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術界的崔瘋子 ! 跳芭蕾出身的崔有成大成拳學精要


武術界的崔瘋子 ! 跳芭蕾出身的崔有成大成拳學精要

崔有成


京武功夫如是說:

“武瘋子”,這類人習武成痴,因為性格不會通融,走入死巷,犯了習武大忌,師父未能及早發現,糾偏違時,以致精神出現問題,“武瘋子”多喜尋人較量,你輸給他倒罷,反之便死纏爛打,時時攪擾,非要贏了你。摘自《煉拳紀與修行手札》中《大連白猿通背拳武事一二》

今天給大家分享,大成拳武術界有“武瘋子”稱呼的崔有成先生。關於他的故事,徐浩峰的《大成若缺》有詳細的介紹,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翻閱。以下為崔先生大成拳學精要。


武術界的崔瘋子 ! 跳芭蕾出身的崔有成大成拳學精要

崔有成

  力就是把身體的內部力量爆發出來的統稱,是拳學界對人體力量釋放的概括,實質上也是人與人之間的對抗。王薌齋先生在《論樁功與四形》中提出“拳者,力之奮也”,他把力量的特殊的爆發稱為“驚炸”。驚炸的力量沒有方向性,在發人時可把對手發出丈外而不傷其身,打擊時在不移動對手的情況下,力透其身,傷及內臟,其勁力之迅疾如同閃電不及掩耳,其凌厲無堅不催,如大海波濤連綿不斷。只有通透熟識了“四形”以後,才能領略到“驚炸”真實含義。

  要獲得“驚炸”之力,首先必須在明師的指導下,觀其神、聞其聲、度其意,心明神會,循序漸進,才能有得,其次遵循科學的訓練方法和訓練程序,破除迷信的觀念,樹立“驚炸”高深並不莫測的思想,才會日有所學,日新月異。否則徒耗時日,越練離“驚炸”之力越遠。

  獲得“驚炸”之力必須經歷三個階段:

首先是在具備整體渾圓力的基礎上,有靜態的鬆緊交替入手。所謂靜態就是不動步,以便於學者能全身心集中精力投入其中。以側面的渾圓技擊樁為主,凝神、靜意、充分放鬆,這時通體松騰,氣血滾滾直達四稍。目光盯住三米遠一個目標內斂,意念中這個目標與自身的任何部位都發生聯繫,這些聯繫就好象是收縮力很強的皮筋處於一種自然鬆弛的狀態,當身體向後微微依靠,這些皮筋隨之被拉緊,當拉緊的一剎那,隨即放鬆,放鬆的同時皮筋一下子把勁力輻射(回彈)到目標上。動作逐步由大到小,意念由弱到強,頻率加快。當“虛無求實切”感到真實時,再把目標放的更高一些,最後自身感覺就像參天巨人與宇宙發生呼應。有了以上基礎以後,可以著手訓練動態呼應聯繫,既以正面試發訓練為主(半試力,半發力)。意念中目標不動,體認全身與之相聯繫的皮筋,在大幅度的拉緊放回(回射)運動中,加強反射的直射力度和彈性強度。在次過程中,重點體認臀部的下墜地面的支撐反作用力與全身的鬆緊協調。

  其次,設想與之聯繫的目標(與之對博的強大對手)是活動的,與我全身相聯繫的皮筋與對手的眉目到心口窩這段中心相聯繫,無論怎麼變化和遊動,這些皮筋始終是拉緊的,全身如張弓,雙手以及雙腿如箭,似上膛的炮彈,一觸即發。至此可以在通家的指導下定向訓練“四形”。在“樁功與四形”裡,王薌齋先生把勁力劃分為六種力量,即人體重力、地面支撐反作用力、空氣阻力、假借之力、渾圓爭力、呼吸彈力。“欲收技擊之真實效用,須使渾圓爭力與宇宙裡合拍,其作用之妙皆在於呼吸彈力也。”

  最後要在深意上下工功夫意拳的核心是意念誘導下的精神激發,精神激發的作用就在於瞬間迸發人體潛在的極限能量。“驚炸”不是孤注一擲的拼死一決和冷不丁的突然襲擊,是有目標的明確釋放,是連續的、波浪式的“驚炸”組合,是精神狀態、身體素質和技術要領的高度協調,“驚炸”也不是極度興奮外在流露,是與對手接觸的一剎那間整體的鬆緊驟然轉換,而產生的銳利、刺透對手身體的強勁的閃電動作,視死如歸,求勝的慾念在鼓舞著自己,積極主動進攻,向對手發出凌厲的、致命的閃電般的攻擊。

  深意的訓練是一個很艱難的課題,它含蓋了心理活動的所有的含義,意念是東西不可能孤立的存在,它同要與具體的行動完全一致。因此,意念活動與具體行動要高度協調一致,就成為提高技擊層次最重要內容。在實際對抗中明顯的感到理想和現實的差距,即意念和具體操作的不協調,如何縮短這個差距,唯一的方法就是嚴格科學的訓練。根據意念和具體行動不協調的具體原因,制定出相應的訓練措施,才能儘快達到在技擊中驚炸的上層境界。

  崔有成先生說,習拳為什麼要站樁? 因為眼看不見,手抓不著的內勁,必須通過樁功去求取。初習站樁,可以調節周身、四肢百骸及五臟六腑的氣血順暢,此為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是在不動中求動,也叫靜中求動,或者叫摸勁。通過人的思想意識,把拳的運行軌道具體表現出來,這也叫意念假借。過去老的教學方法大多是從站樁開始的,而我的教學方法卻是從微動開始(即從試力開始); 我認為,不如此,不能精細地體現出拳勁來實作時,頭要正,因為頭是人體的舵,雙手一抬就是肩架,端起肩架也是為了保護好自己並且有效地攻擊對方。

這端肩架的姿勢不也就是站樁時的肩架嗎?站樁的第三個階段就是摸勁,也即有感即應;如果摸勁感到內力不足,還得反回頭去站樁,即從樁功中去求取內力。總之,從試力到站樁,從發力到站樁,從實作到站樁,站樁是內力的源泉,站樁是意拳的根本。站樁是心理的訓練,素質的訓練,力的運用的訓練,綜合起來就是整體的訓練(動起來不是整體,就是破體,能整體者無論前進後退、向左向右、朝上朝下都是整體)。

  說到試力,崔有成先生認為,試力要有目的性,最初的雙人試力就是推手,無非是外加壓力下的試力而已。推手是試力方法而絕不是目的,是初缺實作時扭纏在一起的一種訓練方法,我們應該通過試力去檢驗各種力量是否有效果。試力的目的是為了實作搏擊。試力、發力、推手、實作這幾項都不能脫離站樁為根本,站樁-試力-發力-推手-實作是循環往復的,有時訓練一個階段之後,又要反回頭來再去站樁,這是一個螺旋式的發展過程。

  什麼叫發力呢?崔有成先生認為,如果說微動是試力,那麼,試力時的有驟然停頓的快動作就是發力。發力是從試力中演變出來的,小動作是發力,大動作也是發力。發力是力的延伸,是自身體重加速度,是條件反射,是本能的反應,而不是故意造作的一個動作。如果有了“我想發力”的念頭,實質上就已經告訴了對方,就有了時間差,就失去了發力的效果。我認為,定位發力是束縛人的一種方法。當然,初學者習練定位發力是對的,但不能被框住,老跳不出來,畫地為牢,練僵化了。守規矩的目的是脫規矩,這樣才能進步。否則,老搞定位發力,就成了“表演”的功夫,一旦雙方遊鬥起來,難達理想的效果。

  什麼叫局部力呢?假如你的腿的力量較弱,而有針對性地去加強腿部訓練,然而你的腿與身體如果沒有協調起來形成整體,而是脫節了,身是身,腿是腿,那麼你的腿就成了局部力。

  說到推手,崔有成先生認為,初習推手,是將自己的試力在有外感應力的情況下,去尋找各種角度的發力點。簡而言之,推手是檢驗力的運用的訓練方法。其中的鑽、裹、擰、橫等等內容,必須手把手去講,去學。總的來說,武是功力,術是技巧,術是力的運用,二者缺一不可。

  推手也好,散手也罷,如果自己處於劣勢,如何將劣勢轉變為優勢才是要解決的矛盾,才是要練習的內容。這就叫練拳能動腦子,才不是傻練。我認為,確切地說,不是叫“練”拳,而應叫“研究”拳才對,唯細心“研究”才能進步。再者,練拳時誰都曾捱過打,然而是打清醒了,還是打糊塗了?切磋比試時,應儘量讓對方的技術得以發揮,自己先用身體去適應他,爾後摸索出方法去戰勝他。比如說,對方摔了自己二十下,到了二十一下了,對方摔不動了,我的身體也適應了,有了本能的反擊力了,才能戰勝對方。記住,不要去捂住對方,壓住對方,不讓對方的技術充分發揮出來,而是相反。只有這樣,你才能

真正地懂得對方的優勢,明白他的力量是如何運用的,爾後再想法去戰勝之,這就叫“知彼知已,百戰百勝”。要知道自己輸,輸在哪兒; 贏,贏在何處,才能有所進步。一個拳勁好,不是單一的拳勁,比如形意拳的橫拳,出拳時如直拳,所謂“起橫不見橫”,其中既有直勁,也有左右橫勁及鉤挫勁,下墜勁等等。再如雙方動起來了,你動我動,手動腳動,還是身子動快,腰似車輪腳似鑽(連帶著手臂),關鍵是身體,是腰。再說試力,有松試力,緊試力。操拳有松操、緊操、堵操、添勁操(指各關節的伸展程度,即爆發力)等等。還有,形體與意識應高度結合,形體與意識不同步,就練不好意拳。我們應該通過練拳、研究拳去把人的原始本能給調動出來。一個習拳者如無敢斗的精神,喪失了敢拼的勇氣,就不能把技術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精神即靈魂,一旦有了懼怕心理,那他就必敗無疑。

  話題轉到力的轉換(即角度的變化)時,崔有成先生認為,如果對手在搭手之際壓迫、堵截你時,在電光石火間要有角度的飛速轉換,也即力的轉換,不如此,而是去硬頂,如牛鬥架一樣,其結果無非是大個打小個,大力打小力,那還練什麼拳呢?認輸不就得了嗎?而如果學會了力的運用,那就不怕對方的塊大、力大了,可用自己的靈活拳勁去戰勝對手的拙力。所以,這個轉換的過程,即鑽、裹(滾)、擰、橫、(打),也即“點”的轉換。“點”一碰,腰就緊是不對的,“點”緊而腰松才為正確,才有整體爆發力。

  何謂散打? 我以為,也就是體能和技能的比試。要真正練好散打,必須行走坐臥都有“拳”的意識,而不僅僅是練拳時才有“拳”意識,要將“拳”意識滲透進體內,這樣才會形成“本能”的反應。

  崔有成先生最後表示,以上所談僅是粗線條的浮浮而談,一些精妙細膩的東西是無法用文字去表達,用語言去形容的,只能靠眼睛去看,手把手地去教,師生之間的“喂”才成。儘管如此,他仍希望自己所談能對意拳愛好者有所啟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