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疫过后,他把自己逼成了专家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多,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以上是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集》的序言。


瘟疫过后,他把自己逼成了专家

但学者发现:从建安初年(196)至建安十年,这十年内,并未有大规模的疫病,仅有的一次是建安四年,有瘟疫发生,但规模很小。不至于让二百多口的家族,有三分之二的族人感染而亡。


会不会是张仲景记错了,瘟疫会不会发生在建安年以前或是以后!

据《后汉书》记载,自汉灵帝建宁四年到光和二年,也就是建安初年前的九年时间,这中间,光瘟疫就有就有三次,疫情严重死伤枕藉。


瘟疫过后,他把自己逼成了专家

建安十年后自然也有疫情发生,但不是发生在这十年以内,而是在建安二十二年。对于这次疫情的严重性,曹植有深刻的体会。

“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两殪,或覆族而丧。”——《说疫气》

那为啥仲景生活的年代,总是疫情频繁?


说到底,张仲景生活在东汉末年,跟华佗是同时代的人。据统计仅张仲景在世的70年间,载入史册的自然灾害就有22起之多,其中涝灾、旱灾、雹灾、蝗灾、地震、海水倒灌、河堤决口等灾害轮番折磨那会的百姓,所谓“大兵之后,必有疫情”、“大灾之后,必有大疫”。


瘟疫过后,他把自己逼成了专家

这是因为,战争和自然灾害,让政府失灵,人们抵御自然的能力也相应下降,加上居无定所,吃不好穿不暖,身心都在备受摧残,人的体力和抵抗力都呈下降趋势,这无疑给疫情有可趁之机,同时又在延长疫情流行的时间,和扩散范围。


当时汉王朝又是怎么对抗疫情的?

那时汉王朝,已名存实亡,先有黄巾起义、随后董卓作乱、各路诸侯争相讨伐...到建安元年(196),汉献帝刘协总算不用过流离失所的日子,这年兖州刺史将其迎入洛阳王宫,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但作为洛阳城内真正的主人,曹操的注意点则是如何对付冀州的袁绍。

平头百姓为求自救,只能随大流纷纷迁入江左,或辽东。比如著名的诸葛亮,原来居住在琅琊阳都,那会属徐州。公元184年的黄巾起义,受影响的就有幽冀徐荆扬兖豫8州,当时整个东汉王朝只有13个州,也就是说全国起码有三分之二的国土都遭受黄巾军的影响。

作为一个中小型儒生家族,无论是诸葛家族还是张氏家族,都没法像一些地方大族,如李乾、许诸、鲁肃、甘宁等人,聚集宗族势力,率领僮客,一起抵御战乱。诸葛亮最后随从夫诸葛玄迁入荆州,而自己的族兄诸葛瑾则逃到江东。


瘟疫过后,他把自己逼成了专家

那张仲景要不要逃,又能逃到哪去?

医圣张仲景在古史中,是一位神秘客,不见经传。据后世的学者统计,哪怕是翻遍汉至明的医史、医书。总计68家名医传略,张仲景竟不见传记。学者们只能从各种史料中,去零星还原这位被历史尘埃遮盖的伟人。

可以肯定的是,张仲景是南阳郡涅阳县。他所在的这个郡,在西汉时,很发达当时被誉为"天下第一大郡"。至于张机所在的涅阳县,西汉初还是个侯国,到东汉时早改为县了。

也就是说,作为旧王朝经济中心之一,南阳是难以逃脱战火的洗礼。


瘟疫过后,他把自己逼成了专家

汉灵帝时,张仲景被举为孝廉。所谓孝廉在汉武帝时,正式作为国家挑选官员的重要途径之一,一般是每年,由当地郡县向中央政府挑选数位人才,选拔标准有二条,一、 孝顺亲长;二、廉能正直。虽然被选入者,并不能立即当官,但却是国家储备干部。

建安中旬,张仲景已经官至长沙太守。虽然疫情距离建宁四年,已经过去近四十多年,但从南阳漂泊到长沙郡的日子并没有让张仲景忘记受难的灾民。于是他决定写一部医书,帮助受难的群众。

他自然有这本事,早年就跟着同郡的张伯祖一起学医,因悟性高。

被老乡何颙点赞为“仲景之术,精于伯祖,起病之验,虽鬼神莫能知之,真一世之神医也。”

那该怎么写,写医书,可不是写小说,经验药方都需要不断验证。

中国医术,发展到张仲景时。其实已有“医经”和“经方”两大医学体系的著作问世。

据班固《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记载:东汉以前的医学著作,其中医经著作7家、经方11家,作为医经的代表作,《黄帝内经》便是其中的代表,而经方著作则有《汤液经》。

但无论是《黄帝内经》还是《汤液经》,就如何治病遣方,并没有提出些具体的操作方法,面对急性、发病快、传染快等特点的瘟疫,这些经典的作用有限。

张仲景一方面广泛收录《素问》、《九问》、《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古籍,去粗存精。这也是他被誉为“方书之祖”的原因。

只是这样还不行,那只能说明《伤寒杂病论》是本有价值的方书。张仲景的高明之处,就是创造性的将内经的理论直接用于临床辩证,创造一方一辩证的医书写作模式。让后世的医生,知道面对同样症状,该如何开方。而不是像以前,理论方法和如何开方是不同的理论体系。

写成之后,还得不断去验证自己的理论,怎么去完善它?


瘟疫过后,他把自己逼成了专家

仲景自有办法,作为长沙郡的太守,相当于一省之长。那时做官是不能随便进入民宅,替人治病。于是他在自己衙门贴出告示,但凡每月的初一或十五两天,自己衙门门庭若市。这两天,他只问病情,不谈公事。

正是通过临床不断打磨,《伤寒杂病论》终成旷世神作。

但是《伤寒杂病论》问世不久,由于战火的洗劫,这部巨作破坏严重,原来的十六卷也散乱。公元256年-316年,距张仲景所在后汉时期,已过去约100年。西晋太医王叔和搜集整理已经散落的《伤寒杂病论》,将残卷合成《伤寒论》十卷。很有可能,王叔和是张仲景的门人,因那时张未见史籍,可以说是“无名小卒”,若没有渊原,一个太医又怎会去整理无名之辈的著作。


在《伤寒论》成书后的,约700多年后,宋太祖赵匡胤收到一份神秘礼物。它就是十卷本共二十二篇的《伤寒论》,随后翰林学士王洙在“皇家图书馆”——管阁中,从那些起虫的残卷中,发现《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


随后1065年,宋治平年间。医官高保衡、林亿、孙奇等人对此书进行校正。终于将它整理成后世的《金匮要略》。


瘟疫过后,他把自己逼成了专家

至此《伤寒论》、《金匮要略》成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另外两本则是《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一场瘟疫,成就一位伟人,一本杰作,人类在病魔面前怎会低下昂贵的头颅!


分享到:


相關文章: