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道家的强调无为,但是为什么在乱世又下山救世?

静心匠道


后世的道家,没见史料记载有什么著名的人物下山救世。救世,是违背了老子宗旨的。若有,也是假道家。


赵日金141


道家的得道大德都是清静无为,清修无为无不为。虽说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远离红尘世俗,隐身深山,逍遥处世,但是当国家和民族处在危亡的关头,他们却是下山济世,勇往直前,敢于担当,舍生取义,建功立业。

道家的文化内涵博大精深,包罗万象。一部《道德经》诲语谆谆,令一代又一代道人修为高尚的品德,爱教先爱国。以国泰民安为己任,心中无我,心系天下苍生百姓,普度众生,救济万民。

盛世归隐求道,乱世下山济世。历史上每逢乱世,看到生灵涂炭,道家往往倾巢而出,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挺身拯救。哪怕身死道消,在所不辞。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抗日战争期间,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许多道人投身战场,济世救民,保家卫国,血洒疆场。

李圆通道长,看到中原大地,日军占我土地,杀我同胞,带领众弟子下山救世。他利用对当地熟悉的优势,为我军筹军粮,传情报,当后勤,抬伤员。当看到自己的道观被日军付之一炬,道友尸体倒地,强忍悲愤,掩埋道友之后,继续投入战斗。

田信良,田道士。918日军侵占我东三省,在这民族危亡时刻,他毅然组织队伍,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义勇军。阻击日寇,破坏交通,为抗日做出重大贡献。

黎遇航,抗日期间,日军杀害他的父亲、师父、师兄,为报家仇国恨,投入到抗日的洪流之中。

社会和谐稳定,道家清静无为,自然而然,无为而治,大智慧。民族危难,不辱使命,大义凛然,浩然正气,大英雄。


朱八戒CC


道家无为而无不为。

乱世下山,盛世上山,其实也是这个道理。

盛世上山,不裹挟世事,不以道法左右时局,盛极而不入世,这是不为。

若逢乱世,灾祸连绵,此时当以毕生所学救济世人,可医者广施针药,可武者从戎报国,可易者谏上,堪舆者调气。

道门三百六十行,行行有辛秘,门门可济世。

是以无为,亦无不为。



月半小道


谢谢平台,简单说两句,中国是道教的发源地,几千年来,传承不衰,特别是道教鼻祖,老子道德经,文化内涵博大,是中华民族宝贵财富,道教是出家人,在道教中说,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道教,不参与政治,虽然这么说,但是,当国家有危难之时,道教出手,帮助国家,我就拿一个例子来说,道教,鬼谷子大师,也就是王禅老祖,到场在,云梦山水帘洞,他是老道出身,可是,他教的徒弟,是唐朝,平辽王,兵马大元帅,薛仁贵之子,王禅老祖,交了个徒弟,薛丁山,学艺十年,在国家危难之时,王禅老祖,把薛丁山叫的眼前,对他说呗,皇上被困,你父亲被困白虎山,你下山救驾,为国家建功立业,于是,王禅老祖,命令薛丁山下山,辅佐贞观天子,下山,就皇上,就他父亲,你是送给,薛丁山,天王亏,天王甲,宝马良驹,震天弓,打神鞭,总之,薛丁山,人称十宝大将,下山以后,屡立战功,过去有一句话,王禅老祖下高山,威了,徒儿薛丁山,所以说王禅老祖,虽然是道教,当国家有难时,出手相救,在历史上的例子很多,我就不多说了,只有国家,还有小家,道教也一样,说的不好,谢谢


北斗星3557


道家的无为思想准确的说是“无为而治”,即道家学派认为要想让天下达到理想的治理状态,最好的办法就是统治者不要过多干预,让一切事物的发展都顺应自然的规律。

所以,道家的“无为”不是说绝对的“无为”,什么也不干,因为他们倡导“无为”的目的是恰恰是“而治”,

是为了让天下达到一个理想的状态,只不过他们为了达到“而治”的途径与方法与我们现在不同,我们现代人是与道家刚好相反,我们倡导“有为而治”。

所以到了乱世的时候,因为“而治”的状态被打破了,道家又会下山救世。理解这种行为的关键是要理解他们“无为而治”的思想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而治”。


一读历史


道家思想,遵循道法自然之理。而无为的意思和这个是一样的。他是强调让事情顺其自然的发展,不要过多干预。而现实社会却不是这样的,只要有人的存在,就不可能存在顺其自然的情况发生。所以道家的无为之说,只是一种理想状态下。

道和佛的不同在于,道家会主动出击。而佛家讲究修心修佛,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所以道家在乱世出击,也是很正常的。

道教是我国本土教派,在历史的贡献也是很厉害的。也是周易传承的最主要的群体。



草莽先生


没有理解无为,所以与下山救世混为一谈。无为,是修炼成功的术语,比如,功炼人,就是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干的那种意思,难道不吃饭喝水吗?不上厕所吗?不画符吗?不交流吗?下山救世,更是需要做的大事!难道敌寇来杀道人,无为就不动而被杀死吗?理解有误!牛头不对马嘴之论也。


泥水劳人1


道家倡导的无为而治,其实是一种理想模式下的大治,它太低估了人性的阴暗,过高地抬升了文明,过激地蔑视了权力。说白了就是要人类象大自然一样,日月交替,四季更换,顺水顺性,没有法度,没有束缚。乱世而为,是谓不得已为之。治世不为,是谓治;乱世而为,是谓救。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为之,救民,不为之,爱民。前者唯心,后者唯物。


中学英语教师


古代道家强调无为、修炼无为之道,是救世济世创世的方法、谋略,无论治世还是乱世都会参与到其中的,并不是国泰民安时无所作为,乱世民艰之时才下山救世。

古代道家强调无为,认为自然、社会都有其运行的规律,凭借小的技巧、小的智慧去干预自然、治理社会,不仅不能得到预想的结果,反而会适得其反。

无为不是什么也不要去做,而是通过对自然和社会规律的认识,对人类自身的认识,经过修炼后治世为人的大智慧。

道家出世修炼的无为之道,恰恰是入世有为的谋略、方法。

要顺应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要敬畏自然、尊重自然,虚心、忘我,治理社会要追求以弱胜强,个人修养要追求虚其心忘其身。

人的认识是有局限性的,在自然和社会面前不要妄自尊大,要虚其心。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是没有穷尽的,对人类、对人本身的认识也是需要有个清醒的头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看清他人不难,认识自己才不容易。

要认识到事物的对立性、差异性,“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在心理上要接受差异性,同时要消除好恶之心,“爱以身为天下”,忘却自己,以天下为几任,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宠辱不惊。“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抛却了一己之私,宠也好、辱也好,没有了载体,也就不能对人起任何作用。

人在一起是团伙,心在一起是团队。“无为而无不为”强调要去除私心,只有去除私心,才能做到万众一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心服口服,一呼百应。

什么是真正的善?对我好的,符合我心意的,我就认为是好的。反之,对我不利的,不符合我心中的道德标准的,我就认为是错误的、不好的,是敌人。符合大众的心理,但这不是真正的善。“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并不是没有是非观念,而是认识到其差异、其对错,但不要动摇内心、左右观念,用德去化之。


滦河小马


老子讲“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乃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由这句话可以说明追求学问是为了了解更多,我们做到一定的程度。就要减少不必要的投入,减到无为,就是损之又损,大道至简,就像天地日月无人推而自行!

因此说明到家大德并非什么都不做。“为无为,事无事”圣人为的目的是“无为”,事之目的“无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