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对教师的促进作用体现在哪里?取暖费也和职称有关吗?

沉的行波


目前的职称制度是1979年正式实施的,目的是促进教师的专业技术发展,打造一批专家级别的教师队伍。目前看,还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的。

第一:中国出现了很多专家级别的教师。

比如我们大家都比较熟悉的魏书生、李镇西、刘京海、杨一青等,这些基本上都是特级教师,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方法,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对整个教育的发展作用还是很大的。

第二:调动了老师工作的积极性。

比如大家都不相干班主任,但评职称必须有班主任经历,这样大家自然而然都会干了;

比如大家都不想教主课,嫌累,但教主课的更容易评职称,这样大家辛苦点也不会说什么。

如果没有职称,这些工作都没人做怎么办呢?

第三:促进了老师专业能力的提高。

比如评职称必须要有优质课证书、课题及论文。那么需要评的老师肯定会超这一方面努力。

会积极参加公开课大赛,会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及论文撰写。这些对老师个人素质的提升都是有好处的。

当然,由于职称人为操作的成分比较大,而中国又是一个人情社会,所以在实施的过程中并不会那么公平公正,暗箱操作的也比较多,职称腐败各地都有,这也是大家反对的主要原因。

下面再谈一下,取暖费按职称发放合理吗?个人认为是非常非常不合理的。

外国的很多总统首相退休后都可以和普通老百姓一样没任何特权,我们的高级教师难道比外国总统对国家的贡献还大?还非得高高在上,和别人不一样?

高级教师在工资待遇上国家已经优待他们了,就是对他们工作的肯定,为什么在福利待遇上还要高人一等呢?

单位的工会福利大家不都一样嘛?这个取暖补贴不也是大家的一种福利吗?为什么不能一样?

之所以现在没改,原因无非是:

第一:既得利益者不愿意改。

这些人都是受益者,基本都评上高级了,还掌握着特权,他们怕自己的利益受损,当然不想改。

第二:显示自己比别人高贵。

这些既得利益者不想改的另一个原因就是,真改了他就和大家一样了,自己就没有特权了,这样显得人家高贵些。

个人认为,补贴一类的,像取暖补贴、物业补贴、住房补贴以及工会福利等所有老师都应该一样。高级要住房要取暖,一般老师就不用吗?非冻死他们吗?

支持合理的,要不是特权思想在作怪,要不是被奴役惯了。职称本身不合理的地方就够多了,再来个取暖补贴也按职称发,老师们心理怎么不心寒?

大家的意见呢?分享一下吧!


人生如梦LLH


我是小学老师,我来谈谈的的看法。

一提到职称的问题,现在可以说很多老师对于职称又恨又爱,评上高级职称的老师,名利双收,而没有评上的高职的老师,要么还走在评职的路上,要么就是已经心灰意冷放弃了。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制度会完美无缺。职称制度也是如此,它既可以带来有利的一方面,对教育起个促进的作用,也会带来消极的作用。下面我分别从职称的积极促进作用和消极阻碍进步两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上图就是2016年以前的职称表。那时小学到了小学高级老师,职称就封顶了。2016年职称改革,小学高级教师和中学一级老师合并为中小学一级教师。以后小学老师就可以评高级教师了。

在2016年之前,我们学校里40多岁的老师们,都已经是小学高级教师了,职称那时已经没有在进步的可能了,所以他们大多很懈怠,工作根本就不积极,学校分配任何的任务,他们都不积极参与,都说把机会留给年轻的教师。对于学习成绩也不再关注,就算自己班级里考的差又能怎么了,还不是照样挣这点钱。那时他们的工作热情的确不高。

从2016年开始,小学老师可以评高级教师后,这些40多岁的老师,又开始抓自己的业务了,以前什么优质课呀,论文呀,各种活动,一概不参加,现在是都抢着参加。评高级学生的成绩占比列不少,现在这些老师们,非常看重学生的成绩,对于学差生都会耐心的教育,只希望他们别给自己拉后腿。

从这点看,职称的确对于教育教学工作起到了一点促进的作用,

高级教师非常难评上。原因有两点,其一就是指标非常少。那我们这里来说好几百个老师,就有三四个指标,那么竞争的压力可见多大。

再就是基层评选老师的时候,规则不透明、弄虚作假,走后门拉关系,无所不用其极。我自己亲身经历历过评职。所以很清楚里面的门道。

很多中年教师已经心灰意冷,在自己退休之前,无望取得指标评上高职。所以他们变得很消极,既眼红人家评上职称的,可是自己又无法实现自己的职称梦,于是就会心里安慰自己,多活几年,就什么都有了。刚刚燃起的对于工作的热情,又被打击下去了。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就是职称带来的消极作用。

很多人觉得老师怎么可以这样。其实是人都会有这种反应吧,比如一个机关单位里,这个人有可能被提拔成为领导,你说这个人是不是工作很卖力气,假如他根本就没升迁的机会,那么他也一样会得过且过吧。

再说说烤火费。

我们这里的烤火费跟职称无关,一直都是按人头发,都是统一的数。以前的都是一年的烤火费都是30.5元。前几年涨到了每年2000元。今年的烤火费还没有下来,听说涨成了3000元。就在这几天发放。

不过我同学他们的烤火费,就是按职称来的,烤火费给一个月的工资,你一个月挣多少工资,就给多少烤火费,因为工资是按职称来的,所以烤火费也是按职称来的。

很多老师很是不满意,吐槽说,高级老师怕冷,取暖费都高。可是你再不满意,也改变不了事实,人家高级老师就是比你待遇高多了。

很多人建议取消职称。我觉得目前国家没有取消职称的意思,但是国家在淡化职称带来的工资的差别。为了鼓励大家终身从教,教龄长但是职称低的老师工资待遇,跟教龄短职称高的老师的工资目前已经基本持平。

以前工龄长职称低的老师,比工龄短职称高的老师的工资少多了,一些老教师的工资远远不如年轻人的工资高。老教师也是怨声载道。

现在老教师教龄长,工资级别高,年轻教师通过努力取得高职称,所以工资差不了很多。叫老教师和年轻教师都心理平衡了很多。

很多人建议取消职称,完全按教龄调工资。我觉得这种方法也不是很合理。教龄长,多挣钱,也是天经地义。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教学的确有点力不从心。每个学校扛大旗的都是年轻人。他们干最重的活,却赚最低的工资,也会大大打击年轻人的积极性。

所以我觉得应该采取多种腿走路的方法,比如可以有职称,有的老师的确很优秀,可以走职称,但是这个职称工资占的比重不要太大。涨工资按教龄来普调工资。绩效工资要合理分配,倾向于一线任劳任怨的老师,多劳多得。这样年轻的老师,付出了心血,绩效工资上给予了补偿,这样年轻老师也就有了干劲。这样年老的,中年的,年轻的都会比较满意,自己根据自己的 实际情况努力取得自己想要的报酬就可以了。

这是我的一点看法,朋友们对于职称问题和取暖费问题,怎么看,欢迎留言分享您的观点。


浅浅的教育


先回答第一个问题——

“职称对教师的促进作用体现在哪里?”

职称对大多数教师只有吸引作用,没有促进作用!

没有评上高级职称时,中、青年教师忍气吞声、埋头苦干,担负着学校最重的工作,充当着学校的真正“骨干”、中坚力量!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评上高级职称。

一旦评上副高职称后,就认为功成名就,万事大吉!

因为正高职称名额只占全体老师的0.01%,而这0.01%的名额也为教育局领导、各学校校长所垄断,一线老师没有指望,也不再抱有希望,于是都主动放弃了。

所以,评上副高职称后,老师们判若两人,由原来的苦干、苦熬,变作了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好活一会儿是一会儿!

所以说,职称对大多数教师只有吸引作用,没有促进作用;并且一旦评上副高职称后,多数老师立即懈怠,成为“惰性活物”了!

再回答第二个问题——

“取暖费也和职称有关系吗?”

有!

我们这里是高级教师每月271元,中级教师每月247元,初级教师每月212元,没有职称的老师每月165元。差距不是很大,但也看出职称的优越性!

所以,建议老师们——

不要看破红尘,不要过分清高,职称一定要评,要努力争取!


孙老师谈孩子教育


职称对教师的促进作用体现在哪里?要说职称对教师的促进作用,如果在职称评聘名额充足、职称评聘全程公开公正透明的情况下,职称评聘确实能对教师平时的工作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只要是教师,就应该明白,职称评聘所需要的“软硬件”包括教师的学历、教师的工作量、教师的工作业绩、教师的年度量化考核详情、班主任工作年限、论文的级别和数量、公开教学和参与继续教育的次数……如果这些方面真能“稳站稳打”的话,教师的业务素质可以得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自然也能“水涨船高”。

但是说实话,作为一线教师,最近十几年来,我很难感受到职称对我们教师有多么大的“促进作用”。就拿中级职称的评聘来说,中级职称评聘的名额在最近几年的时间里落到我们学校老师的头上。但我们这边有一个非常奇葩的规定:想要评中级职称,就必须参加“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晋升中级(一级)职称(职务)教育教学能力水平”的考试。这张证书比较独特,有效期只有三年,其“保质期”和压缩饼干有的一拼。

从2013年到现在,我已经得到了三张这种款式的考试合格职称考试合格证书,但是一点用处都没有,因为我们学校始终没有职称评聘的名额。一次次考试,一次次“过期”,一次次失望,一次次对着职称评聘的名额驻足痴望……我劝上头重抖擞,不拘一格降名额!

至于取暖费和职称相挂钩,这是让我相当难以理解的事情:是不是初级教师“自带能量”,所以在寒冬不怎么怕冷?是不是高级教师因为在教学上太过投入,所以对温度的下降更敏感?除了这个“原因”,我是在找不到职称和取暖费相挂钩的更完美的答案。

据我所知,很多职称比较高的老师,其中一部分成为学校的“实权人物”,其中第二部分成为一些学校副科老师,其中的第三部分才是一个学校的中坚力量。无论是哪一部分的高职称教师,除非他们想要在职称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否则他们一般在教育教学上是比较“低调”的——教学技能大赛的事情,他们全部“让”给还没评上更高一级职称的年轻人。

对于他们而言,在教育教学上高度负责任的当然也有,但是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视评上高职称如同进“保险箱”:学生成绩再差,他们的工资一分不会少,最多传说中的绩效工资每年会少几百而已,这对他们来说是无关痛痒的事情。而那些一直没有职称评聘名额的老师,刚开始一段时间他们还非常积极,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好多年评不上更高一级的职称,他们的教育初心可能还在,但是教育热情却已逐渐冷却。

你觉得职称评聘能促进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吗?教师职称和取暖费挂钩,合不合理呢?欢迎留言探讨。


微雨润苗


职称虽然遭到很多人的吐槽,但是一直没有取消,并不是上级部门不倾听民生民意。而是职称取消不得!

职称的存在,使得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有序可循

动脑筋想一下:假如职称取消了会是一种什么样子?



  • 1,原本高级职称的张三和刚毕业没有职称的李四是同事,都担任相同的语文教学工作。月底了,给张三发多少钱?给李四发多少钱?平均发还是根据教学成绩?为了评价两个老师的教学成绩,每月还得组织一次统考,再根据成绩核定二人的工资?

  • 2,取消职称以后,地方财政该给你这所学校拨多少钱发工资?因为没有职称可以遵循了,就没有了拨款的依据。


  • 3,取消职称以后的老师,在退休的时候,该如何核定退休工资?

  • 4,没有职称了,老师们发工资的时候只能依据工作量、教学成绩、考勤等考核数据,多劳多得,优劳优酬,无可厚非。但是问题来了:刚毕业的年轻教师精力充沛,无论是工作量还是其他方面成绩会很好,拿到的工资会很高。但是花无百日红,年龄偏大的时候,身体虚弱,精力不再那么充沛了,工资可能会少了很多。这种收入重心的偏移在一定程度上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

这几个问题,有什么好的办法能够解决吗?在没有找到解决办法之前,职称就不会取消。

职称的存在,可以让老师们有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职称是对专业技术人员综合能力的认定和评价,总体来看,高职称的要比低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工作阅历广、资历深、经验丰富,这一点恐怕任何人不会质疑吧?

为了评职称,老师们需要认真地为评审职称而努力: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研究,撰写论文,踊跃参加讲课比赛、课题研究等活动,会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成绩等等。

职称,是指引教师前行的目标和动力。

假如取消了职称,剩下的可能只是教学成绩和工作量之争了,专业技术人员应该具有的大格局一下子变狭窄了,对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没有益处。

取暖费的多少和职称的高低有关系

记得多年之前曾经在悟空问答回答过这个问题,被很多人吐槽。但是今天,我仍然支持这种做法,不是因为我是高级职称的缘故。

当然这项政策是上级部门规定的,基层部门和单位只能执行。

我认为,取暖费与职称挂钩是有道理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社会规则和秩序的需要。一个社会和国家如果没有规则意识和社会秩序的话,就会陷入混乱状态。举个例子,公务员序列的待遇:同样是出发坐飞机,不同级别的公务员有明确规定;同样是住宾馆,级别不同的公务员也有对应的标准……

回到老师这个群体,这种规则难道就感到奇怪了吗?

二是考虑到老师群体的实际。一般来说,高级职称的群体年龄要比低职称的群体年龄大得多。俗话说“年轻火力大”,同样是冬天,年轻人可能少穿件棉衣、不用怎么使用取暖设备就能过冬;年纪大的人可能要多穿件棉衣,使用取暖设备的时间要长一些。从这一点看,也该能理解吧?

对职称评审的一点建议

如果人社部门的领导能刷到这条问答就更好了。

现在存在的比较普遍的问题是:晋升到高级职称的老师因为失去了前行的动力,存在倚老卖老、得过且过的心理,班主任不干了,考勤要求照顾,代课要求少带等等,评上了高级职称一下子产生了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感觉,没有了斗志,没有积极性。

建议:

1,专业技术人员职务的晋升参照公务员序列,每隔几年晋升一级。

2,定期对专业技术职务进行考核,制定相关的考核标准由基层人社部门和教育部门联合进行考核,达到考核标准的原职务予以保留;达不到考核标准的原职务取消,降低一级职务。如此一来,各级别职务的人积极性都起来了。


我是朗月寒雪,欢迎关注,一起聊教育。


朗月寒雪


很多学校把职称和班主任经历和各种荣誉挂钩,所以他的积极作用体现:

第一,一部分老师争着当班主任,在最近一两年的老师当中,和我们一起做班主任的有两个微机老师,四个体育老师。

有两个微机老师干了很多年,都没有评到中学一级教师。因为在学校只有做班主任,然后平职晋级的时候假分才会高一些,所以这些微机老师和一些体育老师为了评职称也来争取一下做班主任。

第二,争着搞科研课题。

很多非班主任老师也为了评职晋级,然后纷纷搞起了科学研究,确定论文题目,调查研究整理资料做开题报告,结题总结等等,我们学校就有很多老师争取到一个市级的课题《农村中学学生青春期教育》。

第三,争着搞好二课堂,因为二课堂可以视为班主任经历,所以对于很多想评职称,但又不想做班主任的老师来说,就去做二课堂。

所以学校的二课堂非常丰富,有教羽毛球的,乒乓球的,篮球的,书法的。还有搞物理实验,化学实验,生物实验,还有教播音主持的,各种各样的活动非常的丰富。

第四,争取各种荣誉。比如评年度考核优秀,优秀教师,优秀班集体,争取到争取上县级市级等各种各样的公开课,一定程度上调动了老师的积极性。

第五,我们现在南方老师根本没有取暖费,其实在南方也很冷,也需要取暖费。

第六,其实现在的职称更起到更多的是消极作用,我们学校有很多老师直接说宁愿不评职称,也不去当班主任,也不想去做关于评职称的很多很多的事情,特别是班主任这一个非常责任非常重大,待遇非常低,非常操心的非常烧脑的一个工作。

欢迎关注,一起交流学习教育教学知识!


教师资格证持有者


职称职称老师的命根。因为职称直接关系到收入的高低,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所以大家是争着晋升职称。

那么,教师的职称对教师促进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争着参加讲课比赛

要想评职称就不能缺少证书,证书是职称的试金石。

现在各学科的讲课比赛活动举行的也少了,只要一有讲课比赛,就有很多教师报名参加。一改原来来了讲课比赛无人愿意参加的尴尬状况。

因为讲课比赛的证书属于业务成果,业务成果的证书在晋升职称的时候是比较吃香的,所以大家趋之若鹜,拼命争取啊。

当然也有找关系打电话的或者托人找分管人员的,这也是司空见惯的事了。毕竟大家都想拿那张证书嘛!

二、争着上课

为啥争着上课呢?因为上课多意味着出成绩啊,成绩好就可以得更多的证书啦!现在特别重视教学成绩,无论教学成绩奖,县级优秀教师、班主任、师德标兵都是按照近一年或几年的成绩来排序,然后根据名额的多少下发的。

有的教师为了争分夺秒的上课,到了下课了,还得占用学生课间的几分钟。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时间长了这个上课的总时间就多了。

三、争各种荣誉

证书是评职称的存单,没有证书甚至没有过硬的证书,在评职称的过程中是没有优势可言的。

为了职称,争取各种荣誉证书。

评上中级的争,下一步为了评副高啊。

评上副高的争,因为又有了正高级职称了。说不定,下一步还有希望评正高啊。

没评上中级的争,大家让让我,我还没评上中级啊。你们都是高级中级了。

有了优秀教师的,再来了优秀教师还要争,为啥呢?因为多多益善啊。人啊人,何时才能满足!

取暖费和职称有关吗?

取暖费和职称的关系可大了!

副高级取暖费是3200,中级的是2400,助级的是2100。看着这差距大不大?

物业补贴和职称有关。

副高级的物业补贴是220,中级的是170,助级的是150。

住房公积金和职称有关。

养老金和医疗保险也和职称有关。

各种费用都是和工资有关的。

职称,就是工资的指向标。为了职称去拼搏,为了职称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向着职称进发。


小老师的闲言碎语


职称一直是教师们最为关心的。为体现公平、公正、公开,单位一般是制定评价标准进行量化赋分管理。评价标准就是指挥棒,要想竞争中脱颖而出,取得比别的老师更高的分数,就必须按评价标准来准备材料。在准备材料的过程中,教师其实也是一个综合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下面就结合高职院校竞聘副教授岗位的评价标准,谈谈职称对教师的促进作用。

1.学历学位的提升

高校教师专业技术岗位任职基本条件是:“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竞聘副教授岗位及以上者,一般应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且所学专业与竞聘岗位要求的从事专业相同或相近”。学历学位不符合要求的话,直接就没有资格参与评聘。所以对于没有硕士学位的老教师来说,要么放弃,要么考取硕士学位。讲师与副高做同样的工作,工资相差1000多元,这么大的差距,大部分的老师还是选择考取硕士学位。

2.教学能力的提升

在基本条件里对教学质量有一条规定:“近5年教学质量评价均合格及以上,其中至少2次为’优秀’”。如果近5年教学质量评价少于2次的话,就没有资格参与评聘。教学质量评价每一位老师1年一次,5年至少2次为优秀,难度还是很大的。在计算近5年来教学质量评价的平均成绩时,优秀计9分,良好计7.4分,合格计5分,不合格计0分且当年不得推荐,最高9分。可见,教学质量对于拉开分数差距还是很明显的。要想提高教学质量评价分数,唯有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教师还可以积极参加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师组比赛、学校评选的优质课等,辅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一方面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如果获得国家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一类大赛技能比赛一等奖及以上首位或首位指导教师还可以破格晋升为副教授。现在我们学院就已经有几位老师,在讲师岗位任职年限合计满3年,就可以破格晋升为副教授了。

3. 班主任工作能力的提升

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是重中之重,为了鼓励教师干班主任,规定“任现职以来承担班主任等工作2年以上”为基本条件,也就是说,你想晋升职称,必须当班主任。“任班主任,每学年优秀0.6分,合格0.4分,不合格为0分;被评为学校优秀班主任1次加0.5分。最高4分。”按规定,班主任每学年都优秀5年共3分,合格5年共2分,相差1分。如果再被评为学校优秀班主任两次就可以得到最高分4分,比合格多出了2分。为了这2分,班主任会想尽一切办法去提升工作能力,管理好班级,争取被评为优秀班主任。

4.教科研能力的提升

评价标准规定:“代表性成果指任现职以来的论文著作、教学获奖、综合奖励、教科技奖励、项目(成果)、专利、成果转化等,应与本专业、相近专业吻合,否则不计分,最多10件,其中论文著作最多3件,共20分。”从标准中可以看到,不管有多少东西,只能交10件,其中论文著作最多3件。这就决定里教师不能只交论文著作,就算权威核心刊物论文每篇3分,最多也就是9分,其余的11分需要其他的补足,这就是要求教师全面发展。其他的如果是国家级,一般一、二、三等奖第1位次分别计5、3、2分。为了达到20分,不管是以质取胜,还是以量为取胜,教师都必须在教科研上下功夫,并取得一定的成绩。

5.职业能力的提升

评价标准规定:“专业教师晋升教授、副教授需经学校认定为双师素质教师。取得与本专业相同或相近的职业资格按最高级计分:一级3分、二级2分、三级1分;其他系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1分。”例如经济类的教师可以考中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经济师、注册管理会计师、电子商务师等职业资格证书,一方面满足学院对双师素质教师的要求,提升了职业能力,晋升职称还加分,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一个单位用好了职称这根指挥棒,对老师、对单位的发展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文会教学


这段时间,各种媒体对教师职称评聘的事议论纷纷,因为又到了一年一度的职称评聘季嘛。作为局内人,对它自有切肤之感。职称对教师的促进作用有不有呢?答案是肯定的。评职称主要按教龄长短,但也会考虑到你的工作业绩,尤其是近年来,许多学校明确把教学效果作为考核的一个重要因素,这就极大的促进了教师端正工作态度,积极投身教学工作。评优评先对职称有作用,参与教改,撰写教学论文,辅导学生参加各种比赛,获奖后辅导老师评职称有好处,这些都对老师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至于取暖费,我们南方没有这一说,所以我不好置喙。


niezhigang1968


有作用吗?真难回答这个问题!每年百分之三百分之四的名额的高级教师会说有!而剩下百分之九十六的人会说没有!因为每年职称数量就是这样给的!而领导只要到了年限就百分之百进的!在工作中大家的工作量是一样一样的,领导还没有报课,有也是虚的,但不去上课!只不过和领导的亲疏关系和你花钱的数量决定了你的一些证书,这些证书是取决晋职称的关键!你是老黄牛,不抬头看路,那注定你这辈子进级无望。而且进上高级职称的,差不多就去后勤玩玩,进不上的也心灰意冷,磨洋工吧!这就是基层职称现状!有还是没有作用呢?网上的回声已经做了回答!只是没人有看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