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三娘本是一個農家女,她是如何成為後漢開國皇后的?

文史磚家


李三娘是五代十國時晉陽城外的農家女,後漢高祖劉知遠的皇后。

劉知遠與李氏的愛情故事,被元人劉唐卿改編成《劉知遠白兔記》南戲,京劇以及川、滇、湘、豫、漢、潮劇等地方劇種,有《磨房產子》、《井臺會》、《磨房會》、《紅袍記》等劇目,李氏在戲中稱李三娘,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
如:浙江越劇中的《風雪寒梅李三娘》,大意是:李三娘與劉知遠伉儷情深,相濡以沫;受兄嫂煎逼,夫離子散;十六年曆盡磨難,矢志不移,終於峰迴路轉,苦盡甘來。
其中“咬臍產子”“出錯回書”“磨房相會”都是久演不衰的經典摺子戲,李三娘成為中國老百姓家喻戶曉的堅韌不屈的婦女典型,流傳至今。

歷史上的李三娘的經歷是怎樣的呢?

兩情相綣,知遠搶親

劉知遠是沙陀族人,從小家境貧寒,為了活命只好當兵吃糧,成了養馬的兵卒。劉知遠晉陽郊外放牧時,遇到年輕貌美的農家姑娘李三娘,兩人暗生情愫。

劉知遠託人到李家求親,李父嫌劉知遠歲數太大,家境又貧寒,拒絕了這門親事。

劉知遠不死心,請幾位朋友幫忙,稱著夜色到李家將李三娘搶了出來,連夜成親。這年,劉知遠近四十歲,李三娘不滿十八歲。

第二年,李三娘生下兒子劉承訓。

影視形象

軍功卓著,妻憑夫貴

劉知遠原本在李克用的養子李嗣源(即後來的後唐明宗)部下為軍卒。

石敬瑭為李嗣源部將。在戰鬥中,劉知遠兩次救護石敬瑭脫難。石敬瑭感激劉知遠的救命大恩,將劉知遠留在自己帳下,做了一名牙門都校。

劉知遠軍功卓著,升任馬步軍都指揮使。石敬瑭消滅後唐,建立了後晉。劉知遠升河東節度使、封北平王,李三娘被封為魏國夫人。

後漢立國,三娘封后

石敬瑭死後,後晉被契丹滅亡。劉知遠豎起滅遼大旗,招撫晉國舊部,建立了後漢政權。

公元947 年,劉知遠稱帝,李三娘被封為皇后。

劉知遠起兵太原,因為軍餉不足,準備向百姓徵收重稅。李三娘勸諫道:“方今起事、號為義兵、民未知惠而先奪其財、殆非新天子所以救民之意也。今後宮所有、請悉出之、雖其不足、士亦不以為怨也。

劉知遠採納了李三娘的建議,拿出宮中所有財物賞賜將士,果然深得人心。

劉知遠舉兵南下,一路勢如破竹,所向無敵,很快拿下了洛陽和汴京,平定中原。

影視形象

高祖病逝,隱帝即位

公元948年, 劉知遠因傷心長子劉承訓的死而病重,託孤郭威等大臣,立二子劉承祐繼位,是為後漢隱帝。李三娘封為皇太后。

隱帝即位後,聽信寵臣的唆使,誅殺輔政大臣,李三娘多次勸說都不聽,終於迫使郭威反漢、攻入開封、後漢滅亡。

951年郭威稱帝,建立後周。李太后因為反對殺郭威,而沒有被殺,直到954年死去,時年42歲左右。


愛冬的文


李三娘(約913年-954年):榆次鳴李人。後漢高祖劉知遠的皇后。李氏出身農家女兒,她與劉知遠的婚姻是充滿傳奇色彩的。劉知遠少時、家貧充軍當馬奴,在晉陽牧馬邂逅李氏,遂生愛慕之情。劉知遠託人向李父求親,李父因劉家貧而拒絕。劉知遠請幾位朋友,乘夜到李家搶親,930年生子劉承佑(後來的 隱帝),時李氏年大約18歲,劉知遠年38歲。婚後,劉知遠以軍功升河東節度使、封北平王、封李氏為魏國夫人。947 年,劉知遠起兵太原,因為軍餉不足,要向百姓徵收重稅。

李氏諫道:“方今起事、號為義兵、民未知惠而先奪其財、殆非新天子所以救民之意也。今後宮所有、請悉出之、雖其不足、士亦不以為怨也。”(《新五代史》卷十八《皇后李氏》)劉知遠納諫,果然因此贏得人心。同年二月,劉知遠稱帝,立李三娘為皇后。翌年高祖死,劉承佑繼位為隱帝,尊李氏為皇太后。



Amor愛米


李三娘,是後漢高祖劉知遠的皇后,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並不是很突出,從部分史料中,還未到一定的位置。

李氏出身農家女兒,劉知遠少時家貧養馬,在晉陽牧馬邂逅李氏,遂生愛慕之情。劉知遠託人向李父求親,李父因劉家貧而拒絕,年輕性烈的劉知遠搶親,隨遇而安的李氏,面對他碌碌無為之時可亦然跟隨他。

時運到時,官運亨通,身份水漲船高。在登高位時,能夠穩固後方,掃清顧慮。在位期間,能夠嚴於律己。其獲得劉知遠認可的或許是這件事:

947 年,劉知遠起兵太原,因為軍餉不足,要向百姓徵收重稅。

李氏諫道:“方今起事、號為義兵、民未知惠而先奪其財、殆非新天子所以救民之意也。今後宮所有、請悉出之、雖其不足、士亦不以為怨也。”(《新五代史》卷十八《皇后李氏》)劉知遠納諫,果然因此贏得人心。

劉知遠登基二年逝世,隱帝劉承佑不聽李氏勸誡,迫使郭威攻城,後漢滅亡。

951年郭威稱帝,建立後周。李太后終因為反對殺郭威,而沒有被殺,直到954年死去,時年42歲左右。

從其一生來看,作為一個農家女,能夠成為皇后,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解釋:

第一,李氏和後漢高祖劉知遠的愛情。都經歷苦難,能夠相互扶持,也就能夠進入高祖內心。被元人劉唐卿改編成了《劉知遠白兔記》南戲,京劇以及川和滇、湘、豫、漢、潮劇等地方劇種,有《磨房產子》和《井臺會》《磨房會》《紅袍記》等劇目。

第二,李氏有遠見,遵守本分。就如同潛力股一樣,能夠不離不棄地守護身邊。同時,劉知遠登基後,能夠穩定後宮,減少劉知遠思慮。

第三,李氏聰慧有想法。在劉知遠打天下期間,能夠時不時給予一定的建議,很好地解決劉知遠的難題。就如太原軍餉事件。

一位農家女,成為皇后,是李氏的聰慧,也是時勢造就。




孔席不暖墨突不黔


真正的歷史遠比小說精彩,這句話用來形容五代十國某位女子,簡直再恰當不過。作為農家女子,她在當嫁之際卻被一個馬奴強搶為妻,可謂悲催到了極點。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馬奴20年後卻成為開國皇帝,而這位農家女則搖身一變而成為皇后。這位傳奇的女子,便是後漢高祖皇后李三娘。



李三娘本名不詳,大約生於後梁乾化三年(913年),晉陽榆次人,世代以耕織為業,是當地比較殷實的人家。李三娘雖然出身農家,但自幼也跟隨父親識文斷字,並涉獵過一些儒家經典,雖然遠不及李清照、林黛玉那樣的才女,但也算是頗有見識。不僅如此,李三娘天生模樣俊俏、性情溫柔,是當地小有名氣的美人,因此前來李家提親的人絡繹不絕。


李老漢覺得自家姑娘條件很好,便總想著釣一個“金龜婿”,因此不肯將她輕易許配給人。但讓李老漢萬萬沒想到的是,如花似玉的姑娘最終會被一個卑賤的馬奴搶走,並且還心甘情願地做了後者的妻子。這個卑賤的馬奴,便是日後的後漢高祖劉知遠。據史書記載,劉知遠出身沙陀族,跟李三娘是老鄉,但年紀要比後者大十七八歲。



由於出身低賤、家境貧寒,劉知遠沒有別的出路,只好在河東大將李嗣源手下做小兵,多年來一直負責牧馬,遲遲得不到升遷。由於劉知遠經常在榆次一帶牧馬,所以一次偶然的邂逅讓他見到了李三娘,併為之神魂顛倒。此時的劉知遠雖然已經年過三十,但依然沒有婚娶,所以在這次邂逅之後,他便開始對李三娘各種死纏爛打,時間一長竟真的俘獲少女芳心,兩人很快便私定終身。


然而,結婚這種大事情,必須要爭得雙方家長的同意才行。因此,劉知遠自認為時機成熟後,便請託媒人攜帶禮物到李家提親。沒想到,李老漢對劉知遠的底細很清楚,知道他是個家徒四壁、看不到任何希望的窮老光棍,如果答應這門親事,豈不是把姑娘往火坑裡推?正因如此,李老漢不僅一口回絕了媒人,而且還對劉知遠各種挖苦、嘲諷,並警告他別再打自己女兒的主意。



劉知遠雖然很窮,但也是一個要臉面的漢子,如今提親不成,還被李老漢一頓羞辱,心中的羞憤可想而知。劉知遠越想越氣,索性糾集一幫鐵哥們,趁著夜色將李三娘劫走,在自己的住處草草成親(“高祖皇后李氏,晉陽人也,其父為農。高祖少為軍卒,牧馬晉陽,夜入其家劫取之。”見《新五代史·卷一十八》)。李家知道後大鬧一番,但看到女兒死活不肯離開劉知遠後,最終也只能作罷。


李三娘是個頗有見識的女子,知道劉知遠這樣下去不是辦法,於是便經常鼓勵他要發奮自強、多多表現,並拿出自己多年來攢下的錢財,資助丈夫交結同僚、巴結上司。正因如此,劉知遠在軍中的地位開始得到改善,並漸漸地升遷為中下級軍官。數年後,劉知遠因為在戰場上兩次營救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令後者感動之餘將他引為心腹。由此,劉知遠的命運迎來大轉機。



後晉創建後,劉知遠以其卓絕的軍政才能和佐命功勳,得以出任河東節度使,成為最受石敬瑭倚重的軍閥,而李三娘的身份也隨之發生鉅變,一躍而成為魏國夫人。等到後晉被契丹滅亡後,勢力強盛的劉知遠遂在部下的“擁戴”下,在太原稱帝建國,史稱後漢高祖,時在天福十二年(947年)二月。劉知遠稱帝后,李三娘被冊立皇后,此時距她嫁給劉知遠已經過去20年時間。


後漢創建4個月後,契丹在中原軍民的頑強反抗下被迫撤軍北返,劉知遠遂乘機舉兵入汴,就此成為中原地區的統治者。然而命運無常,劉知遠進入汴梁只有7個多月時間,便因突患重病而死,次子劉承祐(後漢隱帝)繼位為帝,時在乾祐元年(948年)二月初。劉承祐登基後,尊立母親李三娘為皇太后。



劉承祐在位2年多時間裡,信用奸佞聶文進、後贊、郭允明等人,為了將權柄抓在自己手中,竟然一天之內殺死三位宰相-楊邠、史弘肇、王章,並且還想謀害樞密使郭威,結果因計劃洩露而未能成功。郭威為求自保,很快便以“清君側”的名義反叛,劉承祐戰敗逃逃亡,結果在途中被郭允明弒殺,時在乾祐三年(950年)十一月。


劉承祐遇害後,郭威率軍進入汴梁,先是威逼著李太后任命他為監國,沒多久便正式篡位稱帝,建立後周政權,時在廣順元年(951年)正月。郭威雖然篡奪後漢的江山,並間接害死隱帝劉承祐,但在稱帝后卻依然尊李三娘為太后,併名義上將她奉為母親(“太祖請事太后為母......於是遷後於太平宮,上尊號曰昭聖皇太后。”引文同上)。



雖然在新朝保留住太后的位號和各種待遇,但此時的李三娘無疑已成為宮內的“多餘人”,處境要多尷尬有多尷尬。因此,在此後的3年時間裡,李三娘身處冷清孤寂的宮殿,每天都是在思念丈夫、兒子中苦熬時光。顯德元年(954年),年齡大概在42歲左右的李三娘因病去世,就此擺脫尷尬、孤獨的境地。


史料來源:《舊五代史》、《新五代史》、《資治通鑑》


文史磚家


李三娘雖平民出身,但家境還算殷實,相比較當時既老且窮的劉知遠來說,李三娘不僅稱得上是妙齡少女,還算得上是富家千金。倒是劉知遠少時家窮,走投無路之下去從軍,到了軍隊成為一名"弼馬溫"。劉知遠38歲時還是光棍一條,唯一的資本就是混了一身‘痞氣’。

劉知遠

一日,劉知遠偶遇美貌的李三娘,當即垂涎三尺,差點當場失控。第二天劉知遠就上門提親,結果碰了一鼻子灰。被拒絕的劉知遠心生憤恨,遂聯絡一幫酒肉朋友將李三娘搶回軍營。就這樣,李三娘認命,算是嫁給了劉知遠,因為平頭百姓不敢觸怒軍閥。婚後不久,劉知遠忙於征戰,將李三娘送回老家。後來,李三娘生下一子,就是後來的隱帝李承祐。

十六年後,劉知遠混出了模樣,成為威振一方的節度使,所以回鄉接走李三娘,並且封其為魏國夫人。公元947年,契丹耶律德光討伐後晉,劉知遠趁機自立為帝,建立後漢,封李三娘為皇后。

李三娘成為皇后的過程很被動漫長,但是民間戲劇演義卻根據她的原型創作出了許多充滿傳奇色彩的故事,將她和劉知遠的愛情故事演繹的驚天地泣鬼神,悲慟之情甚至可以與孟姜女尋夫有一拼,而李三娘更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

感謝朋友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國史春秋


戲劇《白兔記》就是元朝人杜撰的劉知遠和李三娘相親相愛,最終團圓的戲曲故事,並且在民間廣為流傳。歷史真相遠比戲劇、小說來的真實。後人多把古代一些殘酷的現實變成美好的憧憬,後漢劉知遠的皇后李三娘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劉知遠和李三娘劇照,實際上兩個人是老少配相差了18歲,李三娘是被搶的)

劉知遠和李三娘是否相親相愛而結合?

後漢開國皇帝劉知遠生於895年,李三娘約生於913年,兩個人相差18歲,在古代這就是兩代人。劉知遠和李三娘的第一個兒子劉承佑(後漢隱帝)出生於930年3月28日,兩個人結合最少是在929年5月的事情了。依此推斷,李三娘和劉知遠結婚時的年齡在16-17歲,而劉知遠當時應該在35歲左右。從年齡上判斷,兩個人並非仕麼相親相愛的,兩代人之間根本也沒有什麼愛情可言的!

劉知遠年少家貧,沉默寡言,作戰勇猛,是後唐唐明帝李嗣源手下的軍卒,並且有了自己的戰馬。最有可能的是,劉知遠為後唐李嗣源飼養戰馬,在草原上看上了李三娘,然後向李三娘家提親。對這個和自己父親歲數差不多的男人,李三娘的看法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的父母同不同意,結果應該是拒絕了劉知遠提親的要求。

劉知遠當時在李嗣源的軍中應該稍有地位,於是糾集了一夥軍人把李三娘搶回了家,李三娘的孃家自然也無可奈何了!也有一種可能,李三娘和劉知遠相親相愛,兩個人商量好了,劉知遠沒有多少錢財,搶親也是無奈之舉。

到底哪種搶親的方式是最大可能吶?根據當時的歷史情況來看,劉知遠已經有了一個兒子劉承訓,出生於922年;還有一個女兒永寧公主,也是劉知遠娶李三娘之前生的。這個永寧公主後來嫁給了後唐莊宗李存勖的外孫宋延渥,永寧公主的女兒嫁給了趙匡胤,也就是後來的宋皇后。因此可以推斷,當時劉知遠的妻子應該去世了,或者地位比較低。劉知遠作為一個軍人,垂涎一個16-17歲的漂亮小姑娘,提親不成,就用槍親的方式解決了,這種可能性最大。

劉知遠利用自己軍人(下級軍官)的身份,搶一個比自己小一輩的姑娘為妻,被後世演繹成了愛情故事了,確實有點可笑。史書為證:

高祖(劉知遠)皇后李氏,晉陽人也,其父為農。高祖少為軍卒,牧馬晉陽,夜入其家劫取之。(《新五代史》)

當時劉知遠就是李嗣源軍中低級軍官,強搶民女為妻,李嗣源、石敬瑭等人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這樣可以提振士氣,算是軍中獎勵的一種吧!(現代少數民族搶親圖,劉知遠搶親屬於沒有協商好的那種)

<strong>

李三娘因何成為皇后?

劉知遠搶了李三娘這個漂亮小姑娘之後,接二連三的生了二個兒子。分別是:後漢隱帝劉承佑(生於930年)、後漢陳王、開封尹劉承勳。

劉知遠自從和李三娘結合之後,他的機遇來的很快。劉知遠原來是唐明宗李嗣源的馬軍,在征戰中,他居然救了李嗣源的部將石敬瑭兩次。石敬瑭感恩劉知遠的救命之恩,於是奏請李嗣源將劉知遠調到自己的部下任職,擔任牙門軍校一職,這就等於是石敬瑭的親衛軍的軍官了。

李嗣源稱帝,石敬瑭被任命為河東節度使,劉知遠水漲船高,成為石敬瑭的親信。石敬瑭稱帝之後,劉知遠的地位也躥升,如下:

檢校司空、侍衛馬步都指揮使、點檢隨駕六軍諸衛事、許州節度使、朱州節度使、檢校太傅、北京(今太原)留守、河東節度使。(《舊五代史》)

劉知遠很快就擔任了石敬瑭原來擔任的職務,這也為後漢建立奠定了基礎。

947年2月,劉知遠稱帝,建立後漢,李三娘被封為皇后。此時的劉知遠並沒有將李三娘的兒子劉承佑立為皇位繼承人,而是立了自己的長子劉承訓做繼承人。不湊巧的時,劉承訓在農曆的947年12月11日病死了,而此時劉知遠也病重,知道消息後悲痛萬分,他也在948年的正月病故了,父子二人去世相差也就一個多月的時間。

李三娘雖然出身農家,和劉知遠的身份還是相配的。李三娘在成長過程中也逐漸成熟起來,劉知遠在947年準備起兵之時,就想在民間搜刮一番,讓士兵們為自己賣力。李三娘就曾經勸諫到:

方今起事、號為義兵、民未知惠而先奪其財、殆非新天子所以救民之意也。今後宮所有、請悉出之、雖其不足、士亦不以為怨也。

想要成就霸業,不能首先在民間聚斂財富發給士兵,這不是一個天子的所作所為。李三娘勸諫劉知遠將自己的財物發給士兵,雖然不足,但民間的士大夫也沒有怨言,士兵也會竭盡所能作戰的。劉知遠聽取了自己夫人的勸諫,果然順利稱帝!劉知遠妻妾多不見記載,而李三娘這個比自己小一輩的漂亮女人,又有謀略,自然立為皇后了。

不聽母親李三娘勸諫的後漢漢隱帝下場如何?

劉知遠稱帝不到一年就去世了,而他的第一個繼承人也先他而去,李三娘的長子劉承佑自然順順當當的做了皇帝。

劉承佑擔心自己的皇位不保,於是開始剪除擁有軍權和朝中有權力的大臣,杜重威、楊邠、史弘肇等被誅殺。接著劉承佑的矛頭對準了擁有軍權的郭威,作為皇太后的李三娘勸阻自己的兒子不要殺郭威,極有可能逼反郭威。漢隱帝劉承佑面對自己的母親屢次勸阻不要遊戲、殺大臣,說下了如下的話語:

國家之事,外有朝廷,非太后所宜言也。

郭威被漢隱帝誅殺了所有的兒子,周世宗柴榮的幾個稍大的兒子也被殺了。郭威起兵進攻汴梁,漢隱帝劉承佑出城觀戰。結果後漢軍隊大敗,他希望跑回汴梁拒守,結果開封府尹卻緊閉城門,不讓他進入,大規模誅殺功臣的惡果顯現了。更加悲催的是,他在逃亡時被自己的親信郭允明殺死,郭允明以為後方的軍隊是郭威的追兵,結果是劉承佑自己的親衛部隊趕來護駕,郭允明也只好自殺了,省了郭威好多的麻煩事!(郭威圖,漢隱帝劉承佑不聽母親勸阻,最終被郭威覆滅)

李三娘因為勸阻殺郭威得到郭威的優待,並沒有殺死她,954年,42歲的李三娘病故。


穿越再現彼岸


李三娘被馬伕劉知遠抓去做了老婆,生了孩子後,好運不斷,升官發財。後來這個馬伕劉知遠

成為皇帝了,李三娘也就是皇后了。


我的人格魅力


李三娘的丈夫,後漢高祖劉知遠,劉知遠年輕的時候是個馬奴,在晉陽牧馬的時候遇到李三娘,李三娘應該是挺漂亮,劉知遠一見就愛上了,跟李父求娶三娘造拒,於是和朋友半夜搶親。

關於這倆人的愛情傳說挺多的,比如井邊相會。窮苦的劉知遠被李父救後在李父家打工,一日在馬棚看到三娘在馬棚看到一團火以為馬棚失火就去查看,發現並未失火原來是劉知遠周圍有一團紅光籠罩,還有小蛇在他鼻孔裡鑽來鑽去,她就覺得劉知遠不是一般人,而且這人也有能力,就喜歡上了劉知遠,後來和劉私定終身。李父也喜歡劉知遠就同意了,劉叩拜丈人丈母孃的時候二老死了,因為是天子身不能隨意叩拜。所以夫妻倆也受到了兄嫂的厭惡。

說李三娘私訂終身,敗壞了門風,就想方設法害死劉知遠、李三娘夫婦,但又礙於親情,怕落不仁不義之名,於是就把李三娘攆到麻窩擔水澆麻,把劉知遠趕到瓜地種瓜。劉知遠種瓜地在古陽翟通往鄭、密的大山間,傳說,那裡,時有一紅色怪獸出沒,常常出沒害人,沒有人敢從那裡經過,人稱"不過崖"。凡到鄭、密的商人、小販等,均繞道而行。劉知遠到瓜地的第三天夜晚,紅色怪獸出來了,只見它渾身都是紅的,好似一團火,撲將而來。劉知遠本有一身好武藝,再說,在李三娘家也練就了訓馬的好功夫他蹭的一躍,騎在了怪獸背上,來回一跑就是十八趟,直累得怪獸渾身出汗,全是血色。這個地方,後來人們叫做"溜馬道"。原來,這是有名的汗血寶馬。寶馬被劉知遠馴服以後,有仙人的指點他,在瓜地掘地三尺,得到金盔金甲、銀槍、銅劍三件寶物,如果起義會有成就。劉知照做,果然得寶。於是,在雞山南麓拴馬古槐,與李三娘哭別夜哭橋,上馬直奔汾州去了。至今,在雞山還有一株千年古槐,據說就是當年劉知遠的拴馬槐。

再說三娘十月懷胎,一朝分娩。一天深夜,正在磨坊推磨的李三娘忽然腹部疼痛難忍,李三娘怕兄嫂害他們母子,就用嘴咬斷臍帶,人稱"咬臍郎",連夜送往汾州尋父去了。"咬臍郎"就是後來的潁帝,後來,可憐的李三娘被兄嫂逼的白天擔水澆麻,晚上推磨磨面,受盡人間疾苦。為防止李三娘中途歇息,嫂子還專門請人做一對尖底兒桶。一次李三娘正在擔水澆麻,忽然從喬龍山竄出兩隻黑虎來,嚇得李三娘魂不附體,丟下木桶就要逃生。可兩隻黑虎卻完全沒有加害李三娘意思,徑直來到了水桶邊,蜷起身子,使桶裡水一點兒也沒有灑出。後來,李三娘為紀念兩隻黑虎在喬龍山東麓建成一座虎廟,受用人間香火。時下,這一座虎廟尚存,據石碑記載曾在清康熙元年重修,並在雍正13年,栽植柏樹兩株,時下已合抱粗。李三娘白天澆麻,晚上推 磨,一受罪就是16年,而此時,劉知遠已經發跡、她還全然不知。因為常年擔水在河裡趟水行走,連河裡石頭都被李三娘踩平。有一天,已經長大成人的"咬臍郎"出外狩獵,看見一隻白兔,舉箭便射。負傷的白兔帶箭就跑,"咬臍郎"騎著馬在後面緊追不捨。後來,追到一個水井邊,卻見一位老嫗擔水,箭卻紮在木桶上,他下馬求箭,一看,卻真的是自己的箭。最後,道破事實,母子終得相認,一家團圓。

當然這是傳說,不過關於這對夫妻倆倆的愛情故事有許多劇目,感興趣可以一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