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國位於苦寒之地,領土也不廣闊,為何能夠成為戰國七雄?

天哥談史


之所以提問的朋友對燕國能夠成為“戰國七雄”產生質疑,可能是因為自燕召公奭(shi四聲)開國至燕惠候這期間的歷史是沒有任何記載的,據說關於燕國前期的歷史記載在漢代之初就遺失了,所以包括太史公所著的《史記.燕召公世家》對此也是寥寥一筆帶過:“自召公以下九世至惠候。”

一、

我國的“分封制”始自西周,“武王伐紂”之後建立了西周王朝,大肆分封功臣和宗室以拱衛周王室,這個燕國的開國君主叫姬奭(燕召公),是和周武王、周公旦同輩的兄弟,具體是不是親兄弟這沒有考證,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們是一個家族的,並且關係非常近。

因為當時武王打敗商紂王之後,在向神靈祭祀和向天下人昭告帝辛(紂王)罪狀的時候,左右兩邊一個是周公旦(魯國的開國君主,周武王親弟弟)、另一個就是姬奭(燕召公),二人中周公持大鉞(yue四聲),姬奭持小鉞分別立在武王身邊,陪同祭天。

(鉞,一種古代兵器,在古代禮樂時長期使用)

武王死後,周公輔政,姬奭位列三公,一同輔佐周成王,姬奭的封地在燕國,但是他因為國事繁忙而留在了鎬京並沒有去就任,姬奭派了他的長子姬克去管理和經營燕國,自此開始了燕國長達800年的歷史。

二、

在西周之前,燕地就有了很多古老的民族在生存,比如孤竹、鮮虞等,甚至還曾經建立過國家,如薊國、中山國等,但是在召公受封之前這個地區是沒有自己的文字記錄的,燕地有了文字是始自西周。

我們都知道“武王伐紂”之後分封最多的就是同姓國,都是周王室的姬姓,是王室的宗親,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要拱衛周王室,當然這些國家除了功臣那便是自家人最信得過了,同時將重要的王室貴胄分封到邊遠地區也是有其目的性的,一則是為了擴張周天下的領土,二是為了方便管理商朝遺民,武王伐紂之後並沒有將商朝趕盡殺絕,不光冊封了幾位商朝遺老遺少為諸侯,而且這些遺民也都進行了妥善安置,但是為了周王室自身的安全,還是要將大部分商朝遺民分散開,於是周王室遷徙了很多商朝百姓去各個國家,當然好地方去不了,只能去邊關的國家,比如燕國就安置了很多遺民。

三、

燕國由於其地理位置原因,從建國開始就沒有按照正常邏輯去發展,因為燕國還擔負著替周王室防衛北方遊牧民族的重擔,北方遊牧民族山戎等時不時的就來襲擾一番,所以燕國很少和中原地區國家進行交往,甚至可以說燕國就是中原的一道屏障,正是因為燕國的無私奉獻才換來中原各諸侯國的良好發展。

四、

但是隨著歷史的發展,春秋戰國時期中原各國都在不斷地兼併戰爭謀取利益,燕國即便在偏遠也逃不脫這種宿命,燕國和齊國之間的交集越來越多,在齊桓公時代,燕國受到了山戎的侵略,求助齊國,齊桓公組織齊國的軍隊幫助燕國驅逐了他們,在勝利之後,燕莊公為了表示感謝親自將齊桓公送到了齊國國境內,齊桓公講究周禮,諸侯不可跨境相送,這是僭越禮法的行為,為了維護周禮,齊桓公將燕莊公踏上齊國的領地悉數贈送給了燕國,這個時候的燕國和齊國是蜜月期。

到了“田氏代齊”之後的齊國和燕國之間的關係就不那麼融洽了,此時已經進入了戰國時期,齊國趁燕國宗室內亂而發兵攻燕,燕國的都城都被齊軍攻破了,國家險遭滅絕,後來由於燕國子民不堪齊人統治而頻發暴動,繼而“三晉”又來相助,齊國撤出,燕國才得以復國,但是從此之後在燕國人心中就埋下了復仇的種子,但是自這開始燕齊之間的爭鋒總是燕國落下風。

直到燕昭王繼位之後,為了報仇,他發憤圖強,廣招賢才,有了樂毅等人的輔助,終於北伐胡人,南征齊國,這時候才是燕國真正意義上達到了“戰國七雄”之一的標準。樂毅在齊國呆了五年,一共拿下了齊國七十多座城池,這個時期的燕國在戰國中各個諸侯國間也算著實威風了一下。

五、

有說法稱燕國參加“五國相王”的活動表明其已經躋身“七雄”,其實不然,真正確立其戰國地位應該就是在燕昭王時期,這個時候的燕國才是真正有實力的時候,“五國相王”只是稱謂上有了改變,而實質上燕國的國力還差的遠。

燕國離秦國很遠,中間夾著三晉,所以燕國最主要的對手是齊國,齊國位於東方,面積廣闊,國力強大,而且政治地緣非常有利。而且齊國周邊缺少強鄰,除了燕國之外,盡是魯國之類的小國。一旦和大國進行戰爭,可以由這些小國充當緩衝,但是齊國平原地區太多,如果多國來征伐,很容易長驅直入,所以說,當“五國合縱”來齊的時候,險些滅亡。

燕國的地理位置北部與山戎等少數民族政權相連,西面連接趙國和中山國,南邊靠海並與齊國接壤,燕國地理位置靠北,和中原國家很少有交戰,但是和其兩個鄰居趙國、齊國卻經常交惡,這跟戰國時期各國都欲稱霸的本質思想有很大關係,而秦國後來實行的“遠交近攻”政策更是麻痺了燕國,燕國在和齊國、趙國相爭的時候互相都消耗了自己的國力,這也為秦國最終統一創造了條件。

題外話:
戰國七雄中最有實力一統江山的國家有四個, 齊國、魏國、秦國、楚國,其他國家不具備這一條件,齊、楚、秦不多說,這是老牌帝國,有底蘊有實力。單說魏國,魏國是晉國分裂後的三國之一,魏國在戰國初期強盛了將近百年,而且是所有國家中第一個實行改革的,國力很強大,尤其是軍事上還訓練有“魏武卒”,戰國初期的魏國常常西邊吊打秦國,東邊騷擾齊國,強盛可見。

六、

如題,由於燕國確實地理位置不好,在生產條件落後的戰國時期,也可以稱燕地為貧瘠之地,所以說燕國是戰國七雄之後比較貧窮的國家。燕國的軍事實力也很弱,只是在燕昭王時期有過短暫的輝煌,其大部分時間都是一直處於七國中弱者的地位,其和韓國國力不相上下,因為本身實力就很弱並且燕國和趙國、齊國常年摩擦,對其本身也是有很大的消耗的。

總結:

“弱國無外交”來形容燕國在合適不過了,可是燕國既然能夠上榜“戰國七雄”,其實力也不容小覷,這主要原因就是燕國地理位置比較遠,和中原大國沒有過多交集,而且在春秋戰國時期的“大國之間制衡”的客觀條件下,才得以偏安一隅,隨著國力漸強,燕國沒有把握住,對人才的重視程度遠遠不夠,所以燕國的強盛僅僅在燕昭王時期曇花一現,繼而就陷入了和齊國、趙國之間常年的摩擦之中,消耗了自己的國力。

雖然在燕國八百多年的歷史中,燕國也在不斷擴張自己的領土,吞併了薊國、佔據了遼東等地, 但是那些地域在戰國時期是非常貧瘠的地方,生產力低下,生產條件惡劣,所以說對於燕國的發展而言,意義並不是很大。

而燕國常年與齊國、趙國的交惡,牽制了齊趙兩國一部分兵力,這就為秦國提供了條件,可以說燕國在一定意義上對秦國統一六國有推波助瀾的作用。

燕國是一個小國,無論在經濟、人口還是軍事上都只能力求自保,燕國雖然有“荊軻刺秦王”的壯舉,但是即便荊軻刺殺了秦王,秦國還會有下一個人來一統天下的,燕國終歸逃不脫滅亡的命運。



鴻涵先生


戰國時期燕國疆域並不大,它南起易水流域,北達今天內蒙赤峰一帶,氣候寒冷,本來不具備成為強國的資本。但是燕國擁有戰國時期最為先進的冶鐵技術和農耕技術,推動了燕國農業的大發展,使得燕國經濟能與中原大國媲美。

鐵農具出現於春秋,普及於戰國,無論是製造技術還是普及程度,燕國均位於諸侯國前列,甚至在某些方面成為翹楚。

燕國農業耕作技術也很先進,他們利用境內水資源豐富的長處,注重水井的挖掘與利用,並使用了井上汲水工具“桔槔”。燕國在農業生產中推行“壟作耕法”和“糞田”,促進了糧食的增產,畝產至少在100斤以上,超過了當時大多數國家。

戰國時,燕國已掌握了塊鍊鐵、生鐵冶鑄、塊鍊鋼、鑄鐵脫碳鋼、退火柔化工藝、淬火工藝等先進的冶鐵技術,國內的農民在生產中已廣泛使用鐵製農具。今天在河北省興隆燕國遺址中出土的眾多鐵農具範,就是當年燕國人在高溫下煉出的生鐵水澆鑄而成型的,這種冶煉方法極大地提高了鑄造效率和鑄件質量,使得燕國農民使用的鐵鋤有較硬的耐磨芯部,外有柔韌的鐵素保護層保護,耐用性極強。

(燕國鐵犁)

從燕下都出土的V形犁來看,這種犁前尖後闊,銳端有直稜,增強了刺土力。當時其他國家方多用鐵製造 兵器,較少用於製作成農業生產的工具。以當時強大的秦國為例,秦墓中出土的鐵器生產工具只佔所有生產工具的11%,其他大多都是青銅工具。

鐵農具在燕國的廣泛推廣,使深耕細作成為可能,燕國的糧食產量也得到了大幅提升。燕國在生產中推行了“壟作耕法”,出現了最早的壟臺與壟溝,雨季有利於排水,旱季又可順壟溝灌水,能有效地起到抗旱排澇的作用。

燕國境內有易水、滹沱河、灤河等眾 多河流,為農田澆灌提供了便利。燕國的城池一般坐落於河邊臺地,城內水井密佈,有相當一部分水井是為澆灌農田而開鑿的。聰明的燕國人發明了井上汲水工具“桔槔”,在井邊設一槓杆,一端系汲器,一端系重物,利用槓桿原理汲水,極大地節省了人力,提高了效率。水利的廣泛應用,使燕國在戰國時,由原來的一年一熟向一年兩熟或兩年三熟發展。

先進的農業生產讓燕國的國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據《戰國策·燕策》記載,燕國的糧食儲備可以“粟支十年”。燕國甚至有多餘的糧食進行釀酒。今天的考古工作者在燕國境內的北京、天津、山西、河北、內蒙、遼寧等地均發現了大量燕國的酒器,這說明釀酒在燕國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是較普遍的現象,也從側面反映出燕國的糧食產量除滿足日常食用外,應還有相當一部分剩餘。

燕國糧食畝產也很高。魏、齊、秦三國分居中、東、西三地,它們的畝產有多少呢?魏國經過李悝“盡地力之教”的改革,最大限度地開發地力以增加畝產,據李悝自己描述,魏國畝產“歲收一石半,為粟百五十石。”秦國的地理條件較中原地區略差,但是秦國重視興修水利,“收皆畝一鍾”,換算成市斤的話,畝產約為120斤。齊國的糧食產量是“中田小畝畝廿鬥,上田畝廿七鬥,下田畝十三鬥”,而燕國的平均畝產值至少在150斤以上,大大超過了齊、魏、秦等國。

燕國所在的幽州地區,據《周禮》記載,“其谷宜三種”,這個“三種”指的是黍、稷、稻三種農作物。其中的黍為小米,稷為高粱,稻為水稻。由於戰國時期在我國氣候變遷史上屬於溫暖期,這種氣候條件非常有利於農作物的生長,所以燕國能夠有多餘的餘糧,可以做到“粟支十年”。近年在燕下都遺址上出土了戰國時期燕國的多個大型糧倉遺址,就是燕國糧食充沛的有力證據。

燕國冶鐵作坊不僅多。而且規模還不小。燕下都第 5 號 遺址上的治鐵作坊,面積為 9 萬平方米;第23 號 遺址上的作坊,面積更是達到了17萬平方米之多。這麼大規模的冶鐵作坊,一般都由官府經營。1 9 6 5 年燕 下 都第4 號墓出土的兩批鐵劍,都已使用了淬火方法以增加其硬度,這在當時各國中是處於領先地位的。

(燕下都第 5 號 遺址)

燕國強大還有一個有力的證據。在燕下都出土的44號墓出土的遺物中,發現了一具系以皮條穿綴鐵札葉而成的“鐵兜黎”。它由89片鐵札葉組成,高26釐米,寬24釐米,頂部是用兩片半圓形札葉合綴成的圓頂,其下用七層長方形的札葉自頂向下編綴而成,每片札葉都是4X5釐米的規格,是中國發現的最早的鐵製鎧甲。在冷兵器時代,鐵製鎧甲對戰士的防護作用之大,不言而喻。所以燕國軍隊數量雖然不是特別多,但是戰鬥力強,傷亡率也很低。

戰國時,楚國以鐵製兵器鋒利著稱。但是比較出土的燕國鐵製兵器和楚國鐵製兵器的結果表明,燕國的鐵製武器並不比楚國差。燕國的淬火鋼劍,是中國最早的淬火鋼劍,想要製造出這樣高水平的鐵器,需要一個相當長的鐵器發展時間。也就是說,至少在戰國前期,燕國就掌握了鐵製兵器的製造,其水平和質量並不落後於楚國。

(煮鹽圖)

燕國經濟的發展並不完全依賴於傳統農業,他們的鹽業生產也很發達,為燕國帶來了很大的收入。《逸周書》記載,幽州自古利漁鹽。齊國名相管仲曾評論過當時各國的經濟,說“楚有漢之黃金,齊有渠展之鹽, 燕有遼 東之煮,此陰王之國也”。遼東地區自古便是鹽的主產區之一,所出產的鹽質量好,產量大,號為“遼東之煮”。燕從遼東鹽業中獲得的經濟利益是非常巨大的。韓非子說過:“山、澤、林、鹽,國之寶也”,戰國的鹽業,以燕國和齊國最為發達,所以管仲才將燕國稱為“陰王之國”,因為這種收入是隱蔽的,其他國家並不知道這筆財富有多麼巨大。

出人意料的是,燕國的養蠶業也很發達, 養蠶是燕國許多農民的主要副業。《史記-貨殖列傳》上就有“燕、代田畜而事蠶”的記載,燕國的農婦養桑縹絲,紡紗並織成絲帛,除滿足自家需要外,還能拿到市場出售,使得燕國的絲織品能夠遠銷到列國。

(燕都武陽復原圖)

商業依賴於城市的發展,城市的發展也要以商業為條件。燕國商業的繁榮,促進了燕國城市的發展。

燕國的都城武陽是戰國最大的都城,這是很多人都無法相信的。武陽城周長達到了25000米之多,城北是燕國的宮殿區,四周環以各種官營手工業作坊,市民住在離宮殿區較遠的區域。武陽的內城鑿有四條河道,既護衛了宮殿,又解決了武陽城的供排水問題。整個城市佈局合理,充分反映了戰國時期,燕國統治權力的強大和社會經濟的高度發展。

(薊城)

燕國還有薊城、中都和琢城等大中型城市,另外襄平、漁陽、沮陽、無終、陽樂等城市的規模也相當不小。《史記-刺客列傳》記載荊柯與高漸離飲於燕市,酒酣以往,高漸離擊築, 荊柯和而歌於市中,旁若無人。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燕國城的繁華。

總體來說,戰國時期的燕國,社會經濟的發展狀況在戰國七雄中是比較靠前的。鐵製工具在燕國得到了廣泛應用,帶來了農業生產和社會經濟的飛躍發展;燕國的商業也比較發達,鹽業是國家經濟的基礎之一,而發達的商業又促進了城市化的進程和城市的發展,這些都是燕國能夠稱雄於北方的重要基礎 ,也是他們抗衡戰國其他國家的資本。

,


笑語千年


燕國地處苦寒之地,在戰國七雄當中也一直是一個排名靠後的弱小國家,領土處於中華文明的邊緣位置,經常與北方的少數民族出現軍事問題。領土總的來說也確實不是十分廣闊,但是依然是戰國七雄之一。那麼燕國究竟有什麼核心競爭力,可以幫助其建國800多年甚至比周王朝的壽命都長呢?

戰國時代的開始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曆史上一段非常重要的時期,這一時期最光彩的地方就是百家爭鳴,同時最黑暗的地方也就是軍事征伐不斷、各個諸侯為了使自己進一步擴張大打出手,而導致民不聊生,其實這一切都源自於周王朝禮樂制度的崩壞,而且周王朝的統治基礎,其實在西周末期就已經出現嚴重問題,到了東周以後,周王室的權利才出現真正的衰落,無力統治整個邦聯制的國家。

所以諸侯也往往各行其事,紛紛打破西周王朝初期所建立的身份等級制度,每一個地方領導者的野心也逐漸增強,開始了弱肉強食的爭霸歷史。而燕國便是其中之一,與其說燕國參與爭霸戰爭倒不如說這種觀點並不能服眾,因為燕國自始至終都是一個相對弱小的國家,並沒有在某一個特定的歷史時期內,有能力或者說想要稱霸於諸侯,但是後世以及當時依然將燕國作為戰國七雄之一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燕國是周氏正統,是在戰國七雄當中資格最老的國家。

雖然在戰國時期人們已經不再講這種國家的等級,但那是對於自己國家而言的。燕國的這種政治優越性,其實比戰國時期已經衰落的周王室更能發揮它的威力,同時很多國家也都羨慕燕國有這一正統的權威。雖然這種權威不能當飯吃,但是在戰國時期,其他國家為了一個名頭而絞盡腦汁,但是燕國卻與生俱來,不論是三家分晉還是田氏代齊,這些新興國家的統治者為了能夠獲得一個合法的統治基礎,在自己已經完全掌控政權的情況之下,依然還要奮鬥數十年,而燕國由於其正統性只要他承認就可以。


第二點燕國雖然弱小,但並非一文不值。

燕國確實弱小,但是無論是秦國的遠交近攻,還是燕國在合縱連橫之中的作用,誰都無法忽視燕國,蘇秦的發家之地就在燕國,而且整個戰國期間規模最大的兩次合縱運動都是從燕國開始。這兩次合作都給秦國和齊國帶來巨大的軍事壓力,甚至齊國險些被滅。在秦國合縱之時,燕國也是山東六國最關鍵的一環,只要燕國出現動搖,六國合縱就會出現裂痕,秦國的連橫每次都會大獲全勝。所以燕國之重要不在於軍事力量的強悍,而是在於每一個時刻都能在聯盟當中起到關鍵的進取作用和關鍵的瓦解作用。

所以秦國在東出的這近百年的時間當中,都與燕國王室保持較為理性的聯繫,在荊軻刺秦之前,秦國幾乎出兵攻打了其他所有國家,但唯獨沒有對燕國用兵。甚至燕國在秦國擊敗趙國以及合縱滅齊之後還起到了對於秦國而言牽制敵軍兵力的作用,不斷進攻趙國和齊國。這正好符合秦國遠交近攻之戰略為瓦解六國同盟,同時也為統一大業做出了第二戰場上的貢獻。

第三燕國雖然地處苦寒之地,但並非土地貧瘠。

在戰國時期幾乎所有的稱雄的這七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糧倉。這也是為何是戰國七雄而不是戰國八雄的原因。因為一個國家必須有一定的戰爭基礎,再配以強大的軍力才能被稱熊雄。燕國雖身處北方苦寒之地,但是糧食供應並不缺,甚至還有富餘。在荊軻刺秦時,我們會知道燕王督亢之地圖獻與秦王,而這個地點就是燕國最富庶之地,也是燕國的軍糧來源之地,所以秦王才會毫無戒備。

而且在整個戰國時期,每一個雄主在變法之前,他的國家都缺少糧食,人口與土地的矛盾十分尖銳。但是燕國雖然一次成程序統的變法都沒有進行過,但是燕國從頭到尾不缺糧草。民眾都不會因為人地矛盾而過著捱餓的生活。這也是燕國能夠成為戰國七雄的原因之一,雖然兵力不算強大,但是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綜合保障能力並不差。

第四實力相對弱小,這也只是相對的。

只是與戰國七雄的幾個強大國家相比而言,並不出眾,但並不是弱小的證明。實際上燕國人同樣民風彪悍,常與胡人作戰,在最初被周王室分封到這一地區的時候,燕國所統治的地方不過巴掌大小,但是最終卻成為北方強國。並且與東胡林胡等少數民族作戰,騎兵甚至比趙國的騎兵出現得更早,軍政閱歷更為豐富。只是常年與外敵作戰,所以華夏民族內部的爭雄戰爭,燕國並未過多參與,但並不是說燕國的軍力弱小。

同時長期與北方遊牧民族進行軍事鬥爭的軍隊在對內戰爭中往往並不出彩。

這是因為戰爭邏輯不同戰爭目的不同導致的戰法都有所區別。不論是燕國的飛騎,趙國胡服騎射之後的騎兵,之後秦國。滅亡之時的10萬騎兵南下,它們的軍事戰力都受到戰爭邏輯的不同而有所下降,以彼之短攻敵之長,所以顯得軍事力量弱小而已。而燕國對北方遊牧民族的戰鬥從來勝多敗少,並且燕國騎兵也有力地震懾了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在燕國沒有機會,討不到好處的遊牧民族才逐漸向西遷移,才給趙國一強大的軍事壓力。可見燕國作為華夏民族的北方屏障,究竟是否能夠稱之為強國呢?

但是燕國同樣有自己的問題,那就是歷史包袱太重,自認為是戰國七雄當中最古老的國家,同時也是得位最正,擁有雄厚政治底蘊的國家,所以對於一些新鮮國家燕國並不待見,即便打不過也擺著一副臭臉。尤其是與它接壤的齊國和趙國,燕國從來沒有給好臉子看。甚至在兩國的困難時期還趁火打劫。有利於秦國的統一戰爭,最後反而因為荊軻刺秦加速自己的滅亡。


世界史圖鑑


戰國時期,諸侯混戰,其中有七個最強大的國家被稱為戰國七雄。然而在大家的印象中,燕國不僅位於北方苦寒之地,領土面積也不大,為什麼它能夠成為戰國七雄呢?

燕國來歷挺大

燕國的始祖,是燕召公,是周武王姬發的弟弟,也就是我們俗稱的皇親國戚。周武王滅商以後,就將燕地賜給了他。不過當時的他並沒有前往封地,而是派了他的兒子前往,他自己則是留在了鎬京輔佐。

在他輔佐期間,他的權勢那是相當的大。我們都知道西周有一個很厲害的人物,名叫周公旦,孔子對他是格外的推崇。然而燕召公在當時的地位可並不周公旦小。根據史書記載,當時西周的領土,陝西西邊貴燕召公管,陝西東邊則歸周公旦管。燕召公的地位可見一斑。

另外,在西周剛剛分封之初,有五等爵位,即公、侯、伯、子、男。除了前朝後裔,獲得的最高爵位基本上就是侯爵,而燕國就是侯爵。反觀其他六國,趙、韓、魏三晉之國和齊國就不說了,名不正言不順。秦國在周平王東遷以後才被封為諸侯,為伯爵,楚國最慘,分封的時候只是最低等的子爵。

雖然在戰國時期,禮樂崩壞,但是燕國畢竟是老牌諸侯國,且來歷挺大,這也是為何將其納入戰國七雄的原因之一。

燕國實力並不差

戰國時候,衡量一個國家的實力,無非就是領土、地理位置、糧食產量等等。領土暫且不論,燕國沒那條件,我們來說說糧食。

南有碣石、雁門之饒,北有棗慄之利,民雖不佃作而足於棗慄矣。此所謂天府者也。——《史記·蘇秦列傳》

在《史記·蘇秦列傳》中有一段對話,那就是蘇秦勸諫燕王時說的話。蘇秦對燕王說:“燕國南邊有富饒的土地,北邊有紅棗和板栗的收益,百姓們即使不耕種,也足夠養活自己了。”也許這裡面蘇秦有一些吹噓的成分在裡面,但是這些情況應該是真實的。也就是說燕國哪怕不像秦國一樣富得流油,但是也絕不會窮。

特別是在燕昭王時期還發生了一件足以改變戰國格局的事情,更是為燕國加分不少,那就是樂毅伐齊事件。

此前,燕國經歷“子之之亂”,齊王趁機攻佔了燕國不少的土地,使得燕國損失慘重。燕昭王即位以後,無時無刻不在想著報仇。於是,他派了蘇秦前去齊國做間諜。

在蘇秦的慫恿之下,齊閔王一邊放棄帝號,得罪秦國,另一邊又積極攻打宋國,失去了三晉之國的支持。最後,燕昭王以樂毅為將,率領五國聯軍攻佔了齊國七十餘城,使得齊國幾乎滅亡。儘管這一事件,依靠的並不全是燕國的力量,但是光算派蘇秦為間諜這件事,燕國就絕對佔了大功。

也正是這一事件,使得世人知道燕國並不是好惹的。

結束語

表面上看燕國十分弱小,但是能夠入選戰國七雄之一,它一定是有點能耐的。


小云軒談史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也是,咱說春秋戰國,老是齊楚燕韓趙魏秦,掰著手指頭這麼捋,可真要是算算,咱還真真的發現,歷史上在這燕國身上用的筆墨還真不多。

燕國給人感覺這壓根就是馬槽邊上的大頭螞蟻,這就是個混飯吃的主。

那麼事實是這樣嗎?老話說的好,您別扯別的,既然存在他就合理。

今天就藉著題主這一畝三分地,咱就把這事掰扯掰扯。

燕國。

咱先了解一下燕國是咋來的。

話說當年周武王伐紂,擱牧野這塊一舉擊敗了商紂王,那麼這商朝算是完蛋了。

周武王就坐了天下,這就開始了周朝八百年的統治,那麼他這統治過程是以分封制為基礎的。當時這周武王就把自己的弟弟召公奭劃拉到薊地封王,這就是最初的燕國。

給的爵位是侯爵,這是除了前朝遺留之外,新分封最高爵位。咱都知道楚國他這體量大,最開始也就是個子爵而已。

所以燕國那可是根紅苗正的宗室子弟建立的,來頭也算大吧!而且這召公奭和周武王的關係還不錯,當年封了之後,人家壓根就沒有去封地,就讓自己的長子管理封地,自己個蹲在鎬京這塊輔佐周武王一輩子。

那麼這事到了公元前七世紀的時候,這燕國開始擴張,吞掉了薊國之後,就擱薊建立了都城,也就是現在的北京市,大體燕國就是這麼來的。

說道這裡估計有小夥伴要問了:“這燕國瞅起來是根紅苗正的,那麼他的存在感為嘛這麼低呢?”

簡單,燕國這封地太過貧瘠,擱過去說一個地是否富裕,這就看當地莊稼的收成如何,那麼燕國地處北寒之地,還和戎狄這些個所謂的蠻夷接壤,所以想要富裕這倆字壓根就和他不沾邊。

總結一下燕國之所以存在感比較低,就倆點,一是離著大華夏的中心遠了點,這二呢國力確實弱小。

燕國的弱小

說道這裡估計有小夥伴要說了:“既然國力弱小,那麼為嘛沒有被吞掉呢?”

這原因多了去了,你以為燕國沒有被滅過嗎?歷史上讓齊國就滅過,後來被晉國給扶持了起來,再後來燕國為了報仇好懸沒把齊國給滅了。

那麼燕國為什麼能夠復國呢?

其實說道根子上,蹲在中原地區一幫子大佬感覺,在他們把對方滅掉之前,保留燕國幫他們抵禦戎狄,這絕對是上上策。

畢竟中原地區還亂著呢?這要是讓戎狄闖進來,這罪過可沒人願意背,這事您可以參看後來的晉朝八王之亂所引發的五胡亂華,司馬家的人沒這意識,春秋戰國時期的人們這意識可不欠缺。

這不在整個歷史時期,燕國別人不撩他,他自己個到是內亂了好幾次,再加上戎狄之類的,那麼晉國還幫了不少忙,這中間還包括死對頭齊國也幫過忙。

所以這燕國就可以安安穩穩的躲過了春秋時期大兼併,最終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所以燕國這運氣是不錯。

最後他這體量也不小,地方二千餘里,帶甲的將士數十萬之眾,家裡邊那車有六百輛,過去那戰車跟現在那坦克差不離,所以人家戰國七雄的名頭不是蓋的,名副其實!

再說燕國是沒怎麼參與到中原地區的爭奪大戰,但他也沒有忘記開疆擴土,公元前283年,秦開東渡遼水擱朝鮮半島拿箕氏朝鮮開涮,一傢伙就打到了朝鮮清川江,將朝鮮半島一部分地區併入了燕國。

那麼從這些事當中,咱不難發現,這燕國他實力其實也不弱,只是和其他六個比起來,確實小點。

他的弱小就體現在歷史書當中,關於他的筆墨也就這麼幾件事。

第一個,燕國內亂,被守在一邊的齊國給打趴下了。

第二個,後來上位的燕昭王,臥薪嚐膽,讓樂毅一古腦帶著五國聯軍把個齊國揍的眼瞅著就要快滅國了。

第三個,後來的齊國乘著燕昭王去世,大敗燕國軍隊,又復興了齊國。

瞅見嗎?三件事其實說道根子就一件事。

再後來就是,秦國把趙國收拾了,坑殺了四十萬降卒,燕國感覺自己的好日子到來了,這就帶著兵數次攻打趙國,卻讓趙國給收拾了。

這就是為嘛大傢伙老是笑話燕國的實力弱小,一個都被打出骨髓的趙國,燕國都打不動,他不弱誰弱?

最後一件就是荊軻刺秦王。

所以關於燕國的事,說起來似乎能提到的也就是這三件事。

總的來說他打那六個傢伙是不行,但和其他的比起來,燕國還是強大的存在,其他的不行,所以躋身戰國七雄沒問題。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在戰國時代齊、楚、燕、韓、趙、魏、秦這七雄中,燕國是最沒有存在感的。燕國能夠儕身於七雄之列,完是特殊的歷史原因促成的!

首先,燕國的君主是姬姓宗親,與周王室同族同源,因此才得以被分封為諸侯。在西周及東周春秋時代,其國力雖然比不上秦、齊、晉、楚,但卻也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又因其所處地區僻居北方一隅,除與胡人有所衝突之外,與其他國家基本上沒有多少利益糾葛,故而燕國所處之地雖荒僻,但其國力卻能較穩定的緩慢增長。在經過長期發展之後,燕國積累下了一定的實力。這種其他諸侯所不具備的有利條件,是促成燕國成長為大國的基礎之一。

其次,燕國之所以能夠逐步壯大,與齊國的幫助也有密切關係!想當初,在燕國國力末強之時,曾經飽受胡人的侵凌。是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為了爭奪霸權而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對燕國提供了大力支援,仍之不僅消除了胡人的威脅,而且還得以吞併了胡人的土地,使燕國由此開始具備了大國規模。

最後,即便在戰國的代的滅國爭奪戰中,由於燕國所處的地理條件有利,三晉諸國成為了燕國的屏障,使其得以遠離戰火紛飛的前線,而這也是燕國在最後時刻才被秦國滅亡的主要原因!故而燕國雖然國力不盛、軍力不強,也罕有明君坐朝良臣輔政,更沒有那層出不窮的名將為助。但卻依然能夠成為自西周時代分封立國,直至戰國末年方才滅亡的,名不符實而又缺乏存在感的七雄之一!


北疆同心


第一,燕國的國土主要在現在的河北北部、北京、天津、遼寧一帶,國土面積在七雄中名列前茅。

燕國地廣人稀,是公認的苦寒之地,但燕國的軍事力量和軍隊戰鬥力不弱。雖然燕國人口數量相對較少,但軍隊數量可不少,幾乎全民皆兵。全國上下帶甲數十萬,在和遊牧民族的長期戰鬥中,戰鬥力槓槓的,打的讓匈奴都害怕的東胡望風而逃。此外,燕國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和馬匹,這在當時來說可是非常珍貴的戰略物資,是燕國的一大優勢。燕國敢叫板齊國和趙國是有一定資本的。

第二,燕國是七雄裡唯一一個王室出身的諸侯國,也是最正統的一個。燕國是召公奭,也就是周武王弟弟的封地,正統的王室血脈。作為皇室宗親和最早的一批諸侯國,燕國被封在了北方邊地,替周天子守護國門,守衛周朝北疆長達八百年。這八百年裡,燕國承擔著防禦北方戎狄的重任,把北方兇悍的遊牧民族收拾的服服帖帖的,燕國的地盤和地位不僅是繼承的,更是打出來的。

第三,燕昭王時期,燕國在遼東拓地七百里,國土一直延伸到朝鮮境內,周邊諸遊牧民族紛紛臣服。鼎盛時期,燕國差點吞併齊國,不是燕惠王猜忌逼走了樂毅,燕國真就雄起了。燕國沒有稱霸中原,最大的瓶頸就是物質基礎不足,如果吞併了齊國,燕國的軍力加上齊國的財力,燕國妥妥的超級強國。


樂道好思


戰國七雄並沒有一個明確的歷史概念,它的提出也從來沒有那一本書,哪一個前輩學者給出一個定義,只是大家約定俗成的對戰國時代最強的七個國家的一個總稱。而這個總稱的來源,最早是出自西漢劉向的《戰國策》:

夫篡盜之人,列為侯王;詐譎之國,興立為強。是以傳相方向效,後生師之,遂相吞滅,並大兼小,暴師經歲,流血滿野;父子不相親,兄弟不相親,夫婦離散,莫保其命,湣然道德絕矣。晚世益甚,萬乘之國七,千乘之國五,敵侔爭權,蓋為戰國。

在這裡劉向提出了“萬乘之國七,千乘之國五,敵侔爭權,蓋為戰國”,從此之後,戰國才被人們作為一個時代的稱呼來使用。雖然在此之前也有戰國這個稱呼,比如太史公在他的《匈奴列傳》中寫到過:

燕亦築長城,自造陽至襄平。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拒胡。當是之時,冠帶戰國七,而三國邊於匈奴。

這裡面也有戰國,但這個時候的戰國所說的是七個經常經常作戰的最強的國家。雖然說這裡面提到了“冠帶戰國七”,這裡面也有七戰國這麼一個說法,但和後世所說的戰國七雄還是有所區別的。我們後世所說的戰國七雄,是說戰國時代最強的七個國家,這裡面有了一個時代的概念,但很顯然太史公的這個戰國並沒有時代概念,這個時代概念是從劉向開始的。而後世之所以稱之為戰國七雄,其原因也是因為劉向所說的“萬乘之國七”,東周時代,各個國家兵力的強弱常常以“乘”做單位,來進行參考。而現在我們所俗稱的戰國七雄其實就是在戰國時代,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萬乘之國。燕國之所以能夠成為七雄之一,他具備了必須的條件“萬乘”。

那麼“地處苦寒之地,領土也不廣闊”的燕國的勢力範圍究竟有多大呢?

這是戰國時代的七國割據的一張地圖,從這張地圖上看,燕國的版圖面積不小於韓魏趙三國,而至於說燕國處於苦寒之地其實不然,燕國的版圖面積包涵著冀北和遼西,雖然地處邊境,但也算不上苦寒,是完全可以做到自給自足的,單從這點來看,燕國早先的處境其實還要強於秦國,秦國是自從有了巴蜀之地後,才可以完全做到自給自足。而且,燕國所處的地理位置偏遠,也相對來說安穩,不僅如此,燕國還有很強的政治地位。

在周天子分封諸國的時候,燕國是被分封給了周武王的弟弟即召公奭,可以說燕國是一個老牌的宗室國家,與秦、楚相比,燕國一直被其他諸侯國所接受,而且燕國的統治者一直都是姬姓,中間雖然也出現過動亂,但他既沒有像晉國一樣被瓜分,也沒有像齊國一樣而易主。另外要說的一點是,燕國從實際意義上來講,他是周武王所封的諸侯國中,統治時間最為長久的國家,從建國到滅亡一共經歷了822年。

單單從滿足千乘之國,地域範圍,統治時間這三點來看,燕國也並沒有人們所認為的那麼不堪。何況燕國在戰國時期也有過其突出的表現

燕國是六國“合縱”的發起者:

文侯曰:“子言則可,然吾國小,西迫彊趙,南近齊,齊、趙彊國也。子必欲合從以安燕,寡人請以國從。”

這是燕文侯與蘇秦對話中的一段摘取,來自於《史記》,當時的戰國割據基本已經形成,而燕國所受到的威脅主要來與趙、齊,為了改變燕國的這個局面,燕文侯在蘇秦的勸說下,同意了他的“合縱”戰略,並對他加以支持。可以說,燕國雖然地處偏遠,但其實也並不安於現狀。

在對外作戰中,燕國是抵禦外族入侵的重要國家之一:

其後燕有賢將秦開,為質於胡,胡甚信之。歸而襲破走東胡,東胡卻千餘裡。與荊軻刺秦王秦舞陽者,開之孫也。燕亦築長城,自造陽至襄平。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拒胡。

他曾打的東胡卻千餘裡,修建了一條在造陽至襄平的長城來抵禦外族入侵,雖然說燕國在戰國時期,並沒有過多的參與到內部爭霸作戰中來,但長期的對外作戰使得燕國也有著不俗的戰力,這一點是不能小看的。到了燕昭王的時候,燕國更是通過自己的努力,躋身到了強國之列:

二十八年,燕國殷富,士卒樂軼輕戰,於是遂以樂毅為上將軍,與秦、楚、三晉合謀以伐齊。齊兵敗,湣王出亡於外。燕兵獨追北,入至臨淄,盡取齊寶,燒其宮室宗廟。齊城之不下者,獨唯聊、莒、即墨,其餘皆屬燕,六歲。

這就是我們所熟知的樂毅伐齊,燕昭王在子平之亂後,招攬人才,對外通過秦開即穩定了邊境,還拓展了領土,而與戰國諸國之間的作戰又有樂毅脫穎而出,奪取了齊國的大片土地。

既有著“萬乘之國”這一評價門檻的基本保障,又有著宗室諸侯國的政治地位,還能夠在戰國的諸侯爭霸中有著自己的突出表現,雖然說燕國地處偏遠地帶,但把他列為戰國七雄是實至名歸的。


再言春秋


戰國時代,有個國家稱為七雄很勉強,幾百年時間都是被人欺負。

這個諸侯國的先祖非常有名,先祖召公奭姬姓,與姬發(周武王)姬旦(周公)是同族兄弟。武王滅商時,姬旦手持大鉞,姬奭手持小鉞,是輔佐周武王舉行祭社大禮的左右助手。

位列西周三公功績顯赫,召公奭被封在薊地(今北京),建立燕國,是二等侯爵國。召公奭和周公旦一樣都沒有去封國,長子姬克成了燕國第一任國君。

燕國在古薊地,周圍有孤竹、令支、薊國、屠何、無終等國。這裡是商人的發源地,孤竹等國跟商同族, 勢力還很大。此外,這裡有山戎,山戎是匈奴的一支,以林中狩獵和放牧為主。

分封帶來的周人只是少數,商族人很多,此外還有城外的土著人,以及山戎人。

從召公奭開始,傳承了燕侯克、 燕侯旨、燕侯舞、燕侯憲 、燕侯和 、燕伯聖,中間還有兩代燕候名字都沒有流傳下來。燕惠侯是第10世燕候,前面九世燕候無名無諡。整個西周時期,僅有各代燕候名字,無事蹟。

北邊燕山南部平原,渤海海浸和黃河故道的滾動所造成的沼澤地帶,道路不暢,南部平原地勢平坦無險可守。

燕國建立之初,周邊的商人舊臣勢力還很大,不甘心聽名貴周人。燕國早期,土著和山戎不時騷擾,抵抗北方民族的侵擾,均憑武力支持。燕侯墓中隨葬多件銅戈、戟、護面和車馬器,燕侯本人尚武,手下貴族也多是軍事統領。

在春秋時期,燕國依然弱小,連二等強國都算不上。打不過山戎,燕國只好逃避,燕都經歷了薊地、臨易、薊、易城等幾次變遷。

春秋時期,燕國成為山戎的毆打對象,多次求助於齊國。齊桓公在伐山戎時,同時把孤竹、令支也滅了。

齊宣王時滅燕國,燕王噲被殺,國都被佔領差一點亡國。齊軍軍紀敗壞,掠奪民財,導致燕人叛亂。齊國後來退兵,公子職回國成為燕昭王。

燕將秦開大破東胡,向北向東推進了一千多里,燕國雄兵10萬,疆域千里。

到了戰國末期,燕國才真正強大,位列七雄。伐齊和刺秦王等事件都發生戰國末期。







仁德歷史


春秋戰國時期可以說是我國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個時期了,在這個時代裡百家齊鳴,戰役不休,各路諸侯紛紛割據一番天地,自立為王。

人分三六九等,諸侯自然也是,各國之間由最初的相互爭霸,到最後擴大野心變成了相互吞併,弱肉強食,這是恆古不變的道理,最終在這一番較量中,出現了以七國為主的格局。

這七個國家分別是:齊、楚、燕、韓、趙、魏、秦這七個國家,這七個國家代表了當時兵力、國力最高的幾個國家。

在這七國之中有一個國家很不起眼,甚至入選戰國七雄都能引起其他人的非議,這個國家就是燕國,一個在北方並不廣闊的苦寒之地中生存的國家,平時不僅要面對環境的威脅還有北方胡人的侵略,如此一個國家何以在戰國中稱雄?

論背景:燕國乃周氏正統

看一下族譜,燕國的始祖也就是周王姬發的兄弟,這來頭可了不得,並且這燕召公一直在鎬京輔佐周王室,在姬發滅掉商朝之後,薊地被賜給燕召公,也就是後來的燕國,但是燕召公並沒有前往,而是讓兒子去管理,自己則是繼續輔佐周王朝,這可是皇帝面前的紅人啊。

在燕召公輔佐期間,權力滔天,位列三公,在當時他是可以跟周公平起平坐的人,以陝地劃分,西邊是燕召公負責管理的地方,東邊是周公旦管理的地方,周公旦是何人?平時所說的周公,就是此人。

在當時都講究大正統的時代,燕國在初始就已經贏了,有哪個諸侯國能像燕國這麼根正苗紅的?

在西周時期,爵位共分為五等,分別是公侯伯子男;公爵一般極少賞賜,當時燕國是侯爵,再看後來七雄的其他國家:秦國是比侯爵次一等的伯爵,楚國還只是一個子爵,其他各國並無爵位。

論先天優勢:土地肥沃,不缺糧草

糧草在當時可以說是最重要的資源,糧草的重要性已經在歷史上經過大大小小的戰役證明過了,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是古人總結出來的一句話,可見對於糧草的重視程度。

按理說燕國所在的位置是北方的極寒之地,糧食收益應該不好才對,但是與之相反的是燕國的物產非常的豐富,曾有縱橫家蘇秦對燕王這樣說過,南邊有土地,北邊有板栗和其他農作物,就算是百姓不耕種,也比其他國家富裕。

在當時人人都吃不飽的年代,各個國家變法就是為了能讓百姓吃飽從而兵強馬壯,但是燕國自始自終都沒有考慮過餓肚子這個情況,實在是一大先天優勢。

論兵力:民風彪悍,常與胡人作戰

戰國七雄能夠稱霸的原因中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大多國家民風彪悍,這就讓士兵在前期就已經有了很強的作戰能力,秦國在早期被其他國家稱之為戎狄,楚國也不例外,被稱之為南蠻。

燕國所處的位置也是十分的危險,東有遼東,北有樓煩等,這樣的地理位置雖然造成了前期建國的不順利,但是為其在後期戰國稱雄打造了良好的基礎。

總結

燕國可以說是在戰國七雄中實力不是最弱的國家,但是為什麼燕國被人認為弱小呢?就是因為燕國沒有出過多少明君和明臣,導致跟不上時代的變化一直吃老本。

由此可見,一個國家再怎麼強大,如果遇不到一個賢明的君主,那麼最終肯定是會走向衰落的。

您的隨手之舉就是對文青最大的鼓勵和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