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羹尧担任的抚远大将军属于什么级别?当时地位如何?

可逆之内


清朝的抚远大将军并非是一个固定官职,只有遇有大战事时才会临时任命。能够担任这个职务的不是清朝的皇亲国戚,就是皇帝身边的亲信,因此意义非凡。



从地位来讲,抚远大将军相当于前线领兵作战的最高统帅,拥有垮越多个战区的军政大权,可以节制各个战区内的总督和其他一、二品将军。清朝中期的名将年羹尧就曾经担任过这个职务,显赫一时。
(雍正时期的清朝版图)

抚远大将军的权利之大,在整个清代实乃罕见,因为抚远大将军对统辖战区内的总督都有先斩后奏之权。如有不听军令者,哪怕是总督,抚远大将军也可先斩而后奏。

据史书记载,在清朝268年的统治长河中,一共只任命过九位抚远大将军,分别是:鄂札、图海、福全、费扬古、胤禵、延信、年羹尧、马尔赛、崇安。其中不是皇子就是皇帝本人的心腹大臣。

正是由于抚远大将军的权力太大,所以朝廷所任用之人都是经过皇帝深思熟虑才任命出来的。在年羹尧担任抚远大将军时,雍正皇帝就对西北和西南的官员说过:“若有调遣军兵、动用粮饷之处,著边防办饷大臣及川陕、云南督抚提镇等,俱照年羹尧办理。”后来年羹尧也没有辜负雍正皇帝的厚望,很快就借着内地的补给平定了西藏、青海等地的少数民族叛乱。

由此可见,抚远大将军年羹尧在当时几乎总揽帝国西部一切军政事务,成为雍正在西陲前线的实际代理人,权势和地位都远在清朝的其他地方将军和总督之上。

不过,也是因为抚远大将军的权力太大,所以一般战事完毕以后就要交还大将军印,属于没有品级的将军,不在朝廷的固定编制内。

遗憾的是,年羹尧虽然显赫一时,但最终因为功高震主而被雍正帝借口诛杀,连家人也受到牵连,家破人亡,果真是应了那一句“伴君如伴虎”的古话。



历史的荒野


相当于甘肃、青海、四川、陕西四省的军区司令员,武警部队司令员;兼四省省委书记;兼四省纪委书记;兼四省高级检察院院长和高等法院院长;兼四省财政厅厅长。

当时全国很多省份的官员都是年羹尧推荐上任的,当时称:年选。这个不好评估属于现在对应的哪一级高官了。


温荣KM


抚远大将军是清朝级别最高的将军!必须有亲王爵才能兼领。在整个清朝历史上只有年羹尧是以汉人身份担当的这个职位,其他时候只能由大将军王兼任,至少也得是满族旗人才能担任,比如乾隆时期的阿桂。

我们看年羹尧调任杭州将军时候是已经官降三级了,可是杭州将军在朝廷武官里是排第一品的,手下可以节制五旗兵马共44000多人,属于军区司令级别。

康熙死后十四爷奔丧时曾说过大将军王的级别,只有皇上跟太后才可以管大将军王,其他王妃王后则是比大将军王还低的,因此可以得知抚远将军的层次是在全朝廷排第三的。

抚远将军从名字上看就与其他将军不同,抚是安抚,远是远方,意思就是安抚远方的将军,属于君命可以不受的那种级别层次,这足以说明其地位之高了。

抚远大将军还有地方行政权。由于抚远将军统领部队在远离中央的地方作战,这使得他们的粮草往往要就近解决,像年羹尧当时是节制四省陕西甘肃四川青海的总督,这四省全部由年羹尧说了算,所有财政粮饷全部不需要上交国库。所以呢,雍正就说了一句话,年羹尧就是西北王!只是差一个朝廷的明确册封而已。


优己


清朝的抚远大将军不是常设职位,也没有固定品级,而是因战而设的临时编制。

抚远大将军都有谁

整个清朝二百余年,一共有九人曾被授予抚远大将军之职,分别是:

信郡王爱新觉罗·鄂札,豫通亲王多铎之孙,康熙十四年(1675年),授予抚远大将军,征讨察哈尔。死后被追封为豫亲王。

大学士马佳·图海,康熙十五年(1676年),以抚远大将军同周昌降服王辅臣,征讨吴三桂,封三等公。(也就是《康熙王朝》中和周培公征讨王辅臣的那个)

裕亲王爱新觉罗·福全,顺治帝次子,康熙异母兄,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授抚远大将军,和恭亲王爱新觉罗·常宁分道讨噶尔丹。

领侍卫内大臣董鄂·费扬古,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为抚远大将军,征讨噶尔丹。

康熙帝十四子爱新觉罗·胤禵,他的知名度高,康熙十四子,雍正亲弟弟。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春,胤禵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统率大军进驻青海,讨伐策妄阿拉布坦(噶尔丹侄子,曾和朝廷共同夹击噶尔丹,成为准噶尔首领后也叛乱了),封大将军王,并以天子亲征的规格出征。

辅国公爱新觉罗·延信,肃武亲王豪格之孙,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随抚远大将军、康熙十四子允禵征讨侵入西藏的准噶尔部,胜利后代行允禵的抚远大将军职务而留守西藏。

川陕总督年羹尧,这个也不用多介绍,脸太熟了。雍正元年(1723年),青海罗卜藏丹津叛乱,雍正命年羹尧接任抚远大将军,驻西宁坐镇指挥平叛。



大学士、领侍内大臣马尔赛,图海之孙,雍正九年(1731年)授抚远大将军,征讨准噶尔部。但马尔赛虽有抚远大将军之名,但无大将军之权,

康亲王爱新觉罗·崇安,雍正九年(1731年),代马尔赛为抚远大将军。

抚远大将军权力有多大

担任抚远大将军的人选,不是皇帝宗室就是心腹中的心腹,可想而知这个位置多么重要。

康熙十四子胤禵被授予抚远大将军的时候,人人都以为他就是储君,将来的皇上。人们这么想也情有可原,抚远大将军节制辖区内所有人口钱粮。别管你是总督还是巡抚,是将军还是都统总兵,抚远大将军都有先斩后奏的权力。

正因为抚远大将军的权力如此之大,所以战事结束后必须立马上交大将军印,不然就该吃不了兜着走了。就如年羹尧,已经卸任大将军之职,在皇帝面前还如此嚣张,不办你办谁?


别酒流年


年羹尧,赫赫有名的清朝大将军,一生跌宕起伏,曾位高权重,红极一时,最后却身败名裂,死在狱中,实在令人唏嘘。

年羹尧是因为战功走向仕途高峰的,但其实他并不是武将出身,而是和大多数梦想入仕的人一样,自幼苦读四书五经,考取功名,幸运的是他年纪轻轻就进士及第,得以入仕,且被康熙看重,三十岁之前就已经官至巡抚。

康熙赏识提拔的知遇之恩,年羹尧十分感激,并用实际行动予以报答,担任巡抚期间清正廉洁、励精图治、施恩一方,因此康熙对他更加另眼相待、寄予厚望。

准噶尔入侵时,还不是将领的年羹尧,负责后勤工作,不能上阵杀敌就尽己所能保证军队的衣食住行,年羹尧再一次表现出了过人的才能,后来年羹尧入京觐见皇帝,皇帝以弓箭相赠,以示嘉奖,恰逢此时有地方叛乱爆发,年羹尧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平定了这场叛乱。

康熙看到了年羹尧的能力,也为了表彰他的功绩,任命和当时的抚远大将军一起执掌军务,请注意这个时候的年羹尧还没有被任命为将军。

年羹尧被任命为抚远将军是在雍正继位之后的事情,在雍正还是雍亲王的时候就看中年羹尧的能力,有意拉他入伙,而年羹尧也很看好雍正,两人一拍即合,雍正还纳了年羹尧的妹妹为侧福晋以稳固联盟,自此年羹尧鞍前马后,成了四爷党的核心人员,雍正对他是也是非常信任倚重的。

雍正继位后不久,青海发生叛乱,雍正便正式任命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平定叛乱,年羹尧不负所托,出色地完成了平叛任务、大胜而归,得到了雍正的嘉奖,年羹尧抚远大将军的名号也自此响彻九州大地。

那么,风光一时的抚远大将军到底是什么段位的军官,在清朝的地位如何呢?

抚远大将军,顾名思义,就是负责安抚远方百姓的将军,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地方发生了叛乱,那么抚远大将军就要前往此地平定叛乱,而在这个平叛的地方,抚远大将军是拥有最高权力的政治军事长官,雍正让年羹尧担任抚远大将军,足可以证明雍正对他的绝对信任乃至军事能力的高度认可。

清朝的抚远大将军,先后一共有九个人担任过,年羹尧是抚远大将军中出身最低的一位,其他的八位抚远大将军中,有六位都是清朝的皇室成员,即使不是皇室嫡系,也是皇室宗亲,属于爱新觉罗家族;另外两个都大学士出身。

大多有皇室宗亲担任的职位,可见抚远大将军的特殊性与重要性,也印证了当时雍正对年羹尧的信任与倚重,年羹尧也靠着抚远大将军的职位混得风生水起。

需要注意的是,抚远大将军是清朝特有的武将职位,是皇帝在战事中为了平定叛乱临时任命的一个职位,因为这个职位是临时任命的,所以抚远大将军没有品级。但在当时来说,抚远大将军的权力非常大,这个职位掌管着所辖地方的全部军政大权,且有独自处理军中事务的权利,年羹尧执掌抚远大将军时是在西宁,所以他掌管西北边的一切事务。

清朝的军事重心在西北,西北常年重兵集结,年羹尧则是领兵作战的最高统帅,当时有些大将军只是虚设的职位没有真正的兵权,而年羹尧绝对是掌握军政实权的大将军。

年羹尧从担任抚远大将军起,事业逐步攀升,获得了雍正的信任和倚重,平定了西北之乱之后,更是拥有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风光,人啊在顺势得意的时候难免会头脑发昏,年羹尧仗着功高开始得意忘形、贪赃受贿、结党营私、草菅人命,最要命的是雍正觉得他藐视皇权、功高震主,综合了大臣们弹劾年羹尧的几十条罪状,将其下狱,最后在狱中悄然的结束了这位权臣的生命!


史论纵横


抚远大将军是清朝特有的军事职衔设置,清代268年中,一共册封了9位抚远大将军,他们分别是:

信郡王鄂札、大学士图海、裕亲王福全、领侍卫内大臣费扬古、康熙帝十四子胤禵、辅国公延信、川陕总督年羹尧、大学士马尔赛、康亲王崇安。

其实,能够大致看出来,除了清代初年开国将领和王公贵族之处,朝廷当时还比较信任并赋予将领战场临机专断权,在清代中后期基本已经废除了抚远大将军的设置。抚远大将军的权力非常大,除了有便宜行事权之外,还可以有将领的临时任免权,赋税专有权和仅次于皇帝亲征的其他部队配合权,具有显著的军事政治和经济地位。

康熙皇帝晚年派出十四皇子用兵西北,亲自赐宝剑发文书,甚至可以挂天子旗号,称抚远大将军王,可见这一职务的险要性。

年羹尧在康熙晚年和雍正初年,深得朝廷信任。况且,西北行军布阵,情况复杂,需要一个意志力坚定和有较大权力的将帅,故而年羹尧就代替了老十四,担任抚远大将军,平定边疆秩序,权势极大。后来朝廷宣布年羹尧的罪状,有所谓年选和奢侈云云,其实都是抚远大将军权力下的必然,而并非年羹尧如何跋扈专权所导致。抚远大将军的级别,很难用品职来界定,它是一个战时体制的产物,如同方面军总司令或者大军团元帅,具有很明显的临时性。代表朝廷军政,无疑超一品,具有实权。但是,用兵结束,抚远大将军这个职务也就宣告结束,而非长期统兵,显示了制度设计的灵活性和制衡性。

年羹尧曾是雍正的门人,加上家族世代效忠清廷,本人也军中行走多年,有才干能力,也杀伐果断,可谓抚远大将军不二人选,至于最后的结局不好,则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秦右史


抚远大将军是清朝的一个外放大员的官职,属于武将体系里面极高的官职,在平时不常设,只在战时才会由此任命。这个官职是一片区域内军事方面的最高长官,不管是哪个方面的军团,都要守他的节制。


在大清的武官体系中,常设的官职里面最高的是绥远将军,这是正一品的官衔,但是抚远大将军可以节制这些官员,所以,这个抚远大将军是超出一品的超级大员。

按照清朝的管理,这个官职是和总督一职配合使用,以年羹尧为例,他在担任抚远大将军的时候,还一并负责几个省份的总督之职。总督是各省最高长官,是真正手握实权的人物,属于从一品官衔。而年羹尧是陕甘总督,多地官员都要受到他的节制,可以随意处决官员,有先斩后奏之权。


所以,本身他的这个抚远大将军就是超级大员,再加上总督一职,寻常的官员体制里面,已经找不到他的级别了,至于他的地位,可想而知。

在雍正接管康熙烂摊子的时候,因为康熙多年用兵,还多次出宫微服,所以国库亏空严重。到了他的手上,国家没钱不说,还有强族不断地挑衅。在这个的情况下,年羹尧就是他的希望。

如果打胜了,国家就会振奋,康熙留下的窟窿,就会被胜利掩盖;如果打败了,不但是损失国土的问题,他从此就压制不住朝廷的局面,很有可能皇权因此被架空,因为为了供应大军征战所需的粮饷,许多地方的赋税增加,百姓生活辛苦,如果被有心人稍加挑拨,也许就是不可收拾的内乱。

所以在年羹尧打了胜仗以后,雍正极为兴奋,这是他用人得当的证明,而且集中国内的钱粮,资助大军用度,会因为成功而堵住千万人的嘴。雍正看清了这场战斗成败带来的问题,但是却没有意识到,自己对于年羹尧的过度宠溺,会带来多大的问题。

年羹尧得胜后,骄矜狂傲,归途中,曾经让路过的行省的总督跪迎。回京后,雍正为了表示对他的格外荣宠,居然下令让文武百官外出跪迎,就连王公贵州也要集体出行,一起迎接他的凯旋,而他在经过这些人的时候,面对这么多大员的恭维,居然只是对部分人微微点头。更让很多言官难以忍受的是,年羹尧在面见雍正的时候,依然骄傲无礼。

然而即便如此,雍正依然热切地接见了他,对他和相关的将领都做了封赏,可见,即便是他有点忤逆的地方,雍正都能够忍下去。这也就说明了一个问题——年羹尧此时的地位,真的是只比雍正这个皇帝低一等,其他的,诸如王宫贵胄,朝廷大臣,都无法跟他相比。

可惜年羹尧太骄横,作为所为完全不像一个臣子。雍正再怎么说也是皇帝,怎么能容忍年羹尧的如此放肆的行为,所以年羹尧的结局是注定的。


小镇月明


首先抚远大将军是康熙在康熙五十七年所封的大将军,其背景是准格尔部首领策妄阿喇布坦出兵进攻西藏,康熙因为年纪的问题不能御驾亲征,所以从皇子中间选派一位代表自己御驾亲征,所以叫抚远大将军,既有安抚招抚远处臣民及反叛臣民之意。

年羹尧是在雍正年间被委任为抚远大将军的,因为前任大将军王在打仗期间因为康熙的驾崩,所以中途被雍正撤职护送了回来,在办完丧事后,雍正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不敢再让十四皇子去,结果在和十三阿哥商量后,决定委派年羹尧出任抚远大将军,。

在康熙年间,年羹尧就从四川提督,转任到陕甘总督,是因为雍正想用这个管粮草的位置来制约十四皇子,所以在没有成为抚远大将军之前是川陕总督,属于正二品,后来成为抚远大将军,打了胜仗,这对于雍正来说,皇帝就算坐稳了,所以雍正为了报答年羹尧,特别加封太保、一等公,从正二品成为了正一品,而且还是一等公,地位已经超过了同级别的官员,后来因为地位的增大,使很多官员对他特别的憎恨,也可能因为年羹尧的地位让他特别的膨胀,以至于出现了帝出三江口,和年选等大不敬的事,所以导致后来雍正不得不杀他。


不要怀疑我的未来


抚远大将军这一职位,并不是多么的显贵,即相当于现在的一省之长吧。但是,年羹尧的担任的这个抚远大将军可就不一样了。为何呢?且听我慢慢来说。年羹尧这个人是清朝康熙雍正年间有名的封疆大吏,康熙对其非常赏识,对此提拔年,当然,年羹尧也确实为朝廷立下赫赫战功。到了雍正年间,年羹尧的地位更是愈来愈尊崇,这一切都得益于雍正的完全信任以及对其能力的认可。他的地位到达什么地步呢,年羹尧平定青海后,驻扎在外,雍正专门常常是给连日敢天的送去鲜美的荔枝,这种情谊可见不菲。

另外,雍正还命令云贵,浙江等地方听命于年羹尧。年羹尧不止在外有统兵的权利,最主要的是也参与议政,并且他不是一般的参与朝廷的政治。而是皇上很多难以决断的问题都和年羹尧商议,更不要提一般的人事任免的问题了。正是因为雍正皇帝对年羹尧特殊关照,让朝廷上下大臣人人自危,见到年羹尧老远就得磕头行李。权利荣耀大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当然,后来因为年羹尧越来越目中无人,专横跋扈,导致惹毛雍正,平步青云的年羹尧最终还是不得善终。总得来说,年羹尧在惹怒雍正之前,权利之大,荣耀之盛,地位之高,是朝廷中任何一个人都无法匹敌的。


弘什么历


年羹尧进士出身,在仕途中扶摇直上,任四川巡抚,四川总督、川陕总督,1723年十月,青海发生罗卜藏丹津叛乱,那里局势混乱,西陲再起战火。雍正命他任抚远大将军,指挥大军参加平叛。那么这个巡抚大将军属于什么级别?在当时的地位如何呢?下面有小姐姐给您解答。

(年羹尧画像)

抚远大将军属于什么级别

抚远大将军是个武将职位,没有品级,但是它的权利非常大。凡是有这个称谓的人都是在前线领兵打仗的头号人物,他掌控着战区内全部军政大权,节制战区内的所有官员将领,例如总督、提督、巡抚等,无论是谁,胆敢违背军令,抚远大将军不用向任何人请示,都能把他给咔嚓了,有时候他可以作皇帝的亲言代理人。

整个中国历史上只有清朝才有这个职位,纵观整个大清近300年,仅有九个人获得这种职位。

抚远大将军 的职位平时不存在,只有在遇到重大战事时才会被临时启用,战火一平息要及时交还抚远大将军军印。

能做上抚远大将军宝座的人要么是皇亲国戚,要么是皇帝的心腹大臣。

例如所有担任过抚远大将军的牛人如下:

信郡王鄂札:他是豫通亲王多铎之孙,征讨察哈尔,常宁守备噶尔丹。

裕亲王福全:顺治帝次子,康熙帝的异母哥哥。征讨噶尔丹部。

费扬古:顺治帝的小舅子,平定三藩之乱与征讨噶尔丹的战役

胤禵:康熙皇十四子,雍正的同胞弟弟。西征保卫西藏

延信:皇太极曾孙,西征策妄阿拉布坦

年羹尧:雍正的心腹大臣,平定西藏乱事,率清军平息青海罗卜藏丹津。

康亲王崇安:康良亲王杰书的第四子,镇压三藩叛乱

大学士马尔赛:雍正的心腹大臣,抵抗准噶尔进犯

大学士图海:康熙的心腹大臣,征讨吴三桂。

年羹尧这个抚远大将军在当时的地位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年羹尧就已经升任四川巡抚,成为封疆大吏,相当于现在的省委书记,这时他还不到30岁呢。

雍正帝即位之后,年羹尧更是倍受倚重,他和和国舅爷隆科多并称雍正的左膀右臂。雍正很庆幸自己能有年羹尧这样的封疆大吏,他说,如果能有十来个像年羹尧这样的牛人,国家就不愁治理不好了。可见年羹尧对雍正来说可谓举足轻重。



年羹尧未任抚远大将军前就已经位高抚远大将军延信和其他总督。

作为川陕总督、西陲的重臣,年羹尧利用当地部落土司之间的矛盾,辅之以“以番攻番”之策,秒平青海郭罗克(今果洛藏族自治州)地方叛乱。后来年羹尧受命与管理抚远大将军印务的延信共同执掌军务。

雍正元年(1723年)五月,雍正雍规定:

“若有调遣军兵、动用粮饷之处,著边防办饷大臣及川陕、云南督抚提镇等,俱照年羹尧办理。”

这样西部的一切事务大权在雍正的授权下年羹尧独揽,雍正还亲自告诫云、贵、川的地方官员听命年羹尧。年羹尧完全成了皇帝的亲信代理人,在年羹尧管辖的区域内,大小文武官员一律由年羹尧任免。就连朝内在有关重要官员的任免和人事安排上,雍正也和他商量,这也为年羹尧的大肆卖官开了门路。年羹尧还未任抚远将军就俨然一个土皇帝了。


1723年十月,雍正命年羹尧接任抚远大将军,总督各军,驻西宁指挥平叛。

青海战事平定后,不但年羹尧受到破格恩赏为一等公,连他的老爹和儿子也受了封。年羹尧的欲望在雍正的宠幸下越来越膨胀,最后犯了92项大罪,被雍正赐死。

年羹尧具体是怎么犯的死罪,雍正又是如何处死他的,具体细节小姐姐前一篇有发文,这里就不再赘述了,有兴趣的朋友请往前翻阅。

感谢各位友友的阅读,祝大家天天开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