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夺泸定桥!我军战士:这样的桥,给我一个班守着,谁都别想过

泸定桥,位于四川省泸定县境内,建于1701年,没有桥墩,由十三根铁索构成,全长近一百零二米,宽两米半。两边各有两根铁索,作为桥栏,地下并排九根,覆铺桥板,作为桥面。铁索有碗口粗,以三十多厘米的铁环相扣而成,铁索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岸的铁桩上。

整个铁索桥悬空于距河面三十多米高的高空,西岸是雪峰高耸的贡嘎山,东岸是岩壁陡峭的二郎山,下面是浊浪滔滔、浓雾升腾的大渡河谷。水声轰鸣,铁索摇晃,人行其上,耳聋心悸。桥畔立有石碑一块,上书两行诗句:"泸定桥边万重山,高峰入云千里长。"

飞夺泸定桥!我军战士:这样的桥,给我一个班守着,谁都别想过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红军必须夺取泸定桥,否则红军主力就无法抢在国民党"追剿"军之前渡过大渡河,就会陷于万劫不复的险境。红4团以破釜沉舟的无畏气概,发起了夺桥之战。黄开湘、杨成武到桥头仔细观察对岸情况后,在河边的天主教堂召开营连干部会,决定组成夺桥突击队,在强大火力支援下,攀铁索爬到对岸,打开通道;以一个连携带木板,随突击队后铺设桥板。

夺取铁索桥后,两个连立即过河,夺取对岸的敌军桥头工事,占领泸定城。另以两个营组成火力支援队,以稠密的火力封锁河对岸通往桥头的道路,制止敌军增援桥头。同时,以军团配属的教导营部署于打箭炉方向,警戒康定方向的敌军。

飞夺泸定桥!我军战士:这样的桥,给我一个班守着,谁都别想过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战斗进行了不到两个小时就胜利结束。英雄的红4团再次建立殊勋,勇夺泸定桥,占领泸定城,为红军摆脱险境杀开了一条血路。夺桥的二十二名红军突击队勇士,三人光荣牺牲。为了表彰红4团所建立的功勋,中央军委向红4团颁发奖旗,并给二十二名突击队员和黄开湘团长、杨成武政委颁发奖品:每人一套印有"中革军委奖"字样的列宁服、一支钢笔、一个日记本、一个搪瓷碗、一双筷子。这在当时,已经是最高的奖赏了。

晚上10时许,刘伯承、聂荣臻率红1师先头部队进了泸定城。一进城,他们要黄开湘、杨成武带路,来到了泸定桥桥畔。激战后的泸定桥,显得格外寂静。刘伯承、聂荣臻从桥东走到桥西,不时地停下脚步,或眺望群山,或俯视流水,对每根铁索都看得非常仔细。从桥西折回走到桥中央,刘伯承站住了,重重地在桥板上跺了三脚,感慨地说:"泸定桥,泸定桥,我们为你花了多少精力,费了多少心血在我们胜利了!"

飞夺泸定桥!我军战士:这样的桥,给我一个班守着,谁都别想过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泸定桥之战的第二天,毛泽东、周恩来等率大队红军到达泸定桥。毛泽东在河西岸沙坝村天主教堂外边大树下,听取了飞夺泸定桥的战斗经过情况汇报。他非常自豪地说:"我们的红军真是无坚不摧,所向披靡。有这样的红军战士,我们还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

毛泽东到了泸定桥畔。一位红军战士对毛泽东说:"这样的桥,有我们一个班守着,谁也别想过来。"毛泽东听后,微微一笑,说:"敌人嘛,总是敌人。他们和我们共产党领导的队伍是不能相比的。"

飞夺泸定桥!我军战士:这样的桥,给我一个班守着,谁都别想过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6月2日,红军全部由泸定桥渡过大渡河。

红军的胜利,使蒋介石精心策划的将红军围歼于大渡河以南地区,使"朱毛成为石达开第二"的计划完全破产。蒋介石勃然大怒,痛斥刘文辉在构筑金沙江、大渡河沿岸碉堡封锁线上"一味敷衍,实未遵办",致使红军自如过江,通令各部,对刘文辉"记大过一次,戴罪立功",并要求对其所部"各负责长官查明严处"。

飞夺泸定桥!我军战士:这样的桥,给我一个班守着,谁都别想过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泸定桥,成为中国革命战争史的"圣地",甚至引得无数外国人到此"朝圣"。1995年,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谢伟思被泸定桥之险所震撼,写下了这样的文字:"能够亲临人类历史上如此重要的地方是激动人心的。在五十年前克服种种艰难夺取这座桥梁的伟大红军面前,每个人都会肃然起敬。"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是红军长征史中最为惊心动魄的一页。红军步步涉险,稍有闪失,就会全军覆没。然而,形势虽险,红军的胜利绝非侥幸,是毛泽东运筹帷幄和红军各部队协同作战的必然结果。红5团在大树堡的佯动,保障了红1团在安顺场的强渡成功;而红2团在大渡河右岸的行动,则直接减轻了红4团夺取泸定桥的压力。

飞夺泸定桥!我军战士:这样的桥,给我一个班守着,谁都别想过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更重要的是,如聂荣臻后来所言:"我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有敌人不能和我们相比的政治素质和以劣胜优的机动灵活的战术素养。特别是我军指战员无限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中国革命的伟大的牺牲精神,所以有时能绝处逢生,再展得胜之旗,重结必胜之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