼喜歡模仿,因為他好奇啊,小寶寶剛剛接觸新鮮的實物,所以通過模仿來接觸和認識這個世界,就像我家小寶一樣,他哥哥做什麼,他就做什麼。

剛出生的寶寶,就會模仿,7-8個月的嬰兒,已經會模仿簡單的發聲和動作,例如聽到小貓叫,他也會學著“喵喵”;看見電視中有人拍手,他也會拍拍小手。2歲左右的小寶寶就能模仿較複雜的動作,如看到爸爸掃地,他也會拿起掃帚掃一掃;看到媽媽給他洗澡,他也想給玩具小貓、小狗洗個澡。3-4歲的寶寶,由於活動範圍大了,眼界擴展了,模仿的內容就更豐富了,如在街上看見商店裡賣東西,寶寶也會以遊戲方式賣糖果等等。 為什麼寶寶更喜歡模仿爸爸、媽媽呢?因為爸爸、媽媽是他最親近的人,又因為寶寶和爸爸、媽媽接觸最密切,也更有利於模仿。 常言說;“身教勝於言教。”爸爸、媽媽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是孩子的榜樣、嬰幼兒辨別是非的能力差,知識又很淺薄,對成年人的模仿是無選擇的,因而父母的言行和榜樣的作用,便顯揮更重要了。

寶寶的動作和語言都是由模仿而開始的,先學會和大人一樣說話做事,就需要模仿大人的神態、語言和動作,這樣模仿既能滿足寶寶玩耍的想法,也能幫助寶寶學習語言和動作,通過模仿學本領是寶寶的一項獨有的技能,還能刺激自身大腦發育。再有就是寶寶喜歡從模仿中找到樂趣,得到開心,這也是做寶寶家長,希望看到的。




哥哥弟弟一起長大


寶寶喜歡模仿動作,家長們該如此去做。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243d50000a21418bd4736\

隔壁龍龍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640, "thumb_url": "2d896000255f53b24341a\

湘小哩


寶寶很喜歡模仿。剛出生的寶寶,就會模仿,7-8個月的嬰兒,已經會模仿簡單的發聲和動作,例如聽到小貓叫,他也會學著“喵喵”;看見電視中有人拍手,他也會拍拍小手。2歲左右的小兒就能模仿較複雜的動作,如看到爸爸掃地,他也會拿起掃帚掃一掃;看到媽媽給他洗澡,他也想給玩具小貓、小狗洗個澡。3-4歲的小兒,由於活動範圍大了,眼界擴展了,模仿的內容就更豐富了,如在街上看見商店裡賣東西,小兒也會以遊戲方式賣糖果等等。 為什麼小兒更喜歡模仿爸爸、媽媽呢?因為爸爸、媽媽是他最親近的人,小兒無選擇地喜歡他們的言行;又因為小兒和爸爸、媽媽接觸最密切,也更有利於模仿。 常言說;“身教勝於言教。”爸爸、媽媽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是孩子的榜樣、嬰幼兒辨別是非的能力差,知識又很淺薄,對成年人的模仿是無選擇的,因而父母的言行和榜樣的作用,便顯揮更重要了。


小櫻桃成長日記


因為他們對新事物都很好奇,所以喜歡模仿。在父母的眼裡,孩子永遠是孩子。其實再小的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見。每個父母都應該相信孩子,他們完全有能力理解大人的話。他們不會永遠是孩子,即便歲數小他們也是小大人。 每一個孩子有都做大人的慾望。

他們喜歡模仿大人的語氣說話,模仿醫生給病人看病的樣子,喜歡穿大人的衣服和鞋等。這不僅僅是因為他們喜歡模仿,而是他們的潛意識裡希望自己快快長大,成為一個大人,希望能夠做大人做的事情,他們渴望體驗大人的角色。如果孩子被允許去做“大人”的事情,他們會非常高興。 父母應該做的就是及時和孩子溝通,及時瞭解孩子的想法和內心,給孩子一些發表意見的機會,就算孩子說的話不是太正確,也不要一概否定,可以引導孩子採用另外一種更好的方式,比如說:“你這樣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媽媽(爸爸)覺得有一種方式更好,建議你可以試試”。

這樣孩子就沒有了牴觸心理,他會感覺到自己像大人一樣得到了重視和認可。 在大人們的眼裡,孩子似乎永遠長不大,單純地只知道吃飽穿暖,玩開心了就好。殊不知,孩子並不像大家想象的那麼“單純”。 有孩子的父母,可以試著和寶寶們交流,就會發現他們確實聽得懂大人們的語言,只要父母有足夠的耐心,不要以為孩子小就什麼都不懂。他們可以很好地理解這個世界的規則,也就是所謂的人小鬼大,他們知道的遠遠比家長們想象的要多。

一位兒童心理學家曾經這樣形容一個正在發脾氣的嬰兒:寶寶一定是想告訴我們什麼,或者我們應該知道寶寶看到了什麼。 在醫院的兒科診室裡,心理學家走到幾個誰也安撫不住的嬰兒身邊,耐心地向寶寶們解釋他們的父母在哪,他們為什麼要來到醫院,寶寶們竟然神奇地停止了哭泣。 由此可以看出:跟寶寶交流意義重大,大人需要說出實情讓寶寶知道正在發生的一切,當他們知曉,自然就減輕了恐懼。 事實上,還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寶寶就已經開始偷聽大人們講話了,並能夠通過直覺認識到身邊發生的矛盾和各種問題。從嬰幼兒時期開始,他們就已經是個小大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