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奪瀘定橋!我軍戰士:這樣的橋,給我一個班守著,誰都別想過

瀘定橋,位於四川省瀘定縣境內,建於1701年,沒有橋墩,由十三根鐵索構成,全長近一百零二米,寬兩米半。兩邊各有兩根鐵索,作為橋欄,地下並排九根,覆鋪橋板,作為橋面。鐵索有碗口粗,以三十多釐米的鐵環相扣而成,鐵索的兩端分別固定在兩岸的鐵樁上。

整個鐵索橋懸空於距河面三十多米高的高空,西岸是雪峰高聳的貢嘎山,東岸是巖壁陡峭的二郎山,下面是濁浪滔滔、濃霧升騰的大渡河谷。水聲轟鳴,鐵索搖晃,人行其上,耳聾心悸。橋畔立有石碑一塊,上書兩行詩句:"瀘定橋邊萬重山,高峰入雲千里長。"

飛奪瀘定橋!我軍戰士:這樣的橋,給我一個班守著,誰都別想過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紅軍必須奪取瀘定橋,否則紅軍主力就無法搶在國民黨"追剿"軍之前渡過大渡河,就會陷於萬劫不復的險境。紅4團以破釜沉舟的無畏氣概,發起了奪橋之戰。黃開湘、楊成武到橋頭仔細觀察對岸情況後,在河邊的天主教堂召開營連幹部會,決定組成奪橋突擊隊,在強大火力支援下,攀鐵索爬到對岸,打開通道;以一個連攜帶木板,隨突擊隊後鋪設橋板。

奪取鐵索橋後,兩個連立即過河,奪取對岸的敵軍橋頭工事,佔領瀘定城。另以兩個營組成火力支援隊,以稠密的火力封鎖河對岸通往橋頭的道路,制止敵軍增援橋頭。同時,以軍團配屬的教導營部署於打箭爐方向,警戒康定方向的敵軍。

飛奪瀘定橋!我軍戰士:這樣的橋,給我一個班守著,誰都別想過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戰鬥進行了不到兩個小時就勝利結束。英雄的紅4團再次建立殊勳,勇奪瀘定橋,佔領瀘定城,為紅軍擺脫險境殺開了一條血路。奪橋的二十二名紅軍突擊隊勇士,三人光榮犧牲。為了表彰紅4團所建立的功勳,中央軍委向紅4團頒發獎旗,並給二十二名突擊隊員和黃開湘團長、楊成武政委頒發獎品:每人一套印有"中革軍委獎"字樣的列寧服、一支鋼筆、一個日記本、一個搪瓷碗、一雙筷子。這在當時,已經是最高的獎賞了。

晚上10時許,劉伯承、聶榮臻率紅1師先頭部隊進了瀘定城。一進城,他們要黃開湘、楊成武帶路,來到了瀘定橋橋畔。激戰後的瀘定橋,顯得格外寂靜。劉伯承、聶榮臻從橋東走到橋西,不時地停下腳步,或眺望群山,或俯視流水,對每根鐵索都看得非常仔細。從橋西折回走到橋中央,劉伯承站住了,重重地在橋板上跺了三腳,感慨地說:"瀘定橋,瀘定橋,我們為你花了多少精力,費了多少心血在我們勝利了!"

飛奪瀘定橋!我軍戰士:這樣的橋,給我一個班守著,誰都別想過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瀘定橋之戰的第二天,毛澤東、周恩來等率大隊紅軍到達瀘定橋。毛澤東在河西岸沙壩村天主教堂外邊大樹下,聽取了飛奪瀘定橋的戰鬥經過情況彙報。他非常自豪地說:"我們的紅軍真是無堅不摧,所向披靡。有這樣的紅軍戰士,我們還有什麼克服不了的困難。"

毛澤東到了瀘定橋畔。一位紅軍戰士對毛澤東說:"這樣的橋,有我們一個班守著,誰也別想過來。"毛澤東聽後,微微一笑,說:"敵人嘛,總是敵人。他們和我們共產黨領導的隊伍是不能相比的。"

飛奪瀘定橋!我軍戰士:這樣的橋,給我一個班守著,誰都別想過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6月2日,紅軍全部由瀘定橋渡過大渡河。

紅軍的勝利,使蔣介石精心策劃的將紅軍圍殲於大渡河以南地區,使"朱毛成為石達開第二"的計劃完全破產。蔣介石勃然大怒,痛斥劉文輝在構築金沙江、大渡河沿岸碉堡封鎖線上"一味敷衍,實未遵辦",致使紅軍自如過江,通令各部,對劉文輝"記大過一次,戴罪立功",並要求對其所部"各負責長官查明嚴處"。

飛奪瀘定橋!我軍戰士:這樣的橋,給我一個班守著,誰都別想過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瀘定橋,成為中國革命戰爭史的"聖地",甚至引得無數外國人到此"朝聖"。1995年,美國著名歷史學家謝偉思被瀘定橋之險所震撼,寫下了這樣的文字:"能夠親臨人類歷史上如此重要的地方是激動人心的。在五十年前克服種種艱難奪取這座橋樑的偉大紅軍面前,每個人都會肅然起敬。"

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是紅軍長征史中最為驚心動魄的一頁。紅軍步步涉險,稍有閃失,就會全軍覆沒。然而,形勢雖險,紅軍的勝利絕非僥倖,是毛澤東運籌帷幄和紅軍各部隊協同作戰的必然結果。紅5團在大樹堡的佯動,保障了紅1團在安順場的強渡成功;而紅2團在大渡河右岸的行動,則直接減輕了紅4團奪取瀘定橋的壓力。

飛奪瀘定橋!我軍戰士:這樣的橋,給我一個班守著,誰都別想過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更重要的是,如聶榮臻後來所言:"我們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農紅軍,有敵人不能和我們相比的政治素質和以劣勝優的機動靈活的戰術素養。特別是我軍指戰員無限忠於黨、忠於人民、忠於中國革命的偉大的犧牲精神,所以有時能絕處逢生,再展得勝之旗,重結必勝之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