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界的崔疯子 ! 跳芭蕾出身的崔有成大成拳学精要


武术界的崔疯子 ! 跳芭蕾出身的崔有成大成拳学精要

崔有成


京武功夫如是说:

“武疯子”,这类人习武成痴,因为性格不会通融,走入死巷,犯了习武大忌,师父未能及早发现,纠偏违时,以致精神出现问题,“武疯子”多喜寻人较量,你输给他倒罢,反之便死缠烂打,时时搅扰,非要赢了你。摘自《炼拳纪与修行手札》中《大连白猿通背拳武事一二》

今天给大家分享,大成拳武术界有“武疯子”称呼的崔有成先生。关于他的故事,徐浩峰的《大成若缺》有详细的介绍,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翻阅。以下为崔先生大成拳学精要。


武术界的崔疯子 ! 跳芭蕾出身的崔有成大成拳学精要

崔有成

  力就是把身体的内部力量爆发出来的统称,是拳学界对人体力量释放的概括,实质上也是人与人之间的对抗。王芗斋先生在《论桩功与四形》中提出“拳者,力之奋也”,他把力量的特殊的爆发称为“惊炸”。惊炸的力量没有方向性,在发人时可把对手发出丈外而不伤其身,打击时在不移动对手的情况下,力透其身,伤及内脏,其劲力之迅疾如同闪电不及掩耳,其凌厉无坚不催,如大海波涛连绵不断。只有通透熟识了“四形”以后,才能领略到“惊炸”真实含义。

  要获得“惊炸”之力,首先必须在明师的指导下,观其神、闻其声、度其意,心明神会,循序渐进,才能有得,其次遵循科学的训练方法和训练程序,破除迷信的观念,树立“惊炸”高深并不莫测的思想,才会日有所学,日新月异。否则徒耗时日,越练离“惊炸”之力越远。

  获得“惊炸”之力必须经历三个阶段:

首先是在具备整体浑圆力的基础上,有静态的松紧交替入手。所谓静态就是不动步,以便于学者能全身心集中精力投入其中。以侧面的浑圆技击桩为主,凝神、静意、充分放松,这时通体松腾,气血滚滚直达四稍。目光盯住三米远一个目标内敛,意念中这个目标与自身的任何部位都发生联系,这些联系就好象是收缩力很强的皮筋处于一种自然松弛的状态,当身体向后微微依靠,这些皮筋随之被拉紧,当拉紧的一刹那,随即放松,放松的同时皮筋一下子把劲力辐射(回弹)到目标上。动作逐步由大到小,意念由弱到强,频率加快。当“虚无求实切”感到真实时,再把目标放的更高一些,最后自身感觉就像参天巨人与宇宙发生呼应。有了以上基础以后,可以着手训练动态呼应联系,既以正面试发训练为主(半试力,半发力)。意念中目标不动,体认全身与之相联系的皮筋,在大幅度的拉紧放回(回射)运动中,加强反射的直射力度和弹性强度。在次过程中,重点体认臀部的下坠地面的支撑反作用力与全身的松紧协调。

  其次,设想与之联系的目标(与之对博的强大对手)是活动的,与我全身相联系的皮筋与对手的眉目到心口窝这段中心相联系,无论怎么变化和游动,这些皮筋始终是拉紧的,全身如张弓,双手以及双腿如箭,似上膛的炮弹,一触即发。至此可以在通家的指导下定向训练“四形”。在“桩功与四形”里,王芗斋先生把劲力划分为六种力量,即人体重力、地面支撑反作用力、空气阻力、假借之力、浑圆争力、呼吸弹力。“欲收技击之真实效用,须使浑圆争力与宇宙里合拍,其作用之妙皆在于呼吸弹力也。”

  最后要在深意上下工功夫意拳的核心是意念诱导下的精神激发,精神激发的作用就在于瞬间迸发人体潜在的极限能量。“惊炸”不是孤注一掷的拼死一决和冷不丁的突然袭击,是有目标的明确释放,是连续的、波浪式的“惊炸”组合,是精神状态、身体素质和技术要领的高度协调,“惊炸”也不是极度兴奋外在流露,是与对手接触的一刹那间整体的松紧骤然转换,而产生的锐利、刺透对手身体的强劲的闪电动作,视死如归,求胜的欲念在鼓舞着自己,积极主动进攻,向对手发出凌厉的、致命的闪电般的攻击。

  深意的训练是一个很艰难的课题,它含盖了心理活动的所有的含义,意念是东西不可能孤立的存在,它同要与具体的行动完全一致。因此,意念活动与具体行动要高度协调一致,就成为提高技击层次最重要内容。在实际对抗中明显的感到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即意念和具体操作的不协调,如何缩短这个差距,唯一的方法就是严格科学的训练。根据意念和具体行动不协调的具体原因,制定出相应的训练措施,才能尽快达到在技击中惊炸的上层境界。

  崔有成先生说,习拳为什么要站桩? 因为眼看不见,手抓不着的内劲,必须通过桩功去求取。初习站桩,可以调节周身、四肢百骸及五脏六腑的气血顺畅,此为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是在不动中求动,也叫静中求动,或者叫摸劲。通过人的思想意识,把拳的运行轨道具体表现出来,这也叫意念假借。过去老的教学方法大多是从站桩开始的,而我的教学方法却是从微动开始(即从试力开始); 我认为,不如此,不能精细地体现出拳劲来实作时,头要正,因为头是人体的舵,双手一抬就是肩架,端起肩架也是为了保护好自己并且有效地攻击对方。

这端肩架的姿势不也就是站桩时的肩架吗?站桩的第三个阶段就是摸劲,也即有感即应;如果摸劲感到内力不足,还得反回头去站桩,即从桩功中去求取内力。总之,从试力到站桩,从发力到站桩,从实作到站桩,站桩是内力的源泉,站桩是意拳的根本。站桩是心理的训练,素质的训练,力的运用的训练,综合起来就是整体的训练(动起来不是整体,就是破体,能整体者无论前进后退、向左向右、朝上朝下都是整体)。

  说到试力,崔有成先生认为,试力要有目的性,最初的双人试力就是推手,无非是外加压力下的试力而已。推手是试力方法而绝不是目的,是初缺实作时扭缠在一起的一种训练方法,我们应该通过试力去检验各种力量是否有效果。试力的目的是为了实作搏击。试力、发力、推手、实作这几项都不能脱离站桩为根本,站桩-试力-发力-推手-实作是循环往复的,有时训练一个阶段之后,又要反回头来再去站桩,这是一个螺旋式的发展过程。

  什么叫发力呢?崔有成先生认为,如果说微动是试力,那么,试力时的有骤然停顿的快动作就是发力。发力是从试力中演变出来的,小动作是发力,大动作也是发力。发力是力的延伸,是自身体重加速度,是条件反射,是本能的反应,而不是故意造作的一个动作。如果有了“我想发力”的念头,实质上就已经告诉了对方,就有了时间差,就失去了发力的效果。我认为,定位发力是束缚人的一种方法。当然,初学者习练定位发力是对的,但不能被框住,老跳不出来,画地为牢,练僵化了。守规矩的目的是脱规矩,这样才能进步。否则,老搞定位发力,就成了“表演”的功夫,一旦双方游斗起来,难达理想的效果。

  什么叫局部力呢?假如你的腿的力量较弱,而有针对性地去加强腿部训练,然而你的腿与身体如果没有协调起来形成整体,而是脱节了,身是身,腿是腿,那么你的腿就成了局部力。

  说到推手,崔有成先生认为,初习推手,是将自己的试力在有外感应力的情况下,去寻找各种角度的发力点。简而言之,推手是检验力的运用的训练方法。其中的钻、裹、拧、横等等内容,必须手把手去讲,去学。总的来说,武是功力,术是技巧,术是力的运用,二者缺一不可。

  推手也好,散手也罢,如果自己处于劣势,如何将劣势转变为优势才是要解决的矛盾,才是要练习的内容。这就叫练拳能动脑子,才不是傻练。我认为,确切地说,不是叫“练”拳,而应叫“研究”拳才对,唯细心“研究”才能进步。再者,练拳时谁都曾挨过打,然而是打清醒了,还是打糊涂了?切磋比试时,应尽量让对方的技术得以发挥,自己先用身体去适应他,尔后摸索出方法去战胜他。比如说,对方摔了自己二十下,到了二十一下了,对方摔不动了,我的身体也适应了,有了本能的反击力了,才能战胜对方。记住,不要去捂住对方,压住对方,不让对方的技术充分发挥出来,而是相反。只有这样,你才能

真正地懂得对方的优势,明白他的力量是如何运用的,尔后再想法去战胜之,这就叫“知彼知已,百战百胜”。要知道自己输,输在哪儿; 赢,赢在何处,才能有所进步。一个拳劲好,不是单一的拳劲,比如形意拳的横拳,出拳时如直拳,所谓“起横不见横”,其中既有直劲,也有左右横劲及钩挫劲,下坠劲等等。再如双方动起来了,你动我动,手动脚动,还是身子动快,腰似车轮脚似钻(连带着手臂),关键是身体,是腰。再说试力,有松试力,紧试力。操拳有松操、紧操、堵操、添劲操(指各关节的伸展程度,即爆发力)等等。还有,形体与意识应高度结合,形体与意识不同步,就练不好意拳。我们应该通过练拳、研究拳去把人的原始本能给调动出来。一个习拳者如无敢斗的精神,丧失了敢拼的勇气,就不能把技术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精神即灵魂,一旦有了惧怕心理,那他就必败无疑。

  话题转到力的转换(即角度的变化)时,崔有成先生认为,如果对手在搭手之际压迫、堵截你时,在电光石火间要有角度的飞速转换,也即力的转换,不如此,而是去硬顶,如牛斗架一样,其结果无非是大个打小个,大力打小力,那还练什么拳呢?认输不就得了吗?而如果学会了力的运用,那就不怕对方的块大、力大了,可用自己的灵活拳劲去战胜对手的拙力。所以,这个转换的过程,即钻、裹(滚)、拧、横、(打),也即“点”的转换。“点”一碰,腰就紧是不对的,“点”紧而腰松才为正确,才有整体爆发力。

  何谓散打? 我以为,也就是体能和技能的比试。要真正练好散打,必须行走坐卧都有“拳”的意识,而不仅仅是练拳时才有“拳”意识,要将“拳”意识渗透进体内,这样才会形成“本能”的反应。

  崔有成先生最后表示,以上所谈仅是粗线条的浮浮而谈,一些精妙细腻的东西是无法用文字去表达,用语言去形容的,只能靠眼睛去看,手把手地去教,师生之间的“喂”才成。尽管如此,他仍希望自己所谈能对意拳爱好者有所启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