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與乾隆皇帝的那些不得不說的緣分——天津人也未必都知道哦

天津的名字是明成祖朱棣起的,明朝遷都北京後,天津跟天子的緣分,就逐漸多了起來。

說起跟天津的緣分最深的皇帝,應該是清朝的乾隆皇帝了。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天津有不少有名的地方或者事物的傳說中,都有乾隆皇帝的身影。

當然,這首先是跟乾隆皇帝是個愛出巡,愛下江南的人有關——順路來天津的機會就多嘛。


天津與乾隆皇帝的那些不得不說的緣分——天津人也未必都知道哦

(一)楊柳青

天津的楊柳青,是天津西郊的一個大鎮。天津本地人都很熟悉,外地人的話,應該也有聽說過楊柳青年畫的。

“楊柳青”這個名字的來源,有一個傳說,它是乾隆皇帝欽定御封的。

傳說陽春三月,乾隆皇帝微服出巡,泛舟南下,路過天津,來到當時的古柳口。

乾隆看到岸邊一個清麗可人的農家少女在洗衣,後下水抓魚,不由被其吸引了目光。

隨行的劉墉用“女子最有力量,牽引了龍頭”開了乾隆的玩笑,乾隆辯稱自己是在看岸邊的楊柳樹,高大筆直,青蔥翠綠。

然後乾隆以守為攻,問劉墉這是哪裡?劉墉其實並不知道這小村鎮的名稱,但他反應也很快,隨即答道:“此處是楊柳青!”

乾隆大悅,說:“對!是楊柳青!”。

楊柳青就此得名。


天津與乾隆皇帝的那些不得不說的緣分——天津人也未必都知道哦

(二)老龍頭

“老龍頭”是個歷史區片名,泛指天津的河北區南部,天津站及其周圍一帶。

關於這個地名的來歷,有兩種說法,其中的一種,也是跟乾隆有關:由乾隆賜名。

乾隆三十年(1765年),天津道臺陳輝祖等為接駕,在海河東岸大直沽西南一帶,建造行宮——柳墅行宮。

轉年,乾隆在大學士劉墉陪同下,率船隊蒞臨三岔河口,視察河工,召天津道臺等地方官員登舟隨駕前往。

龍舟駛過馬家渡口(即今錦州道通海河處),見河道逶迤延展,波紋猶如金鱗,湧向天水一色的遠方。乾隆頗有興致地讚歎:“此河酷似游龍!”

側目東顧,惟見岸邊鹽坨林立,蜿蜒數里,蔚為壯觀。

乾隆問:“此為何地?”

劉墉示意天津道臺陳輝祖回稟,因當時此地還沒有名字,陳一時語塞。

乾隆見無人答話,面露不悅。

劉墉靈機一動,受皇上剛說“此河酷似游龍”的啟示,一語雙關地答道:“足下乃老龍頭也。”

乾隆會意一笑:“好一個‘老龍頭’!”

天津道臺連忙叩頭謝恩:“謝主御封‘老龍頭’!”於是“老龍頭”這個地名便誕生了。

這個故事還能看出,乾隆出行,總少不了劉墉,起名更少不了劉墉……


天津與乾隆皇帝的那些不得不說的緣分——天津人也未必都知道哦

(三)耳朵眼兒衚衕

說起天津的美食,最出名的三種莫過於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耳朵眼兒 炸糕。

這個耳朵眼兒炸糕的耳朵眼,指的是耳朵眼兒衚衕。

耳朵眼兒衚衕由三個小衚衕組成,總長度不足200米。它進口較窄,進入衚衕中後部較寬,還有一大片空地,形狀類似耳朵眼。

那怎麼又和乾隆有關了呢?

傳說乾隆南巡天津期間,曾經微服逛街(這是一個多麼愛微服私訪的皇帝),路經這條狹小曲折的小巷時,笑著對侍從說:“這就是耳朵眼兒啊!”

於是後人就把“耳朵眼兒”作為衚衕名了。

隨著天津城市的逐步發展建設,耳朵眼兒衚衕已經不復存在。耳朵眼兒炸糕倒是經久流傳。

看看現在的耳朵眼兒炸糕的店面,多氣派。


天津與乾隆皇帝的那些不得不說的緣分——天津人也未必都知道哦


(四)嘎巴菜

嘎巴菜又稱為“鍋巴菜”,是天津的特色早點吃食之一。

天津人對它很熟,不過外地人可能有點好奇什麼是嘎巴菜。

津味嘎巴菜事實上由山東煎餅演變而成,早年到天津奔波尋找生計的山東人經常把綠豆煎餅切成細條,再拌進制好的滷汁裡,再添加小料混著吃。

這群山東人偶然間發現這種吃食十分受天津人喜愛,便開始沿街出售,逐漸傳遍天津。

由於天津人喜歡把綠豆煎餅稱為“嘎巴”,津味“嘎巴菜”便因此得名。


天津與乾隆皇帝的那些不得不說的緣分——天津人也未必都知道哦


天津最有名的嘎巴菜是天津西北角的“大福來”。

這又是跟乾隆有關的一段傳說了。

相傳乾隆帝有一天到天津微服私訪,在大福來點了一份煎餅卷大蔥,忽然口渴難耐,便叫店裡的夥計上湯。

可是大福來只賣煎餅,不賣湯,無奈之下便把煎餅撕碎並加上調料衝上了熱水。

沒想到乾隆皇帝覺得此湯味道十分鮮美,便問湯的名字。

店主誤以為客人在問自己的名字,便回答道“郭八”,乾隆帝大笑說:“湯怎麼能叫‘鍋巴’,不如叫‘鍋巴菜’吧。”

隔了兩日,乾隆皇帝身邊的御前侍衛來到大福來,並放下紋銀二百兩,祝賀店家道:“你的大福來了。”

從此以後,“大福來鍋巴菜”便成為了天津遠近聞名的名小吃。

天津關於乾隆皇帝的傳說還不止這些,但有些地名現在已經淡出人們的視線了,就不做介紹了。

當然,這些都是傳說,畢竟任何一處跟帝王相關的傳說總是為人們所津津樂道的。

不用太在意真假,用天津人的話說,樂呵樂呵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