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鑑定清代豆青加彩瓷器?

雷鋒就是孫悟空


豆青釉是由青釉瓷器演變而來.我國青瓷起源於兩晉時期.戰漢也有但是燒造工藝很不成熟.唐代進入成熟期.南方越窯為代表.“南青北白”之說.到了五代之宋朝青釉更是達到了爐火純青地步.南方龍泉.北方耀州.中原窯場.都燒造青釉瓷器。

豆青加彩常見於晚清道光以後.有藍底加彩.有白底加彩“粉彩”.有青底加彩。

注:十幾年前市場中就出現了豆青加彩仿品.可怕的是老物件青釉上後加彩.這給很多藏友帶來了損失.因當時晚清素青釉瓷器很便宜.後加彩變得更好看了.也能賣更多錢了。

鑑別豆青其實萬變不離其宗.還是硬道理.瓷面自然使用痕跡“牛毛紋”.細部多年氧化痕跡.經過百年幾百年自然氧化風化痕跡.底足修胎.老化痕跡等.多看多學多問.初學者多上手看看真品.或者標本開始.然後對比一些仿品.你學起來也很容易進入狀態。

下面是我準備兩件不同顏色.與你問題接近兩件瓷器.作為參考。











神燈匠心鑑賞


清代豆青加彩瓷因廣受歡迎,近些年做偽的很多,鑑別要從三方面把握:

1. 看其使用摩擦痕跡是否自然一體。老的器物表面青軸與粉彩使用劃痕跡連貫一致,貫穿青軸與粉彩,且深淺同,而做偽者一般是用老豆青釉器物後加彩繪制,故老器物原有的使用劃痕與新彩上的劃痕無法完全貫通一致,老劃痕到彩料處就斷了。這一著很管用,藉助放大鏡一看便知!

2、看彩料新老。民國以前是天然礦物料,色彩柔和不刺眼,顆粒稍粗,富有變化。而現代都是化學料,色彩純度高,因此髮色單一刺眼,變化少,顯得生硬。另,整體觀察,彩料畫工部分與豆青部分不諧調,各是各的。

3、看畫工的風格水平。每個時代的畫風是不一樣的,自覺不自覺就流露出來了,古代都是寫意,不是按人、物結構和透視來的,而現在的畫匠都受到了新畫法的訓練,老畫意是做不來的。另,老畫匠都是出徒的匠師,水平不低,而現在是年輕的小姑娘多,只會描畫描畫而已,真正有水平的畫師也無暇來仿這類東東。掌握了這三點,對新老應該能看到八九分了!

豆青粉彩瓷在乾隆時就有了,之後越來越多,老百姓和外國人都喜歡,民國時就有很多後加彩,近二十年又做了一大批,甚至還有新胎新釉新彩的,朋友們要冷靜鑑別!


注:清代豆青釉粉彩真品

注:現代後加彩豆青釉粉彩


天陽說瓷


提問者所說的這個豆青釉加彩瓷器是不是可以理解為豆青釉加粉彩瓷器呢?豆青釉加粉彩瓷器盛行於清代乾隆時期,一直延續到清晚和民國,一直民窯的的典型代表,官窯很少見到。

豆青釉加粉彩的瓷器燒製不同於白底粉彩,是乾隆時期民窯的一個創新,留下了那個時代明顯的特徵。是非常有特點的乾隆民窯瓷器,目前收藏市場價格不高,可以適當入手,再過些年這樣的瓷器在地攤上也就很難見到精品了。

豆青釉加粉彩瓷器是二次燒製的,在胎胚上先畫上圖案燒製出來,再施以豆青釉二次入窯燒製而成。除了豆青粉彩,還有豆青加青花、豆青加黑釉等等。






收藏萬象


鑑定從時代風格和裝飾上就可以斷代了。豆青底上加粉彩的特點裝飾法不同於白釉底上畫粉彩,是清代時代的創新,而時代創新的時候必會留下時代印記,是最明顯的特徵。


清羽陽QYY


豆青釉加彩的器物目前市場上後加彩的很多,這點希望引起重視,回答您問題一樓的那個喜鵲登梅的不錯。


列車CN


古代窯口先燒釉上彩,然後拿出來在豆青色的底釉上面再施彩,也稱釉上彩


賞古論藏


器型,胎釉,底款,紋飾,款識


趣藝堂40


從釉色和釉料,還有胎體,還有包漿,還是使用痕跡(傳世官窯不用考慮這個),彩的話 主要從顏料本身和畫法、畫功,還要看器形,需要綜合起來判斷


周大鵬撿漏


這個講了反而誤人,按圖索驥 是不行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