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捐贈物資上寫的"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飽含深意,令人感動

近日,日本漢語水平考試HSK事務所捐贈給武湖北20000個口罩和一批紅外體溫計等物資,盛放捐贈物資的箱子上寫著這麼一句話:"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那麼這句話有怎樣的含義,又出自哪裡呢?

其實,"山川"和"異域"最早出自《吳越春秋·越王無餘外傳》,是用來介紹和描述《山海經》的時候說的一句話,原文是"召其神而問之山川脈理……殊國異域"。

"風月"這兩個字在唐朝時期屬於常用詞,原本指時光荏苒。"同天"指天地和同,意思是指天地之間水火相濟,相輔相成。

而"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出自《唐大和上東征傳》,這是記載鑑真事蹟的歷史典籍,其中說道:日本長屋親王在贈送大唐的千件袈裟上繡"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偈。鑑真大師看到這首偈後被深深打動,決心東渡弘法。

日本捐贈物資上寫的

八世紀時,鑑真為了弘揚佛法,傳道,促進中日兩國的文化交流,毅然開啟了東渡事宜。從公元743年第一次開始東渡起,鑑真一次次地做足準備。

他不僅帶了糧食、藥品等物,為了成就修建寺廟這樣的功德事,他還約集了一批批雕刻、繪畫、建築的工人,經過五次失敗,付出了三十六人性命的代價。

特別是在第五次的東渡失敗後,他不僅失去自己的愛徒,就連他自己的雙目也失明瞭,但是堅強的信念讓他矢志不渝。終於在公元753年成功抵達日本國薩摩的秋妻屋浦,實現了自己十二年來的夙願。

當時,日本國內尚不發達,經濟文化還處於低速發展階段,而以鑑真為首的僧團給當時的日本人民帶去了八世紀時中國高度發達的文化,創建了以唐律招提為中心的文化寶庫,從而贏得了日本人民世世代代的敬仰。

日本捐贈物資上寫的

此外,這句話與唐代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張九齡《望月懷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以及北宋蘇軾《水調歌頭》:"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有異曲同工之境,均表達了雖然遠隔天涯,卻相互知己、心心相連的美好願望。

在當時的歷史語境中,日本長屋王袈裟偈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表達了中日兩國人民,雖然山川異域,可是清風明月,同戴一天,共結來緣的美好願望,可說是更上一層樓。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的意境也屢被化用,唐代韋莊的《送日本國僧敬龍歸》寫道:"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東更東。此去與師誰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風。"便是同樣的詩境。

日本捐贈物資上寫的

在明清的一些詩中,這句話也被直接使用,成為中日在交流中、尤其是佛教交流溝通中屢被引用的經典。

如清末近現代初詩人巨讚的贈日本僧人的兩首詩:"風月同天法運長,閒邪存正耀輝光。年高九秩心猶壯,過海東來遺德芳。";"風月同天法運長,圓融真谷境生光。天台立本情無隔,一樹花開兩地芳。"

"山川異域"就是比喻中華和日本雖然分別屬於兩個不同的國家,文化風俗也不盡相同,但是睦鄰友好,一衣帶水,清風明月,共戴一天。

讀者們,關於這句話,大家有什麼看法?如果喜歡本文章,請轉發收藏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